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物理中考实验归类复习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一、测量的理论(一)测量本质测量就是一种 比较 。为了科学地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 公认的标准量 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就叫做_国际单位_。为了便于交流,人们制定了一套国际通用的单位体系“国际单位制”,简称“SI”。请填写在国际单位制中以下各物理量的主单位:力 学电 学热 学波动与声功和能长度电流温度频率功、能时间电压周期功率质量电阻振幅密度波长速度响度力压强(二)误差理论1、误差与错误测得值 与 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都会有误差,误差是_(能/不能)绝对避免的;而错误是 可以而且应该避免 的。2、影响误差的因素(1)测量的工具。测量所用
2、的工具越精密,误差就越陷越深_。(2)测量的方法。(3)估读。测量总要估读,因而测量总要产生误差。3、减小误差的方法(1)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设计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2)多次测量,取_,是减小误差的重要方法。注:1)“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2)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数位必须与测量值的数位一致。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以下七个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5、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6、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7、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一)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
3、的起始步骤,在学习和科研中有重要的意义。在试题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通过描述相关情境,直接提出相关问题。这是一问题就是我们下面解题时要围绕的核心,所以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能偏题。二是要人们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根据试题描述的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较多,考试时则较少出现。(二)做出猜想与假设由于“猜想与假设”的发散性,故在考试中较少出现。我们强调的是“猜想与假设”必须是在试题情境的基础上合理作出,反对随意猜想。(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考查的重点。主要考点有:1、实验原理的确定。许多实验探究,特别是测量某个物理量(如密度、机械
4、效率、电阻等)的实验,都有一个实验原理的问题,就量你根据什么道理来测量这个物理量的。这个原理,也就决定了你实验的总的方向或框架。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只要被研究的量与多个因素有关,通常就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的量不变,仅使一个量发生改变,记录因变量相应的数值;经过多次(至少三次)实验,寻找规律。如此逐一研究,最后再总结规律。故有几个自变量,就至少要分成几个实验部分。2、物理量的显示与控制方法这是考查的重点。有些物理的显示,可以有仪表或测量工具,如电流、电压分别电流表、电压表等;而有一些物理量,还没有专用的测量工具或实验中不能提供专用的测量工具,就要运用“转化法
5、”进行间接测量,这时我们就要动点脑筋,在理解该物理量的意义或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好测量的方法和待测的物理量,特别是对于我们没有学过的物理量。请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注意研究和总结。实验中总要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同时改变某个物理量。有些物理量的控制方法也是难点,如在研究欧姆定律的“电流与电阻的规律”时,要控制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理论上只要给这段电路接上一个稳压电源就行了,但实际上这样的稳压电源很找到。如何控制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就成了一个“富有技术性”的问题。类似的问题还有在“研究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的关系”时,如何科学地控制和改变速度等。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3、实验器材的选择在实验原
6、理和大致的实验方向、方法确定后,就要考虑采用哪些测量工具,这也是常考的一个问题。要注意根据实验的方法,特别是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必要的估算),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程)。4、实验步骤的设计与表述在实验操作问题上,试题中经常要我们书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的特别注意点,如是否要匀速拉动、沿什么方向拉动等,或者必须要怎样操作或操作到什么程度等。 二是书写实验步骤,我们一定要注意写得简洁、清楚、有条理,表达到位。通常要用“1、2、3、4”或者“A、B、C、D”一步步地写清楚,并且以一个重要的操作或测量某一个物理量为一步,不宜在一步中进行很多的操作或测量许多的物理量。5、实验表格的设计这是常考的
7、内容。其实很简单,通常你只要把所有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写成一横行,写清楚物理量的名称和字母,依此向下划列;再在左边写上实验次数,依此向右划行,一个表格就行成了。千万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物理量的后面写上相应的单位!(四)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这里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现象的描述,要注意描述准确到位。二是考测量工具的读法,要熟练各种测量工具的读法,并注意在实验结果后写上单位(除非是填入表格的)。(五)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与假设与得出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在考试中,这两个问题通常是合在一起的。主要考点有;1、实验数据的处理一是计算。二是将数据描绘成图表或曲线。在描绘曲线时要特别注意用
8、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切忌用短直线连接两点。2、实验现象的归纳或实验结论的表述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研究,要注意写清楚“在条件下,与”,要注意“有关、无关”、“越大、越小”及“正比、反比”用词,尽可能写准确。另外,许多实验探究题都有示例的表述方法,要注意读清楚,照着示例的格式书写,一般最保险。3、抽象数学关系式这考得比较少,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即可。4、提出新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发散性,很少考。但我们要注意根据实验结果合理地提出问题,不可随意发散。(六)交流与合作在实验探究中,这一点十分重要。但在考查中却无法体现。注:通过测量发现规律,需要进行多次测量,通常要有三次。(一)刻度尺
9、1、认识刻度尺右图中,刻度尺的量程为_、分度值为_。2、刻度尺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要领是“五会”。即:会认:即正确认识刻度尺的_、_、_;会放:应使刻度尺的_线或某条(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条边对齐,把刻度尺的_尽可能与被测物体_,不能歪斜;会看:读数时,视线应_刻度尺;会读:除读出最小刻度以上各位数字外,还应_;会记:记录的测量数据,包括_值、_值和_(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毫无意义的)。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1)化曲为直: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道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测薄圆铁片周长,可使铁片顺直线滚一圈再测量起、终点长度。(2)以多测少或以少测多。如:
10、测一张纸的厚度可测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测细铜丝直径可测出密绕后n匝的长度再除以n;测楼房高度可测每一级楼梯的高度再乘以相应楼层的级数。这种方法适用于完全相同的测量对象,以多测少可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以少测多相当于扩大了量程。(3)利用工具平移。如图所示是测圆锥高度和圆柱直径所用的一种方法。(4)替代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长度来替代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如测圆柱直径可先测出周长,再根据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算出直径。二、重点实验探究(一)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 如图所示,把一闹钟放于钟罩内,不断抽出罩内空气,我们听到的闹钟的声音_(越来越强/越来越弱/不变),由此说明,声音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
11、、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如图所示,有3个相同的玻璃瓶里都装有水,且水面高度不同小李和小华两个同学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其中小李用嘴贴着瓶口往里面吹气,而小华对瓶进行了敲击根据所学的声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小李使瓶产生的声音的声源是_,发出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选填“甲”、“乙”或“丙”);(2) 小华使瓶产生的声音的声源是_,发出的声音中音调最高的是_(选填“甲”、“乙”或“丙”);(3) 小李和小华所进行的操作中,共同点是_。(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_;
12、(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还说明_;(4)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什么结论?_;(5)若在月球做乙图实验,则 _不能(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现象(三)音色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时,手机中的发声体在 _能判断出与我们通话的人是谁,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如图所示,把一手机设置为响铃状态,放进真空罩中,用另一手机拨打罩内的手机号码,罩内手机信号灯闪烁,但我们听不到手机的铃声,可见电磁波_ 在真空中传播(填“能”或“不能”),声音 _在真空中传播(填“能”或“不能”)(
13、一)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 如图所示,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M平放在平板上,E、F是两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甲乙(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量出BON_AON(、=、),若将AO向ON靠近,则OB_(靠近/远离)ON(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则_(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ON在_上。(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参阅八上P67)1、 如图所示,小林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
14、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AB(1) 该实验中取用玻璃而不用镜子,是为了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若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2) 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的关系;(3) 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他_(应该/不应该)将后面的蜡烛B点燃;实验中他透过玻璃板看到是蜡烛B实际上是B的_(虚像/实像/实物本身);(4) 为了能够比较_的关系,他还应取用的一件实验器材是_;(5) 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6) 实验的最后,小林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能/不能),这说
15、明平面镜成的是_像。(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如图所示,京京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他有好几个凸透镜,但均不知焦距。请你帮他设计一个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案:(2)经过测量,他发现有焦距分别为2cm、10cm和30cm的三种凸透镜,则为了便于进行实验,他应选择焦距为_cm的凸透镜。(3)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米尺旁。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火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_。ABM(4)如图所示,当他把蜡烛放在A位置时,光屏应向M点的_(左/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些,他应把蜡烛向A点的_(左/右)侧移动,同时使光屏离凸透镜更_(远/近/不变)一
16、些。若固定光屏的位置于M点不动,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应把蜡烛向A点的_(左/右)侧移动。当蜡烛移动到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时,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烛焰 的虚像,把蜡烛放到B点_(左/右)侧,可以使虚像更大。(5)实验中,当京京用白纸遮掉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6)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_(上/下)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C只
17、需将蜡烛向上移动些 D以上均可(四)视力的矫正1、某物理兴趣小组进行“模拟近视眼”的实验探究。如图甲所示,把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标出光屏的位置;拿开眼镜,屏上的像变得模糊,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像又变得清晰,再标出光屏的位置。观察眼球结构图(如图乙)并结合以上实验,回答:(1)眼球中的视网膜相当于实验中的_;实验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_。(2)近视眼患者不戴眼镜时,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_(前方/后方)。(3)近视眼镜对光线具有_(会聚/发散)作用,应是_透镜。(二)秒表下图中,秒表的示数为_。(三)托盘天平1、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天平的本质是一支_。2
18、、在实验室里,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是托盘天平,在测量精度的要求更高时,则使用物理天平;在生活中,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_、_、_和杆秤。3、天平的使用(1)_调节。即把托盘天平放在_的桌面上。注:若是物理天平等更精密的天平,在其底盘上还有调节装置,要调节天平的底盘至严格的水平。(2)_调节。首先要把_移到_处;再调节_,使指针指在标尺的_处。注:a)调节平衡螺母时,“哪边高,往哪边调”;b)调节过程中,当指针在中央红线两边摆的幅度相等时,即为天平平衡;c)已经调好的天平,在移动位置后再使用时,应再次调节。(3)称量。A、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测量超过规定的质量(m物“称量”)B、应把物体放
19、在天平的_盘,砝码放在_盘;液体、粉末和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托盘C、应根据估计,_(由大到小/由小到大/随意)地向右盘中加入砝码,夹取砝码必须用_,不能用手直接拿;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注:当往右盘中加入最小的砝码则右盘下沉、而拿掉最小的砝码时左盘要下沉时,应移动游码。(4)读数。用一个公式表示:m左=m右+m游码示数注:1)天平在保管过程中往往在其两边的托盘下衬有“橡胶垫圈”,使用时应注意拿下;50g20g20g5g2)使用完毕,应注意收拾仪器。典型例题1某同学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如图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_。2一架托盘天平横梁标尺的最小刻度是O.
20、2g,最大示数是5g,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平后,在天平的左盘内放入被测物体,右盘内放人10g砝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从右盘内取出lOg砝码后,再放入5g砝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要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应 ( )A将右端的平衡螺母旋出一些 B将右端的平衡螺母旋进一些C将左右两托盘交换位置 D移动游码,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3用托盘天平称量5.4g食盐,若指针稍微偏左,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A减少砝码或游码 B减少食盐 C增加砝码或游码 D增加食盐 (四)量筒和量杯(参阅八下P10)量筒和量杯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测体积的工具,通常用_作单位。“ml”即“cm3”,故1mLl=_ cm3=_
21、L=_ m3。1、认识量筒和量杯下图中,量筒的测量范围是_,分度值为_。与量筒相比,量杯由于口大底小,因而其刻度特点是上_下_。2、量筒的使用(1)量筒可以直接测量_体的体积,或者间接地测量_体的体积。(2)读数时,要把量筒放在_的桌面上,视线要与量筒_若是凹液面,应以凹液面的_为准;若是凸液面,应以凸液面的_为准。3、体积测量的特殊方法(1)对于不能下沉的物体,常用以下方法测量其体积a)顶针法。即用一根细针(细钢丝)将其按入水中。b)悬挂法。即在其下面吊上一个重物,使其能沉入水中。(2)对于易溶于水的物体如冰糖、硫酸铜晶体等,可用以下方法测量其体积。a)配制饱和溶液,使其不溶。b)用细砂代替
22、水进行测量。(3)对于有孔物体或具有吸水性物体如粉笔等,要测量其外观体积,可以采用如下方法。a)先使其吸足水。b)用细砂代替水进行测量。例1、小王同学用天平和量筒做“测定牛奶密度的实验”。(1)实验的原理为_;(2)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把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调节游码,当指针在标尺中央红线的两边摆的幅度相等时,停止调节;把盛有牛奶的玻璃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在标尺的中央,测得牛奶和玻璃杯的总质量为m1;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进量筒,如图所示,记下牛奶体积V;把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牛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当天平恢复平衡时,托盘上三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记下质
23、量m2把以上步骤中测得数据填入下表中求出牛奶的密度a)小王的实验步骤中有一处明显不合理,请更正_ _;b)在实验步骤中,小王在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时,首先做的是 ( )A先加50g的砝码 B先加5g的砝码C先移动游码 D随便,都可以c)写出小王计算牛奶密度的表达式_d)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请你提出一个可行的建议:_。(3)小林同学的步骤是: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牛奶,再倒入已经测出质量的烧杯中,最后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最后求得牛奶的密度。与小王同学的方案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例2、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方
24、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_(用m1、m2、V表示)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选填“大”或“小”)在方案B中,牛奶的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
25、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五)弹簧秤(参阅八下P43)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常用工具,它是利用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_的性质(即F=kl)制成的。1、认识弹簧秤。右图中,弹簧秤的量程为_,分度值为_。2、弹簧秤的使用方法。(1)应先_,选择合适的弹簧秤;(2)使用弹簧秤前首先要“_”,即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3)应使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拉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4)读数时视线要_刻度板。3、测力的特殊方法。(1)间接测量法。有些力如摩擦力无法直接测量,测量时要依据“二力平衡”原理。(2)“并联”法。有时所测力的大小超过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此时可以把两支弹簧
26、秤“并联”使用,结果为两支弹簧秤的示数之和。(注意:“串联”无效。)(六)密度计密度计可以测量 液体 的密度,它的原理是物体的_,即_。由于液与V排成反比,所以密度计上的刻度是_(均匀/不均匀)的。下图中,所测液体的密度为_。二)测滑动磨擦力例1、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运动根据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有关;比较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7、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为使摩擦力的测量较为准确,你有更好的改进方法吗?(请你按图那样,利用简图表示你的改进方法)答案:(1)匀速直线;二力平衡;相等 间接(2)压力大小; A、C (3)不准确;因为在实验中,很难保证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例2、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1)验数据可知,金属块重 N,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 N,物体的体积
28、是 m3,物体的密度是 kg/m3(2)表中第1次到第3次实验数据,说明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填“有关”或“无关”)(3)分析表中第4次和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深度 (填“有关”或“无关”)(4)图中能正确反映F和h关系的图象是 ( )答案:(1) 6.75,2.5,2.510-4,2.7103 (2) 有关 (3) 无关 (4) C3、物体不受力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不能仅靠理论分析来推测,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来回答。为此,设计实验如下:在水平的桌面上架设一个斜面,在斜面的某一合适高度作记号A;在桌面上铺上毛巾,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滑
29、下,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毛巾上滑行的距离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把毛巾换成棉布,重复中的其余步骤;最后去掉毛巾,再重复中的其余步骤;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接触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大较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单位:cm)18302683(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2)本实验设计是通过观察小车_来推断小车的运动趋势的;让小车每次都从A点下滑,目的是_。(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结论)(4)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
30、,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的原因。(推论)答案:(1)35.75;(2)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距离;控制在水平上的初速度一样;(3)小;大;(4)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四)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例1、某小组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1)猜想:他们分别在粗细不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同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小华根据图(a)和(b)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小明根据图 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无关小红根据图(b
31、)和(c)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 密度有关(2)探究:他们继续实验,分别在扎有橡皮薄膜的玻璃管中注入不同液体,仔细观察并比较橡皮薄膜向下凸出的情况,并分别用h1、h2、h3、h4、h5和h6表示凸出程度,且h1h2h3h4h5h6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同学密度(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深度(厘米)橡皮薄膜凸出程度小华0.815h1210h2小明1.0310h3420h4小红1.2518h5620h6 各位同学分析了本人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后得出: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 由此可验证 的猜想是正确的三位同学互动交流、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3、4与6的数据和现象后得出: 当液体
32、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由此他们验证了 的猜想是正确的答案:(1)有关;(c)和(d);密度;(2)液体的深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小华;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小红例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小桌、海绵、砝码、木板)设计了图a、b、两个实验,通过观察图a、b后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华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够明显,如图c所示,通过对图a、c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
33、。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分析:(1)小明和小华是根据_的现象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_。(3)设图b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强是pb,图c中小桌对木板的压强是pc,则pb_pc(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4)比较图b和图c可知,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的大小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 答案:(1)海绵和木板凹陷的程度(2)海绵和木板的承受能力不同(3) 等于(4)相同的承受面3、通过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来呢?”小明做了下面的探究实验(1)
34、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相平,而小明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_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橡皮膜时(不论轻压还是重压),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3)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c)和(d)所示,发现图(d)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d)杯子中盛的是盐水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_ 不可靠的(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35、简要说明理由:_(4)若要探究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是否相等,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浸在液体中某一深度处,改变_,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答案:(1)大于;B;(2)软管与U形管左支管接触不严密(或漏气);(3)不可靠;没有控制液体深度这个变量;(4)橡皮膜的方向4、右图是某同学做“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时所用的装置,下表是该同学实验时记录的部分数据(实验时,压强计的U形管内的液体的质量不发生变化,煤油=0.8103kg/m3)。(1)比较表中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强大小_;(2)将表中第5次实验时的数据填写完整;并比较表中第1、4、5
36、次实验数据,可知:_。(3)将表中第6次实验时的数据填写完整;并比较表中第5、6次实验数据,可知:_。实验次数研究对象橡皮膜所处深度/cm橡皮膜朝 向压强计左管液面高度/cm右管液面高度/cm1水4朝上8122水4朝下8123水4朝左8124水8朝上6145水10朝上6煤油10朝上6答案:(1)相等(2)4,16;同一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14;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大气压强的测量示例 (1)王欣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玻璃下面,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S;将装适量细沙的小桶轻轻挂在吸盘下面的塑料挂钩上,用小勺轻轻向桶内
37、加细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落玻璃板,测出此时塑料挂钩、小桶和沙的总重力为G即将脱离玻璃板时,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 ,所测大气压强的数值是 方法所测大气压强数值往往比实际值小一些,你认为产生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一条即可): .(2)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图1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9N 图2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
38、刻度的长度为 cm,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 Pa. 学们发现实验误差较大,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 空气没有排尽、 答案:(1)G;G/S;吸盘的空气没有完全挤出(或吸盘的气密性不好;实验过程中有外部空气进入吸盘;吸盘脱离玻璃板前面积有所减小;其它合理答案也可)(2)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6.00;0.9105;空气没有排尽;吸盘的气密性不好1、小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 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2N。(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为_cm,计算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为_cm2。(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_Pa。(5)小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