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建议答题时间:30分钟)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数据与事实相接近的是( )
A. 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100 g
B.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
C. 一张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200 g
D. 人体密度约为0.6×103 kg/m3
2. (2018邵阳)如图所示是我国自行研制即将首飞的C919大型喷气客机,它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了极轻的碳纤维材料.这种材料的优点是( )
第2题图
A. 密度小 B. 弹性小 C. 体积小 D. 硬度小
3. (2018湖北三市一企)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橡皮泥捏成泥人后,质量变小了
B. 白糖熬化拉丝制成棉花糖后,质量变大了
C. 1 kg的棉花和1 kg的铁块,铁块的质量大
D. 物理课本从武汉快递到潜江,质量是一样的
4. 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 用手将量筒举起与视线在同一高度处进行读数
C.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D. 测一粒米的质量,先测出一百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
5. (2018百色)小明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测量一杯水的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杯和水的总质量是( )
第5题图
A. 82.4 g B. 82.2 g C. 82.6 g D. 82.8 g
6. (2018福建A卷)很多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却不知道自己的体积.某同学身高170 cm,体重60 kg,他的体积约为( )
A. 0.006 m3 B. 0.06 m3 C. 0.6 m3 D. 6 m3
7. (2018莱芜)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
第7题图
A. 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 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 乙物质的密度为0.5 kg/m3
D. 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
二、填空题
8. (2017百色)使用量筒时,按正确的读数方法,小明应沿如图所示虚线____的方向观察量筒刻度.此时的读数是________ mL.
第8题图
9. (2018江西)寒冷的冬天,裸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爆裂,其原因是水管中的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________减小,________增大所导致的.
10. (2018龙东)体现相同的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则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如果把甲乙两物体都截去一半,两物体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_.
11. (2017哈尔滨)一个杯里装有200 mL牛奶,其中牛奶的质量是210 g,那么牛奶的密度是________g/cm3;小聪喝了半杯,剩余半杯牛奶的密度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2. (2018梧州)小明把装有450 mL纯净水的容器放进冰箱,当容器里的水全部变成冰以后,冰的质量是________g,此过程体积变化了______cm3.(ρ水=1×103 kg/m3,ρ冰=0.9×103 kg/m3)
13. (2018淄博)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装有不同的液体,放在横梁已平衡的天平上,如图所示.则甲瓶液体质量________乙瓶液体质量,甲瓶液体密度________乙瓶液体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第13题图
14. (2018安顺)小明同学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没有把容器的质量测出来,而是多次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并记录在下表中.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得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g/cm3,容器的质量是________g.
实验次数
1
2
3
4
液体体积V/cm3
15
22
50
80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g
67
72.6
95
119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 (2018山西)小亮同学帮妈妈做饭时,发现茄子漂在水面上,他想:“茄子的密度是多大呢?”他用天平和量筒测定茄子的密度,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实验.
(1)将天平放在____________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____________处,当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
(2)切取一小块茄子,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它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用细铁丝将茄子块压入量筒的水中,并使其浸没,测出水和茄子块的总体积V2.茄子块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_.
(3)因为茄子具有吸水性,用上述方法测出的茄子块体积________,茄子块的密度________.(均选填“偏大”或“偏小”)
16. (2018长春)小明在实验室用天平、量筒和烧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
第16题图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横梁静止后,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
(2)在测量液体的质量时,他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操作,其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
a.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该液体的总质量为160 g.
b. 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乙所示),记下液体的体积.
c.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横梁平衡时,托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如图丙所示,则读数为________ g.
(4)经计算求得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 g/cm3.
四、计算题
17. (2017呼和浩特)王慧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件用合金制成的实心构件中铝所占比例.她首先用天平测出构件质量为374 g,用量杯测出构件的体积是100 cm3.已知合金由铝与钢两种材料合成,且铝的密度为2.7×103 kg/m3、钢的密度为 7.9×103 kg/m3.如果构件的体积等于原来两种金属体积之和.求:
(1)这种合金的平均密度;
(2)这种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保留小数点后1位)
核心素养提升
1. (2018昆明)为了来昆明过冬的红嘴鸥不饿着,每年都要用鸥粮喂它们.以前的鸥粮投入水中后,一部分由于海鸥不能及时吃到而迅速沉入水里,既浪费粮食又污染了水体.2017年,厂家对鸥粮进行了“膨化”处理,使其投入水中后能够漂在水面上较长时间,海鸥几乎能吃完它.膨化后的鸥粮能够漂在水面上是因为它的( )
A. 质量变大 B. 体积变小
C. 密度变大 D. 密度变小
2. (2018哈尔滨)在“测量矿石密度”实验中,从同一标本上取下三块矿石,通过测量分别得到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m1=12 g,V1=2.5 cm3,剩下的两组数据记录在纸上了(如图),请梳理出其中一组数据填入空中________________(要带单位),梳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题图
专项一 特殊方法测密度
(建议答题时间:45分钟)
类型1 测量固体的密度
1. (2018恩施州)在实验课上,老师要求小明用一只量筒、一枚大头针和水,测量一个小木块的密度.下面是小明的有关实验步骤,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1)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量筒的示数为V1.
(2)将小木块放入量筒中(木块漂浮),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步骤)
(4)计算得出木块的密度ρ木=________(写出最简表达式).
2. 小亮同学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第2题图
(1)如图所示,选择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烧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则花生米完全浸没在水中下沉时所受的浮力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重力.
(2)如图乙所示,往烧杯中逐渐加盐并充分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处于________状态,随即停止加盐.
(3)如图丙所示,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4)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9 g,如图丁所示,用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为________mL.
(5)通过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可知花生米的密度,本实验中花生米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3. 小明和小红在户外捡到一块小石块,他们想知道小石块的密度是多少,小明用天平(含砝码)、烧杯、水进行测量.测量过程如下:
第3题图
(1)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g.
(2)测小石块的体积过程如图乙: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 g;
B.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在水面的位置做标记;
C.取出小石块,往烧杯中加水,直到________________,测得此时的质量为152 g.
(3)计算小石块密度为________kg/m3.
(4)按照上述方法:由于取出小石块时带出一部分水,会使小石块的密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 (2018锦州改编)小亮到海边去玩,拾到一个漂亮的贝壳.回家之后,他想知道贝壳的密度,于是找来一个柱形玻璃杯、一把刻度尺、一个小果冻盒.小亮进行了以下操作,测出了贝壳的密度(贝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请补全实验步骤并写出表达式.
(1)在杯中装上适量的水,把空的果冻盒放在水中;使其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杯底到水面的高度h1;
(2)再把贝壳放在果冻盒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贝壳的密度的表达式为ρ=___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5. (2018福建A卷)小明要测量木块的密度.实验器材有:木块、弹簧测力计(0~5 N)、底部固定有滑轮的水槽、细线及足量的水.(g取10 N/kg)
第5题图
(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的重力,如图甲,示数为________N;再用细线绕过滑轮将木块与测力计连接起来,接着往水槽倒入适量的水,使木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木块在水中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1.6 N.木块的体积为________m3,密度为________kg/m3.本实验中滑轮的作用是________.
(2)小明分析发现,如果把水换成其他液体,测力计的示数就会不同,于是他把测力计的刻度改成相应的密度值,将该装置改装为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计”.原测力计的1.0 N刻度处应标注为________kg/m3,该“密度计”的刻度分布________(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3)若要增大这种“密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类型2 测量液体的密度
6. 在“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实验中,由于量筒刻度线模糊不清,小明利用刻度尺和一端开口、一端扎有弹性薄膜的玻璃管、大烧杯和足量的水(密度为ρ水),测出了未知液体的密度.请你完成小明的设计步骤.
(1)将玻璃管扎有弹性薄膜的一端逐渐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的适当位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管底距烧杯中水面的高度h1;
第6题图
(2)向玻璃管内缓慢地加入待测液体直至薄膜恰好变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略加入待测液体后水面高度的变化);
(3)待测液体的密度:ρ=________(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7. (2018眉山)如图所示,小陈同学为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准备了天平、玻璃杯等器材,在实验时发现没有准备量筒.于是从身边找来了一个体积为20 cm3的金属块和一些细线.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________刻度线上.
第7题图
(2)此时,如果天平指针偏左,小陈同学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______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3)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该液体,用天平称量液体和玻璃杯的总质量m0时,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________,不能用手接触砝码.称得m0=123.2 g.
(4)将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且不接触玻璃杯,液体无溢出,如图所示,天平平衡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m=________g,则液体的密度ρ=________g/cm3.
8. 小明用U形管测量某种液体(与水不相溶)的密度,左边管的面积是S1,右边管的面积是S2,且2S2=3S1.
第8题图
(1)在U形管中装入水,水面如图甲所示,阀门K受到向________的压强更大;
(2)打开阀门K,稳定后,发现U形管左、右液面____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3)打开阀门K,稳定后,再向左管中缓慢倒入深度为h1的待测液体时,当液体静止时,右边水面上升的高度是h2,待测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
9. 小明自制土密度计并测定盐水的密度.
第9题图
实验器材: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筷的一端缠上适量细铅丝,制成土密度计.
②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
③把土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所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将上面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ρ水=1.0 g/cm3,F浮=ρ液gV排)
(1)竹筷一端缠上铅丝,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密度计是利用________条件工作的.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________(选填“越小”或“越大”).
(3)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盐水=________(不计铅丝体积).
(4)小明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度为1.05 g/cm3,已知烧杯中盐水的体积为400 cm3,盐的密度为2.6 g/cm3,则盐水中含盐______g(盐放入水中溶解后,盐和水的总体积不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2. A
3. D
4. D 【解析】使用天平测质量时,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A错误;用量筒称量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在水平台上,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手持量筒不稳定,易读错.故B错误;刻度尺零刻度磨损后,可以选取其它的刻度作为零刻度线,用后面的示数减去前面的示数,故C错误;采用累积法,是测量微小质量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所以符合题意,故D正确.故选D
5. A 【解析】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 g,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故杯和水的总质量为50 g+20 g+10 g+2.4 g=82.4 g.故选A.
6. B 【解析】由于人的密度和水的密度近似相等,所以由ρ=得V===0.06 m3,故选B.
7. D 【解析】图像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由图像可知,当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大,A错误;当甲和乙的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B错误;体积为10 cm3的乙物质的质量为5 g,则乙物质的密度ρ乙= = =0.5 g/cm3=0.5×103 kg/m3,C错误;体积为10 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0 g,则甲物质的密度ρ甲== =2 g/cm3=2×103 kg/m3,则ρ甲∶ρ乙=2 g/cm3∶0.5 g/cm3=4∶1,D正确;故选D.
8. b 60
9. 密度 体积
10. 3∶2 3∶2 【解析】根据公式ρ=可知,甲、乙体积相同,则密度之比就等于质量之比ρ甲∶ρ乙=m甲∶m乙=3∶2;密度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只与物体的种类有关,物体截去一半,密度保持不变,故密度之比仍为3∶2.
11. 1.05 不变 【解析】牛奶的密度ρ===1.05 g/c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喝了半杯,剩余半杯牛奶的密度不变.
12. 450 50 【解析】纯净水的质量m水=ρ水V水=1.0 g/cm3×450 cm3=450 g,水凝固成冰后,质量不变仍然为450 g;冰的体积为 V冰===500 cm3,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体积变化了ΔV=V冰-V水=500 cm3-450 cm3=50 cm3.
13. 等于 小于 【解析】如图所示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故左盘中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物体的质量,因为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故甲瓶液体的质量等于乙瓶液体的质量;根据图示可知甲液体的体积大于乙液体的体积,根据ρ=可知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14. 0.8 55 【解析】由第3、4组数据可知液体变化的体积V=80 cm3-50 cm3=30 cm3,液体变化的质量为m=119 g-95 g=24 g,则液体的密度ρ===0.8 g/cm3;当液体体积为80 cm3时,液体的质量m液=ρV=0.8 g/cm3×80 cm3=64 g,则容器的质量m容器=119 g-64 g=55 g.
15. (1)水平台 零刻度线 左 (2)ρ= (3)偏小 偏大
【解析】(1)使用天平之前,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当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2)由题意可知,茄子的体积V=V2-V1,由密度公式ρ=可知,茄子的密度ρ=;(3)因为茄子具有吸水性,测出的水和茄子块的总体积偏小,则计算得到茄子块的体积偏小,由ρ=,可知茄子块的密度偏大.
16. (1)右 (2)用手加减砝码 (3)136 (4)0.8
【解析】(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应当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2)由图甲知,图中错误的做法是在测量液体质量的过程中用手加减砝码,正确的做法是用镊子加减砝码;(3)图丙中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 g,剩余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100 g+20 g+10 g+5 g+1 g=136 g;(4)由图乙可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V=30 mL=30 cm3;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m=160 g-136 g=24 g,液体的密度:ρ===0.8 g/cm3.
17. 解:(1)合金的平均密度为
ρ===3.74 g/cm3=3.74×103 kg/m3
(2)设铝的质量为m′,则钢的质量为m-m′,由题意可得:V=+=+=100 cm3,得m′=216 g
所以合金中铝的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 ×100%≈57.8%
核心素养提升
1. D 【解析】质量一定,对鸥粮膨化处理后,它的体积增大,根据ρ=,鸥粮的密度减小,当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后,便会漂浮在水面上.故选D.
2. m2=30 g,V2=6.1 cm3(或m2=50 g,V2=10 cm3) ρ==4.8 g/c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相同状态下同种物质的密度为定值
专项一 特殊方法测密度
1. (3)再用大头针将木块压入水中使其浸没,记下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3 (4)ρ水
【解析】根据题意,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即F浮=G,由阿基米德原理知:ρ水V排g=ρ木V木g,其中V排=V2 -V1,V木=V3-V1,综上可得:ρ木=ρ水.
2. (1)小于 (2)悬浮 (3)111 (4)50 (5)1.04×103
【解析】(1)花生米下沉,说明此时花生米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2)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悬浮,此时花生密度等于盐水密度;(3)由题图丙知,游码分度值为0.2 g,天平的读数为m=100 g+10 g+1 g=111 g;(4)由题图丁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 mL,量筒的读数为 50 mL;(5)盐水的质量m=111 g-59 g=52 g,盐水的体积V=50 cm3,盐水的密度ρ===1.04 g/cm3=1.04×103 kg/m3.
3. (1)32 (2)水面达到标记处 (3)3.2×103 (4)相等
【解析】(1)标尺上的分度值是0.2 g,游码左侧与2 g刻度线对齐,因此小石块的质量是30 g+2 g=32 g;(2)在题图乙所示的方法中,取出了石块,再将水补充到原来的标记处,这样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3)石块的体积V=V排===10 cm3,小石块的密度ρ===3.2 g/cm3=3.2×103 kg/m3;(4)将石块从烧杯中取出时,石块上沾有水,杯中需加更多的水,但加水至标记处时,沾的水又被补充了回来,即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不变,测出小石块的密度不变.
4. (2)当它们漂浮时,用刻度尺测出杯底到水面的高度h2
(3)把贝壳放入杯中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底到水面的高度h3 (4) ρ水
【解析】(2)再把贝壳放在果冻盒内,当它们漂浮时,用刻度尺测出杯底到水面的高度h2 ;(3)把贝壳放入杯中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底到水面的高度h3;(4)设杯的底面积为S,贝壳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S(h2-h1) ,贝壳的重量为G=ρ贝壳V贝壳g=ρ贝壳S(h3-h1)g,由于贝壳处于漂浮状态,贝壳受到的浮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即ρ水gS(h2-h1) =ρ贝壳S(h3-h1)g ,贝壳的密度为ρ贝壳= ρ水.
5. (1)2.4 4×10-4 0.6×103 改变力的方向
(2)0.85×103 均匀
(3)换用更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换用体积更小的木块、换用密度更大的木块等)
【解析】(1)题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 N+2×0.2 N=2.4 N;由于下面为定滑轮,物体所受向上的浮力,向下的重力以及向下的拉力,所以F浮=G+F拉=2.4 N+1.6 N=4 N,由F浮=ρ水gV排可得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即物体的体积:V=V排===4×10-4 m3;物体的质量m===0.24 kg;物体的密度ρ===0.6×103 kg/m3;本实验中滑轮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2)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 N时,F′浮=3.4 N;则液体的密度ρ液===0.85×103 kg/m3,该密度计是通过拉力大小显示液体密度大小,测力计的拉力为F拉=F浮-G=ρ液gV排-G,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V排一定,G、g液是定值,所以F拉和ρ液是一次函数关系,则密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3)由上述可得,ρ液=,根据此公式可知要增大该密度计的量程,可以换用更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或换用体积更小的木块、换用密度更大的木块等).
6. (2)用刻度尺测出玻璃管底部到待测液体液面高度h2 (3)ρ水
7. (1)零 (2)右 平衡螺母 (3)镊子 (4)150.6 1.37
【解析】(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2)如果天平指针偏左,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向中央刻度线处,从而使天平横梁平衡;(3)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4)由题图所示,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150.6 g,金属块排开液体的质量为:m=150.6 g-123.2 g=27.4 g=0.027 4 kg;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mg=0.027 4 kg×10 N/kg=0.274 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液体的密度为:ρ===1.37×103 kg/m3=1.37 g/cm3.
8. (1)左 (2)相平 连通器原理 (3)ρ= ρ水
【解析】(1)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右侧比左侧水深,所以右侧水产生的压强大,故阀门K受到向左的压强更大;(2)打开阀门K,由于左侧和右侧都是水,根据连通器原理:当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且在不流动的情况下,液面保持相平.所以稳定后,发现U形管左、右液面相平;(3)右侧水上升的体积等于左侧水下降的体积,所以S2h2=S1h′,所以左侧水下降的高度h′==h2,当平衡时,左右两侧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即p=ρgh1=ρ水g(h′+h2),解得ρ= ρ水.
9. ④将土密度计放入盛有待测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 (1)保持土密度计竖直漂浮在液体中 (2)漂浮 越小 (3)ρ水 (4)32.5
【解析】(3)因为土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始终是漂浮的,浮力都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F浮1=F浮2,即ρ水gV排1=ρ盐水gV排2 ,ρ水g(L-h1)S=ρ盐水g(L-h2)S,ρ水(L-h1)=ρ盐水(L-h2),ρ盐水=ρ水.(4)由m=ρV,得m总=ρV=1.05 g/cm3×400 cm3=420 g,又V水+V盐=V总,且V=,所以 +=V总,即+=400 cm3,解得:m盐=32.5 g.
— 12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