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基于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_于宏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214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基于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_于宏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基于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_于宏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基于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_于宏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1 期(第 25 卷 总第 127 期)No.1 2023(Vol.25 Sum No.127)R 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Political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reports of the 12th to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YuHongwei,LiZhiyong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研究基于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 于宏伟,李智勇(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中国特色

2、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至十四大)、逐步发展(党的十五大至十七大)和全面成熟(党的十八大至二十大)。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历史逻辑,直面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逻辑,前行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引的理论逻辑,锻造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的实践逻辑,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逻辑自洽。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的历次政治报告,广泛运用历史经典话语赓续民族文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承政治理念,平易通俗话语践行群众路线,艺术修辞话语营造情感语境,宣传口号话语点明核心要义,有效地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路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中国共产党;政

3、治报告;新时代DOI:10.16853/j.issn.1009-4458.2023.01.009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23)01-0048-08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始终与人民同心、民族同向、国家同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延展与实践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作出的科学论断,涵盖指导思

4、想、施政纲领、政党建设、战略部署、发展成就、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与智慧。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政治报告作为最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政治报告为研究对象,在扼要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建构历程的基础上,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逻辑与建构路径,进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话语体系提供借鉴。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历程“中国特色 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念的核心范畴,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逐渐建构起其特有的逻辑框架和多维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是

5、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建构的,其历程可以分为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至十四大)、逐步发展(党的十五大至十七大)和全面成熟(党的十八大至二十大)三个阶段(见表1)。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尝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也进入初步形成阶段。党的十二大至十四大政治报告篇幅长短处于不稳收稿日期:2022-11-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润疆视域下南疆地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22XMZ067)作者简介:于宏伟(1994),男,河北张家口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民族理论与政策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6、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定状态,报告简单划分为工作总结、任务展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对外政策等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报告中以“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初步勾勒了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基本样貌,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归纳取得成就的原因,以“三位一体”取代“两个文明”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一阶段并未明确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代之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表述。随着中国

7、共产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也进入逐步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至十七大政治报告篇幅稳定在28 000字左右,报告详细划分为工作总结、新时期指导思想、任务展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统一大业、对外政策和党的建设等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报告中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历程48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第 25 卷,总第 127 期)定状态,报告简单划分为工作总结、任务展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对外政策等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报告中以“初级阶段

8、”“基本路线”初步勾勒了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的基本样貌,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归纳取得成就的原因,以“三位一体”取代“两个文明”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一阶段并未明确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代之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表述。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也进入逐步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至十七大政治报告篇幅稳定在28 000字左右,报告详细划分为工作总结、新时期指导思想、任务展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统一大业、对外政策和党的建设等

9、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报告中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历程演进阶段初步形成逐步发展全面成熟报告时间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7年十七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2017年党的十九大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题目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报告结构6部分7部分4部分10部分10部分12部分12部分13部分15部分报告篇幅31 000余字32 000余字26 000余字28 000余字28 000余字28 000余字29 000余字32 000余字32 000余字核心概念“社会主义”出现146次,“改革”出现18次,“开放”出现4次,“现代化”出现29次,并未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表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11、主义”表述出现14次,“改革开放”出现29次,“现代化”出现45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26次,“改革开放”出现56次,“现代化”出现59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37次,“改革开放”出现27次,“现代化”出现40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 26 次,“改革开放”出现14次,“现代化”出现40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 53 次,“改革开放”出现34次,“现代化”出现22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 82 次,“改革开放”出现19次,“现代化”出现35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 71 次,“改革开放”出现9次,“现代化”出现47次,“新时代”出现37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

12、 42 次,“改革开放”出现 11次,“现代化”出现 86次,“新时代”出现39次。49 于宏伟,李智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以“四位一体”取代“三位一体”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表述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流的政治概念被广泛使用。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更加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也进入全面成熟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二十大政治报告篇幅较前一阶段也

13、有所增加,报告进一步划分为工作总结、新时期指导思想、任务展望、经济建设、人才建设、法治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防建设、统一大业、对外政策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报告中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分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成为该时期代表性话语。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逻辑“理解政治话语分析的基础理论,则应按照理论研究的基本规律,

14、着力研究其理论出场和内在逻辑问题。”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建构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一)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的集中表达和经典提炼。”4数千年绵延不绝、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丰厚滋养的同时,也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提供了源泉动力。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的创新事业,是在总结革命和建设

15、时期基本经验基础上开辟的全新道路,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因时而变与因势而变、治世不一道与便国不法古的哲学观念。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未来的奋斗事业,在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的同时取得了诸多伟大成就,积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与勤劳勇敢、百折不挠与砥砺前行的精神品质。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幸福事业,旨在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和共享美好发展成果,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与富民利民、守望相助与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和平事业,是不同于近代西

16、方国家侵略与掠夺方式的和平发展模式,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总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独特价值体系,不仅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也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表达范式与叙事逻辑。(二)现实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面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境遇“对外部客观环境的准确把握与科学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5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体内容之一,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必须建立在全面理解大变局的基础上。首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发展迎来

17、巨大机遇,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应有之义。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因素交互叠加,使得中国谋求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复杂变化。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改革事业进程与世界发展趋势的理性剖析,就是为了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及时调整决策部署,在认识和把握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意识形态风险加剧,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长期处于世界发展中心的西方国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视作巨50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第 25 卷,总第 127 期)大威胁,以“

18、自由”“民主”“人权”等借口对中国采取了系列打压和遏制措施。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平外交政策的鲜明论断,就是为了消弭敌对势力对于中国的“污名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最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重新分化组合,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各类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给人类和平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和平崛起战略的深刻阐释,就是为破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难题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在汇聚各方共识与合力中谱写人类世界

19、美好发展的新篇章。(三)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指引“科学社会主义由一种思想理论转变为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客体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论所揭示的理性认识向现实实践能动飞跃、过渡的过程。”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必须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科学预言。马克思、恩格斯在1850年发表的 国际述评 一文中提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科学预见了社会主义在未来中国的出现。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始终致力于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书写,就是为了突出“中国的社会

20、主义”预言的前瞻性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五种社会形态”的规律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以“五种社会形态”概括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反复阐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多次重申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这正是基于“五种社会形态”基础上的科学论断。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尽管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遭遇了重大挫折,但其仍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正确学说。党的十二

21、大至二十大报告多次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模式的再版,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社情和民情基础上的全新实践,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四)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锻造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对现代化道路、对民族复兴途径的探索,经历了从多种路径的比选到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途中,开辟创造出的一条正确的强国之路、振兴之路和富民之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必须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关

22、键路径和战略任务,从而使得话语建构与表达始终贴合于社会实践与发展。首先,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必须明确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中“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等鲜明论断,有效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的政党形象。其次,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必须阐明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实施路径。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中“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道理阐扬,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现代化进程

23、中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政治智慧。最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必须统筹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极其伟大又十分艰难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等深刻阐述,在擘画复兴事业的远景目标的同时关照了复兴事业的现实任务。51 于宏伟,李智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路径“文风内涵于文章的思想观点,外现于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字句表达。”8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中历史经典话语、马克思

24、主义话语、平易通俗话语、艺术修辞话语和宣传口号话语的广泛运用,在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建构路径的同时,极大地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表达效果。(一)继往开来:历史经典话语赓续民族文化“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9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中多次运用文化典故和传世名言弘扬至正之理。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新语境下传承发展的同

25、时,有效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自信。孟子 公孙丑下 所昭示的“正义必胜”的道理成为世人共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0十四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反对外国以各种理由干涉内政时,运用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经典名言,并进一步强调了“正义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战胜的”。三国志陆抗传 载述了吴国名将陆抗向朝廷上书针砭时弊的事迹,“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11两汉笔记高祖下 指出了仁义之道缺失的危害,“本心晦亡,泯泯棼棼,与禽兽无异,弱肉强食,天下坏乱。”12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前述两则文化典故连用,

26、以“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阐述了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要性,呼吁世界各国团结一致,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应有之力。选拔贤能人才是古代社会扩大统治基础的有效范式,能否“招贤纳士”“汇聚英才”是衡量古代社会秩序平衡有序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分别用“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论证培养优秀人才、完善选拔机制的重要意义。淮南子 汜论训 强调了人民获利与政令畅通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13党的二十大报告引用该文化典故的前半句“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本

27、、与人民同在。除此以外,报告还引用 竹石 一诗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名句,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勇往直前;沿用 少年中国说 关于青年发展与国家富强的论述,以“青年强,则国家强”突出青年工作的战略地位。(二)举旗定向: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承政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正确学说,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党和从事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在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广泛引用原著箴言、贯通运用普遍原理和灵活使用中国革命话语,在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理论深度的同时,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根本方向。广泛引用马克思主义原著箴言。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广泛引用马克思、

28、恩格斯、列宁等原著箴言,坚定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信仰。如,党的十二大报告分别引用马克思“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4和恩格斯“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15的经典论述,阐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缺一不可和新时期的和平外交政策。除此以外,报告还引用了列宁“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16原话,号召人民群众投身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实现了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因此,党的十四大以后党的历次政治报告很少直接引用马克思主义原著箴言,更加注重在普遍原理与具体国

29、情的结合中建构原创性政治话语。贯通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贯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理论性和科学性。“都尽力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52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第 25 卷,总第 127 期)和全面性的要求办事”17“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18“前途光明,任重道远”1 26,系统观念、科学性与全面性、中心环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决定认识、量变引起质变、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被贯通运用在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中。除此以外,社会主义取代资

30、本主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也被贯通运用在报告中,“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9“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0 21“尊重人民首创精神”1 70。灵活使用中国革命话语。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灵活使用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话语,促进了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的革命”这一时代命题的认知。比如,党的十五大报告在使用1939年刘少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论述的基础上,增加“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八字作为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

31、进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197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军队调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的指示,用“党是领导一切的”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论述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用“确保枪杆子永远听党指挥”强调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以“新的赶考之路”阐述中国共产党必须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同时,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革命话语与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机结合,以“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勇担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三)人民至上:平易通俗话语践行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

32、义话语表达越通俗易懂,话语体系越容易 落地生根,越容易 化 到人民群众心中。”21中国共产党在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中善用平易通俗话语剖析深刻道理、直指人民群众关切,在进一步增进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传播提升了速度、开掘了广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政治报告广泛运用平易通俗话语,阐释了治理贪腐、农业问题、经济特区、社会稳定、文化发展、两岸关系、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等主题。如,党的十二大报告以“一切向钱看”批评了当时社会部分存在的歪风邪气,用“没有任何利用职权占国家领导的 便宜 和群众的 便宜 的权利”规范党员干部的职权行使。党的十四大报告用“经济

33、特区姓社 不姓 资”回应部分人对于经济特区的质疑,以“努力纠正 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 的现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管理机制,以“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揭示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血浓于水。党的十七大报告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概述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用“永远不称霸”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在党风清正、政风清明和话风清新方面发力,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广泛运用通俗话语,阐释了政治道路、社会公平、民主集中制、民生就业、粮食安全和复兴事业等主题。

34、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明确改革开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强调要坚决遏制各类投机取巧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用“决不允许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强调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揭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强调解决就业问题的至关重要,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回应人民群众对于住房的关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阐述民族复兴任务的艰难繁重。党的二十大报告用“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号召全党全军全

35、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用“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强调迎难而上、战胜挑战,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揭示粮食安全的至关重要,用“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表明了党中央祛疴治乱、反腐倡廉的决心意志。53 于宏伟,李智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四)文本魅力:艺术修辞话语营造情感语境“政治话语作为传递和表达政治信息的中介,日益强调和话语受众之间的互动性。”22艺术修辞是连接话语主体和话语受众的润滑剂,为话语表达营造了充满情感真实的语境。政治文本具有意志性、严肃性的特点,必须借助艺术修辞这一柔性手段才可以更好地嵌入社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十分注重运用比喻修

36、辞话语,使得原本复杂难解的革命理论、方针和政策变得深入浅出,从而获得了人民群众更大程度的支持与拥护。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报告中广泛运用比喻修辞深化鲜明印象,进一步增强了话语生产者与话语受众者之间的互动联系。如,党的十二大报告用“白蚁”类比各类污浊贪腐,用“钢铁长城”强调军队之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性,用“万里长江”形容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赓续推进。党的十四大报告以“坚强柱石”论述人民军队之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以“热气腾腾”指代现代化建设的热火朝天、团结奋进。党的十九大报告用“牛鼻子”概括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意义,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

37、紧紧抱在一起”论述新时代民族关系,用“总开关”具象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打虎”“拍蝇”“猎狐”归纳党中央系列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举措,以“巍巍巨轮”形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宏大。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还在政治报告中广泛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表述气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阶段总结、成就呈现、未来展望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工作成绩时,强调过去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23的5年。党

38、的十九大报告运用5个复句排比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0 9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 共 生 的 现 代 化,走 和 平 发 展 道 路 的 现 代化”1

39、 22-23,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五)时代特色:宣传口号话语点明核心要义“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2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革命时期运用宣传口号的优良传统,立足于新时期的具体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党的十二大至二十大报告中广泛应用口号话语点明核心要义,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报告中大量使用宣传口号话语,实现了更大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层次的思想解放。如,党的十二大报告中使用“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等宣传口号话

40、语,初步破除旧有条框对于新时期道路开辟和路线转移的束缚,提出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中心的“四项基本原则”,打击和遏制社会中部分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党的十三大报告以“和平发展两大主题”客观分析当时国际关系走向,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一国两制”概括新时期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大报告用“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用“三个有利于”作为现代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用“四有”指明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职责使命。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引进来 和 走出去

41、 相结合”阐发需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重申经济建设的核心战略地位,以“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作为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众多富有时代气息、饱含深刻意蕴的宣传口号话54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1 期(第 25 卷,总第 127 期)语,有效地汇聚了各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共识。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明确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阶段目标,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论证 30余年来创造、探索和奋斗的正

42、确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归纳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两个一百年”明确全国各族人民阶段性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突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号召亿万人民同心共圆中国梦。四、结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

4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 71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冲锋号角,新征程的奋进需要新思想的指引、新理论的阐释和新话语的表达。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历次政治报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的建构历程、建构逻辑与建构路径,对于当下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路径和增强宣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胡国胜,黄晓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

44、的源流考释与话语演变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2(1):33-41.3 亓光.政治话语分析的基础理论阐释:理论前提、问题域 与 实 践 性 诠 释 J.政 治 学 研 究,2020(1):77-86+127.4 胡庭树.淮台两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86-91.5 李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辩证法审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32-39.6 曾祥云.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的认识逻辑J.湖湘论坛,2020(6):5-14.7 俞祖华.中国道路的“两大叙事”:现代化话语与民族复兴话语比较论J

45、东岳论丛,2022(9):5-18+191.8 周玉清,王少安.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1.9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N.人民日报,2019-01-04(1).10 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8.11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59.12 钱时.两汉笔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8-9.13 刘安.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2015:124.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15 中共中央马

46、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8.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 全 集:第 三 十 三 卷 M 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1985:53.17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1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5.2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陈东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2):44-47.22 朱大鹏,付静伟.新时代的政治话语风格及其启示: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文本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9(7):60-66.2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2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7.责任编辑:张榕5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