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一、 社会经济耕作方式:奴隶、庶民集体耕作生产工具: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生产技术:懂得施肥(粪肥、草木灰、绿肥)农作物:“五谷”(稻、黍、稷、麦、豆)已有种植畜牧业占重要地位(用于食用、祭祀、运输) 夏商西周铁农具使用(开始:西周晚期,适用范围扩大:战国)水利技术:芍陂、郑国渠、都江堰、桔槔牛耕:农用动力的革命春秋战国农具改进:牛耕推广,犁壁,播种耧车,二牛抬杠,一牛挽犁水利发展:营建灌溉渠系,排水筑堤,坎儿井(新疆),王景治河稻麦种植推广:双季稻、稻麦轮作耕作、管理技术进步:代田法、水稻育秧移植技术农学研究: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两 汉 农 业江南开发:农业
2、开发地区扩大,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农作物单产提高,品种增多原因:北民南迁,江南安定,统治者重视,民族融合,气候优越北方恢复与发展:新农具,新技术(曹魏马钧的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二牛一人、一人一牛)农田水利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河西、辽东)魏 晋南北朝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政府重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茶税出现)隋 唐农业技术:圆、尖头犁铧、开垦梯田、引进良稻、水稻北移(江北)、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赐牛贫民,垦荒免赋(辽代),辽海地区耕垦千余里,编户数十万水利发展:河套、河西灌溉系统完备元朝设专门水利、农业机构,颁发农桑辑要畜牧业在北方空前发展 辽
3、 宋夏金元棉花种植北移引进新品种(玉米、甘薯),不断推广种植,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明 清夏商西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礼器、兵器)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陶瓷业发展、漆工艺已达较高水平夏商西周手 工 业明 清矿冶业:“汴京数百万家,尽仰石炭”,铁器制造水平高,竖式风箱纺织业:“两浙”,四川丝织中心,纺车、弹弓、织机、棉布替代麻布制瓷业:五大瓷窑(定、汝、哥、官、钧窑),景德镇制瓷中心造船业:万石船,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中心辽 宋夏金元隋 唐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数量多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
4、早欧洲2000年)青铜铸造:金银错、雕铸其他手工业:夹纻漆工艺、麻布、煮盐、酿酒业考工记(齐国官营手工业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魏晋南北朝冶铁业:相州军刀(北魏),百炼钢技术,灌钢法(生熟铁合炼成钢)纺织业:八辈之蚕(吴国)、蜀锦、曹魏设专门纺织机构制瓷业:“南青北白”造纸业:造纸中心(长安、洛阳、扬州)纸张质、量改进 手工业进步表现:生产工具革新,产品质量、效率提高(纱绸机);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双色套印技术);分工日益细密,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交通:“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夏朝),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旅舍,并建立邮驿传递制
5、度商业:商朝以贝作货币,“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城市:三朝都城都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商业:土特产相互交流都市:临淄、邯郸、郢等交通:“驿驴”,海船(水陆交通发达)商业:胡商遍地,邸店,柜房(银行雏形)、市坊分开、夜市、草市城市:长安、洛阳,“扬一益二”(扬州、成都)货币:开元通宝交 通、商 业、城 市隋 唐交通:“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南北海运开辟,修治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大运河大杭直达商业:北宋突破坊市限制、时间限制,行会组织发展,“交子”出现(最早纸币)。南宋建有货栈,金设税收管理机构,银币通行城市:“瓦子”、临安、大都、泉州商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百余种,商品经济
6、向农村延伸。清朝“闭关锁国”辽 宋夏金元明 清实质: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统治,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实质: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内容:嫡长子承王位,庶子封诸侯,嫡子庶子,大宗小宗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内容:王畿以外,裂土分侯,王族功臣,建立侯国,拱卫王室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埋下了隐患(诸侯分裂割据)二、 政治制度内 容西 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政治:皇权至高无上;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制和行政机构;秦律经济: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
7、车轨;修驰道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郡县制:36个郡,中央直接管辖,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命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 朝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统治力量大大加强,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个州,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以小驭大)刺史制度的变化(东汉):州(监察区) (行政区),刺史(监察官) (行政长官)推恩令: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土列侯,列侯归郡管辖“附益之法”:限制藩王,王侯分土而不治民作用:加强了
8、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问题内容:乡举里选,皇帝征召变化:东汉中后期声望影响被门第族望代替,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编户齐民制:既是户籍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郡 国并行制两 汉察举制内容: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不可行可驳回),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三省下设机构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效率;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三 省六部制发展过程:分科考试(隋文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隋炀帝) 增加进士、明经两科(唐太宗) 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唐玄宗)作用:抑制了门阀,扩大了统治基础,提
9、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隋 唐内 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增加军府数量兵将分离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自卑器粮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局面增加了农民负担府兵制崩溃(均田制破坏,战争频繁,府兵地位下降)隋文帝作 用府 兵 制内 容唐太宗作 用募兵制利: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建立一支强有力地军队弊:导致军阀割据隋朝改革:纳绢代役、以庸代役庸不再受年龄限制清朝明 朝大明律厂卫特务机构特点:内容集中、条理分明、经济立法、主张量刑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皇帝指挥东西厂:特务机构、
10、皇帝控制君主专制加强废丞相,权分六部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设兵部相互制约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中书省直管)两 宋作 用中央集权强化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开支庞大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集中军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行更戍法,“强干弱枝”)集中行政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文官任知州,设通判)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转运使、死刑报中央复核)隋 唐两 税 法减轻了
11、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府兵制作 用唐的改革 增加了赋税收入积极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扩大了税源消极: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租庸调制背景:土地兼并买卖盛行 均田制破坏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内容 按资产交纳户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作用乡试、省试、殿试殿试成定制考试科目减少糊名法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内 容科 举 制 影 响元朝行省制度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限。雍正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传达执行。乾隆帝废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三、
12、科学文化春秋记载:前613年,“有星孛于北斗”(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时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早西方一百六十年)战国甘石星经(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战国墨经(“光学八条”、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小孔成像)夏朝历法夏小正,商朝历法最大成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辽 宋夏金元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唐末用于军事,北宋设专设机构,制造火药、火器)活字印刷术(早欧洲四个世纪)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元初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简仪、高表,主编授时历(早现行公里300年)雕版印刷术、火药(868年金刚经、陀罗尼经)唐朝僧一行制定大衍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魏晋
13、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来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早西方一千年),著有缀术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系统介绍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贮藏,野生动植物利用(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专著隋 唐魏晋南北朝两 汉汉武帝,“太初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正月为岁首)张衡对“月食”作出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早欧洲1700年)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最早的纸:天水放马滩出土绘有地图的纸)东汉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14、应用数学春秋战国科 学 技 术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徐霞客徐霞客游记(观察记述喀斯特地貌早欧洲约两个世纪)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明 朝战国问世,西汉编定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百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神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战国扁鹊采用“四诊法”(望、闻、问、切)诊断病情,“脉学之宗”两 汉医 学唐朝“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 朝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东方医药巨典”诗经我国第一部诗
15、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屈原:离骚庄子:秋水逍遥游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乐府诗:陌上桑十五从军行“建安文学”: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富有生气)陶渊明: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北方民歌:敕勒歌木兰辞(慷慨激昂,有恋歌、牧歌、战歌)南方民歌:采桑度(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初唐: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高适、岑参(cn cn)“诗仙”李白 蜀道难,“诗圣”杜甫 “三吏,三别”中唐:白居易讽喻诗新乐府50首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咏史诗)五代最杰出词人李煜(宫廷生活、风格柔靡、国破家亡
16、、哀婉感人)苏轼:豪放派词人,豪迈奔放、雄浑壮观柳永:婉约派词人,市民气息、生活面貌李清照:婉约派词人,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明白如话、国破家亡、生活气息、感情忧伤辛弃疾:豪放派词人陆游:钗头凤缠绵悱恻,一往情深话本北宋新兴世俗文学,对后世小说、戏剧很有影响元曲:元杂剧(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和散曲(北方地区流行歌曲)合称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魏 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万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双方互相转化荀子朴素辩证法思想:“天行有”,“制天命而用之”西汉董仲舒新儒学(儒学宗教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东汉唯物思想
17、家王充著有论衡,万物元气构成,元气是客观物质,无神无鬼、薄葬南朝范缜著有神灭论,提出形体与精神是统一的理学: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认为“理”是万物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明末反封建思想先驱李贽,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明末黄宗羲: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工商皆本”明末顾炎武:“经世致用”(即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明末王夫之:唯物思想家,“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时,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
18、道教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 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使其成为统治阶级宗教 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神仙体系 传播原因:社会动荡,百姓需要精神寄托,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大力宣扬 社会危害:消磨斗志、安于现状、耗费财物、占田夺人古 代 哲 学 宗 教春秋战国两 汉魏晋南北朝文 学唐 朝五代辽宋夏金元春秋战国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青铜: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秦汉:秦始皇兵马俑、秦砖汉瓦、杂技俑、说唱俑、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木刻画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曹魏钟繇(yu)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19、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与其合称“二王”三国吴国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隋朝画家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吴道子(画圣)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颜真卿:创立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中晚唐柳公权创立“柳体”,代表作神策军碑草圣张旭,草书大家怀素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裳”读作chng)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朝王冕墨梅图明朝徐渭牡丹蕉石图,清朝郑板桥墨兰图 京剧的出现:春秋战国乐舞戏谑 元杂剧 明昆曲 “徽汉合流”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
20、向成熟,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艺 术隋 唐魏晋南北朝 京剧四、民族关系隋 唐两汉经济的发展是边疆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鉴于国力有限,汉朝与匈奴不得不“和亲”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昭君出塞的作用:汉匈和睦相处,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 汉明帝派大将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凿空),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的作用: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 更远的地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 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前60年,
21、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班超经营西域(汉明帝)西南夷、百越:汉武帝时设郡管辖,并入汉朝版图隋唐多民族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六世纪中期,突厥汗国建立,隋初分裂,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 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七世纪初处受突厥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归附唐朝,唐太宗封其首领为瀚海都 督府都督 八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封其为怀仁可汗 八世纪后期,改名回鹘。九世纪中期,回鹘汉国瓦解,迁至新疆(维吾尔族祖 先)、甘肃(裕固族祖先),西亚、中亚 七世纪中期,黑水、粟末两部强大起
22、来 黑水靺鞨:八世纪前期,唐朝设黑水都督府 粟末靺鞨:七世纪末期,大祚荣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南诏:七世纪前期南诏建立政权,八世纪前期,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为云南王 七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进藏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 九世纪中期,唐蕃会盟(长庆会盟)吐 蕃靺 鞨回纥(回鹘)突 厥两 汉西 域匈 奴春秋战国时期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的方式,各民族逐渐融合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汉族迁居边疆,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辽金时期契丹、女真入居黄河流域,与汉族融合;波斯、
23、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通婚,产生新的民族回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辽宋夏金元永乐年间,鞑靼、瓦剌首领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稳定明中期,国力衰退、修缮长城、加强驻兵,瓦剌骑兵直抵北京明后期,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蒙汉修好明末清初,蒙古三分(漠南、漠北、漠西)清初,清朝“联蒙制汉”,三部臣服1757年,清朝粉碎准格尔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统管新疆地区(包括巴尔喀什湖)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僧官制度顺治封
24、赐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雍正帝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初设宣慰司、土知府,忠于朝廷,交纳贡赋,即土司制度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改土归流”,但土司制度仍盛行康熙帝平定三藩,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规模“改土归流”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蒙古、新疆西 藏西 南朝鲜朝鲜:檀弓、果下马中国:铜镜、漆器、铁制生产工具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
25、于汉”汉光武帝赐“印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丝绸之路促进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越南:象牙、犀牛、珍珠中国:铁力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来唐留学生中,新罗最多(崔致远)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制钢、瓷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也受唐朝的影响多次派遣唐使政治制度以唐朝为蓝本,建筑完全仿照唐朝样式设大学,教授儒学隋唐与东南亚国家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天竺与唐朝以佛教为纽带相互交往(玄奘、义净)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天竺中亚诸国遣使带给唐朝名马、异药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东罗马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的丝瓷传入欧洲五、对外关系两 汉日本隋 唐中亚、西亚、
26、欧非东南亚、南亚日本新罗越南辽宋夏金元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设“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征收商税。丝织品、瓷器、茶叶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料、珠宝输入。南宋鼓励外商,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辽、金在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与高丽、波斯、日本、大食有经贸往来元朝:对外贸易超前代,棉纺织技术传到高丽,马可波罗访大都,写游记。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访问西亚、欧洲明 清郑和下西洋: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戚继光抗倭:浙东抗倭、九战九捷、开赴闽粤、戚俞合作、重创倭寇、万古流芳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激烈战斗、打败荷兰、收复台湾、祖孙三代、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民族英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明清之际、清军入关、东北空虚、乘虚而入、强占雅尼、要求撤兵、置若罔闻、继续增兵、扩大侵略、康熙大帝、决心自卫、两次进攻、沙俄惨败、被迫和谈、平等协商、第一条约、法律肯定、黑龙乌苏、库页在内、主权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