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化学必修一实验总结
化学必修1实验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P5实验1-1】
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蒸发皿、酒精灯
实验药品:粗盐、蒸馏水
步骤
现象
1.溶解:称取4g粗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固体食盐逐渐溶解而减少,食盐水略带浑浊
2. 过滤:
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着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器中的液面不要超过滤纸边缘,若滤液浑浊,再过滤一次
不溶物留在滤纸上,液体渗过滤纸,沿漏斗颈流入另一个烧杯中
3.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水分蒸发,逐渐析出固体。
过滤实验注意事项:
1、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 漏斗中沉淀洗涤方法:向漏斗中加入蒸馏水淹没沉淀,待蒸馏水自然流出,重复2—3次。
蒸发实验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5、用坩埚钳夹持蒸发皿
补充:
检验沉淀洗涤干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与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出现某种现象,则证明洗涤干净
【P6 实验1-2】SO42-的检验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实验试剂:实验1-1得到的盐0.5g、蒸馏水、稀盐酸、氯化钡
现象:若先加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即说明有硫酸根离子存在;若先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盐酸后沉淀不溶解证明含有硫酸根。
注意事项:加入稀盐酸可以排除CO32-、SO32-、Ag+的干扰,不能用稀硝酸代替稀盐酸
涉及反应:排除干扰离子的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
【P7思考与交流】
杂质
加入试剂
化学方程式
硫酸盐
氯化钡
BaCl2 + Na2SO4 = BaSO4↓+2NaCl
MgCl2
氢氧化钠
MgCl2 + 2NaOH = Mg(OH)2↓+ 2NaCl
CaCl2
碳酸钠
CaCl2 + Na2CO3 =CaCO3↓ + 2NaCl
注意事项:1、除杂不能引入新杂质、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加入试剂顺序要求碳酸钠在氯化钡后加入,盐酸要在过滤后加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3、最后过滤后得的滤液经过蒸发结晶可以得到较纯的NaCl
补充:1、KNO3中混有氯化钠除氯化钠的方法: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2、氯化钠中混有KNO3除KNO3的方法: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P8实验1-3】检验Cl-、蒸馏(用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蒸馏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药品:自来水、稀硝酸、AgNO3溶液、沸石(或碎瓷片)
实验
现象
1.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溶液
——检验Cl-的实验
加硝酸银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2.在100mL烧瓶中加入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连接好蒸馏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加热,烧杯中的水温升高至100℃后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溶液
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蒸馏水中无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1、检验Cl-时加入稀硝酸可以排除CO32-的干扰,不能用稀盐酸
2、沸石(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
3、 冷凝管的进水方向与蒸气流动方向相反,本实验中下进上出
4、 温度计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齐平,测量蒸气的温度
【P9实验1-4】萃取、分液
实验仪器:分液漏斗、烧杯、铁架台
实验试剂:四氯化碳(无色)、碘的饱和溶液(黄褐色)
(1) 加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在下层。
(2) 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氯化碳充分混合
(3) 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近无色。
(4)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者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注意事项:1、萃取剂的选择:①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 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 萃取剂不能与原溶液的溶剂、溶质反应.
2、如果是水做原溶剂,不能选择酒精,醋酸这些能溶于水的物质做萃取剂,一般选择四氯化碳、苯、煤油、汽油等
3、下层液体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上口倒出
4、分液漏斗使用前应先检漏
【P1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
实验药品、NaCl、蒸馏水
实验步骤:
计算
计算出配制100mL1.00mol/LNaCl溶液需要的质量
称量
称量NaCl的质量
溶解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NaCl固体
冷却
冷却至室温
移液
将烧杯内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洗涤
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
定容
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离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摇匀
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将容量瓶中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注意事项:1、容量瓶使用前要检漏,选择合适的规格(大且接近)
2、容量瓶:不能加热,不能久贮溶液,不能在瓶内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不能用于化学反应。
3、使用量筒时注意 (1) 读数时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 量取液体后量筒不用洗涤。
【P19归纳与整理】
一、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分离、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用举例
过滤
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的固体物质
净化食盐水
蒸发
从溶液中分离已溶解的溶质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蒸馏
从溶液中分离溶剂和非挥发性溶质
从海水中获得纯水
萃取
加入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分离
用四氯化碳提取水溶液中的碘
二、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SO42-
HCl
BaCl2
有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Ba2+ + SO42— == BaSO4↓
CO32-
HCl
加入盐酸后,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生成
CO32— + 2 H+ == CO2↑+ H2O
CO2 + Ca2+ + 2OH— == CaCO3↓+ H2O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P26《科学探究》】
实验仪器:酒精灯、烧杯、胶头滴管、滤纸、漏斗、铁架台
实验试剂:FeCl3饱和溶液、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1. 制备Fe(OH)3胶体:向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加热使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然后用激光照射烧杯内的液体
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2.用激光照射装有CuSO4溶液的烧杯
看不到此现象(没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3.将Fe(OH)3胶体进行过滤
液体全部透过滤纸,滤液仍为红褐色透明
4.将泥水进行过滤
有固体小颗粒没有透过滤纸,滤液呈无色透明
【P29习题5、完成下列表格】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浊液
>100nm
不稳定、不均一
泥水
溶液
<1nm
稳定、均一
食盐水
胶体
1~100nm
介稳体系、均一
雾
【P31实验2-1】
实验试剂:Na2SO4溶液、KCl溶液、BaCl2溶液
实验
现象
1.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加入2mL稀KCl溶液
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2.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P33实验2-3】
现象及离子方程式
1.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加入2mLNaOH溶液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Cu2++2OH—=Cu(OH)2↓
2.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溶液变红,红色消失变为无色
OH—+H+=H2O
3.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有无色无味气泡产生
CO32—+2 H+=H2O+CO2↑
补充:酸碱指示剂
名称
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4.4 红—黄
酚酞
8.2—10.0 无色—红色
石蕊
5.0—8.0 红色—蓝色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P40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
种类的多少(基本反应类型)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 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和
非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得失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P46思考与交流】
1.
⑴金属与氧气反应
点燃
3Fe+2O2 ===== Fe3O4
⑵金属与酸反应
Zn+2HCl= ZnCl2 + H2↑
⑶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Cu+2AgNO3=Cu(NO3)2 + 2Ag
2. 图3—2 (左—右)
2Al+3CuSO4=Al2(SO4)3 + 3Cu
2Mg+O22MgO
Cu+2AgNO3=Cu(NO3)2 + 2Ag
Mg +2HCl=MgCl2 + H2↑
3.
最外层电子数都比较少,在化学反应中都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P47实验3-1】
金属钠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硬度小。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切割面暴露在空气中逐渐变暗。
【P47 实验3-2】
把一小块钠放在坩埚中加热
现象:钠逐渐融化,生成淡黄色固体
原理:2Na+O2==Na2O2
【P48 科学探究】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轻轻晃动。
现象:铝箔融化,但不滴落
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氧化膜,再加热融化。
现象:铝箔融化,但不滴落
原理:4Al+3O2==2Al2O3 熔点Al2O3>Al
【P49实验3-3】
钠浮在水面(钠的密度比水小),熔成小球(该反应放热),在液面上迅速游动(产生气体);发出嘶嘶响声(反应剧烈);钠球在反应中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加有酚酞的溶液变成红色 (生成碱性物质)。
原理:2Na+2H2O=2NaOH+H2↑
P50画出你设计的装置图
【P50科学探究】
现象
化学方程式
1、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
2、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
3、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呈黑色
3Fe+4H2O(g) △ Fe3O4+4H2↑
【P51 实验3-4】
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
现象:均有气泡产生
原理:2Al+6H+=3H2↑+2Al3+
2Al+2OH-+2H2O=2AlO2-+H2↑
【P55实验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轻轻摸一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有什么现象发生?
滴入水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试管外壁发热;向试管里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颜色变红。
原理:2Na2O2+2H2O=4NaOH+O2↑
【P56科学探究】(1)
步骤
1克Na2CO3
1克NaHCO3
加1mL水
白色粉末,加水结块成晶体;放热
细小白色粉末,加水部分溶解;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加10mL水
振荡时间长,可溶解
固体量减小
加1-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较深)
溶液变微红色
初步结论
加水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体,溶液碱性比NaHCO3的强
加水部分溶解,溶液碱性比Na2CO3的弱
(2) 二者热稳定性比较实验
现象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
Na2CO3
2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不浑浊
受热不分解
NaHCO3
1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受热易分解
(3)与盐酸反应
向碳酸钠中逐滴加入盐酸:CO32-+H+= HCO3- HCO3- +H+=H2O+CO2↑
向盐酸中逐滴加入碳酸钠:CO32-+2H+=H2O+CO2↑
HCO3-+H+=H2O+CO2↑
【P58 实验3-7】
向试管里加入10mL 0.5mol/L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
生成白色沉淀
原理: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2Al3++6NH3∙H2O=2Al(OH)3↓+6NH4+
补充: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可用这种方法在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
【P58 实验3-8】
取一些实验3-7制得的Al(OH)3沉淀,分装在两支试管里,往一支试管里滴加2mol/L盐酸,往另一支试管里滴加2mol/LNaOH溶液。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两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均溶解
原理: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2-+2H2O
补充: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P60实验3-9】
FeCl3溶液
FeSO4溶液
加NaOH溶液
生成红褐色的沉淀
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离子方程式
Fe3++3OH-=Fe(OH)3↓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补充: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要求:1、氢氧化钠溶液事先煮沸,排除氧气
2、 用长胶头滴管伸入液面以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3、 硫酸亚铁溶液上加一层苯,隔绝空气。
【P61实验3-10】
滴入KSCN溶液
FeCl3溶液
溶液呈红色 原理:Fe3++3SCN-=Fe(SCN)3
FeCl2溶液
溶液颜色无变化
补充:1、硫氰化钾溶液可以用来检验Fe3+
2、Fe(SCN)3是配合物,溶液为红色,不是沉淀!!!!!方程式中不打沉淀符号!!!!
【P61科学探究】
现象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Cl3溶液中加铁粉、 KSCN溶液
不显红色
2Fe3++Fe=3Fe2+
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氯水,振荡
溶液显红色
2Fe2++Cl2=2Fe3++2Cl-
【P62实践活动】
不加试剂
加入明矾
加入硫酸铁溶液
2min
无明显变化
有明显沉降,溶液半透明
有明显沉降,溶液半透明
5min
浑浊,略有沉淀
沉淀沉在底部,溶液接近透明(比加硫酸铁的透明)
沉淀沉在底部,溶液接近透明
补充:净水原理:1、明矾溶于水电离KAl(SO4)2=K++Al3++2SO42-,Al3+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起净水作用Al3++3H2O⇋Al(OH)3(胶体)+3H+
2、硫酸铁净水原理Fe3+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起净水作用:Fe3++3H2O⇋Fe(OH)3(胶体)+3H+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P76思考与交流】
SiO2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SiO2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好
SiO2的性质主要与它的结构有关:SiO2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因此性质很稳定
【P77实验4-1】
在试管中加入3-5mL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
现象
在Na2Si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加入稀盐酸,有透明的硅酸凝胶产生,红色变浅。
结论
Na2SiO3溶液显碱性,
化学方程式
补充:H2SiO3难溶于水
【P77实验4-2】
取两个小木条或滤纸条,分别放入蒸馏水和Na2SiO3饱和溶液中,使之充分吸湿、浸透,取出稍沥干后,同时分别放置在酒精灯外焰处,观察现象。
放入蒸馏水
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现象
水分蒸发后就燃烧
水分蒸发后不易燃烧(滤纸只起泡)
结论
水分蒸发后失去防火作用
防火效果好,用作防火剂
补充:硅的制备:
粗硅的制取:
由粗硅制纯硅:
【P80习题2】
材料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玻璃
硬度高、耐磨损、耐高温、较脆
化学性质很稳定
陶瓷
硬度高、耐磨损、耐高温
化学性质很稳定
【P83实验4-3】
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现象
化学方程式
H2在Cl2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瓶口有白雾。
H2+Cl22HCl
补充:1、该实验一定是先点燃H2伸入氯气中,而不能先点燃氯气,因为氯气不是可燃气体。
2、 燃烧的定义:指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P84实验4-4】
将有色布条或纸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体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现象
有色布条、有色花瓣褪色
结论与解释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作用。
原理:Cl2+H2O⇋HClO+H++Cl-
【P84实验4-5】
将有色布条或纸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现象
有色布条不褪色
结论与解释
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
【P86实验4-6】
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分别再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解释或离子方程式
加入AgNO3溶液后
加入稀硝酸后
稀盐酸
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不溶解
Ag+ + Cl— == AgCl↓
NaCl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不溶解
Ag+ + Cl— == AgCl↓
Na2CO3
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溶解,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
2 Ag+ + CO32— == Ag2CO3↓
Ag2CO3 + 2 H+ == 2 Ag+ + H2O + CO2↑
自来水
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不溶解
Ag+ + Cl— == AgCl↓
蒸馏水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蒸馏水中没有氯离子
【P87习题2】
用新制的氯水进行下列实验。
现象
解释或离子方程式
滴入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Ag+ + Cl— == AgCl↓
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滴入红墨水
红墨水褪色
氯水具有漂白性
【P90实验4-7】
现象:将盛有SO2的试管倒立在水中,试管内水面上升。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溶液显酸性。
在溶液中滴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
给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溶液恢复红色。
在实验过程中,闻到刺激性气味。
补充:1、常见具有漂白性物质及其原理:
1)、Na2O2、H2O2、O3、HClO 、浓硫酸、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它们的漂白原理:利用Na2O2、H2O2、O3、HClO、浓硫酸、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将有机色素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这几种漂白性物质的漂白为永久性漂白。
2)、SO2的漂白原理:SO2 与有机色素直接化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褪色后在一定条件下又恢复原来的颜色。SO2的漂白为暂时性漂白。
3)、活性炭、木炭、硅胶的漂白原理:利用的是它们的多孔吸附性漂白,加热后也恢复原来的颜色。活性炭、木炭、硅胶的漂白为物理漂白。活性炭、木炭、硅胶的漂白也是暂时性的。
2、SO2性质探究
(1 )SO2使橙色溴水褪色、使紫色KMnO4酸性溶液褪色,均为SO2的还原性。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Br2+2H2O= H2SO4+2HBr
5 SO2+2KMnO4+2H2O=K2SO4+2 MnSO4+ 2H2SO4
(2)SO2使红色酚酞褪色,褪色的原因是SO2溶于H2O后生成了H2SO3 ,H2SO3 是酸可以使红色酚酞变为无色。
3、SO2和Cl2混合后能否增强漂白效果?
解析:不能。因为SO2和Cl2混合后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SO2+ Cl2+2 H2O= H2SO4+2HCl
生成物H2SO4和HCl都没有漂白作用,所以漂白效果会减弱。当n(SO2): n(Cl2)=1:1时,完全失去漂白作用。
【P92科学探究】
实验步骤
现象
解释(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
将一支充满NO2的试管倒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
红棕色气体逐渐消失,水位上升,最后水充满试管的2/3,无色气体充满试管的1/3(上部)
3NO2+H2O=2HNO3+NO
MnO2
NO2为红棕色气体,和水反应,生成NO为无色气体难溶于水
(2)
制取少量氧气
△
2 KClO3 == 2 KCl + 3 O2↑
MnO2
2 H2O2 === 2 H2O + O2↑
(3)
将氧气慢慢通入步骤(1)的试管中
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气体,又变为无色气体,但气体体积逐渐缩小,液面不断上升。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P97实验4-8】
现象:烧杯里的水沿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得出的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气压降低,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沿玻璃管压入烧瓶,形成喷泉;氨气溶于水生成碱性物质,使酚酞变红。
【P99 实验室制氨气】
原理:
1、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2、 验满方法: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成蓝色则证明已收集满或者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瓶口,产生白烟
3、 检验方法: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使试纸变成蓝色则证明是氨气
4、 干燥方法:用碱石灰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和无水CaCl2干燥。
5、 尾气吸收:用稀硫酸吸收多余的氨气
6、 注意事项:1)、棉花的作用:减少对流,棉花用稀硫酸润湿,可以吸收氨气,防止溢出污染环境
2) 、一般铵盐不选硝酸铵,碱不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
【P101实验4-9】
现象: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原理:
【P105归纳与整理】
一、硅
1.硅单质:
用途:硅芯片、光电池
2.二氧化硅:
存在: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统称硅石。(石英、水晶、玛瑙、沙子)
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可以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氢氟酸反应。
用途:建筑材料、光学及光纤制品、工艺品等。
3.硅酸盐
Na2SiO3
制法:SiO2 + 2 NaOH== Na2SiO3+2H2O
性质:Na2SiO3 + 2 HCl == H2SiO3 (胶体)+ 2 NaCl
用途:可做木材防火剂
硅酸盐产品:玻璃、水泥、陶瓷等。
二、氯
1.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在25℃时,1体积水中可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Cl2 + H2O == HCl + HClO
产物的用途:漂白、杀菌消毒
与碱反应:化学方程式:Cl2 + 2 NaOH == NaCl + NaClO + H2O
产物的用途:漂白液
化学方程式:2 Cl2 + 2 Ca(OH)2 == CaCl2 + Ca(ClO)2 + 2 H2O
产物的用途:漂白粉或漂粉精
与金属反应:2 Na + Cl2 2 NaCl 2 Fe + 3 Cl2 2 FeCl3
Cu + Cl2 CuCl2
2. Cl—的检验
化学方程式:Ag+ + Cl— == AgCl↓
试剂: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操作: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先滴加少量稀硝酸使溶液酸化,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待测液中含有Cl—。
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