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684085 上传时间:2024-10-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P92-94页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 ◆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