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绪言
1.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XX物流仓库
建设单位:XX市XX集团
拟建XX物流仓库位于XX市XX路路西,XX物流院内。拟建建筑物地上二层(高14.0m),地下一层,框剪结构,筏板基础,基础宽度为42.0m,长度为100.0m,基底压力按140kPa,基础埋深2.5m,场地整平标高为99.0m,基底标高为现地面平均标高,按96.5m考虑(勘察期间建设场地除北侧未开挖外,其余地段均开挖到基础底面)。各建构筑物具体位置及平面分布情况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受建设单位委托,XX公司于XX年3月对该建设场地进行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本次勘察外业钻掘探工作于XX年3月8日开始至3月13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于XX年3月13日开始至3月17日完成;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工作于XX年3月20日完成。
1.2勘察目的与要求
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及招标文件的相关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与要求如下:
1.2.1查明场区内岩土层的分布规律、岩土特征、埋藏条件、厚度、坡度、岩土工程特性,软弱夹层的厚度及分布;
1.2.2查明场区内的地质构造、类别、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和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1.2.3查明各类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和强度指标;
1.2.4判定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5评价场地地震效应;
1.2.6判定地基土是否具有湿陷性;
1.2.7论证天然地基方案的可行性;提供地基处理的技术参数。
1.2.8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1.3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拟建场地为中等复杂场地,建筑物类别为丙类。
2 勘察工作
2.1确定勘察工作量的依据
2.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1.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2.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1.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1.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1.7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图
2.2 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
2.2.1本工程工作量布置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中等复杂场地考虑,建筑物类别为丙类。
2.2.2 根据建筑物沉降验算的要求及建筑物平面形状,勘探点布置于建筑物周边及角点,间距控制在42m左右。
2.2.3勘探点深度由建筑物基底压力、基础宽度、压缩层估算深度以及湿陷性评价深度确定。
2.2.4本次勘察采用钻探、掘探取样、标贯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勘察与评价。
2.3勘探工作量
本次勘察完成勘探钻孔8个,其中取土试样探井4个,深度为20.0~25.0m;标贯孔4个,深度为20.0~24.0m。累计钻(掘)探总进尺178.0m。共采取不扰动土样90件(取土为人工坑壁取土,质量等级可达I级),进行标准贯入试验53次。各勘探孔类型、深度、具体位置及完成的工作量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及表2.2。
表2.2 勘探点一览表
勘探
点
编号
勘探
点
类型
地面
标高
(m)
钻探
深度
(m)
掘探
深度
(m)
取样数
标贯
试验
(次)
静止水位
不扰
动样
(件)
扰动
样
(件)
埋深
(m)
标高
(m)
2
标贯孔
98.30
24.00
14
未见
4
标贯孔
98.40
24.00
14
未见
5
标贯孔
95.60
20.00
12
未见
7
标贯孔
96.50
20.00
13
未见
T1
探 井
95.40
25.00
25
未见
T3
探 井
96.70
20.00
20
未见
T6
探 井
96.10
20.00
20
未见
T8
探 井
97.10
25.00
25
未见
2.4勘探方法
2.4.1本次勘察野外钻探采用SH30-2型工程钻机,锤击钻进,重锤少击法取土。
2.4.2 探井采用人工挖掘,人工井壁采取Ⅰ级土样。
2.4.3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落锤法,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0.5.3条要求进行。
2.5室内试验
2.5.1室内土工试验均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要求进行;
2.5.2所有不扰动土样均按常规要求项目进行了如下试验:
含水量、密度、比重、液限、塑限、压缩试验
2.5.3全部探井土样均测定了湿陷性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及湿陷起始压力(双线法);
2.5.4对T1#和T8#孔1.00m处的土样进行了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分析试验。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除北侧3.0m左右未开挖外,其余地段均已挖至基底标高。勘察期间各勘探点孔口标高介于95.40m~98.40m之间,最大高差3.00m。本次勘察为假设标高,标高引测点位于场地北侧仓库室内地坪,假设其标高为100.0m。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BM点。
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山前倾斜平原。
3.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为:人工填土(Q42ml),新近堆积黄土(Q42al+pl),以第②层为底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以第④层为底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以第⑤层为底界;第四系中更新统河流相堆积层(Q2al+pl),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岩性以湿陷性黄土、粉质粘土为主。
3.3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从上至下共分为六层,现依层序分述如下:
第①层人工填土:按其物质组成不同,将其分为两个亚层,分别进行叙述。
第①1层 杂填土(Q42ml)
含有煤屑、砖屑、白灰、建筑垃圾等,中间充填大量粉土结构较松散。主要存在于5#、T1#孔段。
层厚1.0~2.4m,平均1.70m;层底标高93.20~94.40m,平均93.80m。
第①2层 素填土(Q42ml)
主要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混有煤屑、砖屑、白灰等。稍密,具有湿陷性。场地北侧上部存在有0.2m厚水泥路面。
层底埋深0.8~2.50m,平均2.20m;层底标高93.20~96.30m,平均95.10m。
第②层 湿陷性粉土(Q42al+pl)
褐黄色,含云母、氧化物、植物根系及钙质菌丝,具大孔隙,夹有少量粉质粘土薄层。稍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韧性及干强度低,
具中~高压缩性,压缩系数a1-2介于0.36~1.15MPa-1之间,平均0.63MPa-1。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附录C中的C.0.2判别结果为新近堆积黄土。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介于4.0~6.0击,平均5.0击。
层底埋深3.50~7.00m,平均4.80m;层底标高90.30~93.60m,平均91.90m。
第③层 湿陷性粉土(Q41al+pl)
褐黄~黄褐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菌丝,具大孔隙,稍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韧性及干强度较低,具中压缩性,局部具高压缩性。压缩系数a1-2介于0.19~0.59 MPa-1之间,平均0.37MPa-1;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介于5.0~8.0击,平均6.5击。
层底埋深7.20~9.80m,平均7.90m;层底标高87.90~89.60m,平均88.80m。
第④层 湿陷性粉质粘土(Q41al+pl)
褐黄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结核等,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摇振反应中等,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夹有粉土透镜体。压缩系数a1-2介于0.25~0.58MPa-1之间,平均0.36MPa-1;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9.0~11.0击,平均10.3击。
层底埋深11.50~14.30m,平均12.50m;层底标高83.80~84.60m,平均84.00m。
第⑤层 湿陷性粉质粘土(Q31al+pl)
褐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菌丝等,局部钙质结核较多,可塑状态,
中等压缩性,摇振反应中等,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压缩系数a1-2介于0.10~0.54MPa-1之间,平均0.25MPa-1;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11.0~15.0击,平均13.5击。
层底埋深18.5~21.0m,平均19.20m;层底标高76.60~78.20m,平均77.60m。
第⑥层 粉质粘土(Q21al+pl)
褐色,含云母、氧化物、钙质菌丝等,钙质结核呈层分布,可塑~硬塑状态,低~中等压缩性,摇振反应中等,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压缩系数a1-2介于0.12~0.24MPa-1之间,平均0.22MPa-1;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14.0~16.0击,平均15.5击。
本次勘察所有钻孔均未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6.5m。
上述各土层的接触组合关系、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
3.4场地地下水
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本工程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3.5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所取土样的腐蚀性分析结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含水量小于20%),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节,综合考虑,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土质分析成果详见附件《检测试验报告》(土工试验)土质分析成果表。
4 地震效应
4.1抗震设防烈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XX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2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地层情况,结合场地附近区域地质资料,场地20m深度范围内以中软土为主,且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T1#、T8#探井20.0m深度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估算值Vse分别为215.0m/s 、208m/s,由此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6划分,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
4.3液化判别
本工程不存在地基土液化可能。
4.4建筑抗震地段划分
据本次勘察揭露地层及地形地貌特征,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表4.1.1划分,拟建场地对建筑抗震介于有利与不利地段之间,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5 场地地基土综合分析评价
5.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1.1指标统计
(1)对相同成因类型或沉积年代并具相近工程特征的土作为同一统计单元。
(2)单元体中透镜体指标不参与统计。
(3)对过于离散及有明显异常的指标,统计时舍去。
(4)标贯指标以试验点击数为子样进行统计,提供实测值和经杆长修正后的值;标贯杆长修正参照《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进行,动探杆长修正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B进行。
(5)当统计频数n≥6时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统计频数;当统计频数n<6时,只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及统计频数。
5.1.2指标的选用
由于地基土的各向异性以及在取样、运输和试验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人为扰动等原因,从而造成一些试验指标的失真和离散度偏大。因此,在选用各项指标时,当统计频数n<6时按不利组合采用最大(最小)值,当统计频数n≥6时,按不利组合采用最大(最小)平均值或按下式对平均值进行修正后作为各指标的标准值,修正公式如下:
φk=rs×φm
rs= 1±(1.704/+4.678/n2 )δ
式中:φk —岩土指标标准值;
φm—岩土指标平均值;
rs—统计修正系数;
n—统计频数;
δ—变异系数;
±—按不利组合取“+”号或“-”号。
修正系数也可按经验选用。
5.1.3指标试验值及统计结果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原位测试指标详见附件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指标统计结果见表5.1.3。
5.2地基均匀性评价
据勘察揭露地层情况,本工程基底整平标高为96.50m时,拟建建筑物将以第①层人工填土和第②层湿陷性粉土为持力层,其持力层厚度变化大,力学性质有明显差异,因此,本工程拟建建筑物天然地基应视为不均匀地基。
5.3地基湿陷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拟建场地第①2层素填土、第②层、③层、④层、⑤层为湿陷性土层。第①2层素填土湿陷系数δs介于0.021~0.072之间,第②层湿陷系数δs介于0.023~0.087之间,第③层湿陷系数δs介于0.023~0.074之间,第④层湿陷系数δs介于0.016~0.058之间,第⑤层湿陷系数δs介于0.016~0.059之间。本次自重湿陷量计算值自场地整平标高算起,湿陷量计算值自基础底面算起,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地基湿陷性计算判别结果见表5.3。地基湿陷性计算见附表5.3-1~5.3-4
表5.3 地基湿陷性判别计算结果
探井
编号
孔口高程(m)
湿陷深度(m)
湿陷量计算值△s(mm)
自重湿陷量计算值△zs(mm)
湿陷
类型
湿陷
等级
T1
95.40
18.50
725.75
221.50
自重
Ⅲ级(严重)
T3
96.70
18.50
704.00
178.50
自重
Ⅲ级(严重)
T6
96.10
19.50
706.50
208.50
自重
Ⅲ级(严重)
T8
97.10
19.50
811.25
201.50
自重
Ⅲ级(严重)
根据上表计算结果可知,本场地为自重湿陷性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
5.4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结果,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考虑确定各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其结果见表5.4。
表5.4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
层序
岩性
物性指标法(kPa)
标贯法(kPa)
建议值(kPa)
①
人工填土
70
②
湿陷性粉土
115
100
100
③
湿陷性粉土
150
130
130
④
湿陷性粉质粘土
160
165
160
⑤
湿陷性粉质粘土
170
190
180
⑥
粉质粘土
220
280
240
5.5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据本次勘察结果及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及场地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也不存在岩溶、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属稳定场地,可进行本工程建设。
6 地基与基础方案
6.1天然地基
拟建建筑物当以第①层、②层做为天然地基持力层时,天然地基属不均匀地基,第①层人工填土和第②层湿陷性粉土强度低,不满足设计要求。综上所述,本工程拟建建筑物不宜采用天然地基。
6.2地基处理
本工程为丙类建筑,场地湿陷类型为自重湿陷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有关要求,地基处理后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从建筑安全、经济合理、工程
经验、施工难度等方面考虑,本工程可选用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处理深度不小于基底下8.0m。
地基处理后,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6.3基坑开挖
本工程基坑可采用自然放坡开挖,坡度比可按1: 0.5采用。
7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7.1.1拟建场地平坦,勘察期间各勘探点孔口标高介于95.40m~98.40m之间,最大高差3.00m。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黄土倾斜平原。
7.1.2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为:人工填土(Q42ml),新近堆积黄土(Q42al+pl),以第②层为底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以第④层为底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以第⑤层为底界;第四系中更新统河流相堆积层(Q2al+pl),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岩性以湿陷性黄土、粉质粘土为主。本工程建筑物天然地基应视为不均匀地基。
7.1.3本工程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
7.1.4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
7.1.5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XX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7.1.6拟建场地对建筑抗震介于有利与不利地段之间,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
7.1.7拟建场地属非液化场地。
7.1.8拟建场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
7.1.9据本次勘察结果及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及场地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也不存在岩溶、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属稳定场地,可进行本工程建设。
7.1.10根据《XX省建筑气象资料集》,XX市标准冻土深度为0.80m。
7.2建议
7.2.1本工程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可按本报告表5.4中建议值采用。
7.2.2本工程可采用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地基处理后应对地基处理效果进行检测。
7.2.3本工程地基处理后,尚应采取结构措施及检漏防水措施。
7.2.4本工程基坑开挖可采用自然放坡开挖,放坡开挖的高宽比1: 0.5为宜。
7.2.5本工程采用灰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并采用筏片基础,可不考虑地基土的震陷影响。
7.2.6基坑开挖后应进行验槽并普遍进行钎探,发现异常情况时,视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7.2.7本次勘察探井已使用完毕,应由建设单位组织专人回填,采用原土分层夯实,压实系数应大于0.93。
目 录
1 绪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与要求 1
1.3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2
2 勘察工作 2
2.1确定勘察工作量的依据 2
2.2 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 3
2.3勘探工作量 3
2.4勘探方法 4
2.5室内试验 4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
3.1场地地形、地貌 4
3.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5
3.3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征 5
3.4场地地下水 7
3.5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7
4 地震效应 8
4.1抗震设防烈度 8
4.2建筑场地类别 8
4.3液化判别 8
4.4建筑抗震地段划分 8
5 场地地基土综合分析评价 8
5.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8
5.2地基均匀性评价 10
5.3地基湿陷性评价 10
5.4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11
5.5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11
6 地基与基础方案 11
6.1天然地基 11
6.2地基处理 11
6.3基坑开挖 12
7结论与建议 12
7.1结论 12
7.2建议 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