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08地理最后一课.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707134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地理最后一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本文档共10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聆听花开的声音 ----2008年地理考前指导 我们在过去的一千多个日夜里,用汗水和泪水浇灌着那粒求知的种子,看着它承载着希望,悄悄发芽,长出叶子,结出花蕾。今天,让我们精心守侯,聆听它花开的声音。 一、近三年高考文综卷基本特点 从总体上看,近三年文综试题难度有所下降,但地理学科仍是文综的“瓶颈”。纵观地理试题,题目设计角度较新,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试题稳中求变,稳中求新。近三年文综命题的指导思想都存在着平稳过渡、循序渐进的思想,保持了近几年来命题改革思路,稳中求变、求新,难度适中。所考查基础知识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命题的信息载体、图文形式在不 断变化。 2、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2005年~2007年全国一卷地理高考试卷分析。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地理部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随着需求的增加,石油进口量还将继续增长。近年,世界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回答1~4题。 1.图1为某地地层示意。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2.一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往我国沿海。6月下旬经马尔代夫附近海域、马六甲海峡到新加坡,该油轮 A.先顺水航行,后逆水航行   B.桅杆的日影始终出现在南侧 C.可以不经过吉隆坡西南海域  D.航行期间,雨少晴多 3.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4年建成通气。该工程主线的西部起点位于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鄂尔多斯高原 4.最近三四年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暴涨,主要原因在于  ①运输成本增加  ②垄断的加强  ③供需关系的改变  ④炼油工业的大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2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5~7题。 5.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A.红海、亚丁湾    B.安达曼海、泰国湾  C.地中海、波斯湾   D.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6.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  A.面临海洋、降水丰沛   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D.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7.据地理坐标判断,甲乙两地距离约为 A.300千米   B.550千米   C.1300千米   D.1550千米 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 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3中, 为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8~9题。 8.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l、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9.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 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     B.P      C.Q      D.R  图4是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垂直分布的某次监测数据合成图。 叶绿素含量在水深10米到20米之间先升后降。据此回答10~12 题。 10.图4中①、②、③曲线依次代表  A.盐度、温度、叶绿素含量 B.盐度、叶绿素含量、温度 C.叶绿素含量、盐度、温度  D.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 11.从图4中可以看出 A.水深超过10米后,盐度随深度增加持续升高 B.水深超过10米后,水温随深度增加持续降低 C.水深15米处,叶绿素含量、温度、盐度值均达到最高 D.水深超过20米后,叶绿素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12.此次监测所处的时节 A.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C.燕赵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D.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本卷共4小题,共160分。 36.(36分)图7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 39.(60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8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顶与图示最低处相对高度是___米。(3分)图中A城市名称是___,它是___ (国家)的首都。(4分) (2)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6分) (3)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 答案 1.D 2.B 3.A 4.B 5.C 6.D 7.C 8.D 9.B 10.C 11.B 12.D 第36题 (1)[答案]: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深切(“V”形)河谷(峡谷)。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2)[答案]:该小区土地可以发展耕作也、林业、果树业和进行水能的开发。但开发中要注意避免坡地垦荒和过度开垦,防止水土流失。  (3)[答案]:①降水较多,汇水面积大;②河流落差大;②有峡谷地形,是筑坝的良好场所 第39题 [答案]: (1)8263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2)板块边界为挤压形(消亡边界、海沟俯冲形)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3)两大板块相互挤压,边界处地壳比较破碎,使得融熔状态的岩浆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地理部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1,回答1~2题。 1. 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麦、水稻、玉米 B.玉米、小麦、水稻 C.水稻、小麦、玉米 D.水稻、玉米、小麦 2. M省可能是 A.山西 B.安徽 C.广东 D.甘肃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2,回答3~5题。 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5.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表1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1,回到6~8题。 6.表1数据表明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7.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8.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读图3,完成9~11题。 9.途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10.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 B.西10区的区时 C.西9区的区时 D.西8区的区时 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36.(36分)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 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4分)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6分)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7分)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14分)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5分) 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图9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3)比较图9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6分) (4)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8分) (5)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6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5.A 6.B 7.B 8.C 9.C 10.B 11.C 36.(36分) (1)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3分)、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5)(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的规律;12次 39.(60分) (3)A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E位于河口(长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4)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经济发达(农业发达,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长江或河流)供水。 (5)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读图2,回答3~5题。 3.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A.T B.Q C.R D.S 4.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A.T B.Q C.R D.S 5.在图3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点,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6~8题。 图4 6.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是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7.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B.65°N C.75°N D.85°N 8.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9~10题。 9.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10.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11.近几十年来,黄河的人海年输沙量不断减少,目前已低于16亿吨的历史平均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黄河流域的暴雨次数减少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 C.中上游水库拦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加大 36.(17分)图7为某城市两大工业区的分布 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 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 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9分)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 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 越来越大。为什么? (8分) 37.(19分)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表l 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 地名 年降水量 (mm) 春季降水量 (%) 夏季降水量 (%) 秋季降水量(%) 冬季降水量 (%) 广州 1680.5 30.8 44.3 17.7 7.2 南昌 1598.0 43.6 31.2 12.8 12.4 郑州 635.9 19.9 53.2 22.3 4.6 五台山 913.3 13.5 62.3 21.1 3.1 成都 976.3 16. 5 62.9 18.3 2.3 乌鲁木齐 194.6 34.2 33.1 24.0 8.7 (1)表中资料显示,我国(将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括号内(4分) A.各地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B.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C.东邡季风区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D.华北平原的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2)表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量小的地点是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8分) (3)表中,夏季降水量最少的地点是 ,原因是 。(4分) (4)分析五台山午降水量高于郑州年降水量的原因。(3分) 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 (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7分)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A 6.B 7.C 8.A 9.A 10.C 11.C 36.(17分)答案要点: (1)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2)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37.(19分)答案要点: (1)D (2)南昌。夏季副热带高气压盘踞此地,形成伏旱降水偏少 (3)乌鲁木齐 距海远,水汽少 (4)五台山地形雨增加了降水量 40. (3)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 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 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运(漕运)通道。 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蚀。(13分) (4)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往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往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7分) 试卷 考察内容 分值 试卷特点 2005年 ①区时计算和经纬网的判读 6 ①考察内容覆盖率低 ②考察主干知识:经纬网图结合时间计算;区域定位及特点;区位问题;等值线问题 ③难度系数较低 ④试卷的区分度主要体现在时间计算、区位定位及特点的掌握上 ②农业区位因素 6 ③等温线图、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 17 ④区域图的判读 15 2006年 ①农作物分布 8 ①考察内容覆盖率有所提高 ②考察主干知识:谷物种植、雪线、能源消费、时间计算、沙尘暴与环境、运输中的区位、区域定位及特点、坐标图、图表的阅读 ③考察难度系数在0.6~0.7之间 ④试卷的区分度主要体现在时间计算、区域定位及特点的掌握上 ②等温线的判读 25 ③坐标图的判读、表格的阅读 12 ④能源问题 4 ⑤各国人口数量的掌握 4 ⑥昼长分布规律、时间计算 12 ⑦中国的区域定位 10 ⑧区位问题(城市区位) 14 ⑨铁路名称(南北3条铁路干线) 6 ⑩气象灾害(沙尘暴) 26 2007年 ①城市化水平、发展 8 ①考察内容覆盖率维持在2006年的水平; ②考察主干知识:地球运动、区域定位及特点、坐标图、图表的阅读、区位、天气与气候 ③考察难度系数在0.6~0.7之间; ④试卷的区分在日照图的阅读、区位定位及特点的掌握上 ②洋流分布 4 ③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8 ④地球运动的日照图的判读 12 ⑤农业区位 8 ⑥黄河输沙问题 4 ⑦工业区位 17 ⑧利用统计图表分析中国的降水特点、地区分布、原因分析 19 ⑨城市区位 14 规律 探究 ①试卷的难度系数维持在0.6~0.7之间,没有偏题和怪题 ②重视主干知识的考察,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及天气和气候、海水运动、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区位问题、世界和中国区域定位和特点、统计图表、坐标图的判读、等值线图的判读 ③重视图象考察:区域图、坐标图、等值线图、统计表格 ④重视人地的和谐发展:环境问题的解决、可持续发展理念 ⑤高考重视命题背景的创新,所以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⑥高考重视学生从题干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⑦综合题的解答要求学生用词准确、条理清晰、表达完整 分析2005、2006年、2007年文综卷所涉及的考试内容发现,文综测试丝毫不回避学科主干知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近三年文综测试仍以教材重点内容为主,主要集中在地图判读、地理计算、天气与气候、板块、自然带、地理区位、交通、能源、环境等内容中。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比重来看,2007年高考自然地理所占比重大于人文地理。 3、重视对考生阅读图表能力的考查。近三年文综测试卷中地理插图不仅数量多,而且信息量在不断加大,同时还具有图像新颖和部分信息隐蔽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图表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判断等能力。文综测试卷中涉及到的图表有景观图、原理图、区域图、地形图、剖面图、示意图、表格等。 4、地理计算能力仍占有重要地位。地理计算是近两年全国各地文综测试卷和地理卷中的重点内容。2005年文综试卷和地理卷涉及的地理计算主要有时间计算、距离计算、相对高度计算、生产成本计算等。2006年文综试卷和地理试卷涉及的地理计算主要有时间计算、能源消费比例计算、距离计算等等。2007年文综试卷和地理试卷涉及的地理计算主要有时间计算、纬度计算等。 5、试题关注热点焦点,但不追求热点焦点。试题关注对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和焦点的考查,体现了教育的“生活性”,但并没有刻意追求热点和焦点。如2005年的地震海啸(全国卷I中的第36题、全国卷Ⅲ中的第3~5题)、我国北极科考(全国卷Ⅲ中的第1~2题)、西部开发(全国卷Ⅲ中的第39题)、沙尘暴(北京卷中的第l~2题)、珠峰测量(北京卷中的第3~6题)、红色旅游(北京卷中的第40题、天津卷中的第39题)等。2006年的青藏铁路(全国卷Ⅱ中的第40题)、新农村建设(北京卷中的第40题)等等。2007年青藏地区、河流治理等。 二、2008年高考文综地理命题方向 (一)明确高考备考指导思想 1、坚持一个大方向:落实“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突出“主干”。 2、把握四个基本原则:研究考纲抓重点,求宽度;依托教材抓难点,求深度;结合实际抓热点,求思路;结合练习抓易错点,求落实。 3、抓住三个根本:自然地理重原理规律和事实,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文地理重方法思路和案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区域地理重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及人地关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搞好四个结合:教材与教材的结合;教材与两纲的结合;专题复习与对应练习的结合;综合测试与全面讲评的结合。 5、实现三个突破:准确定位区域空间;有效提取地理信息;合理运用地理原理。 6、走出三大误区:陷入死记硬背知识碎块;陷入“热点”陷阱;陷入“题海”战术。 7、达到一个目的:构建知识体系,培养解题技巧,提升运用能力。 (二)注重高考命题研究 1、要了解近几年文综高考地理试题的基本特点。 (1)平稳性:题型、题量基本稳定,试题的难易程度不会大起大落。 (2)基础性:抽样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3)能力性:全面考查地理能力。 (4)实践性:与生产、生活实际、时事和热点紧密结合,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学科性:突出空间定位、地理图像图表的判读、区域综合及比较分析等地理特色。 (6)综合性: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区域与热点综合。 2、高考地理命题基本原则:抽样考查知识,全面考查能力。 3、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核命题方向: (1)高考自然地理的主要命题方向: ①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突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 (2)人文地理试题的主要命题方向: ①以设计新颖的地理图像、地理数据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获取和分析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及人地关系,突出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体现考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3)区域地理综合试题命题方向: ①以社会热点为命题背景,以区域为基础,考核学生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②进行区位空间定位,再认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 ③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分析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 ④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分布、影响及防治措施、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 4、高考地理试题分析评价 (1)知识考核抽样性强,能力考核覆盖面广;以主干知识为载体,全面考核四大能力。 (2)试卷总体难度降低,朴实无华,平和、平实、平稳,更接近中学教学的实际。 (3)信息载体之图文材料新颖,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三)命题趋势 1、注重地理计算的考核:一直是高考地理试题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体现在等值线,经纬度,时间、日期、太阳高度、比例尺、人口增长、经济数据的统计方面。地理计算是用数字说明地理,描述地理,可以增加地理精确度,运用数字是研究地理不可或缺的手段。进行准确的地理计算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地理原理。 2、注重地理图表的判读:作为地理试题的背景载体,地理图表一直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主要有:经纬网图、区域图、等值线图、剖面图、各种形式的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且文科综合卷中,另外两科的图像比例也有所增加。 3、注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考核:地球运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分布;大气运动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水循环、海水运动与水资源、洋流的分布;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地质灾害的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文化扩散与文化区的分布;自然带与地域分异规律。此方面的内容是中学地理的核心内容,是高考最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必考内容。 4、注重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与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的考核: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是高考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这也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5、注重区域分析、国土整治和热点问题和区域的考核:区域性、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以重点和热点区域考查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区域内自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理试题对热点的关注,既体现了地理的学科价值,也体现了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尝试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文科综合高考中的异常心理及防治 (一)常见的异常心理 1、考前的“患得患失”心理 高考可以说是目前还保持着的唯一的一块净土,也是目前相对比较公平、公正、客观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因此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上有一种不正常的观念,把高考的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家长们都望子成龙,希望子女考个好大学以光宗耀祖。在这种环境下,很多考生都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一定要考好”“考不好怎么办?”“考不好有何脸面见人”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在综合科目考试前的出现,更多地直接来自头天下午的数学考试,一般来说,大部分文科生都怕数学,尤其是在数学考差后,对综合科都寄予很高的希望,因此,这部分考生更容易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使他们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 2、遇到难题“卡壳”或试题出乎“意料”产生的强烈反差心理 高三复习阶段,都进行了认真准备,反复练习,不少学生认为成竹在胸。特别是高考前,不少学校都要根据所谓的高考最新“信息”、“动态”进行模拟训练,考生也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有目的、有重点地准备了一些题目进行猜题、押题。可一看到真正的高考题与自己准备的、想象的“高考试题”相差甚远,对新情景题又不适应,出现“卡壳”现象,顿时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认为“这下完了”,一时间心慌意乱,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3、试题“似曾相识”而轻率答题的心理 考前,学生都接触和练习过不少题目,高考时发现有的试题“似曾相识”,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暗暗庆幸“运气好”,迫不及待将考前熟记的答案全盘照搬,唯恐迟一下就会遗忘,完全顾不上认真审题、缜密思维了。结果是要点不全、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甚至不切题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4、“多言必中”的侥幸心理 “3+综合”考试是高考制度的重要改革,“高考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探索更加有利于高校鉴别和选拔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的优秀学生的途径和方法,综合科目考试有利于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选拔。”从近三年文科综合的试题看,试题科学、规范、客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注重学科知识系统性;注重不同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试题设问角度及方新颖、灵活、科学、简洁、可信,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简明扼要、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而一些考生不是下工夫去审题,把握其意思和要求,而是抱着多写就会撞中的侥幸心理,把自认为与题目有关的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搬上试卷。结果往往是废话连篇,白白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笔墨,得分较低,费力不讨好。 5、滥加发挥的求全心理 为了使答案完整无缺,唯恐有所遗漏。于是,一些考生不管题目是否要求,都去大量增补内容,甚至脱离教材,滥加发挥,忽视了内容的针对性,答案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往往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异常心理的防治 1、自我调整。保持最佳应试心理 高考前,高三学生常常出现学习疲软的时期,表现为成绩下降,记忆力减弱,睡不着觉,上课没精打采,毫无精神等。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高考前的“高原”现象,有经验的高三老师采取先紧后松,促使“高原”现象的早来,然后逐渐放松,在高考时将学生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应试心理进入考场。“高原”现象的产生,实际上是由过度疲劳和紧张而致,先别论“高原”现象的有无,但有一点,心理状态的调整的确很重要。怎样才能将应试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1)学会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休息。因人在睡眠时,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活动降低,大脑皮层由兴奋转为抑制,耗氧减少,有利于血液中养料、氧气的自我补偿,这样既保护了神经细胞、避免过度疲劳,又促进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其次,进行活动式休息。即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球和轻微的体力劳动等。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有利于防止和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此外,还可进行交替式休息。即适时变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单科独进、方法单一容易疲倦,且效率低下。若政史地语数外等科交替进行,耳眼口手脑并用,听说读写算并进,各科穿插进行,学习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避免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疲劳,而且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要取得好成绩,必须科学地利用时间,保证睡眠,并做适当的运动,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考试时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发挥出最佳水平。 (2)保证充足的营养 营养是一个人生长发育和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能源。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发育和大脑机能,严重时会头昏眼花,注意力涣散,反应迟缓,学习效率低下。我们常常称赞那些“废寝忘食”的人,其精神可嘉,但效果未必好,因它毕竟违背了学习的生理规律,因此不宜提倡。 (3)做好临考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思想准备。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战略上要藐视考试,高考前已进行多次练兵活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应考经验,高考并不可怕。但在战术上要重视考试,在具体解答每道题时,都要认真、细心,看清楚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符号,尽量不丢一分。做到既要有“信心”,又要“细心”。面对考场的肃穆气氛,也要有正确的认识:监考老师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考试纪律,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等竞争的环境。 其次是做好物质准备。如文具是否备齐,准考证是否带上,环境是否熟悉等。 2.沉着应战。讲究应试策略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国家级考试。良好成绩的取得,除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得讲究一定的应试策略,在“巧”上下点功夫,以发挥有限时间的最大价值。 (1)总揽全卷、把握全局 试卷发下来后,要充分利用开考前的几分钟。首先,填好试卷和机读卡上的必填项,如县(市)、学校、科类、姓名、考号等,并按要求涂好机读卡。然后迅速浏览全卷,了解试卷的长度、宽度、题型、类别及分值的设置等,并估计难度和作答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全面规划,避免因时间分配不当而顾此失彼。同时,加强对主观性试题的关注,初步了解主观题的类型、知识区域、题目主题与现实的联系等,在脑中建立个体印象,促使大脑进行潜意识的思考。 (2)根据判断、先易后难 在动笔前的浏览过程中,对试题的难易情况已经有了初步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答题,将难题暂时搁在一边,待做完会做的题后,再全力攻克难题。 (3)量体裁衣、看分花时 即按分数的多少确定答题时间和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高,花时多,答案详细些;反之,花时少,答案简略些。并根据分数的设置去推测答案的基本要点。一般情况下,若该问有9分,可能有3个要点;若该问是15分,可能有3个或5个要点。 (4)卷面整洁、不留空白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的试卷,给人愉悦感,不知不觉便给上了“心理印象分”和较高的卷面分。反之,遇到卷面马虎、书写潦草的试卷,先是眉目一皱,不知不觉产生从严给分的心理,草率浏览,即使答案中有“闪光点”,也可能因书写马虎之祸而被判了死刑,实在是冤枉!不留空白是指要尽力争取,只要不是倒扣分,每一道题,每一个问都要在试卷上有所反映,不要因拿不准而空着不做,力求不丢失一分。 (5)检查修正、结束不管 做完后不要急于交卷,检查是否有遗漏、笔误或粗心导致的错误。因答完卷后,大脑高度紧张的状态逐渐消失,容易检查出错误。结束不管是指考完一科丢一科,不去管它。不去回忆、不去翻书、不与同学对答案,以免自己吓唬自己,搞得心上心下,影响下一堂考试。 3.谨慎审题,答题准确、规范 北师大附中的梁老师曾介绍:她要求她的学生在高考时用60分钟审题,90分钟作答。有一个老师甚至要求用一半的时间审题,一半时间作答。仔细研究了近年文科综合试题的参考答案,一个显著的特点:题多答案少。就是一般的答题速度,一个小时也能答完。为什么很多考生喊时间不够?其实很多时间做的是无用功,内容答得多,有效内容少,事倍功半,白白浪费了时间。因此,审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主观性试题一般都要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