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狭义的说课是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说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二)、说教法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
2、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解释教者是用的什么方法落实“双基”、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在精华要害的知识上进行点拨,在能力生长点上强化训练,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三)、说学法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四)、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
3、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
4、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解决难点运用什么方法。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5、说明板书设计。说教学程序,还要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二、说课的方法和技巧1、说“准教材;2、说“明”教法;3、说“会”学法;4、说“清”教学意图;
5、5、说“清”练习层次。三、说课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说课稿.说课稿不宣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第二,说课与授课,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而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第三,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步骤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四、说课的类型1、 研究性说课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 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
6、由一位 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 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2、示范性说课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 途径.3、评比性说课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
7、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最后同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五、说课的特点1、简易性与操作性。2、理论性与科学性.3、交流性与示范性.六、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1、相同点:(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2、不同点:(1)概念内涵不同。(2)对象不同。(3)目的不同。
8、(4)活动形式不同。(5)基本要求不同。(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说课与上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3、说课与上课的评价标准不同。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说课与上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有很大差异。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中学化学说课的学科性要求说课是目前教研活动中一种比较流行的方法,它通常是在备课后,上课前(也有在课后),让某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理论,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9、等,向同行们全面阐述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思路,然后让听者评说,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研究形式,通过同行之间的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师施教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科研水平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学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中学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应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环境、生产等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10、,中学化学的说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德育性原则当前的教育是大力发展以德育为主的素质教育.中学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着,它在德育素质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在说课时一定要体现出化学教育的德育性原则,主要要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说课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说清楚.2爱国主义教育:说课时,应尽力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关爱国主义
11、方面的素材,特别是说清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化学生产和现代化学科学研究的新成就.3环境保护教育:1990年原国家教委就提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保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基于化学在环保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我们中学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说课时,一定要把环保纳入教学中去。二、实验性原则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形成化学概念、原理,正确认识化学变化规律,掌握物质性质的基础,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科学方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以其丰富的内涵,发挥
12、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说课时一定要体现化学教学的实验性原则.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典型的实验,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可以改进或补充一部分实验。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全可以达成以下一些教育教学目标:1科学态度教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辨别、耐心操作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实验为依据做好记录,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2环境教育,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环保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其懂得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改造环境.3化学实验变化无穷,美妙无比。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
13、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培养意志力,有些实验操作比较复杂,易失败,需反复操作才能取得成功,可以从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克服急燥心理,增强学生的坚韧性。有些实验有些危险性,当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从险境中走出来时,会有一种战胜困难的成就感,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因此,在说课要把每一个实验的延伸意义挖掘出来说清楚,以便上课时,在实验目标达成后,通过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后,使学生对实验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挥化学实验最大的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与此同时,必须说清楚每一个实验步骤,仪器的使用,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等等.三、主导性原则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调控和引导下的
14、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在说课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上课就达不成教学目标,课堂必将处于一种无绪状态。要说清楚重点、难点,特点;要说清楚如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显示特点;要说清楚,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引出,如何过渡,如何延伸,如何联系新旧知识,任何创新,如何归纳总结,如何点拨启发;要说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怎样进行引导、指导、疏导;要说清楚如何精心设计例题、习题、课后练习。总之,要说清楚如何引导,把传统的“教学”变成“导学”。四、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式学习。我们在说课时,
15、不仅要说好教材,教法,更要说学情,说学法。元认知理论认为,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滞化教师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拿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口味的教学设计.通过这种学生爽口爽心的教学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思考的完全自主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让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真正在课堂上开花结果,因此,在说课时,一定要说清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五、生活性原则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研究所得出规律必须回归生活,为生活实践服务。生活实际
16、联系得好,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端正学习化学的动机,同时也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正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个目的.因此,我们在说课时,要说清楚如何把握住生活的脉搏,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道时地插入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要说清楚如何去理解联系实际,如何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化学理论,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揭开生活中化学现象的神秘面纱,同时为学生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源动力。六、迁移性原则完整的学习理论,不但要科学地说明学习现象是怎样发生的,经验是如何获得的,有何规律,学习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机制是什么。还要阐明学习结果在变化了的情境中是如何变通地加以应用的,这就是
17、学习的迁移。我们的化学教材中的每一种元素,每一个方程式,每一种物质,每一族元素,每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仪器的使用,每一类解题方法,无非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达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因此,我们在说课时,要说清楚,哪些内容需要迁移,怎样迁移.迁移规律是什么?例如,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元素或几个主族元素的学习来说清楚迁移规律,就可以迁移出其它元素或族的性质及递变规律,这就是化学中典型的举一反三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烃的衍生物醇、酚、醛、酸、酯时,每一类物质仅学习一种有代表性物质的性质,只要抓住官能团性质,就可以迁
18、移推广出许多其它同类物质的性质,这就是“有机的含义。我们能掌握各种陌生有机物的性质,就得益于这种迁移。当然,中学化学的说课,除了要遵循以下原则外,还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如:说清楚,如何调动学习的兴趣,如何设计条理清晰的板书等。但一切都要统一到说课的目的上来,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来落实素质教育。附: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
19、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随处可见的水泥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二)教学目标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20、,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b、掌握鉴别矿石是不是碳酸盐的方法;c、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d、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2、过程与方法:a、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b、使学生掌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技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a、通过介绍石花溶洞的美丽景观,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
21、学生的求知热情。b、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三)教学重难点分析由于石灰石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建筑、装饰、工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主题为石灰石的利用,其中涉及较多的化学反应,都与石灰石的化学性质有关,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探究石灰石的检验方法;建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二、学情、学法分析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水泥厂,还有一个全国
22、罕见的石花溶洞。学生对这些东西都十分熟悉,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调查、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教法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23、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四、教学程序(一)课前准备提前一周让学生对附近的石灰厂、水泥厂以及石花溶洞进行调查,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并收集一些矿石样品。(二)成果展示,引入课题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将自己组的成果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照片、图片、采访录音和自制的工艺流程图以及收集来的样品等,并进行简要讲解。)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已基本了解石灰石
24、的存在和用途,注意力也集中到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我再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八一石花水洞中美丽的石花、石笋、钟乳石等图片,培养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实验探究,感受新知探究一:石灰石的检验方法1、教师介绍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及自然界中含碳酸钙的物质。2、问题:(展示一些矿石样品)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准备好的46种矿石样品(其中有些含碳酸钙,有些不含)中是否含碳酸钙,记录实验现象。(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4、将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都是碳酸盐)分别与盐酸反应
25、,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记录实验现象。5、展示上述三种碳酸盐的化学式,引导学生分析碳酸盐的共同特点,总结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再通过几种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现象的对比,知道如何检验碳酸盐,逐步学会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同时提高了实验技能.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相互转化1、多媒体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内容,最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碎了呢?2、实验探究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的相互转化。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所发生的反应,并写出反应的化
26、学方程式.4、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者的相互转化关系,并用“三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和教师的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产生的现象、以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让他们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体验化学世界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四)归纳小结,知识升华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所以是很有必要的.我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36页表57,通过填表回顾碳酸盐的检验方法,以及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游戏增趣,巩固知识屏幕出现游戏代号“火烧圆明园”五个汉字按钮,每个字代表一道题。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一题,然后根据题目进行讨论、
27、回答,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答对的同学可以获赠一个小礼品。附:游戏题目(火)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烧)锅炉或水壶经常烧煮含钙量较高的水,很容易产生水垢。水垢不但使锅炉或水壶的传热性能降低,浪费燃料,严重时还会使锅炉发生爆炸.如何去除锅炉或水壶中的水垢?(圆)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其作用是什么?(明)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
28、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园)在污染较为严重、经常下酸雨的地区,一些大理石雕塑、建筑、水泥路面都显得斑斑驳驳,这是为什么?游戏内容与本课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既能增强趣味性,还能巩固所学知识。(六)作业布置,持续学习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拓展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八一的石花水洞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溶洞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游客增多会对溶洞的景观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写成一篇小论文。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
29、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同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最后用一段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石灰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为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对石灰石的过度开采,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也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希望同学们将来在资源的充分利用上也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简单的几句话,点出石灰石的过度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五、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方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
30、记忆。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故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逐条展示板书内容,最后在小结后再将所有板书展示出来.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一、石灰石的用途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1、碳酸钙的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CaCO3 + 2HCl CaCl2 + CO2+ H2O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 + CO2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 + H2O = Ca(OH)2 (反应放热)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 + CO2 = C
31、aCO3 + H2O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说课一、说教材: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节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一章带有绪言的性质,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大门,而第一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导火线”。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必结灿烂之果,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节安排1课时授完。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为服务于社会而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观看影像资料、课堂
32、讨论来领悟学化学的意义,用化学史实和化学促进社会发展事件或联系当地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或用化学知识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的事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化学学习和研究内容的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为服务于社会而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 难点:认识化学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二、说教学过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1、 实验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教师以几个
33、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 创设情境,对话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哪些?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归纳: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3、 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让学生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并了解化学实验是学习和认识物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认识了物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含硫火柴的燃烧实验。帮助学生了解钢铁锈蚀的原因和锈
34、蚀的普遍性,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在使用某些物质时可能产生危害健康和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说明我们在利用物质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我们要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改进生产方法,优化产品,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4、 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5、 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6、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结分析不同玻璃材料在性能上有哪些差异?7、例题研讨: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
35、是指( )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粉尘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材料垃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然果汁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空气污染物C工业酒精不可兑水配制白酒饮用 D工业用盐不可代替食盐用于烹调8、课堂总结:教师简要回顾所学,激励同学们热爱化学科学,努力学好化学。指导同学们课外拓展知识视野。9、作业:假如你将来能成为一名化学家,谈谈你所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哪些?三、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课中三项实验观察
36、和一项简单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问题(如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哪些?),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乐学情绪.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
37、果也更好。探究空气的成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探究空气的成分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的第一课时。本节选取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作为学习素材,不仅学起来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此外这些素材,还能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了解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有利于形成混合物等基本概念.学习这些知识需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适合于初学者。化学研究的物质多数是纯净物,即使是混合物,一般也应该分离出混合物
38、,进行研究,在初学化学阶段,给物质分类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这一节关于混合物、纯净物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渗透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学会欣赏,发现他人的优点.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难点:实验的观察和探究二、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
39、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针对可能班级里的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对问题进行分层设置,层次的跨越小了一些,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三、教法与学法教法:1、实验探究法;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2、比较、讨论与归纳法:纯净物与混合物学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2、安排学生收集有关信息,培养他们对周围信息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3、学会看图,总结出有用的化学知识四、教学设计1、导入课前先布置学生课后收集一些与空气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对空气的成份经过回忆后有个大致的认识,上课时让学
40、生将各自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导入新课进行“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2、分组实验自学课本P2627“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并分若干个实验组,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实验的操作,及记录实验现象。3、探究讨论实验结束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前后现象的对比,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如下:(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3)集气瓶中剩余气体是氮气吗?(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经过几个问题讨论之后,教师讲解并阅读并记住课本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4、改进实验你能对课本中的“测定空气
41、里氧气含量实验 ”提出改进的意见吗?5、解释应用,拓展提高对于物质的分类,由于学生对许多的化学物质没有具体的概念,所以需要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告诉他们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此时适合举些常见的物质,例如:空气,氧气,氮气,酒精,二氧化碳,矿泉水,纯净水,等使他们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6、观看课件知道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空气的防治手段,引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讨论校园周围的空气质量,污染来源及防治措施,使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提升,将整节课的气氛调动起来。五、评价与反思1、学生自我表现的评价2、小组成员间的评价3、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六、设计理念1、通过实验微型化,节省药品,减
42、少有害物质产生,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2、通过对学生活动的科学评价,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沪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是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开端。内容抽象.教材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教材一开始就用六副插图绚丽多姿的物质和问题: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及明确学习内容和目的。并在学生带着问题“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微粒有什么特性?“的基础上安
43、排了两个实验高锰酸钾的溶解和氨水的扩散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从感官上亲自体验到物质的微粒性。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节的学习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更深刻认识.第一.第二章的知识.也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及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发挥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4、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抽象.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刚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物质的微粒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如下:重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及能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难点:对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理解二、说学情学生为实验班的学生。学生原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属中上。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功课。学生有较浓的学习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抽象
45、思维有待发展。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三、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物质由微粒构成”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自体验。建立起微粒的观点。(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能过实验观察与探究.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力。使学生体验到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四、说学法“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使学生逐步形成以下的学习方法与习惯:1。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
46、的化学问题.做到“学以致用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已的观点3.增强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化学的能力五、说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因此从学生身边熟悉方面选取教学活动素材。由生动。直观进入抽象思维.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展示六副插图绚丽多姿的物质在学生欣赏的同时。提出问题:你周围还有哪些物质?在学生思考后。展示:纸。香水。风油精.并提出问题: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上。学生已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物质世界的绚丽多姿。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47、。热爱大自然。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识.不仅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的实验:实验1:以比赛的形式。请各组同学在10s之内把桌上的纸条尽可能分成最小块.看谁分的最小.提问:当学生感到很难再分割时,追问:还能继续分吗?如果不断将纸片撕碎。会是什么结果呢?(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学生交流.讨论 。发表个人的看法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初步构建起“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念。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强了。提问: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呢?实验2:高锰酸钾颗粒的溶解。学生在讨论 。交流分割的方法的基础上动手实验。增强了合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提问:(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3)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却是咸的.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是由极其细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及不同的物质由不同微粒构成的概念.学生从宏观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