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典籍,二是指贤才。 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 知识 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 知识 和 信息 的一切载体”。 物质载体是文献的躯壳,记录符号是文献的骨骼,知识信息是文献的灵魂,三者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文献。 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 目录 、_版本_与_校勘_三方面内容。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 文献资料_,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_文字材料_,一般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_尚书_、_
2、周易_、_诗经_为我国最早之传世文献。 我国文献传抄的历史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时代到_金石_时代、_竹木(简牍)时代、缣帛时代、_纸张(纸质)_时代再到当今电子时代。 近现代学者中,被称为“甲骨四大家”的是_罗振玉(展堂)_、_王国维(观堂)_、郭沫若和董作宾。 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 铁云藏龟。 金石文献包括_金文_文献和_石刻_文献两部分。 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金文则指 商周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通典_、郑樵的_通志_和_马端临_的文献通考。 _总集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古代集部文献的主要类型可分为
3、_总集_和_别集_两大类。 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南朝 萧统 主编的 昭明文选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叙都认为别集始于东汉。 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是曹丕组织人编纂的皇览 。 最早的政书是唐代刘秩的政典。 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_单行本。 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永乐大典_。 常用工具书中,字典以讲解_字形_为主,词典以训释_字义词义_为主。 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 无形_,二是_容量大_。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
4、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史称汲冢竹书,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汲冢周书。 西汉_刘向_和_刘歆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我国最早的一部目录汇编是别录。 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主要有四分法和六分法,汉书艺文志继承七略,采用的是_六分法_, _四分法_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书经籍志。 下列正史中,最早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出自 隋书 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 七略 ,南宋陈振孙的目录学著作是直斋书录解题。 中国古典目录学著作的颠峰之作当为清代_纪昀_(总主编)等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四库全书中,有关官制一类的书,被编排在 史 部,有关山川一类的书,被编
5、排在 史 部,有关琴棋书画方面的书,被编排在 子 部。 徐霞客游记十二卷,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归于史部。 著名医学书伤寒论注被归入 子部 在四部分类中,地理类划归在 史 部,农家类划归在子部,楚辞类划归在 集部 部,孟子一书,应到 经 部去查找。 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主要有_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 三家 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任昉. 明代私人藏书,以嘉靖年间宁波的 范钦 最为有名,其天一阁收藏图书有七万卷。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方法,它创始于_七略_。 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西汉成帝时,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_七略_,均是_群书目录的范例。 _
6、目录_之学,在古代被称为“读书入门之学”。 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_先秦_,而正式兴起于_西汉(汉代) 。 _书名、_叙录_、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编制私人藏书目录约起于_南朝(宋齐)时期。见于记载者,以萧梁任昉为始。四分法中,一般不便归入其他三类的文献均归入_子_部。 以杨仆奉汉武帝之命整理的兵书目录兵录为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 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 卢照邻集是按照著者的 姓名 命名的。 李太白集是按照著者的 字 命名的。 传录体叙录,始于王俭的七志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 根据目录的
7、编纂体制和收录范围,分国家图书目录、史志目录、私家撰修目录、丛书目录和其他目录五个类别。 班固就七略编成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 _卷轴装_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包背装的主要缺点是_版心_较易磨损。 _版心_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线装书中,版面中心不刻正文的那一行叫做 版心 。 _旋风装_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地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严格意义的版本是_版刻_(雕版)印书出现以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雕版谓之_板_,藏本谓之_本_。藏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版盛行,于是版本二
8、字合为一名。” 纸质文献的版本按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写本;刻本 纸质文献装帧的形式先后有_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_、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古籍纸书装帧样式中,借鉴外来成果的为_梵夹装_,优点最多而缺点最少的为线装_。 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金刚经_。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有对校、本校、 理校 、 他校。 字句的校勘中常见的错误有误字; 衍字;脱文;倒文_。 古籍中常出现的词句前后倒置现象称为倒文,又称_乙文_。 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_本校_。
9、 明胡应麟_四部正讹 堪称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清代是辨伪理性化、规模化的发展时期。姚际恒_古今伪书考_、万斯同_群书疑辨_、康有为_新学伪经考_均为胡应麟之后的辨伪专著。 柳宗元是把古籍辨伪当做一种专门学问加以认真研究的第一人。 真正把古典文献的辨伪推向成熟的是梅鷟、胡应麟。 梅鷟(zhu)是历史上第一个下大力气对一部书考证辨伪的第一人。所著的尚书考异尚书谱搜集了相当多的材料,从诸多方面证明古文尚书之伪。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构建现代史学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 _类书_、_史书(史著、史籍)、古注、地志、字书、杂抄等都是辑佚的重要文献资源。 清代辑佚大家中,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者为
10、_严可均_。 “标点”一词最早出现于_宋代_。 对古代文献的注释,古代通称 训诂_。名词解释 文献 原始意义:典籍的书面记载、文字资料及贤人贤才的言论和他们世代口耳相传的见闻、记录资料等。传统意义:任何一种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甲骨文 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西北小屯村),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别集 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 类书 类书为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的工具书。 政书 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类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三通 唐杜佑所
11、撰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 十通 唐杜佑所撰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乾隆年间编撰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九通)清续文献通考。 总集 总集是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 丛书 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工具书 工具书为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单行文献 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
12、行本。 目录 把一批书名或篇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 四分法 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叙录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群书目录 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他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史志目录 即所
13、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 而后人补修的“文艺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蝴蝶装 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在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卷轴装 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版本 “版本”又称“板本”,是宋代与“写本”相对的雕版印刷书。今天所說的版本,包括古今所有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地点时间,形成的各种不同的书本。以雕版印刷为主体,同时包括雕版
14、之前的写本和之后的抄本、活字本、手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各种类别,也包括新式印刷的各种书本。 写本 写本亦称手写本,即成书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为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均为手写本。印刷术发明后以至明清时期,手写本仍然存在。 讹 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对校 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首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比较,把各本异同记录下来。 本校 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比对,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 他校 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理校 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伪书 伪书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书。 辑佚 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辑佚旨在最大程度还原已佚典籍。狭义辑佚单指辑佚书;广义辑佚有辑佚书、辑佚文、辑佚诗、辑佚书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