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卯者,横豆石璧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注释】湮:积淀。殛(j):处死。大河:指黄河。滹(h)沱、涿水:指水名。岁:年(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海陆之间的变化。 (3)文中哪些内容能够
2、证明“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答案】 (1)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3)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2)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及这段话的内容可知这个成语是: 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 。 (3)在
3、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紧扣“ 浊泥所湮 ”四个字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故答案为: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 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
4、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语句。【参考译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
5、带的泥沙毎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
6、醉翁亭记)【乙】 嘉枯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黄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软?今李候生长富责,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
7、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注】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溜:小水流。(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觥筹交错_树林阴翳_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_荫长松,藉丰草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3)【甲】、【乙】两文都在写“乐”,【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_与作者的_,【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_。 (4)【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答案】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
8、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作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解析】【分析】(1)句意为: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 句意为:树林茂密阴蔽。翳,遮盖。 句意为: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遗,赠送。 句意为:荫蔽在松荫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藉,枕、垫或踩、踏。 (2) 重点词语:其,他们。以,用。句意:醉了能够同大家一同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重点词语:之,的。视,看待。句意:并且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
9、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每段都有“乐”字,故容易在甲文第一段找到“滁人之乐”,“作者之乐”则要结合全文内容及第二段“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来体会。乙文可结合第二段内容来分析“李侯之乐”。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掌握。应结合乙文第二段的内容来分析作答。乙文第二段先提出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两种乐,之后将两种乐进行了比较,指出“其不能两得”,可是李侯却做到了两得,从而突出证明了选文第一段的“李侯可谓贤矣”。 故答案为: (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同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并且那些隐居山林之人看
10、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 (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做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
11、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嘉褚二年,李候凭借镇东军留后的身份出任庐州太守。于是游览金陵,登上蒋山,喝蒋山的水。随后又登上浮槎山,到了山上,发现山上有石池,池水涓涓流淌,十分可爱,大概就是陆羽所说的乳泉漫流那类的水。喝泉水,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的记载去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我给他回信说:李侯可以称得上是个贤达的人啊。 取尽天下的万物,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至于荫蔽在松荫
12、下,枕垫着茂盛的青草,倾听山流潺瀑流淌的声音,喝着滴下来的石泉水,这是隐居山林的人的乐趣。(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或许(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在心里有那种想法,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不可达到就不再强求了,于是能够退隐在山林中并在这里获得乐趣。那些富贵的人能够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他们不可能同时得到隐居山林的乐趣。只有那些富贵的时候不能二者兼得,之后变得贫贱的人,才能由此自得其乐并超脱世俗。如果两样都得不到,这也是情理和权力地位使然吗?现在李候生长在富贵之家,既满足了耳目的快乐,又感受到了山林的乐趣。至于他攀登高山,走遍了幽深隐蔽的地方,常人不能到达的地方,他都能够到
13、达。他同时获取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多的了。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
14、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 , 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注释】佚(y):同“逸”,逃跑。厩(ji)人:马棚的差役。躐(li):超越。趣:同“促”。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组:编织。(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乡寡人曰_昔者舜工于使人_然犹策之不已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
15、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2)C(3)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乡”是通假字,“策”属
16、于此类活用。 (2)A把;因为。B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C代词。D代词;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俄而:不久;以:把;佚:逃跑;闻:消息。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穷:走投无路;危者:危机;之:助词,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颜渊论御马,其实论的是国君治理国家和人民,两者有相同之处,颜渊给鲁定公为举舜使人,造父使马的事例就是
17、为了说明了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C 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对文言
18、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说明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颜渊陪同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表演驾车
19、技术,定公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真漂亮啊!”颜渊说:“好倒是好,不过他的马将要跑了。”定公听了不高兴,把这话告诉了手下人,并且说:“我听说君子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君子也会说人坏话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定公听了急忙上起身从旁边跨出坐席,对手下人说:“赶快驾车去请颜渊来。” 颜渊来到后,定公说:“我刚才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真漂亮啊!您却说:好是好,但他的马将来逃跑了。不知道你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颜渊回答说:“我根据从政的道理推知这一点的。从前舜帝擅长于用人,造父擅长于用马。舜帝不使民力用完,造父也不让马把力气用光。因此舜帝时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也没有
20、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拿起缰绳,马的勒口和身体都很端正了;转圈驰骋,调教得合乎规范了;经历险阻,跑了很远的路了,但仍然不停地鞭打它们。根据这些我就知道马逃跑的原因了。” 定公说:“你说得对!还可以再稍微进一步谈谈吗?”颜渊说:“野兽到走投无路时就要咬人,禽鸟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就要啄人,人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会去诈骗。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里说:抖动着的丝缰如纵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如舞驰骋。就是说的要善于驾驭马(不要使它们过分劳累)啊。”定公听了说:“这也是我的过错啊。”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2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22、之。”【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 , 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 不鼓不成列。”【注】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既:尽,全部。济:这里指渡过泓水。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门官:国君的卫士。重(ch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禽:同“擒”。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1)解释
23、下列划线的词语。 肉食者鄙_又何间焉_门官歼焉_公伤股_(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且焉置土石B.小大之狱 古之为军也C.必以分人 不以阻隘也D.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甲】文中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政治上取信于民,并在战争中抓住战机,因此
24、在长勺之战中取胜。C.【乙】文中宋襄公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D.【乙】文中泓水之战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答案】 (1)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2)D(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4)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5)C 【解析】【分析】(1)(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鄙”“间”“股”都属于古今异义词,注意不要以今释古。 (2)A.语气助
25、词,相当于呢;哪里。B.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把;凭借。D.在。 (3)这句话的大意是: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鼓:击鼓进军。作,振作。再:第二次。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成列:排成战斗行列.。故
26、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5)ABD说法正确。C.文中宋襄公的观点是: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故答案为: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 D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
27、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本题是
28、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29、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30、)(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杂然而前陈者_宴酣之乐_字法中绝将五十年_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_(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负者歌于途/其节见于艰危B.醒能述以文/属予作文以记之C.禽鸟知山林之乐/食之末必不佳D.泉香而酒洌/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3)翻译下面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2)A(3)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并不是自古以
31、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解析】【分析】(1) “杂然而前陈者”大意是:杂乱地摆放在前面;故“陈”的意思是摆放、陈列。“宴酣之乐”大意是:宴会喝酒的乐趣;故“酣”的意思是尽兴地喝酒。“字法中绝将五十年”大意是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故“绝”的意思是消失、断绝。“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大意是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故“宝”的意思是以为宝。 (2)A项,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B项,第一个“以”:用;第二个“以”:来。
32、C项,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代厚皮馒头。D项,第一个“而”:表示并列;第二个“而”:表示转折。故选A。 (3)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是“乐其乐”中第一个“乐”,要翻译为以为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是:“书”,书法;“存”,存留在心里,记住。 (4)回答时,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醉翁亭记以“醉”为表象,极力写“乐”。文章写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重在表现作者被贬官之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为官之道。书学集成则重在表现欧阳修对书法的独特见解:书法与贤德紧密相关。表现了他追求卓越的境界。 故答案为:陈列、摆开;尽兴地喝酒;消失、断绝;以为宝;
33、A;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都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贤明之人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
34、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
35、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
36、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现在的人喜欢写肥大的字,就像厚皮馒头一样,吃起来也许不错,可光看形状就知道是俗物了。写字的技巧丢失将近50年了,现在才稍微开始重视,但向过去的贤者学习的却没几个人。过去的人难道只是会写字么?他们的贤德才是值得流传的啊。但后世的人们却忘了这点,只是在书法上钻研,却不知道有多少写的好的字随着纸墨一起消失了。可就算颜公写的不好,后世见了的人也未必不当成宝物。杨凝视直言规劝其父,越在艰危的时候越见节操。李建中为人清廉温和儒雅,喜欢他的字的人,也大多喜欢他的品格。这难道是因为存在就能流传么?不是过去的贤者就能写好字,是只有贤者的字才能流传,其他的就默默消失掉了。6阅读下面的文字,
37、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
38、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效:献,呈献。(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D.王且何利 利:好处(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
39、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 (1)B(2)C(3)D(4)(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
40、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据此断句为: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故选C。 (3)D. 秦王攻占魏国后,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故选D。 (4)“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句中“虽”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办到”。“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与”意思是“给”,“去”意思是“离开”。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B;C;D; 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
41、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点评】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B项中“愿”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望”的意思。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几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
42、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D项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而不是秦国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第句中“虽”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办到”;第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与”意思是“给”,“去”意思是“离开”,注意落实到位。【附参考
43、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
44、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7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 ,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有删改)(注释)行义:行为道义。(1)解释下列划线词 少与王安石游_ 以吝故不及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等,而缺点在于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 A.嫉恶如仇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