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专业需要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研究中药的规范化种植,中药生物技术,研究中药质量、开发中药资源,为培养继承发扬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植物学知识,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整理中草药的种类,保证用药准确有效。
二、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药用植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理解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规律,识别和鉴定药用植物种类;掌握药用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与化学成分分布规律。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无)
四、教学学时分配
章次
各章名称
学时分配
讲授
实践
讨论
习题
考核
其他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
4
4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8
8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10
1
1
12
第四章
植物分类概述
2
2
第五章
植物分类的主要研究方法
0
第六章
藻类植物
1
1
第七章
菌类植物
1
1
第八章
地衣植物门
0
第九章
苔藓植物门
0
第十章
蕨类植物门
1
1
第十一章
裸子植物门
1
1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门
14
1
1
16
第十三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0
合计
52
2
2
54
五、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新课引导,使学生了解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理解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含义、性质和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对该课程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药用植物学含义、性质。
教学难点:药用植物学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我国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药用植物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植物细胞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分裂及特点、全能性及生物学价值;理解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基本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教学内容: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基本结构;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植物的组织种类及功能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各种组织的生理功能;皮孔、侵填体、胼胝体的概念和功能;理解分生组织、基本组织的形态、类型和存在部位;周皮的形成和概念;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种类;保护组织、分泌组织、机械组织、疏导组织的形态、类型和存在部位;气孔的组成,气孔、毛茸、导管的类型;维管束的概念及其类型。为后续章节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种类;保护组织、分泌组织、机械组织、疏导组织的形态、类型和存在部位。
教学难点:气孔的组成,气孔、毛茸、导管的类型;维管束的概念及其类型。
教学内容:植物组织的种类;维管束及其类型。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植物的器官,掌握植物器官的构造、生理功能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根的异常构造及根瘤和菌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与根茎的异常构造、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叶端、叶基、叶缘的形状,裸子植物叶的构造;花图式;花、果实、种子的组织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理功能。理解根的初生构造;地上茎的变态、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双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叶片的质地、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花序的类型式;常见的药用果实和种子。握根的基本形态、变态根、根的次生构造;茎的基本形态及类型、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次生构造、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构造;叶的组成、叶片的全形、叶脉的类型、单叶和复叶、叶片的构造;花的组成与形态、花的类型、花程式;果实和种子的组成、形态特征和类型。
教学重点:根的基本形态、变态根、根的次生构造;茎的基本形态及类型、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次生构造、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构造。
教学难点:叶的组成、叶片的全形、叶脉的类型、单叶和复叶、叶片的构造;花的组成与形态、花的类型、花程式;果实和种子的组成、形态特征和类型。
教学内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第四章 植物分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植物分类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理解植物分类学的目的意义;植物界的分门;种以下等级的学名表示法;掌握植物分类学的概念;分类的等级和基本单位;种的定义;植物拉丁学名的命名方法及书写要求;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分类学的概念;植物拉丁学名的命名方法及书写要求。
教学难点: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与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植物分类的目的意义;植物分类简史;植物分类的等级;植物的学名;植物界的分门别类;植物分类检索表。
第五章 植物分类的主要研究方法
自学内容
第六章 藻类植物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藻类植物,使学生了解藻类植物繁殖方式和研究进展;理解藻类植物的分门依据、常见药用藻类植物;掌握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药用植物。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藻类植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内容:藻类植物概述;藻类植物的分类;药用藻类植物。
第七章 菌类植物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菌类植物,使学生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理解菌类植物的分门依据、常见药用真菌;掌握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掌握真菌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药用植物。
教学重点: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真菌的繁殖方式。
教学内容:菌类植物概述;真菌门植物的分类;药用菌类植物。
第八章 地衣植物门
自学内容
第九章 苔藓植物门
自学内容
第十章 蕨类植物门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蕨类植物,使学生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化学成分;掌握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及其主要药用植物。
教学重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蕨类植物的分类。
教学内容:蕨类植物概述;蕨类植物的分类。
第十一章 裸子植物门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裸子植物,使学生了解苏铁科、三尖杉科的特征及其重要药用植物;理解裸子植物的分类;松科、柏科、红豆杉科的特征及其重要药用植物;掌握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药用植物。
教学重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银杏科、麻黄科的特征及其重要药用植物。
教学内容:裸子植物概述;裸子植物的分类。
第十二章 被子植物门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被子植物,使学生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各科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药用植物。
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大戟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玄参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禾本科、天南星科、百合科、姜科、兰科的特征及其重要药用植物。
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分类依据的一般原则;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第十三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自学内容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方式:考试
本课程成绩构成比例: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推荐使用教材:药用植物学(第六版),张浩,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主要参考书:
[1] 药用植物学实验指导,潘胜利,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药用植物学,杨春澍,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 药用植物学(第五版),郑汉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八、课程有关说明
本课程为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为其后续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和药用植物分类学的原则、原理,初步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植物亲缘关系的规律,药用植物与环境的相关性,了解药用植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深理解和培养学生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和识别鉴定药用植物的基本技能。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深入浅出,加强基础理论,发挥同学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