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_王一铭.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7202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_王一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_王一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_王一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民族传统体育2023年(第13卷)第6期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王一铭 冼慧*(云南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摘 要:该文立足于全民健身时代背景,力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视角锁定于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研究挖掘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历史形成与现代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切实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契合国家民族的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并联系中国武术

2、兵道(短兵)弘扬的实际情况,使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文化与价值发挥最大化作用,并使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武术 兵道 历史形成 现代发展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06-0103-06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WANG Yiming XIAN hui*(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Province,650000 C

3、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national fitness,this paper strive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nheri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rtial arts.It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4、weapon),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Its purpose is to study and excavate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c

5、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effectively promot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to peoples daily life,so as to fi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and implement the national policy of national fitness,and connec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Wushu B

6、ingdao(short weapon),so as to maximize the culture and value of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make the Chinese Wushu Bingdao(short weapon)develop better,and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events.many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Key Words:Wushu;Bingda

7、o;Historical formation;Modern development追本溯源,考镜源流,中国武术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文明的精粹,也是中华人民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和底蕴。涤故更新,改革发展,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也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删尘出新,与时俱进。改革是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源泉和动力,发展便是为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焕发生机的路径和方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21年2月3日颁布 武术兵道(短兵)竞赛规则(试行)1,更是对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发展进行新的探索,但其相关理论研究和竞赛制度

8、方面,尚不完善,依然需要进一步实践论证。借古论今,联系当下,DOI:10.16655/ki.2095-2813.2211-1579-1399作者简介:王一铭(1995),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传播、体育市场营销。通信作者:冼慧(1974),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思政,E-mail:。103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23年(第13卷)第6期民族传统体育纵观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发展,可以根据中国历史划分为古代史阶段、近代史阶段和现代史阶段3个阶段。该文梳理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深入

9、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从而促进其在当下社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1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释义 从词组来讲兵道,一方面可以诠释为用兵之道,犹指兵法。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2,兵者,诡道也3。另一方面,诠释为兵器之道。从单独的字来说,将“兵道”拆开来看“兵”和“道”。“兵”原是指军械、器械,后演化成了持兵器的人,说文解字:兵,械也4,而在后世的注解中指持兵者5。中国武术兵道运动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的击剑运动,1928年被称为“中国式击剑”,但其所使用的兵器又具备刀、剑、棍、棒一体的特点,这与西方击剑运动中所使用的击剑有很大的不同,便被人们称之为短兵。中

10、国武术按照不同的运动形式,可以划分为武术搏斗运动、武术套路运动,其中武术搏斗运动又划分为短兵、推手和散打6。受疫情影响,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21年2月7日至9日举办了首届线上中国武术兵道项目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国家武术兵道(短兵)文善恬总教练在培训中给兵道下的定义:一项以器械格斗为主,两人或者两支队伍按照一定规则,在同一块场地上互相进行进攻、防守对抗的现代体育运动。并指出,兵道是武术兵器格斗的总称,属于武术搏斗的范畴,是武术的哲学。其有短兵、长兵、暗兵、投掷兵、软兵5个项目。从语言文字的释义,到现代的定义,其都说明了“兵”即专门持有武器的人7。“道”,一是指人们所走的路,所

11、行道也8;二是指宇宙的本质和原理,可以引申为真理、原则、规律、道理、实质等。道可道,非常道9。在中国,道是武学的最高追求10。由此,可以理解为兵道实际上就是一项两个持有武器的人,在同一块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进行进攻、防守对抗的运动,并在进攻、防守的过程中进行技术的提升,道的追求。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兵道(短兵)是以双方持兵器为主的搏斗运动,还包括了外在技术的提升,内在修心的追求,“求道”始终为武术最核心、本质的追求11。武术兵道(短兵)是中国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更应该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赋予中国武术兵道(短兵)新的时代特色及内涵,更好地促进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作

12、为现代竞技项目落实发展,并被大家接受。2 中国兵道(短兵)的历史形成 2.1 古代史阶段(170万年前至1840年)古代史阶段又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以下将从这3个时期进行探索研究中国武术短兵。2.1.1 原始社会时期周纬先生曾写道:“原始人类,工兵不分,石器即石兵也12。”在人类原始时期所使用的石器中,通过外部形状上鉴别为武器的不多,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石斧,其主要用途是用来砍树,为人类提供木材或用来开辟荒山野地,以便人类来种植最早的农作物粟。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和部落之间的冲突,是人们在与自然的生存斗争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得了一些防御和攻击技能,是人类对生存经验和战

13、斗技能的总结13。在史前时期,石斧(或锛)像弓和箭一样,是人类狩猎和战斗最早使用的工具,同时这两种工具也是最早从生产工具转化成为武器的器具14。由此可以看出,石头是原始社会人类制作工具的一种原料。人类制造工具目的是为更好、更容易获得生产资料,制造工具是生存技能。石器是早期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同时期的石斧(或锛)与弓箭是最早的兵器,人类制作工具,也是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形成的先天必备条件。2.1.2 奴隶社会时期 先秦以前,由于奴隶和异性王国的叛乱,商朝国王和奴隶主贵族为维持他们的统治,更好地掠夺财富和土地便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军队。而组成军队的根本要素便是兵员与兵器,通常来说,兵员在军队构成中起着主

14、导作用,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兵器在军队构成中起次要作用,处于被使用、被支配的地位。虽然兵器在军队中处于被使用、被支配的地位,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将是军队战斗力水平发展的决定影响因素,往往重大战役的胜利,都与兵器制作水平的高低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吸取吴越之地高超的锻剑技术,提倡民间佩剑之风,成就了秦灭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业。在这群雄争霸的政治背景下涌现了众多有名的铸剑和相剑大师,如徐夫人、干将、莫邪和薛烛等,与此同时有名的宝剑也随之而出,据 左传 春秋 等史书记载,当时有名的宝剑如干将、莫邪、大夏、豪曹、龙雀、纯钩、鱼肠、胜邪、湛卢、巨溯、龙渊等。这一时期还形成了

15、中国剑术的基本理论:庄子说剑 提出剑术有三乘;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被后人誉为越女论剑的重要典籍,提出内外、动静、攻守、104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民族传统体育2023年(第13卷)第6期虚实、方圆等阴阳理论;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提出尚志不上力的重要观点;吕氏春秋剑伎 云,剑乃“持短入长,倏忽纵横之术也”等,不仅概括了中国古代剑术的技术特征和基本理论,还赋予中国古代剑术一定的文化内涵。随着奴隶社会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军队建立,兵员兵器相伴而生,这时期“剑”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形成提供了最早的人员物质条件与理论基础。2.1.3

16、封建社会时期秦至汉初,据 周礼冬宫考工记第六筑氏/玉人 记载: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15。因此,剑体有长短之别,周纬先生称其为西周短剑16,长剑则以秦国将军佩剑为代表(见图1)。关于长短剑的传承源流,马明达在 说剑从稿 中提出,长剑是短剑的发展延伸,春秋、吴越时期的短剑是最好代表17(见图2)。庄子说剑中,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18,项羽本纪 中: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19。“击剑”则是中国“剑”文化的最高表达。说明在这

17、一时期,“剑”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佩剑、斗剑、练剑之风盛行,“击剑”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从墓葬出土文物看,并未发现青铜剑出土,由此可以推断出,青铜铸剑技术在这时期被淘汰,冶铁技术开始普及,此时的剑由青铜材质被铁制而取代。与此同时,习剑、学剑、佩剑在汉朝稀松平常。在汉高祖统治时期,“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至东汉末年,曹丕在 典论自序 中还有“予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20的感想。可见,当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击剑之风依然盛行。汉书地理志:“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21。”并且东汉时期很讲究击剑的师脉

18、传承与剑技方法,在东汉王充 论衡:“剑使之家,斗必胜者,得曲城、越女至学也。两敌相遇,一巧一拙,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22。”同时,“两两相击”“点到为止”的较艺开始兴起。一是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出于对比试双方的保护,出现了“木剑”与“白棓”(短棍)代替铁剑在格斗中使用的现象,被后世称之为“以杖代剑”。例如,1978年在山东微山县出土的汉代“双人执棍对打图”石画像23中(见图3),这种棍即为白棓24。通过画像石摹本的描绘,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两两相击”的击剑形式。二是当时儒家盛行“仁”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之中,仁是最高原则25。有学者指出,“大义服人,先礼后兵,或者上战而屈人之

19、兵”,同时期的武术家比武较技时亦主张“点到为止”26,体现了中国“仁”的伦理体系。该时期儒家“仁”的思想融入了“剑”文化。所以在西汉南北朝时期,我国“击剑”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以杖代剑”是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形成历史上的理性转化。隋唐时期,中国武术项目多种多样,如手搏、短兵、长兵、角抵、白打、相扑、射远兵器等,可见武术项目在当时已经非常丰富了。唐代不少诗人喜爱剑术,诗仙李白的诗中就有不少关于游侠和剑客的描写,其 与韩荆州书 一诗中“十五好击剑27”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注:资料源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图1 秦将军剑注:资料源于武汉湖北省博物馆。图2 越王勾践剑注:资料源于汉代画像石上的双

20、人对打图。图3 汉代双人对打图石拓本105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23年(第13卷)第6期民族传统体育诗篇。许多唐诗都咏及剑术,且内容丰富,如郭震的古剑篇 描写游侠之剑;贾岛的 剑客 描写剑舞;杜甫的 观公孙大娘舞剑 描绘了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氏舞剑而书法技艺大涨的“书剑传神”故事。隋唐时期的剑,渐渐远离军旅后,开始进入一个集健身、表演和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新时期。中国武术的众多武术种类中,剑首先完成了这一转变。此时的“剑”文化更多体现在艺术化层次上,诗中有剑、剑中有诗、舞中有剑、剑中有舞等,“剑”文化集健身、表演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得到了空前

21、的升华。所以隋唐时期是我国“剑”文化发展的高潮,丰富了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文化内涵。宋元时期,我国辽、宋、西夏、金、元多个政权先后并立。烽火连年,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不仅民族矛盾尖锐,并且宋朝国内矛盾也异常尖锐,这一时期,宋朝政府一贯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禁民私有兵器,“军民有私置刀兵器甲,限五十日送官,违者论如法”“禁民间结社祠岳渎神,私置刀盾旗幡之属”28。因此,“棍棒”武艺在民间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棍棒”成为民间的主流武器,民间比武击剑被“棍棒”所代替。例如,水浒传 中描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节,用的便是棒。据 金华贤达传 记载,“河北、河东有不逞之民,阴相朋结,号为“棍子

22、社”,亦曰“没命社”29。这是农民反抗压迫的组织,其以“棍子”为名,可见河北当时有练武习棍的风俗。这时期“剑”文化低迷,“棍棒”开始走进老百姓日常生活,丰富了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器械,尤其是兵器发展的多样化。明末以来,随着热兵器的兴起,该时期“击剑”发展缓慢,甚至有衰退趋势。但中国武术总体却在这一时期进入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明代后期,特别是清代产生的大量武术拳种。时至清末,武术才算在其漫长的发展征途中完成了它的体育化过程,“剑”便以套路运动的形式从属于以“拳”为核心的武术体系中,为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在古代史阶段,主要是古代“击剑”为主的

23、传统器械武艺,一方面,从兵器材质经历了青铜剑、铁剑、木剑、棍棒;另一方面,其形式经历了伴随军队而生,“击剑”文化发展,“仁”思想的融合,“以杖代剑”理性转化,兵器发展的多样化,从属于以“拳”为核心的武术体系过程,确定了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体育化的发展方向。2.2 近代史阶段(18401949年)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30。1928年3月,中央国术馆成立,推出“短兵”,同年10月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了第一届国考,因时间仓促且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31。问题一

24、:规则,国考前,没有颁布通行于全国的武术比赛规则,所以也就没有针对比赛规则的训练,比赛规则混乱,导致比赛中运动员对裁判员判罚有很大的争议。问题二:护具,中央国术馆用的护具是借用军队劈剑刺枪用的护具,非常笨重,需要对护具进行研究,制成轻便灵巧的护身护面护裆的护具,使得比赛时能运动自如32。因此,为了改变没有规则、护具笨重的情况,在1931年,中央国术馆颁布了 击剑比赛细则,这是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比赛规则。1933年10月,在南京举办了为期10天的第二届国考,在总结第一届国考举办经验的基础上,国术比赛规则 颁布,第四章中明确了 击剑比赛细则,短兵系指剑术而言,比试时对手各穿皮甲,

25、头顶铁罩,罩之周围缝以厚棉块,各块相连,紧紧将头包围,剑虽着于头上,惟觉其震动,并不疼痛。剑的制造被藤棍代替,棍周用海绵及软皮绑裹,到比试用时,再装白粉入布套内,套在藤棍上,如被击中,中者身上一定会有白粉出现,即标记为击中一次,作以回合,以白粉数较少的一方为胜33。由此可见,短兵比赛规则、护具、兵器在第二届国考中有了明显的改善(见图4),标志着中国武术兵道(短兵)正式形成。中国武术兵道(短兵)能在民国时期正式形成,无非两点原因: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在封建王朝历经千年,无论人员技术、思想体系,还是物质基础,都有充分的准备,其形成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必然结果;二是“强国强种、尚武

26、精神”时代的需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的优良传统,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1919年在上海精武体育协会创办 精武本纪 时应邀为其作序,并明确提出“尚武精神”,将其归纳为“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34。在这种“强国强种”的时代呼喊声中,古老的器械对抗武艺“兵道”,便被赋予了注:资料源于国家武术博物馆。图4 民国时期的短兵106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民族传统体育2023年(第13卷)第6期新的时代要求。2.3 现代史阶段(1949年至今)在现代史阶段,可将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分为初步发展时期、发展停滞时期、

27、恢复发展时期。2.3.1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设。1951年,天津举办了天津市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设置了短兵比赛。1952年,国家为增强人民体质,倡导体育运动开展,毛主席专门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国家体育委员会成立,管理全国体育赛事,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又在天津举办了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即第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设武术套路、散手、短兵、长兵、摔跤、竞赛比赛项目35-37。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的顺利召开,武术作为表演项目进入大会,这标志着武术项目正式地向竞赛领

28、域进发,是武术项目迈向竞赛领域的第一步。这些新中国建设初期的重大比赛中均有兵道(短兵)项目的身影,促进了兵道(短兵)运动的初步发展和推广。2.3.2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发展停滞时期(19541978年)在兵道(短兵)运动刚步入大众视野后,好景不长,1954年全国对民族传统武术进行了清理整顿,使得短兵运动昙花一现,继而退出体育赛场。1957年,武术被国家体委列为比赛项目,这是武术作为正式比赛项目的重要开端,同年第一届全国武术大会举行。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1959年,随着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胜利召开,我国便正式出台了第一部 武术竞赛规则,这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在当时,尽

29、管武术被列为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但兵道(短兵)搏斗项目不知因何原因没有被提及。19661976年,由于历史原因,兵道(短兵)及其他武术搏斗项目被废止,至此中国武术兵道(短兵)的发展进入停滞时期。2.3.3 中国武术兵道(短兵)恢复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个领域开始恢复发展,武术领域也随之放开,众多武术专家提出恢复民族传统体育搏斗项目,并于1979年在河北石家庄和广西南宁分别进行了短兵运动的汇报工作。1980年10月,国家体育委员会拟定了 武术短兵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武术行业内部的建议研究,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2001年2月,国家

30、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下发了 关于同意西安体育学院承担研究、试点武术短兵运动的批复 文件,短兵运动试点恢复更进了一步。2001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武术兵道(短兵)竞赛研讨会,为中国武术兵道(短兵)运动向竞技比赛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国家武术兵道队分别在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和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对武术兵道(短兵)教练员、裁判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笔者非常荣幸参加了首届线上中国武术兵道项目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在线上国家武术兵道队实战培训讲解中,国家武术兵道队员多次更换所持兵器,可见在兵道所持兵器这方面有待提高。2022年7月18日至22日,由国家体育总

31、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浙江省体育局、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年全国首届武术兵道(短兵)锦标赛在浙江湖州开赛,本次比赛为期5d,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80支队伍的700多名选手同场竞技(见图5)。从2021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武术兵道项目的教练员、裁判员理论培训到2022年全国首届武术兵道(短兵)锦标赛顺利举办,这注:资料源于新华社。图5 运动员抱兵礼致谢107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23年(第13卷)第6期民族传统体育是新中国武术兵道(短兵)恢复发展时期由“理论化为实践”的第一步,是中国武术兵道(短兵)落实的开始,是中国武术兵道(

32、短兵)发展非常重要一步,具有重大意义。这标志着中国武术兵道(短兵)作为竞技比赛项目,正式走进中国国家竞技比赛体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改革创新是中国武术短兵传承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短兵,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传统短兵基础上结合现代竞技技术要求,中国短兵正面临绝佳的发展机遇。最终在传统短兵基础上结合现代竞技技术要求,形成了中国武术新项目兵道。3 结语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纵观中国武术兵道(短兵)在古代史阶段、近代史阶段、现代史阶段3个时期不同的发展;再到2022年全国首届武术兵道(短兵)锦标赛顺利举办,可谓是几经沉沦,历尽坎坷,再次焕发生机。这是

33、时代的呼唤,也是短兵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深信在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兵道(短兵)能够在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战略推进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作用,并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必将在世界体坛崛起。参考文献1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兵道竞赛规 则EB/OL.(2021-02-03)2022-08-23.https:/ 太公望,黄石公.六韬三略M,张伊宁,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3 孙武.孙子兵法M.臧宪柱,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 许慎.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5 许慎.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6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

34、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 刘志豪.中国武术兵道历史形成的理论诠释J.武术研究,2021,6(11):34-38.8 米英英,宗永平.道德经 中德育资源的当代价值探究J.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2,40(2):13-17.9 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0 刘文武,徐伟军.武学内容体系及其历史演绎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6):56-62.11 杨建营.武术拳种的历史形成及体系化传承研究J.体育科学,2018(1):34-41.12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8.13 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4 杨泓

35、.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兵器史研究J.文物,1985(8):16-24,72.15 钱玄.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16 周纬.中国兵器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8.17 马明达.说剑从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18 赵晔.吴越春秋M.卷九.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19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97.20 曹操,曹丕,曹植.三曹诗选M.扬州:广陵书社,2020.2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6.22 王充.论衡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3 崔大勇,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上的双人对打图J.体育文化史,1991(6):19-23.24

36、蔡智忠.中国短兵探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97-99.25 张再林,张慧敏.身体哲学中的“为仁由己”J.人文杂志,2016,241(5):1-7.26 金玉柱,王岗,李丽.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理念的身体伦理学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70-75.27 温儒敏.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8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29 郑柏.金华贤达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5.30 历史(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1 伊洪兰.民国时期重要武术比赛综述J.体育文化刊,2013(3):128-132.32 陈稼轩.国术界应有的工作J.国术半月刊,1932(3):4.33 姜容樵.考场写真J.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1934.34 蔡宝忠,李成银.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J.武术研究,2017,2(2):1-4.35 马贤达.中国短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36 朱传耿,支川,冷传奇,等.传承与发展:中国体育百年文脉中的南京体育学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1,20(1):1-14.37 刘帅兵,赵光圣.民国时期武术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6):65-72.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临存文档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