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面积的认识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P61例1、2,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难点: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学方法:
1、直接引入法:从“面”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什么“面”?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比较法(观察比较法、重叠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通过面积的比较,会选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5、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具。
二、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我把本节课整合后的思路设计为
1、实践体验——感受面积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感悟“面”的含义)
(2)、认识封闭图形(抽象出“面”的含义)
(3)、推导出面积的概念
2、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用直接比较法(包括观察法和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和两个封闭图形的大小。
(2)、用间接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即小正方形)比较两个面积大小差异不明显的图形
3、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实践体验——面积的含义
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学生要理解面积的概念,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封闭图形”、“ 大小”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
所以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说一说——什么是面?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哪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一摸——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比如:脸面、手面、书面、桌面、地面等,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画一画——从这么多的物体表面中,请学生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面。学生画出来的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通过讨论,得出:这些面都与物相连,称表面,有平面和曲面,画下来,每一个面都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从而理解“表面”、“封闭图形”的概念。
4、比一比——用观察法和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使学生知道“面有大小,面不讲轻重、长短”
讨论归纳: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
(1)观察比较法
(2)重叠比较法
(3)用小正方形做标准间接比较法(教学难点)
前两种方法学生刚才已掌握,着重分析第三种方法。
2、出示两个(看不出哪个面积大,用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的哪个面积大)面积差异不明显的长方形。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 )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出示课件)
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 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得轻松愉快吗?(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