1、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37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2020年) ( 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河源市委宣传部 8月20日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2020年) 目录一、 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3二、 指导思想、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8三、 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17四、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35五、 加强规划,建设”宜居、 宜业、 宜游”山水公园城市42六、 探索凸显河源特色、 统筹城乡发展的山区建设新模式47七、 注重民生建设 构建和谐河源52八、 传承河源文化精髓,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63九、 落实
2、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与资源节约72十、 创新体制机制78十一、 主动加快融入珠三角, 强化区域衔接, 扩大对外开放82十二、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86前 言河源市近几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蓬勃向上, 经济总量在地级市排名中上升了三位, 势头良好; 社会面貌也呈现了活跃、 和谐、 有序, 后发崛起的景象。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波及了河源, 但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 省委、 省政府制定的”双转移”扶持政策, 中央和省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 国内外”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兴起等, 都给河源带来了稳步发展和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河源的发展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科学发展
3、和河源特色之路, 这就是”生态优先、 加快发展、 注重民生、 构建和谐”的道路, 就是在系统论、 运筹学、 管理学、 协同论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河源的经济、 生态、 民生、 社会和党的建设统筹协调的发展之路。本规划纲要是按照”三规合一”的新要求, 结合河源的实际而研究制定的。具体规划范围以河源市的源城、 东源、 和平、 龙川、 紫金、 连平”五县一区”为主体, 结合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连接珠江三角洲区域, 并将与深圳、 惠州、 东莞、 中山等市紧密合作及双转移的相关内容有机纳入。规划期至2020年。本规划纲要可作为指导河源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以及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
4、依据之一。一、 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自进入21世纪以来, 河源市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五年计划, 即 - 的”十五计划”和 - 的”十一五规划”。”十五”期间, 河源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 工业经济、 第三产业、 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五大发展”, 取得了后发的优异成绩。其中GDP年均增长16.3, 人均GDP年均增长15.3; 三大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4.824.141.4调整优化为 的21.538.939.6, 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
5、达8.52亿元, 年均增长29.6。”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 , 河源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GDP总量由全省各地市的末位跃居至第19位。 和 , GDP总量全省排名均保持在第19位。 在全国200个城市竞争力评比中, 河源增长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二位。 , 河源人民在市委、 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 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 灵活抢抓各种发展机遇, ”七大建设”稳步推进,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如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亿元, 增长162; 完成税收总收入365亿元, 增长222; 教育、 医疗、 文化、
6、 人口计生、 社会保障、 扶贫等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全面进步, 为今后中长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 当前河源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简要判断 , 河源人均GDP13860元, 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996美元。同期广州市人均GDP为81233元, 折算为11696美元; 深圳GDP为89814元, 折算为13153美元。三大产业结构 河源为134: 549: 317。同期广州为2.0438.9459.02。, 深圳为0.1%、 48.9%和51.0%。国际上通行按工业化发展水平标准来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其中比较著名和权威的理论有: 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研究发现, 克拉克
7、后来完善, 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规律而提出的判断模式; 霍夫曼定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 WaltberHoffmann) 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按照”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之间的净产值比例关系”的变化而提出的判断模式; 钱纳里定理, 按照”人均GDP的递进”来划分阶段的判断模式; 联合国模式,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以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划分阶段的判断模式。相对来说, 钱纳里定理的判断模式比较简洁通俗和明了。1986年, 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著作中根据多国经济发展数据而提炼而形成了钱纳里定理模型, 其以人均GDP为划分标准, 将经
8、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段为初级产品( 农业经济) 时期, 人均GDP按当前汇率大约在7401480美元之间, 第二段为工业化起步期, 人均GDP按当前汇率大约在14803000美元之间; 第三段为工业化成长期, 人均GDP按当前汇率大约在30006000美元之间; 第四段为工业化成熟期, 人均GDP按当前汇率大约在600011160美元之间; 第五段为后工业化阶段, 人均GDP按当前汇率大约在1116017860美元之间; 第六段为发达经济阶段, 人均GDP按当前汇率大约在17860美元以上。据此划分标准和与广州、 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对比, 能够判断, 河源经济发展总体上当前依然处于工业
9、化起步期, 壮大工业和发展现代农业依然是当务之急。( 二) 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与制约因素1改革开放30年发展形成了较好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和350万河源人民的努力, 推进了基础设施、 工业经济、 第三产业、 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等”五大发展”,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质量提高、 后劲增强,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为河源今后经济社会进一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 即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基础设施明显改进;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 ”一区六园”格局基本形成;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对外开放步伐
10、加快; 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当前。市委、 市政府正按照汪洋同志视察河源时提出的”乘势而上、 率先崛起”和市第五次党代会栽好”六棵树的要求, 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 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千方百计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促发展构和谐, 重民生保稳定, 争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拓展。2主要优势。资源优势。土地、 森林、 水源、 矿产、 生态等资源的潜力较大。全市人均矿产、 森林、 水、 土地资源均居全省第一,温泉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丰富的”金、 木、 水、 火、 土”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河源土地
11、充分, 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2048万亩, 耕地165万亩。有三大盆地平原, 其中灯塔盆地1941平方公里, 川南( 龙川南部) 盆地1000平方公里, 源城盆地1230平方公里。河源有东江、 新丰江、 韩江”三大江”和广东省两座最大的新丰江水库、 枫树坝水库, 淡水水域96万亩, 是全省人均拥有淡水资源总量最多的地区。区位优势。河源南接珠三角, 北连大内陆, 境内京九、 广梅汕两条铁路交汇, 并在龙川设有京九铁路南段最大的编组站, 惠河、 梅河和粤赣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河源已经全面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 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大陆桥”, 为绿
12、色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还可发展成粤北山区新的物流中心。 人文优势。”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初步树立, 客家文化、 恐龙文化等地域特色逐步形成, 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明显。”人、 文、 龙、 山、 水、 林、 泉七脉资源发掘空间广阔。河源还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和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也是独树一帜。以上述客家文化、 恐龙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依托, 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 也是大有可为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发展, 当前河源形成了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 钟表产业集群和模具产业集群等。园区经济成为河源产业的中流砥柱, 根据河源市统计局 2
13、月的数据, ”一区六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和入库税收分别为37441亿元、 10515亿元和631亿元, 分别增长192、 204和451。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429和295。 ”一区六园”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河源市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是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强力引擎。同时, 现代生态农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形成了”六大产业”、 ”六大基地”, 产业配套不断完善, 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最近, 河源又成功争取国家连续三年支持万元, 以建设规划总面积达万亩的东江上游特色水果产业带, 为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生态优势。
14、河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河源风景秀丽, 生态优美, 拥有一流水质、 一流空气、 一流森林。全市江河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类标准, 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一级水平, 森林覆盖率达70.6%( 新标准) , 居全省第一位。河源是全国首批五个”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之一, 是”广东省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城市”, 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最佳地区之一。同时, 河源市生态经济势头强劲。 制订的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逐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生态农业生
15、产体系”。 4月, 市委市政府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意见。这些指导性文件推动了河源”六大产业(优质稻、 蔬菜、 茶叶、 畜禽、 水果、 水产)的持续发展, 确立了”广东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地和广东旅游食品生产制造基地”的地位。围绕”特色、 规模、 品牌、 效益”, 河源建成了2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培育了67个无公害农产品, 40个绿色食品, 26个有机食品, 1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 ,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614亿元, 是1987年( 建市前75亿) 的115倍;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 是1987年的11
16、3倍。 后发优势。发展目标的推动激励; 土地资源的充裕、 便宜, 其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 是珠三角城市中山的8.8倍, 深圳的7.8倍, 佛山的4.1倍; 有华南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和枫树坝大水库, 全市年均水资源量150亿立方米, 水、 电充分、 便宜; 水质和空气多年排全省第一; 森林绿地覆盖率达到70.6%( 新标准) 等等。能够做到赚钱多, 麻烦少, 身体好。3主要问题。经济基础薄弱, 贫困人口多。经济总量小, 全省排名第19位, 为倒数第三。占全省比例小, 才1.03%, 能够说微不足道; 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据 3月市扶贫办的统计数据, 按人均收入 元一年的贫困标准, 全市
17、贫困人口有30万人。若按1994年联合国制订的一人一天一美元的贫困标准( 2500元人民币/年) , 贫困人口更多。按现在的美元汇率和物价水平, 联合国一人一天二美元的贫困标准( 4964元人民币/年) , 则全市农村人口263.62万人全是贫困人口。中国现在制订的贫困标准是生存标准( 即维持生命标准、 不饿死标准; 与马克思资本论中说的劳动力价值标准相差悬殊。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内涵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 一是劳动力本人的生活资料价值; 二是劳动力子女的生活资料价值; 三是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因此, 解决庞大的贫困人口是河源经济、 社会发展中十分艰巨的任务。相对缺乏龙头企业
18、和自主品牌。截止 12月, 河源共有各类企业和经营单位6万多个, 数量不少。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 称得上龙头企业的屈指可数, 只有西可通讯、 龙记模具、 农夫山泉、 万峰陶瓷、 丰达科技、 力王实业、 美平家电等七、 八个。全市仅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 广东省名牌产品18个, 广东省著名商标10个。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河源市发改局, 9月。产业层次较低, 产业竞争力不强, 产业集聚度不高, 产业链条不完善, 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与”工业立市”的战略不相适应。与此相关的是大项目招商办法不多, 引进太少。改革开放以来落户河源的大项目只有河源电厂
19、一个。因此, 必须加强”高端引入”战略, 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的大项目, 在招商选资上狠下功夫, 主动出击抓”大鸟”, 以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夯实河源经济发展的基础财政税源不够, 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如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1亿元, 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则有62.77亿元。入不敷出3.56倍。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为13.4: 54.9: 31.7, 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过大, 而第三产业则比例过小。新型产业少, 如至今没有一家软件企业河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 河源市信息产业局, 7月。专业人才少,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 管理、 技能型人才缺乏, 科技、
20、 教育投入不足。河源现有劳动力总数175万人, 大专以上文化的约占4, 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6,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 农村劳动力素质更低, 如农村实用人才37965人, 仅占全市农业人口147。河源教育在全省排名15位左右, 高考入学率倒数第三。另外, 只有13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专业培训, 受培训面较窄。劳动力素质偏低, 既影响劳动力转移, 又难以适应现代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 陈建华书记亲自带队到华南师范大学招师资, 这是破天荒的; 春节前, 陈书记提出拉平教师与公务员工资, 比省里号召早一年, 对推动河源的教育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我市就业形势情况报告, 河源市劳动保障局, 3
21、月9日。 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快, 压力加大。工业用地开始出现紧张, 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特别是 以来, 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土地资源的控制, 对新开工项目实行”八个必须”审查, 严格了工业用地的审批, 对土地实行了比以往更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而河源每年取得的合法用地指标不足, 导致部分工业项目未取得合法手续, 落户项目无法按时取得合法的建设用地, 有些工业园甚至出现无地可用的状况。.cn 中国最大的资料下载社会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如河源至今仍未组建”120”急救指挥中心, 无法对突发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全市卫生监督机构至今也无独立的办公场所, 靠租借场地办公; 卫生监督
22、执法力量薄弱, 全市仅有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2人, 最少的如东源县只有4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社会治安力量也明显不足, 警力配备比例较低。如全国平均警力配备为千分之1.5, 但河源只有千分之0.98, 差距超过50%。办事经费严重不足, 一台警车一个月的运转经费只有500元, 还不够一月正常运转所需汽油费的一半, 维修保养基本谈不上。同时, 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个别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水平不高。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有待改进; 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社会管理及群众反映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三) 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1当前形势与发展背景。整体形势受外部影响。国际金融危
23、机不断加深, 深圳、 东莞、 中山等对口支援地区经济回落的牵扯影响; 市政府逆势而上比较困难, 企业更加困难。企业亏损面扩大, 招商引资难度加大。经济发展增速减缓。 至 高速增长势头减缓, 增幅为106, 全省排名第15位, 比 退后13位, 已低于 全省11825的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 财政减收因素增多。国家政策不断调整。国家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 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河源”黄金发展期的长期有利因素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 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 后
24、发优势日益凸显。2面临的重要机遇。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 以及省委、 省政府制定的”双转移”政策, 为河源产业的进一步承接、 壮大和提升, 为河源破解相对欠发达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两大难题, 推动经济、 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 为河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的、 空前的、 全方位的重大机遇。如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十大措施”, 广东省推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要根据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取向, 抓住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抓住事关”三农”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抓住保障和改进民生、 促进
25、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抓住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项目, 抓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大项目, 抓好项目论证策划, 快速推进前期工作, 争取早立项、 早建设、 早见效。省委和汪洋同志对河源寄予了”乘势而上、 率先崛起”的历史性重托, 为河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这也是河源面临的良好机遇。河源一定要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个重要的机遇, 力争思路高超, 行动敏捷, 举措多样, 环境优胜。市委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 坚定不移地践行”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珠三角9市、 港澳, 以及河源周边各地经济
26、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上河源逐渐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 都给河源绿色旅游产业提供了乘势而上、 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3面正确重大挑战。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自 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河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以出口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受到严重冲击, 订单减少, 员工削减, 融资困难。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挑战。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生态发展区产业发展要求的细化, 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推进, 对生态特别是水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缺乏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挑战。产业集群少, 新型产业少, 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龙头企业也少。二、 指导思想、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
27、标( 一) 指导思想河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进一步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遵循”生态优先、 加快发展、 注重民生、 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 大力构建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型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有河源特色的公园城市, 构建加快发展的新环境、 新格局; 大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
28、和谐社会新局面;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融入珠三角”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的合作, 建立与珠三角一体化的开放型经济社会新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水平, 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优先发展教育,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立和弘扬有河源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观念。一定要认清形势、 发挥优势、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率先崛起, 绿色崛起, 努力探索出一条山区经济社会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新路, 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思想分析: 山区发展是世界性的难题, 由于交通、 区位等原因
29、, 山区发展滞后成为全球普遍的现象。当前世界和中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山区发展的模式, 寻求更好的山区发展道路。 以来, 河源在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初步破解了山区发展的难题, 走出一条山区发展的新路。近年来, 河源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 结合自身实际, 进一步提出”生态优先、 加快发展、 注重民生、 构建和谐”的科学发展思路, 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努力探索具有河源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 继续为全省的山区发展提供示范和表率。在生态优先方面, 河源作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水源地, 省委
30、、 省政府确定的生态发展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河源中长期发展发展的生命线和最大优势, 河源一定要保护好这个生命线并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河源确立生态优先的重大战略思想, 就是要以建设”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 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 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 树立生态文明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和低碳经济模式, 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率先建设生态产业、 生态城市和生态家园, 形成生态环保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不断增强河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加快发展方面, 从中长期发展考虑, 河源要全面利用一切可能的机遇, 把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经济
31、质量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实现跨越式发展。河源工业立市、 新型工业化战略已初见成效, 要继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坚持走”园区式、 用地省、 低污染、 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打造手机、 模具、 饮料食品等若干主导产业集群和完整产业链。继续做大做强现代生态农业, 加快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打造主要为大珠三角服务的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继续做大做强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打造大珠三角后花园。要大力推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与大珠三角交通一体化, 融入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加快建设有河源特色的公园城市,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创业和居住环境
32、。在注重民生方面, 从中长期发展考虑,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大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优先发展教育,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结构, 逐步实现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适当发展高等教育。推进医疗改革,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水平。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创新扶贫救助机制。推进文化创新, 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民文明素质, 大力弘扬河源精神。继续实施各项民心工程, 每年办好十件实事,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3、群众。在构建和谐方面, 从中长期发展考虑, 重点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经过工业化、 城市化、 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进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让农村居民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机制。( 二) 战略定位全省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按照省委、 省政府的要求, 争当全省山区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积极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模式, 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提供先行示范。主要是积极探索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 着力培育具有河源特色的三次产业协
34、调发展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积极探索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改进为突破口的山区城市化发展道路, 经过河源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实践, 打造宜居宜业宜旅游的公园城市; 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和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率先建成山区”两型社会”; 积极探索社会事业、 人才事业、 文化事业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新办法, 切实解决扶贫、 社保和教育等各种民生问题, 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战略定位分析: 从中长期发展的实际出发, 河源一定要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重要的工作
35、。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河源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积极探索山区科学发展新模式, 为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提供先行示范, 对于河源来说, 这是一项重大、 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对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务、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的内涵和要求, 河源实践科学发展, 就是要从河源的实际出发, 认真提出和解决好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 主要集中在生态发展、 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 农村发展、 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等问题上。对于这些问题, 有些是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 比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问题。有些是还需要继续探索, 比如河源特色的城市
36、化道路问题、 生态产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等等。在经济发展上, 实践科学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 另一个是如何培育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重点是产业结构向生态化、 合理化、 高级化方向的调整, 以及产业的集约化和集群化程度逐步提升, 解决好这些问题, 就能够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城市发展上, 主要也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如何继续改进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 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的联系, 加快推进河源城市化的发展。另一个是如何建设一个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城市, 如何将城市发展作为河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动力, 以及如何从珠三角城市发展中吸取经验
37、和教训。在生态发展上, 重点是河源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创新生态产业发展的模式,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中, 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和低碳经济模式, 将现行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式经济链转化为”资源产品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循环链,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 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在社会发展上, 重点是积极探索社会事业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新办法, 切实解决各种热点难点民生问题, 如扶贫、 三农、 教育、 社保以及城乡差距、 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经过改革和创新, 逐步建立和完善使全体人民群众受益的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总之, 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38、争创全省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是河源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 河源也有条件、 有能力、 有决心去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为山区发展、 为广东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河源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建设”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 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目标, 以 ”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大力建设生态产业、 生态城市和生态家园, 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体系和低碳经济模式, 大力提高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大力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 加快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 降低经济发展
39、的环境负荷, 形成生态环保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体制机制, 优化配置空间资源, 统筹城乡发展关系。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大力宣传河源生态环境优势, 让”绿色河源”、 ”生态河源”、 ”绿色崛起”在海内外深入人心。战略定位分析: 从中长期发展的实际出发, 河源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建设”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 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按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家将把和平、 龙川、 连平划为限制开发区, 省政府将河源市划为生态发展区, 这就要求河源必须建设”全省生态发展示
40、范区”。同时, 河源多年来创立”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就是遵循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取得成效的典型, 是中国城市21世纪初期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最高荣誉。创立”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河源长期努力争取的目标, 河源力争成为广东山区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河源争创全省生态发展示范区, 首先是要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 建设生态环境良好、 城市优美洁净、 生活舒适便捷、 居民健康长寿的宜居城市, 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 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要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 大力
41、发展以生态工业、 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为主的”绿色产业”, 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第三要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 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负荷, 做到经济良性循环, 资源合理利用, 形成生态环保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第四要创新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体制机制,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优化配置空间资源, 统筹城乡关系, 促进农村发展。第五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让生态文明观念成为河源文化的主体观念,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思想精神和文化观念。第六要积极参加和主办国内外各种生态建设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活动, 如”国际可持续发展城市协会”、 ”低碳企业创新
42、论坛”、 ”水资源保护运动”、 ”城市气候保护运动”这样的国内外组织和活动, 对外大力宣传河源生态环境优势, 大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让”绿色河源”、 ”生态河源”在海内外深入人心。粤东北地区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规划为先导, 以建设 ”公园城市、 岭南水城”为目标, 以”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城市形象为特色, 以中心城区以两江四岸滨水区和一批城市公园为标志, 打造宜居宜业宜旅游的公园城市。以中心城区和各县城为重点, 加快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 形成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城镇体系。以集约型都市、 城市综合体为具体发展路径, 提高城市生产要素的利用质量和利用效率。加快融入绿色大珠三
43、角地区优质生活圈, 与珠三角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 功能性互补。加快城市职能的转变与升级, 提升城市区域服务职能, 向区域性中心城市方向发展。依托珠三角产业转移率先崛起,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打造以创新型制造业基地、 现代生态农业基地、 休闲旅游产业基地为代表的城市产业体系。战略定位分析: 从中长期发展的实际出发, 河源一定要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世纪以来, 河源经过工业高速增长实现了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作为主导力量在未来将继续发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可是, 河源仅仅依靠工业化是不够的, 需要有新的增长极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城市化极有可能成为河源新的增长
44、动力。城市化主要经过集聚效应、 规模经济和产业提升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河源城市化水平为40%左右, 按照国际经验, 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河源加快城市化进程, 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极, 促进与工业化的良性协调互动; 有利于接纳高水平的产业转移项目,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有利于改进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有利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如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中长期发展趋势判断, 河源未来将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动力驱动”发展阶段, 河源要吸取珠三角、 特别是深圳等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尽早谋划和启动城市化”引擎”,
45、 形成城市化和工业化 ”双动力驱动” 发展模式, 为河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河源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包括独特鲜明的城市特色、 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明确精准的发展路径、 开放互补的区域功能、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独特鲜明的城市特色看, 河源要以规划为先导, 以建设 ”公园城市、 岭南水城”为目标, 以”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城市形象为特色, 中心城区以两江四岸滨水区和一批城市公园为标志, 实施以”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为重点的规划建设工程, 打造宜居宜业宜旅游的公园城市。从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上看, 河源要以中心城区和各县城为重点, 加快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 形成科学合
46、理的大中小城镇体系, 提升大中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制定并完善灯塔盆地开发规划, 使灯塔盆地成为河源未来经济得一大增长极。从明确精准的发展路径上看, 河源要以集约型城市综合体为具体发展路径, 使各种经济活动在城市综合体内互动, 各种资源有效整合, 资源获得优化配置, 促进产业集约化和集群化水平, 从而提高城市生产要素的利用质量和利用效率。在开放互补的区域功能上, 河源要加快实施”融入珠三角”( 依托珠三角、 服务珠三角、 融入珠三角) 战略, 按照”交通接轨、 工业配套、 农业分工、 旅游合作、 资源共享、 要素联动、 生态同建”的思路,与珠三角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 功能性互补, 加快
47、融入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加快城市职能的转变与升级, 经过交通区位条件的改进来提升城市区域服务职能, 向区域性中心城市方向发展。从现代产业体系上看, 河源要依托珠三角率先崛起, 更好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打造以创新型制造业基地、 现代生态农业基地、 休闲旅游产业基地为代表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 三) 战略目标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 认清形势、 发挥优势、 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率先崛起, 绿色崛起, 努力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新路, 为初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到 , 初步形成科学
48、发展的体制机制, 产业结构明显升级,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 人民生活明显改进, 区域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区域协调格局初步形成, 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000元, 生态为主的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明显增长, 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 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 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珠三角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进。到2020年, 基本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形成以生态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基本形成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公园城市, 基本形成城乡协调、 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 基本形成与珠三角分工合作、 优势互补的开发经济社会体系初步,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00 元,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