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两个步骤)
.由于学生们总有着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所以我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燃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检查小组课前探究的成果:结合所学,说说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前社会形势。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必然的。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戊戌变法的序幕、高潮、失败。将这些内容投影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
1898年9月23日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年月
百日维新
推向高潮
年
公车上书
拉开序幕
对于序幕“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和插图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我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对于高潮“百日维新”一目。我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及观看大清新政开始的录像片断,来开始这一目内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
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变法“兴民权”就会“大乱四起”。
学西学,就会“扰民心智”。
维新派:
“无百年不变之法。”
“能变则变,不变则亡。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技。即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类 别
颁布的新法
影响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这一内容,我采取“千古公论,自有后人评”让学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总结,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变法的失败,我让学生
思考分析: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归于失败?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杀掉荣禄,戊戌变法就能取得成功。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谭嗣同留下的千古诗篇:
变法期间:《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临变之时: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候: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思想认识
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三)课堂小结
.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用抓住本课关键词的方法,来创编历史歌谣,或者直接用歌谣进行小结。
.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可以选取最佳的用展示仪展示,突出本课的基本线索。
.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述全文。
(四)课外延伸
.课下讨论:你认为政变发生时,谭嗣同走与不走,何者为宜?
.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康有为小传。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不要去考虑自己能够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努力向前就行,路对了,成功就不远了。放弃了,就不该后悔。失去了,就不该回忆。放下该放下,退出那没结局的剧。我们需要一点点的眼泪去洗掉眼中的迷雾,一点点的拥抱去疗愈受伤的心,一点点的休息去继续前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处同样的位置,也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观念和挑战,每个人都有退休的一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退休后的保障。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幸福或许不排名次,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