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差距分析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的可取之处
从前有商量 对武汉市四所高校(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高校、江汉高校、湖北其次师范学院)的办学及课程设置状况调查分析来看,我国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培育预备不断完善;办学形式多样;各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经过多年进展取得的办学成果,对根底音乐教育的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某些方面到达了“新课标〞对根底音乐教育师资的标准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举措为人才培育做了有力的保证:
1、总体上有较为完善的培育预备。从调查的状况来看,各个学校的培育预备围绕培育目标、培育要求、学制与学位、主干学科、专业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构成、教学进程预备等八个方面进展,较为具体而完好,且各环节具有相对统一性,都能围绕明确的培育目标而开放。在课程体系和主干学科等方面都能看到“师范性〞的特点。这为人才培育供应方向性、预备性的指导,是确保实现根底音乐教育教学人才培育的前提。
2、课程的开设挨次根本上承受从根底到专业过渡的课程设置。力求表达的是强化根底、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的特点。从根底到专业的课程设置挨次符合同学学问把握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课程设置的构造使同学形成“金字塔〞式的学问构造,表达厚根底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确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重专业轻根底〞的弊端。为同学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学问根底,这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全面素养力气的要求相吻合。
3、课程设置内容根本上与根底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应。根底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可由六个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唱歌、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根本上能与之对应设有相应的课程如:中外名曲观赏、声乐、器乐、歌曲写作、舞蹈、民族音乐等课程。当然,这只能从形式上说具有确定的对应性,具体是否与根底音乐教育到达最正确接轨还应对具体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展深化商量 。
4、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如:世界多元音乐等新课程内容的开设,对拓宽同学学问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关怀。根底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反映出来的对音乐师资学问面上的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多元文化〞。当然,这种创新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在技能课的教学形式上多数学校实行个别课、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得这一专业的人才培育与“表演型人才〞培育有了更为突出的区分。
5、重视有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合唱指挥〞这一课程的学习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都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江汉高校为192学时,华中师范高校为142学时,湖北教育学院为108学时),根底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同学,这类课程最易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有助于同学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敬重的合作精神。这一学科学问的把握为同学今后担当中学校音乐教学、开展歌咏活动打下良好根底,是音乐教育面对全体同学的有效途径。
6、办学体制的形式灵敏。如江汉高校不再实行一味的四年制学制,规定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本科为三至六年,对提前修满教学预备规定的各类学分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以上几点说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育无论是从宏观调控上还是从微观的课程内容、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上都表达出与根底音乐教育改革接轨之处。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形式、体制、学制(如弹性学制的试行)、及教学内容改革上的成果都是值得确定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双重专业的人才培育体系,它无论在高等师范学校还是在音乐艺术学校,都要求培育出既有专业音乐技能又有教学力气的人。从几所学校课程设置的状况来看,除了个别学校没有在必修课上明显表达根底教育理论的课程外,其他学校对这方面课程都不同程度有所表达。四所高校的人才培育结果,根本能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学问和力气:有一项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有较为扎实的音乐理论学问;具有确定的老师职业素养,能把握一门外语,懂得计算机的操作;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西方音乐历史学问有所把握,了解确定数量的中外作曲家与作品。整体办学能表达师范性,强调多能性、重视根底。但是,这种人才培育结果与新课标反映出来的对根底教育音乐师资学问构造力气上的要求标准还是存在确定的距离。
二、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立与新课标对人才学问构造要求的差距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育结果,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的学问要求标准相比较,主要还存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现代教育理念、多元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学问的缺乏。此外,对各类相关学问综合运用的力气、教学实践力气也还需加强。这些学问与力气的相对缺乏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陪养有亲热的关系。主要表达在课程内容掩盖面窄及课程构造不合理(门类多、缺乏综合性)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未能表达新课标对根底音乐教育师资学问面的拓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力度不够:(1)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文化等,这类课程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没有表达出音乐与其它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这种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育同学形成对已有学问综合运用的力气。(2)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法,从四所学校的必修课调查来看,只三所学校有所表达。除武汉音乐学院这类课程都开有两到三个学期,其它学校都只开课一学期。这类课程是作为教育工最重要的职业方向性指导,是每个教育者必需具备的职业素养。应当作为培育同学根底素养的必修课来重视。(3)感受与鉴赏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内容面上没有得到拓展。只留意对欧洲音乐的介绍,很少有对非洲音乐、拉丁美洲等其他民族音乐的介绍。事实上这些民族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音乐文化精华。鉴赏课内容都没得到拓展,不利于培育同学宽敞的审美视野。这就使得培育的人才在学问面上与根底教育所要求的“理解多元文化、敬重其他民族文化〞存在确定差距。(4)音乐创新力气、实践力气的培育力度不够。一是培育同学创新力气类课程少。从调查状况来看歌曲写作、即兴伴奏这类课程在有的学校有所表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即兴伴奏课。二是教学实践的课时支配不够。教育实践环节是同学学问转化为技能、学以至用的重要表达,有的学校只在第三学年开设一周的时间,难以保证同学在上岗前初步把握根本教育技能的需求。
2、课程过于留意“专业〞学问传授,课程构造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多、内容难缺乏整合性、综合性特点。音乐教育专业是属于音乐与教育穿插的学科,这就确定了它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所谓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多学科课程并列或量的增加,而是各学科学问系统为适应跨学科学习而做的综合精简以及学科之间有机结合产生新课程的质的转变。另外从我国根底教育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调整来看,也是表达学科综合、简化教学内容、从技能传递到文化传播的理念。这就要求这种理念也应当贯穿到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尤其像专业根底课还是没有发生实质上的转变,根本上还是原来的课程设置思路。自1987年“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正式确立以来,国家对该专业的主要课程规定为: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根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写作法、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观赏、钢琴、声乐、器乐、合奏、合唱、指挥法、教育学、心理学、美育概论、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经过了20年的进展,在这20年的进展中根底教育也经受了屡次改革。但是从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具体参见文中表1-4)与1987年国家对该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比照,不难觉察,其中的很多课程还是在按原来的模式在开课。其实,某些有着亲热学科联系的课程如:根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观赏等两者间有亲热联系的学科,可以考虑将两者进展整合。这样既能够提高同学综合音乐素养、培育制造意识,同时也能转变课程门类繁多的现状、表达学科教学的新观念。但从音乐教育专业始建至今,这些课程的设置模式就没有发生过转变。这反映出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没有表达出与根底教育改革接轨,不能紧跟根底音乐教育改革步伐。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而导致的人才学问构造与根底教育音乐师资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的主要缘由在于:
1、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经在整个教育环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某些学科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性思维,很多教育者不关怀教育进展的新趋势,不重视理论商量 ,对教育理论缺乏应有的生疏。年复一年的技能传递,二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内容,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某一局部老师意识到应当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但一方面由于没有在全部教育者中形成共识,多数是有生疏没行动。相关部门也没赐予应有的重视,再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拓展也不是一件简洁的事,需要教材各方面资料等一系列的预备。种种缘由的影响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滞后于根底音乐教育的进展。
2、对根底教育的了解不够
高师音乐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同学所学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与根底教育所需要的学问很好连接。其缘由主要是由于对根底教育的了解不够。目前高师对根底教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仅有的一门课程“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学法〞(有的学校为称“音乐教学论〞),因学时短,一般为一至两个学期,同学只能了解音乐教育理论、教案的设计等一般通识性的教学学问,对学科的新进展动向、根底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知之甚少。另外,局部老师对根底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很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多年未变。两方面的缘由导致同学毕业后觉察,花大量时间学习并把握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并不有用。因此,高师音乐教育要做到使同学真正能到达学以致用,还需同学和老师共同了解根底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
3、处在试用期的“新课标〞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课标及与之配套的新教材的试验,已经在全国各地38个试验区相继开放,各地教育部门也组织了各科老师对此课题的专题学习,在我国教育界引起广泛的影响。新课标中的很多全新理念得到宽敞教育同仁的全都认可,然而,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还有确定的难度,如在经济不兴盛的农村地区,由于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标准中的很多要求难以实现。能够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进展文艺活动创意与设计,在大局部同学中难以做到等等,这些试行阶段反映出来的问题,说明新课标还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局部教育者心存顾虑,这是新课标未能得到教育者应有关注的重要缘由之一。四、结语国家根底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已出台多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培育适应根底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音乐师资?文章对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对人才学问构造培育的利弊进展了分析;并对当前人才培育结果与新课标所要求的音乐师资标准进展比照,总结阅历,找出差距,并就形成差距的缘由作进一步探讨。初步到达了在进展此课题之前的预期设想,期望能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在对这一课题的商量 过程中,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之所以与根底教育改革存在确定的滞后性,其重要缘由在于高师音乐教育对根底教育的关注太少!根底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推行已多年,新课标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定点试行学校,但是多数高师音乐教育工对新课标知之甚少。自然在学科教学的内容上也不能表达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育工应当时刻关注到本学科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关注学科进展的新趋势,以新的培育人才理念,培育出更高质量的音乐教育人才。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文的商量 还是一个起点性的工作,这一课题中的很多问题还待深究,如:各类课程设置的构造的比例;某一单项学科教学内容如何改进以适应根底音乐教育的需要;多元化音乐教育如何在高师的课程建立中得以表达;如何合理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进展整合以实现综合化课程建构等等。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连续对这些问题进展深一步的商量 。也期盼教育各界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课题的商量 中来;期盼学科新商量 成果的毁灭,以推动本课题的完善与进展。
:易秀华工作单位: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