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线索整理答案
世界近代史线索整理
一、 国别史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
时间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运用启蒙思想
建立政体
法律性文件
后世影响及评价
英国
1640—1688(光荣革命)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
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
洛克的分权思想
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
《王位继承法》
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条件
美国
1775—1783(独立战争)
英国宗主国的专制统治
1775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卢梭的“天赋人权”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及联邦制
《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
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使美国以后的政局长期稳定
法国
1789—1815(法国大革)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卢梭“天赋人权”思想
民主共和制;拿破仑帝制
《人权宣言》
《民法典》
沉重打击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
19世纪中期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时间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代表人物
建立政体
方式/内容
后世影响及评价
德国
1871年(王朝)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对法战争失败
威廉一世
俾斯麦
君主立宪制
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0世纪初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
俄国
1861年(废农)
腐朽的农奴制度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亚历山大二世
帝制;民主共和制
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交纳赎金可得份地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日本
1868年
(明治)
幕府的专制统治
黑船事件
明治天皇
君主立宪制
政治:版籍奉还、废藩置县
经济: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思想:兴办学校,文明开化
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但保留封建残余,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二、 15——16世纪 早期的殖民扩张
代表人物
主要国家
获得成果
对后世的影响
评价
新航路开辟
迪亚士
达伽马
哥伦布
麦哲伦
葡萄牙
西班牙
开通欧亚之间新航路
开辟欧美航路
完成环球航行
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的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民族国家建立
法兰西斯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法国
英国
15世纪下半叶,英法民族国家建立
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英法两国推行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君主专制在初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后期开始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文艺复兴
但丁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神曲》
《蒙娜丽莎》
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德国
建立路德宗;推动西欧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建立新教
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解放运动
三、 17——18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共同主张
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理念
建立政体
后世影响
启蒙运动
理性;
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
17世纪 英国
18世纪 法国
霍布斯、洛克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伏: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主张言论自由
孟: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主张建立法治国家
卢: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伏: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
卢: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四、 19——20世纪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核心内容
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
电力;内燃机
发明者身份
工人、技师
科学家、发明家
新兴行业
轻工业(棉纺织业等)
重工业(电气、钢铁、汽车、石化等)
新型交通工具
火车、蒸汽船
汽车、飞机
发生的国家与传播
英国首发,辐射他国(时间长、进度慢)
多国同时,互相促进(时间短,见效快)
生产关系变化
现代工厂制度建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商品输出为主;先进的西方落后的东方;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和殖民帝国
资本输出为主;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赶超英法;瓜分狂潮
五、20世纪上半叶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开始
初步形成
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体系)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后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政治体系)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848年欧洲革命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开始早期殖民扩;18世纪中期英国在全球确立殖民霸权(殖民掠夺、资本原始累积)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掀起全球的殖民扩张(商品输出)
20世纪初新一轮瓜分狂潮(资本输出)
中国近代史线索整理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
1900
国家
英
英、法/英法美俄
日
俄、德、法、美、日、奥、意、英
目的/借口
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虎门销烟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修约失败
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朝鲜“东学党”起义
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北)
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无(划分势力范围)
开埠
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营口、汉口等十口通商;天津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无
其他
赔款2100万白银;协定关税
允许外国人来华传教;外国军舰在长江口岸航行;外国公使驻京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赔款2亿两
赔款4.5亿两;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各国派兵常驻;拆炮台;惩办义和团;严禁成立反帝组织
影响
社会性质:半殖民半封建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
历史时期:民族民主革命
社会变化:破坏自然经济,刺激资本主义;“经世致用”、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林、魏
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灾难,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狂潮
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反抗帝国主义的热情
一、 屈辱史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时间
1861-1894
1895-1898
1901-1911
1894-1911
1915-1919
1919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甲午战争失败
德国抢占胶州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纷纷失败
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巨大落差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帝国主义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核心思想
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进化论)
自我拯救
民主共和思想
民主与科学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取得成果
军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民用: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
海防:北洋、南洋、福建水师;北洋舰队
教育: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组织学会:强学会
发行报刊:《时务报》、
《天演论》
维新变法:1898年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变法。废八股,提倡实业,编练新军
“新政”举措:废科举、办学校等
“预备仿行宪政”:改革官制
“预备立宪”:成立“皇族内阁”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905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创办《民报》;“三民主义”纲领;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
1912年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
1918年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影响
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学习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
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部分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客观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使得立宪派大失所望,另找出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是没有改半半社会性质。
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启蒙运动,使得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全盘西化否定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存在简单绝对的特点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 抗争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