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某火车站站房测量施工方案1.1. 施工准备1.1.1. 测量及验线人员测量及验线人员是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掌握并运用国家、地方有关现行标准规范,熟悉施工现场各种测量工作和熟练使用测量仪器。随工程进度在完成施工测量方案、水准点引测成果及施工过程中各种测量、记录后,填写工程定位测量、放线验收记录报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审核并验线。施工测量管理内容包括:编制施工测量方案、水准点引测成果复查及施工过程中各种测量、填写记录(含定位测量、高程引测、基槽验线、工程桩定位、基坑围护定位、轴线竖向投测控制线、各层墙柱轴线控制线、墙柱边线、门窗洞口位置线、垂直度偏差、楼层+1.0m水平控制线等)。1.1.
2、2. 测量器具准备表4-1.主要测量设备器具序号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国别产地制造年份备注1全站仪(徕卡)TCR702XR1瑞士20002全站仪(拓普康)GTS-3321日本20063全站仪(宾得)W-822NX2日本20064激光经纬仪J2-JDE5苏州20055电子经纬仪TD-110L5北京20036水准仪NA288北京20057GPS接收机Trimble57001美国20068红外线抄平仪6苏州2006注:以上各种设备均有相关的计量合格证明,且在检验有效期内。1.1.3. 技术准备认真组织技术、放线人员进行图纸审核,审核图纸与定位桩点坐标、高程、吉林站中心里程线、建筑物本身各轴线关系、
3、几何尺寸关系,出现问题均以洽商变更的形式形成记录,作为放线依据。1.2. 平面控制网的测设1.2.1. 布网原则针对本工程特点,依据我公司施工大型站房工程的经验,控制网按照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方法,本工程设置三级控制网。以总平面图提供的坐标点,建立平面一级控制网,根据一级控制网向建筑中轴线引测平面二级控制网,依据二级控制网与建筑物轴线关系布置平面三级控制网。形成的各级控制网测设成果,请建设和监理单位予以复核、确认后,邀请当地规划测量部门进行验线,进行最终确认。该成果作为指导整个吉林站站房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各控制点均布设在平面外的适当位置,以测量方便、易于保护为原则,平面控制点做
4、法及保护见下图。维护栏杆控制点图4-1.平面控制桩点做法及保护1.2.2. 级控制网的测设根据场区平面规划、设计图纸及甲方提供的平面控制点,用“极坐标”法建立站房各分区控制网,形成平面二级控制网,各分区平面控制点在测量放线利用其相互位置关系互相校核,达到控制建筑物平面控制的目的,平面二级控制网见图4-2。1.2.3. 三级控制网的布设二级控制网建立以后,根据各分区轴线与二级控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利用电子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布设平面三级控制网,然后根据各构件与轴线的位置关系,测放构件位置线,进行构件定位。三级控制点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内。三级控制网根据施工进度分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布设,桩基施工阶段做
5、法为在建筑物外围设置混凝土桩点。图4-2.平面二级控制网布置图图4-3.平面三级控制网布置图1.2.4. 高程控制系统的设置1.2.4.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1)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 在场区内建高程控制网,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2)场区内甲方提供的有效水准点布设场高程控制网。(3)高程控制点布置间距宜小于1km,距建筑物不宜小于25m。1.2.4.2. 高程控制系统的建立依据给定的原始水准点向现场引测二级高程控制点,控制点设置在现场不受施工影响,易于引测的固定地面上,做法见下图。图4-4.平面高程点做法示意图1.2.5. 定位成果复核定位桩点布设完成后,可采
6、用对角线法、极坐标法复核测量成果;高程点设置完成后采用闭合法往返两次复核,如发现矛盾或错误,查找原因,及时纠正放样成果。1.2.6. 控制网的精度设计二级高程控制网的技术指标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引测,相邻两点高程误差要求小于0.1mm。三级高程控制网的技术指标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引测,相邻两点高程误差要求小于1.0mm。引测方法采用附和或结点水准测量。对于钢结构,建立局部高精度控制网,以保证施工测控的精度,控制网精度下表。表4-2.控制网精度控制表等级边长 (m)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相邻两点距离误差二级20030051/400003mm三级100101/200003
7、mm1.2.7. 标识所有控制点、监测点均设标识牌,牌中注明桩点的名称、精度等级、点号、数据及管理单位;对于细部测设的点位、线段用油漆进行标识,注明其性质和相关数据。1.3. 建筑施工测量1.3.1. 桩基、土方施工桩基施工阶段,工程桩的定位依据三级控制点和图纸上定位现场放样,全站仪极坐标法复核放样成果。土方开挖,桩头破除、垫层浇注后,控制线或轴线投测到桩头或垫层上。1.3.2. 基础施工基础垫层浇注完成后,及时将控制线投测到基坑内,根据轴线关系放出建筑物轴线或细部控制线。一般设置距轴线1m的控制线,便于测量控制。1.3.3. 基础以上施工基础施工完成后,控制点由外控转为内控,控制网投测到基础
8、底板上,每施工完一层结构,控制线均通过事先在楼板上设置的200*200mm的预留方洞投测到上一层结构楼板上。1.3.3.1. 投测方法(1)采用激光经纬仪及激光接收靶。(2)将激光经纬仪放好后,打开发光电源将光线投测到所需楼层面上,高束激光束得到最小光斑,适当挪动接收靶,接收靶的“十”字交点移至光斑点上,轻轻转动激光经纬仪,激光斑在接收靶上形成一个激光圆,激光圆中心即为控制的接收点。依次投测下一点,直到所需控制点投测完毕。对接收点组成的控制网进行角度、距离闭合测量,满足精度要求后即作为该楼层的平面控制网,并以次作为本楼层放线的依据。(3)将经纬仪架设接收靶上,后视较长边,依次投测出主轴线,然后
9、再校核主轴线轴跨及夹角,各边角需符合施工精度规范要求后,测定其它各轴线。图4-5.投测方法图1.3.3.2. 激光光斑圆的直径允许偏差表4-3.激光光斑圆的直径允许偏差表底层到N层高度允许偏差H10m1mm10mH20m1mm20mH30m 3mm30mH40m4mm1.3.3.3. 投测面内允许偏差当楼层竖向轴线传递完经检验合格后,及时做好垂直度测量记录报监理单位备查。投测面内允许偏差见表4-4。表4-4.投测面内允许偏差表项 目允许偏差(mm)每 层3总高HH30530H60101.3.4. 标高控制的测量方法向基坑下部引测标高时,采用水准仪,5m塔尺,根据开挖深度,分部进行测量,先将点投
10、测到边坡上,然后再继续向基坑内投点,投点方式见图4-6。向地面上部结构引测标高时,采用水准仪,5m塔尺和钢卷尺进行测量,5m塔尺用于同层楼面的后视读数,钢卷尺用于上层楼面的前视读数。在使用钢卷尺过程中,应在底部悬挂一适量的重物,以使钢卷尺保持垂直且不拉长,投测方式见下图。向下引测时,将控制点引测到工程桩或外围的边坡上,向上引测引固定到每层的结构柱上(结构柱浇注前引测到柱子钢筋上)。每次引测至少2次,取2次平均值作为标高控制点值。柱子上的控制点一般为本层结构或建筑标高的1m控制线。图4-6.地下基坑标高引测图图4-7.地上部分标高引测图1.4. 钢结构安装测量吉林站的钢结构屋盖安装精度控制是一项
11、非常关键环节,因此在下部主体结构定位时就考虑钢结构安装定位,尤其是钢结构柱基础安装精度必须满足允许偏差要求。为实现站房和雨棚整体建筑效果,各构件的安装定位、标高测量控制及安装校正是现场安装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本工程由于构件安装高度高,给定位测量带来一定的难度。 1.4.1. 定位测量放线施工工艺定位测量放线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业主或监理测量开工测量组作业测量组之间技术检查员测量技术总监业主或监理验收编写测量方案作业结束后的自检测量组之间的互检复核审核签字认可 签字 认可作业结束审核后,交测量队作业符合设计要求互检符合设计要求符合设计要求不符合设计要求符合设计要求不符合设计要求审核图4-8.测量
12、放线施工工艺流程图1.4.2. 测量定位精度保证放线、测量工作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是关系整体钢结构安装精度和施工进度的大问题,为此应以先进合理的放线、测量方案来满足设计对结构安装的精度要求。所以如何控制放线、测量定位的精度,是保证整体钢结构安装精度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本工程由于其安装范围广、安装测量难度大、分段高空就位难度大、在安装过程中会易产生结构变形,必须建立科学的测量方法和措施加以控制。1.4.2.1. 钢结构安装放线、测量定位的内容(1)控制点、网的建立。(2)支座预埋板三维坐标、轴线的复测。(3)安装就位过程的检测。(4)构件吊装过程的监控。(5)吊装就位的监测。(6)钢结构体系
13、完成后的监测(7)放线、测量定位数据的统计、归纳、分析与处理。1.4.2.2. 钢结构的安装放线、测量定位准备工作(1)放线、测量定位的作业方案及技术文件的报验、审批。(2)测量仪器的检验,基准尺与监理等相关单位的校准、统一。(3)其它相关技术文件的收集整理。1.4.3. 预埋板的检测及相应措施(1)预埋板安放尺寸与水平度的精度直接影响构件安装的精度,所以此项工作应在主体结构安装前预先进行,并反馈到技术部门。(2)利用土建总控制网,在主体杆件投影控制点上用全站仪测出轴线的坐标中心点,在安装构件投影中心点两侧300左右各引测一点,此三点应在一直线上,如不在一直线上应及时复测;通过激光经纬仪,放出
14、主体构件预埋板的垂直线,并检查偏移量,理论上此时各点的连线应成一直线。(3)在主体构件外侧,设置控制点,利用主体构件中心点坐标与控制网中任意一点的相互关系,进行角度、坐标转换。依据上述方法测放出十字中心线,并检测。(4)利用高程控制点,架设水准仪及利用水平尺,测量出支座中心点及中心点四角的标高。(5)预埋板的水平度、高差如超过设计和规范允许范围,采用加垫板的方法,使之符合要求。1.4.4. 主体结构构件的吊装就位(1)由于本工程大量构件采取高空焊接合拢的方法。所以,吊装前应对临时支撑的定位进行控制。(2)根据主体结构杆件的吊装分段尺寸,划出临时支撑的十字线,将预先制作好的临时支撑吊上支架基础,
15、定对十字线。(3)把十字线驳上临时支撑的顶端面和侧面,并加以明显标记。用全站仪检测支撑顶标高是否控制在预定标高之内。(4)主体结构杆件的吊装定位全部采用全站仪进行精确定位,通过平面控制网和高层控制网进行坐标的转换,在吊装过程中对构件两端进行测量定位,发现误差及时修正。1.4.5. 构架吊装就位控制(1)一切测量工作必须按照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执行。(2)用于本工程的所有测量工具必须经计量单位检测合格才可使用,并定期对仪器进行自检、维护。施测时仪器、棱镜在阳光下或雨天均应打伞,做好仪器、棱镜的防雨、防光措施。(3)不同的气温
16、对测量仪器、工具、构件尺寸都有不同影响,测量结果也不一样。所以,测量工作在同一气温内进行较为准确,根据现场施工情况一般安排在早晨和傍晚进行。(4)测量工作与其它工种应相互配合,严格执行三级检查,一级审核验收制度,对于测量工作中发现的超公差情况,必须及时给予纠正,不能让问题影响下一道工序施工,以免影响工程进度。图4-9.测量放线定位示意图(5)施工机械的震动、胎架膜具的遮挡对观测的通视、仪器稳定性等均有影响,所以,测量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并相互校核。(6)钢构件安装过程中,由于自身荷载的作用,及其在拆除临时支撑后或滑移过程中,会产生的变形。因此,应对桁架进行变形监测,并及时校正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17、。1.5. 测量控制措施、要点1.5.1.现场设置一个固定的测量工作小组和配备固定的仪器设备,对测量工作进行系统的组织和控制,以求对系统性误差、人为误差和仪器误差进行控制,从而避免测量的最终误差传递超出规范要求。其测量负责人应是具有丰富测量经验的专业测量人员,并且具备相应资质证书,使用的测量仪器精度应满足本工程的要求,并且须经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年检合格。1.5.2.场内测量控制网是以合格的工程测量成果为依据,在建筑物周边建立的测量控制系统,作为建筑物的自然地面定位、地下投点引测、楼层测量控制网建立的依据。1.5.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既从当前需要出发,又适当考虑发展平面控制网的
18、建立可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三边测量等方法。使用的测量仪器宜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加棱镜。1.5.4.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可以跟随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一道进行,可以使用同一个点位。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使用的测量仪器宜采用精密水准仪或全站仪。1.5.5.由于楼层面积大、局部楼层面积收缩且设有夹层,楼层测量控制点的位置自然要随之变动,以满足楼层轴线控制的要求。在测量控制点位置的转换过程中,必须严格予以控制。1.5.6.测量工作具有高精度的要求,所以测量人员必须细心谨慎,同时要做好对算复核和实地复核,以确保计算数据和测量成果准确无误。1.5.7.在测量工作中,应时刻注意外界环
19、境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如点位偏移、风太大影响观测等等,均要作好相应纠偏工作。1.6. 沉降观测及水平变形观测1.6.1. 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及测量沉降观测点采用施工测量所用的高程水准点。沉降观测点布置应该从基础承台开始,基础开始设置在承台上,待结构施工出地面后移至首层结构柱上。观测点高度和布设间距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确定,采用浇筑混凝土前预埋钢筋的做法。1.6.2. 沉降观测原则应做到观测仪器、观测路线、观测方法、观测人员四个固定的原则,地上部分进行沉降观测时必须对地下部分沉降点进行联测,以保证沉降数据的完整性。首层沉降观测应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做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并提供以下资料:1)
20、作业说明;2) 沉降观测记录;3)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主体施工完成后提交一份完整的资料报告:1)作业说明;2)沉降观测记录;3)沉降观测数据分析、绘制层数、时间、沉降量曲线图。沉降观测点设置方法见图4-10。图4-10.沉降观测点详图1.6.3. 变形观测由于该工程面积较大,尤其是其长度属超长结构,因此在后浇带需做水平位移观测,观测点布置见图4-11。图4-11.水平变形观测点布置示意图1.6.4. 沉降观测和水平观测要求1.6.4.1. 沉降观测要求表4-5.沉降观测时间表施工完成部位观测频率地面层混凝土完成初始沉降点设置、第1次观测1层楼面混凝土完成第2次观测结构阶段每增加1层,观测1次砖
21、砌体完成观测1次结构验收前观测1次装修阶段每月测1次竣工验收前最后1次观测,设立永久性观测点竣工验收后整理沉降资料交业主竣工验收后第一年每三月测1次竣工验收后第二年半年1次竣工验收后第三年至下沉稳定1年1次备注: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等特殊情况,增加观测次数。由于各分区结构不一,施工进度存在差异,因此观测时间也不一致。1.6.4.2. 水平变形观测表4-6.水平变形观测时间表施工完成部位观测频率本层混凝土完成设置基准线和钢板十字线刻划,进行第1次观测本层完成以后每1周观测1次后浇带封闭前观测1次后浇带封闭后观测1次砖砌体每完成一层观测1次结构验收前观测1次装修阶段面层施工前每月测1次备注:变形较大时,结合沉降观测数据,经综合考虑后确定观测次数和封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