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是不是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底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以下弊端: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2、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
3、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
4、部分。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
5、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何区别?1.在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方面,课程标准是最低要求,是下限,可以超越标准;而教学大纲是最高要求,是上限,不能超越大纲。2.在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方面,教学大
6、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3.在对教学管理方面: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在对教材的编写要求方面:课程标准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而教学大纲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
7、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现实问题的探究,降低对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训练。历史课程标准: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生物课程标准:反映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传统生物学按类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化学课程标准: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降低了化学计算(
8、如化学方程式配平、浓度计算等)的要求。5.在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方面:课程标准强调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而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6.在对教学的评价方面: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强调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而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重
9、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新时期教学改革在评价方面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比如,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评价学生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完
10、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7.在对教学的影响方面: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1912年,南京林市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建国初,颁布中小学各科目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改用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原因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课程价值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最低标准。第二
11、、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现行大纲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确立新的三维目标。第三、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大纲是各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缺乏对课程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大纲刚性太强,没有给教学特色化合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学的多样化实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某一方面和领域应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作了一些指导和建议,其影响是间接的、有弹性的。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课程
12、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教学大纲没有前言。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
13、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
14、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三、课程标准的特点1、将素质教育的观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2、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联系。3、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事实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评价建议具有更强
15、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5、活动空间大。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发布时间:2008-11-23 23:07:25分类:教学计划已经阅读169次一、大纲与标准:1.国家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教学大纲的根本意
16、义:只是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要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同时也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根本区别: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
17、课程。2.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
18、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此次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19、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标准,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比如,科学课程目标包括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数学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便于理解,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20、方面进行描述。如对于知识的了解,内容标准没有简单的以了解一词来描述,而是以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一步刻画了解的具体含义,以便教师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把握。对理解的具体描述为理解、说明、归纳、概述、整理等;对应用的具体描述为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技能目标要求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对模仿的具体描述是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对独立操作的具体描述是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对迁移的具体描述为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
21、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例如:结果性目标(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相互、识别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2)技能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安装、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认可、接
22、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确立体验性目标,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此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3.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次各科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
23、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例如: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以往,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如今,课程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
24、?感受了什么?有了过程性的目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评价,新课程标准对改变课程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如今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各学科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
25、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比如,成长记录、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等。还有通过学习档案促进
26、学生自我评价,比如,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可收录的重要资料包括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等,以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并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比如,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在家长的帮助下,收
27、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评价学生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6.统一目标要求,提供多种可选择的设计模式。我国现行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两部分,教学大纲是对各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还
28、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有的甚至以章节或第几课的形式出现),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几课时等,这些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规定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对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课程标准适应所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则被视为超纲。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
29、,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所以,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至于第一年学多少,第二年学多少不作具体规定,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标准即可。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
30、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据课程专家介绍,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案例、综合性学习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标准为学生设计了大量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有些学科选编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十分典型精彩,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31、。而教学大纲的教学建议主要包括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考核与评价等。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2008年09月03日08:13,Wednesday作者:数学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数学定义大纲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
32、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标准强调数学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因为数学的发展经常与探索自然现象
33、、社会现象基本规律联系在一起,数学从它萌芽之日起,就表现出解决因人类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功效。标准强调数学对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数学思想包括两个部分: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我们教数学应该让学生知道,如果不从数学在思维方面所起的作用来了解数学,不学习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人的所有创造和人类世界。我们应特别重视数学思想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标准强调数学素质是公民必须的基本素质。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日常生活、工作中,凡是涉及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都要用到数学。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知识
34、方面数学也有突出的作用。社会要求人们学会并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符号系统)已成为通用的语言,许多事物都数字化了,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因此,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关课程性质大纲指出,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
35、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标准更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
36、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是数学学科不可替代的性质。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对数学的需求来看,普通大众在生活、工作中都需要数学;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离不开数学。高中的数学教育是承上启下的教育。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因而,高中数学课程也应具有基础性,它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包括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有关教学目的大纲指出,高中数学应该在9年义务教育数
37、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1)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3)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38、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
39、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标准中6条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大纲,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具体、细化,而且更突出了教与学的过程性和数学的美学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
40、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获得知识技能,还要强调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强调对结论本质的认识,体现了学习者现实的学习过程、人的认识过程,也是对双基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要求。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标准对能力的一个新要求,我们希望培养和发展学生懂得如何学会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根据问题的需要去阅读有关书籍、选择必要的参考资料,如何通过交流获得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这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也是对标准中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一个呼应。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对数学美的感受,是
41、提高其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美不仅有生活中的美,更有思维领域的美,它体现在数学的简洁性、和谐性、奇异性等方面。有关教学内容大纲指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要注意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内容相衔接。高中数学分必修课、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选修和选修。必修课总计280课时,选修总计44课时,选修总计88课时。学校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安排必修课、选修课的开设。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
42、研究性课题。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并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一次数学建模活动。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各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中系列1,系列2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中系列3、系列4
43、基本上不依赖其他系列的课程,可以与其他系列课程同时开设,这些专题的开设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必修课程中,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和数学5的基础。学校应在保证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系列2开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系列3和系列4中的某些专题,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标准的课程框架与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与大纲相比,标准更突出基础性和选择性。为了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钻研数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一大优
44、势是重视双基的教学,然而,双基也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地变化发展,标准正具有这种动态的课程基础观。在设计必修课以满足所有高中生的共同需求的同时,充分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需要而设计了选修课,体现了数学课程对全体学生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有助于不同的学生打好不同的基础,从而都能获得最佳发展。在这里的课程基础不仅包括双基,而且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能力和价值观念与态度。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是新的,但并没有抛弃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去赶时髦,而是在继承中创新,站在多元的角度,从教育立场出发,从育人思想出发,结合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的数学观。继承传统能保证课程保持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的特点,而注入新观念是
45、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全社会的发展,为全中国的未来。数学课程体现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突出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并增加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将数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新高中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学习数学思想,学习用数学知识和思想表达与解决现实世界一般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中,学习者既要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注意理解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以形成较完整的数学思想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关教学建议大纲指出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面
46、向全体学生(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4)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6)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标准指出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2)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a)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b)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c)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3)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4)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6)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a)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
47、于这些内容,教师要把握标准的定位进行教学。(b)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c)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d)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应注意揭示数学的本质。(e)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f)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对有关课题作进一步探索、研究。(g)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
48、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h)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7)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建议较大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强调了以发展的观点认识数学教学。例如,双基的内涵与时俱进;数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发展;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还应体现数
49、学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关注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等等。这就对执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转变,要努力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转变。有关内容标准1、标准与大纲内容上所作的调整标准选定的必修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原大纲的必修内容,只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了算法初步、统计,减少了简易逻辑、圆锥曲线、空间向量、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以及研究性课题。标准选定的选修系列1,相对于原来大纲选修I内容增加了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减少了统计(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期望值与方差的估计)。标准选定的选修系列2,相对于原来大纲选修II内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