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706220 上传时间:2024-10-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普通用卷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B. 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 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2.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

2、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贫富不均B. 莠民作乱C. 民性懦弱D. 吏治败坏3.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4. 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 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B. 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C. 丙同学:纲领都

3、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 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5. 一位学者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A. 打开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6. 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

4、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B. 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C. 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D. 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7. 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8.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

5、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A.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B.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C.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D.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9.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0. 新华社迎接十七人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一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回眸一文中用一下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日出东方 力挽

6、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B. 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C. 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D. 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11.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12.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一成立,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与国民党

7、总决战的任务,“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并强调“任何放弃现有根据地的企图应受到严厉的打击”。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正确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B. 认识到了国民党势力的强大C. 存有“左”倾激进主义错误D.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3.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14.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

8、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 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 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15. 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大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于这两次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B. 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C. 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D. 前者侧重于民族革命,后者侧重于民主革命二、材料解析题16. 近代

9、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都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 年 10 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据维基百科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

10、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材料三 日本在 1945 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材料四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

11、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2)材料二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简要说明。(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17.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

12、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请回答:(1)据材料一顾维钩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什么“正义要求”?对此,列强的态度如何?这引发了中国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据材料二概括周恩

13、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言所体现的外交思想。这次会议取得了什么积极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影响近现代中国两次外交活动不同结局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以前的广州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广州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A项错广州外贸总额下降不是自然经济抵制而是五口通商所致 B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打破了广州垄断外贸的地位,从而使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 C项错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在增长而不是缩减 D项错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是被迫扩大对外贸易而不是限制 故选B 本题旨在考查鸦

14、片战争的影响应充分掌握鸦片战争的影响 本题要求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前后知识有较高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理解2.【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看出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吏治败坏,故D项正确。 A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BC两项不是题干主旨,应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鸦片战争。需要掌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考查对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

15、、分析理解的能力。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人”破坏了传统,指的是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清政府的藩篱,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为了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AD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太平天国时期还未强调民主自由的思想。 故选:B。本题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察近代的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比较认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没有体现农民的要求,故A项错误。 天朝田

16、亩制度主张平均土地和生产资料,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都体现了对封建剥削制度的否定,故B项正确。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故C项错误。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内容的比较,寻求二者的共同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比较能力以及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掌握。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因具有空想性而根本没有真正实行。 2、不同点: (1)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前者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希望把整个社会改造成整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

17、农经济,违背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具有落后性;后者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性。 (2)空想性的内涵不同:前者平分产品,违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经济、拥有私有财产的主观愿望;后者没有实行资本主义方案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即社会客观条件。 (3)财产所有制上:前者主张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即财产公有制,反对拥有私有财产;后者主张资本主义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 (4)对农民阶级的影响:前者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者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5.【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在20世

18、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即20世纪初,“世界大国们集体亮相”说明西方世界大国集体侵略中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以确定这一事件指的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后果是使得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正确 AC两项与中国无关,应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无关,故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反对外国的官员和民众,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成了外国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答案】A【解析】略7.【答

19、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打败了中国,占领了朝鲜,中国最亲近的藩属国,使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因此它指的是甲午战争A项与鸦片战争相关,B项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C项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D出现于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考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8.【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是想变君主专制为君主

20、立宪制;而辛亥革命是直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三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政治运动,属于制度变革,不属于文化领域,也不属于经济领域,也没有体现技术转型,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考查三场运动的基本趋势。近代中国有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21、。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正是为完成第一个任务而进行的斗争,体现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9.【答案】D【解析】A、材料中未强调资讯方式发生改变,故排除; B、道德观念被打破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故排除; C、言论出版是否自由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故错误; D、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放映出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同时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正确;

22、 故选D 本题以报馆骂袁世凯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武昌起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上对民主的认可和对袁世凯专制的否认,这表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重大事件,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出东方”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星火燎原”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至1937年)的“工农武装割据”;“力挽狂澜”指长征途中1935年的遵义会议;“灯塔指引”应该是指

23、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进京赶考”是指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中央进入北京城,筹备新中国的建立等事宜。综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只有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C。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过程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揭开序幕;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C项正确。 遵义会议是1935年召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现在1927年,故A项错误。 中共“七大”是1945年;“工农

24、武装割据”理论形成是1927年;敌后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 遵义会议是1935年;井冈山道路是1927年;论持久战是1938年,故D项错误。 故选:C。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需要掌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过程。解题的关键是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过程和选项事件时间的识记。本题考查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过程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2.【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与国民党总决战”、“争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就可以判断中共存在“左”倾激进主义错误,是城市中心论的表现,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革命形势,也没有认识到国民党势力的强大。故A、B、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了中共革命

25、道路的选择,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以及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本题考查了中共革命道路的选择,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相关知识点。中共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分歧,一条道路是城市中心论,另一条道路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中国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13.【答案】B【解析】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故A项错误。 1933-1937年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 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城市

26、无关,故C项错误。 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考查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对国民党抗战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知,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 A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故选:D。本

27、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对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状况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解放战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故B项正确; 国民革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排除A; 国民革命的目标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放战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 二者都是民主革命,排除D。 故选:B。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和解放战争的

28、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关于这两次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6.【答案】(1)日本宣称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作用(全民族抗战: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两大战场相互依存与相互配合)(4)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大部分日军,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抗战胜利,

29、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人民力量得到巨大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析】(1)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材料表明日本从黑暗的满清统治下拯救中国人民,故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总结出这

30、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得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得出日本战败原因;结合所学,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应该从战争的性质、全民族抗战等方面归纳得出。(4)本题考查对抗日战争的评价,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

31、力。依据材料中信息“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得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大部分日军,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人民力量得到巨大发展,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

32、础。17.【答案】(1)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要收回山东的主权,但是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要求,将中国山东主权交给了日本,这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这有利于促进日内瓦会议的胜利结束,有利于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地区的问题。维护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3)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家以及周恩来,都希望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独立,但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了,日内瓦会议,中国取得巨大成就,这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当然也与国际环境有关系。故答案为:(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结局:列强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

33、交日本。影响:五四运动爆发。(2)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成果:有利于印度支那地区和平。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3)追求: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独立。因素:国家独立,综合国力、国际地位。(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和会,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和会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外交思想,要求学生结合中国的外交政策和表现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和现代中国外交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和会和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巴黎和会的外交过程和五四运动的特点,还要搞清楚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表现和原因。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