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施工条件
1.1 工程条件
1.1.1 工程地理位置
A水电站位于某省某州某县境内B河西源洪坝河支流A上,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坝址位于A和洪坝河汇口上游3.2km处,厂址位于A和洪坝河汇口上游50m,坝~厂址相距约3.5km,采用右岸有压引水隧洞引水。电站装机容量2.0万KW。工程区有安顺场至洪坝的乡级公路贯通,厂房距XX县城约40km,对外交通方便。
1.1.2 枢纽建筑物组成
A水电站主要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及厂区枢纽三部分组成;主体工程项目包括底格栏栅坝、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地面厂房等。
首部枢纽位于洪坝河、A汇合口下游70m,坝顶高程2110.90m,最大坝高9.4m,总长156.0m。由底格栏栅坝段、溢流坝段、左右岸非溢流坝段、沉沙池等组成。
底格栏栅坝段布置于主河床上,坝段长25m,底宽12m,坝高6.1m,坝顶高程2107.10m,高于原河床2~3m,坝顶采用曲线型梯形堰,坝体内设双排取水廊道,第一排廊道中心线离上游坝面3m,第二排廊道中心线离上游坝面6m,取水廊道的水平宽度均为2m,高度为2.85m~4.10m,底坡5%。取水廊道从右岸连接坝段(溢流坝段、非溢流坝段)内穿过进入引水渠。
坝体上游设钢筋混凝土水平防渗铺盖,铺盖长度5m,厚度0.8m,铺盖前缘设深0.8m的浅齿槽。
溢流坝段(含底格栏栅坝段)下游接22m长的护坦,厚度为0.8m,护坦总宽45m,纵坡I=1:10,护坦顶面高程2105.35m~2103.15m,末端设深5.0m的防冲齿槽;其后接钢筋石笼海漫,海漫长10m,宽45m,纵坡I=1:20,海漫顶面高程2103.15m~2102.05m。护坦及海漫边墙顺水流方向纵坡I=1:10,墙顶高程2107.85m~2103.45m。
左右岸挡水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型,坝顶宽4m、8m,最大坝高9.4m,上游为直立面,下游坝坡在高程2109m、2109.90m以下坡比1:0.7,坝底顺水流方向最大宽度10.78m。左岸挡水坝段长45m,右岸挡水坝段长64m,非溢流坝总长为109m。坝顶高程2110.90m,最低建基面高程2101.50m,最大坝高9.4m。
沉沙池轴线与坝轴线呈80°交角,截沙槽轴线与沉沙池轴线呈60°交角,截沙槽设0.8m×0.8m的排沙孔。沉沙池型式为单室定期冲洗式,由进水闸、池身段、
冲沙道、出水闸等组成。
引水隧洞沿洪坝河右岸布置,隧洞总长约2277m,进口高程2096.80m,末端底高程2086.00m,纵坡0.0047327。断面为城门洞型。Ⅲ类围岩洞段开挖断面为4.0×4.0m,边顶拱采用系统锚杆(φ22,L=2.5m@1.5m)及挂网喷混凝土(δ=15cm)支护,底板采用厚25cm的素混凝土衬护,衬护后的净过水断面尺寸为3.7×3.65m;Ⅳ类围岩洞段开挖断面为4.0×4.4m,全断面边采用厚40cm的单层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后的净过水断面尺寸为3.2×3.6m;Ⅴ类围岩洞段开挖断面为4.0×4.6m,全断面边采用厚60cm的双层钢筋混凝土衬砌,衬砌后的净过水断面尺寸为2.8×3.4m。
引水隧洞穿越的地层为二迭系上统绿色板岩,裂隙较发育,岩体强风化和强卸荷水平深度为25~35m,弱风化和弱卸荷水平深度为40~50m,隧洞围岩类别以Ⅳ类为主(约占56%),Ⅲ类次之(约占38%),局部Ⅴ类(约占6%)。
调压井布置于右岸山体中,为双室式。由竖井、上室、下室及交通洞组成。竖井采用圆形断面,内径5.5m,底板高程为2089.20m,顶高程2106.80m,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厚60cm,并进行周边固结灌浆。上室长150.0m,断面为城门洞型,宽3.7m,高3.6m,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厚30~60cm,顶拱进行回填灌浆。交通洞长45m,断面为城门洞型,宽2.8~3.7m,高3.4m,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
压力主管前段为地下埋藏式,后段为地面明管,管径2.6m,总长约480m,其中地下埋管段长约186m,压力明管段长约294m,将穿越洪坝河及左岸娃娃沟。压力支管内径1.8m,共分两支。
A电站厂址位于紧邻娃娃沟汇口下游洪坝河左岸,主厂房由主机间及安装间组成。主厂房全长35.6m,其中主机间长23.50m,安装间长12.04m,宽13.60m。内装二台单机容量为11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副厂房位于主厂房上游侧,长23.50m,宽50m。副厂房分二层布置:上层楼面高程与发电机层同高;下层地面高程与水轮机层同高,副厂房板、梁、柱采用砼现浇,排架柱断面0.5×0.5m,下层连续边墙厚1.0m,底板厚1.50m。副厂房上层布置有厂用变、隔离变等,下层布置有励磁变等。
升压站置于副厂房左端侧,长12m,宽5m,升压站与安装间之间有道路相连,主变检修及维护都较为方便。
主体建筑物主要工程量详见表8-1。
A水电站主体建筑物工程量表
表8-1
序号
单位
单位
首部枢纽
引水系统
厂区枢纽
合计
1
覆盖层开挖
m3
64620
121930
85750
272300
2
岩石明挖
m3
3450
3450
3
岩石洞挖
m3
53930
53930
4
土石回填
m3
1000
99300
4590
104890
5
块石回填
m3
250
250
6
M7.5浆砌石
m3
370
1370
1500
3240
7
混凝土
m3
12260
29490
8000
49750
8
喷混凝土
m3
3010
3010
9
钢筋
T
110
1670
660
2440
10
钢材
T
50
550
600
11
锚杆
根
8150
8150
12
回填灌浆
m2
6840
6840
13
固接灌浆
M
7100
7100
14
接触灌浆
m2
570
570
1.2 自然条件
1.2.1 施工场地
工程区内沿河两岸漫滩、阶地发育,地势平缓开阔,施工场地布置条件较好。
1.2.2 水文气象条件
据安顺场资料统计,其多年平均气温为16.7℃,极端最高气温为34℃,极端最低气温为-3.4℃,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多年平均降雨量1215.9mm,最大日雨量110.8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12.7mm。全年降雨量低于蒸发量。11~4月为降雪期,山岭最长积雪时间约半年。
又据XX县气象站资料统计,其多年平均气温为16.9℃,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9%,多年平均降雨量801.2mm,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最大风速为20m/s。
本流域的降水较丰沛。根据下游新乐和安顺场站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119.7mm和1215.9mm,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分别为156.6mm和110.8mm。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其中又以7、8两月最多。据实测资料统计,安顺场和新乐7、8两月降水量分别占全年的45%和52.8%。气象特征值见表8-2。
XX县气象站气候特征值统计表
表8-2
月 份
项 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资料年限
气温
℃
多年平均
0
9.7
14.3
14
21.3
22.4
24.5
24.3
20.8
17.4
13.1
9.0
16.9
1959~1990
极端最高
21.0
27
32.8
37.7
39.2
37.7
37.1
31
35.1
30.6
25.7
21.0
39.2
极端最低
-3.9
-1.7
-0.1
5.0
9.5
12.7
15.2
14.5
11.8
5.4
1.9
-3.9
-3.9
降雨
(mm)
多年平均
1.3
5.2
14.0
49.5
85.8
123.8
186.5
182.2
102.9
36.5
12.3
1.2
801.2
1959~1990
一日最大
7.2
11.2
14.7
31.5
41
60.2
106
89.5
73.6
24.1
20.7
2.9
106
1959~1990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58
56
56
62
68
76
79
78
81
77
71
64
69
1959~1990
多年平均蒸发量(mm)
102.0
122.9
190.8
197.2
191.5
142.8
163.3
155.5
93.3
90.4
82.6
84.6
1616.9
1959~1990
平均风速(m/s)
2.7
3.3
3.5
3.2
2.5
1.9
2.0
1.9
1.7
1.6
1.8
2.2
2.4
1964~1990
最大风速(m/s)
20
18
17
14
15
11
10
10
12
10
12
14
20
1964~1990
B河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的时间与暴雨相应,最大洪峰流量出现于6~9月,以7、8两月出现的频次最高。洪水过程多为单峰过程,其涨率和变幅不大。洪水历时一般为2~3天,一次洪水过程的洪水总量主要集中在1天。每年6~9月为主汛期。4、5月为汛前过渡期,10月为汛后过渡期,11月上、中旬尚有小洪水发生。12月进入稳定的退水段,直至翌年3月。坝址及厂址处的分期洪水见表8-3。
A水电站施工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
表8-3 流量:m3/s
断面
分期(月)
设计流量
2.00%
3.30%
5%
10%
20%
坝
址
1
3.22
3.16
3.09
2.97
2.84
2
2.64
2.57
2.53
2.43
2.32
3
2.85
2.74
2.66
2.49
2.31
4
9.39
81
32
7.44
6.44
5
30.3
22
26.6
23.9
20.7
6~9
173
152
134
104
75.8
10
37.5
35.5
30.5
27.1
21.3
11
11.1
10.8
10.5
10.0
9.39
12
4.51
4.39
4.11
3.89
3.49
厂
址
1
3.50
3.43
3.36
3.23
3.09
2
2.86
2.79
2.75
2.64
2.52
3
3.10
2.98
2.89
2.71
2.51
4
10.0
9.42
89
7.95
6.89
5
32.0
29.8
21
25.2
21.9
6~9
179
156
136
105
76.4
10
39.7
37.5
32.2
26
22.5
11
11.9
11.5
11.2
10.7
10.0
12
1.90
4.77
4.47
4.23
3.79
1.2.4 工程地质条件
A水电站地处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山势巍峨,河谷深切,河道坡陡流急、落差大,平均比降55.3‰,山岭海拔高程为2800~3500m,具有典型的中高山~高山地貌景观。区内地层除石炭系缺失外,从前震旦系到第四系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工程区位于西部变质岩区,主要地层为二迭系板岩、变质玄武岩等。第四系各类成因松散堆积物沿河广泛分布。
在大地构造部位上工程区处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某褶断带交汇部位,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复杂,磨西河、小金河、安宁河、XX等区域性断裂在田湾、安顺场一带交汇复合,并将本区分割为四个断块构造区。工程区即位于西部贡嘎山断块东北缘。贡嘎山断块北东、南东侧分别以鲜水河断裂(磨西断裂)、小金河断裂为界,西侧以玉农希断裂为界。块内断裂规模较小,活动性微弱,仅断块东侧有洪坝、湾坝等次级断裂呈北北东向展布。
根据工程场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震活动特征、深部构造背景,A水电站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A电站引水隧洞是在底格栏栅坝取水后进入沉沙池,在鼻梁山坡脚处进入隧洞,经右岸垮崩牛山引水隧洞引水至娃娃沟沟口对岸山腰一带的调压井,再经埋藏式压力管道,引水至娃娃沟沟口下游洪坝河左岸Ⅱ级阶地上建厂发电。引水隧洞从进水口至调压井全长约2286m。引水线路沿线山体雄厚,谷坡陡峭。洞线总体走向NE,与地层走向基本相同。覆盖层为残坡积碎石土、滑坡堆积块碎石土以及洪坡积堆积的块(漂)碎(卵)砾石土,结构松散,厚度较大,途中需穿越一条较大较陡的间歇性覆盖层冲沟(垮崩牛沟),隧洞围岩类别以Ⅳ类为主(约占56%),Ⅲ类次之(约占38%),局部Ⅴ类(约占6%)。
调压井位于娃娃沟沟口对岸山腰一带,地面高程2190m,调压井高程2087.3 m。该处山体坡向N36ºW,高程2090 m以下基岩出露,岩性为二迭系上统第三段绿色板岩 (P23),坡度70~80º,2090 m以上为残坡积堆积块碎石土,厚度小于10m,坡度40~45º。坡面植被貌密,边坡现状稳定。调压井上下游侧各存在一滑坡体,上游距离约100 m、下游距离约150 m。 基岩风化、卸荷作用较强。调压井位于微~弱风化基岩中,岩性为绿色板岩,产状N30º~50ºE/NW ∠60º~85º。地下水活动较弱。围岩类别以Ⅳ类为主。
厂房建筑物布置于娃娃沟沟口下游洪坝河左岸Ⅱ级阶地上,场地开阔平坦,XX县~洪坝乡简易公路从厂区后缘通过。
厂址区左岸为洪坝河Ⅰ、Ⅱ级冲积阶地构成的台阶状地形,Ⅰ级阶地长350~450m,宽度80~120m,阶面荆灌丛生,有被后期洪水侵蚀再造痕迹,一般高出河水位3~8m。Ⅱ级阶地长350~450m,宽度120~140m,阶面多被开垦为旱地,一般高出河水面10~18m,前缘多以陡坎与Ⅰ级阶地相接。右岸主要为缓坡地形,局部残留有Ⅰ级阶地和河漫滩,但分布面积较小。
1.3 市场条件
1.3.1 风、水、电条件
工程首部及厂区均有10kV输电线路经过,可就近“T”接至各施工工区,经过降压后提供本工程施工用电。
洪坝河河水未受任何污染,可直接用作施工生产和生活用水。
1.3.2 施工队伍与施工设备
本工程的施工队伍可通过招投标择优选定。由于工程建筑物布置分散,各部位建筑物施工难度不大,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施工队伍的优势,降低工程造价,宜采用分标承包方式。
1.3.3 三材供应条件
工程区有安顺场~洪坝的乡级公路通过,XX~雅安的公路为三级公路,雅安~成都有高速公路相通,距XX县88km有成昆铁路的乌斯河车站。对外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可采取就近购买的原则。
工程建设所需水泥主要采用泗平、鑫石水泥厂的水泥,木材由当地自行解决,钢筋、钢材可在攀枝花市场购买,油料在XX县购买,机电设备在成都购买,火工材料在雅安地区购买。本工程所需机电设备通过铁路运至乌斯河火车站,转公路运至工地。
2 天然建筑材料
2.1 混凝土骨料
A水电站工程混凝土总量约4.97×104m3,共需砂石成品骨料约10.93×104T,需开采砂石料毛料约5.77×104m3。
工程区天然建筑材料料源丰富,由于本工程所需混凝土骨料较少,本阶段只选择了两个天然砂砾石料场进行详查。两个砂砾料场分别位于坝址区上、下游洪坝河干流及其支流河漫滩中,距坝址区、厂址1~2km不等,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所有砂砾料场只适合于在枯水季节开采。
2.1.1 料场概况
1、小沟料场
位于坝址上游洪坝河支流小沟河的出口段,距坝址约2km,有简易公路直通料场,属冲积低漫滩型料场。河滩中卵砾石成分极其单一,基本为砂岩,偶见大理岩和玄武岩,中等磨圆。该料场净砾石储量36.96×104m3,净砂储量13.06×104m3 ,按质量不同由下游至上游分为I区和II区。
I区:位于小沟与磨房沟的交汇地带,主要产于河床右侧低漫滩,岩性为砂砾卵石,无用层厚度0.0m,>150mm颗粒含量占5.87%,面积7.5万m2,有效层厚度按水上平均2.0m、水下平均2.0m考虑,有用层总储量30.0×104m3,净砾石储量25.65×104m3(46.94×104t)净砂储量9.37×104m3(14.61×104t)。砾石粒度模数7.53,在规范值之内;砂的细度模数3.22,为偏细粗砂;云母含量0.11%,小于规范值2%,含泥量9.27%,大于规范值3%。
该区砂砾料与其它料场相比,质量最佳,控制精度最高,可作为本工程的首选料源。
II区:位于I区上游,属泛滥河床型料场,岩性为砂砾卵石,无用层厚度0.0m,>150mm颗粒含量占13.14%,产地面积6万m2,有效层厚度按水上1.5m,水下1.0m计算,总储量15.0×104m3,净砾储量11.31×104m3(21.15×104t),净砂储量3.69×104m3(5.82×104t),砂中含泥量11.23%,超标严重,其他质量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该区与I区相比有效粒径含量偏低,可作为备用料源。
2、洪坝料场
位于坝址区、厂址区之间约1km处,产于洪坝河两岸高低漫滩中,有简易公路直达料场。产地面积76万m2,岩性为砂砾卵石,无用层厚度0.0m,>150mm颗粒含量占12.78%,有效层厚度为水上2.5m、水下0.5m,净砾石储量19.37×104m3(36.41×104t),净砂储量05×104m3(12.63×104t),砂中含泥量12.85%,超标严重。可作为备用料源。
天然砂砾石料场储量质量见表8-4。
A水电站天然砂砾料细骨料级配和物理性质试验成果表
表8-4
试样编号
堆积
密度
表观
密度
颗 粒 级 配(颗粒粒径:mm)
细度模数
平均粒径
有机质
含量
云母
含量
含泥量
ρI
ρ
5~2.5
2.5~1.25
1.25~0.63
0.63~0.315
0.315~0.158
<0.158
FM
D
比色
wm
wC
g/cm3
g/cm3
%
%
%
%
%
%
mm
%
小沟口料场
Ⅰ
范围
1.52~1.59
2.70~2.74
19.37~34.13
23.55~34.19
13.63~25.15
7.77~19.49
1.66~5.184
4.35~23.79
2.83~3.86
0.50~0.69
合格
0.08~0.14
3.06~17.04
加权平均
1.56
2.72
24.63
271
17.50
13.83
4.12
11.21
3.22
0.56
合格
0.11
9.27
Ⅱ
范围
1.56~1.60
2.70~2.73
10.22~24.94
22.70~35.78
16.74~23.22
14.67~22.99
3.84~01
08~19.96
2.67~3.23
0.45~0.56
合格
0.07~0.13
26~17.10
加权平均
1.58
2.72
17.31
25..94.19.64
.19.64
17.06
5.91
14.14
2.89
0.49
合格
0.10
11.23
洪坝
料场
范围
1.53~1.60
2.70~2.73
14.11~22.35
17.72~31.17
14.47~24.01
13.55~22.12
3.82~7.86
7.76~23.24
2.63~3.30
0.43~0.56
合格
0.07~0.13
5.70~184
加权平均
1.57
2.72
199
24.89
17.13
16.04
5.59
17..35
2.83
0.49
合格
0.10
12.85
2.1.2 料场选择
两个砂砾料场总净砾石储量56.33×104m3,总净砂储量21.11×104m3,储量满足工程要求。料场分布在距坝址区上下游2km、1km的河滩上,适合于枯水期开采。小沟口砂砾料场Ⅰ区质量相对较好,推荐为首选料场,其他作为备用料场。
2.1.3 料场开采
天然砂石料场开采考虑采用1.0~1.6m3液压反铲挖掘机或3m3装载机装车,辅以推土机集料,配15t自卸汽车运输。
2.2 块石料
块石料场位于厂址下游3~4km的火山沟一带,岩性为块状变质玄武岩,岩石风化微弱,质地坚硬,抗压强度可达80~200MPa,密度2.7~3.0g/cm3,经检测为非碱活性骨料。该料场块石质优量大,基岩裸露不需剥离,有简易公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是比较理想的块石料源。另外,沿洪坝河河床产有大量漂(块)石,其直径一般在50~100cm之间,风化微弱,质地坚硬,抗压强度较高,也可作为块石料料源。
3 施工导流
A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方式,由首部枢纽、右岸引水隧洞、左岸地面厂房组成。根据水工建筑物的布置特点和A的水文情况,只有首部枢纽需进行导流设计。现叙述如下。
3.1 导流标准
本电站装机容量为2×10MW,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A水电站为四等工程,永久性水工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依据枢纽等别、基坑所保护的水工建筑物级别、类型、基坑使用年限、围堰工程规模,遵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 303-2004(试行)的有关规定,确定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相应土石类导流建筑物设计洪水重现期标准为10~5年。
考虑首部枢纽的结构简单,工程量小,仅在枯水期施工,且不致于成为控制发电的关键项目,而枯水期径流稳定,故采用5年一遇洪水作为导流设计洪水标准。
3.2 导流时段及导流设计流量
本工程为引水式电站,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厂房建筑物3部分组成,控
制第1台机组发电时间的关键项目为引水隧洞。因此,首部枢纽导流时段的选择主要考虑河道的水文特性,视基坑内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时段的长短而定。
首部枢纽由底格拦栅坝段和右岸溢流坝段、挡水坝和沉沙池等建筑物组成,工程项目少,结构简单,主要工程量有:覆盖层明挖8685m3,混凝土23380m3。
根据施工程序和水工建筑物布置的特点,导流时段为第二年1月至第二年3月,导流设计流量为2.84m3/s。
3.3 导流方式
首部枢纽右岸地势较平缓开阔,具备布置岸边导流明渠的地形条件;右岸布置有溢流坝段、挡水坝段及沉沙池等建筑物。
根据首部枢纽的地形地质条件及水工建筑物的布置特点,宜采用右岸明渠导流。
3.4 导流方案
坝址河段河谷宽阔平缓,河床宽度6~28m,右岸河漫滩宽度50~100m,左岸为陡崖,河漫滩高出河水面1~4m。根据坝址处的地质、地形条件和水工建筑物的布置特点,推荐右岸明渠导流方案。导流规划如下:
第一年4~10月修建右岸前引渠、沉沙池和右岸挡水坝段,利用预留的岸边土埂挡五年一遇的全年洪水75.8 m3/s,水位高程为2401.42m。利用原河道过流。
第一年11~12月开始修建(坝)0+010~(坝)0+027坝段和右岸导流明渠和上游围堰,利用预留土埂挡Q=9.39 m3/s(11~12月 P=20%)的洪水,水位高程为2400.04。
12月底河道截流,第二年1月~第二年3月施工基坑内的(坝)0+000~(坝)0+010.00坝段,河道来水从右岸导流明渠经底格栏栅坝引水廊道由前引渠引入沉沙池,再由侧堰和冲砂道泄入下游河道。
第二年的4月开始,拆除上游围堰和导流明渠,导流任务完成。
3.5 导流建筑物设计
(一)导流明渠
导流明渠位于右岸漫滩,长11.06m,明渠进口高程为便于施工,考虑略高于河床高程,为2399.00m,临河侧采用编织袋装土石填筑,远河侧利用开挖断面挡水。断面为矩形,底宽2.0m,编织袋装土石填筑边墙高2.5m。
(二)围堰
上游围堰设计挡水流量为2.84m3/s,相应的上游水位为2400.59m,据此确定的上游围堰顶高程为2401.50m,最大堰高为2.5m左右。鉴于围堰高度不大,使用时间较短,拟采用土石围堰,堰顶宽3.0m,迎水面边坡为1:2.5,背水面边坡为1:1.5,采用碎石土斜墙防渗,迎水面边坡抛投块石保护。
首部枢纽导流建筑物工程量详见表8-6。
首部枢纽施工导流工程量表
表8-6
序号
项 目
单位
上游围堰
导流明渠
合计
1
覆盖层开挖
m3
56
56
2
编织袋装土石填筑
m3
30
30
3
土石填筑
m3
215
215
4
碎石土填筑
m3
35
35
5
块石填筑
m3
35
35
6
拆除
m3
285
30
315
3.6 导流建筑物施工
(一)导流明渠
覆盖层开挖用1.0~1.6m3反铲装5~8T自卸汽车运至首部枢纽碴场堆放,其中部分大孤石先行爆破解小,手风钻打孔,毫秒非电雷管起爆。。
浆砌石采用人工安砌。
(二) 围堰
土石填筑用1.0~1.6m3反铲在首部枢纽碴场回采,装5~8T自卸汽车运输,59KW推土机压实。
块石护坡由人工从开挖料中捡集,装1~2T机动翻斗车运输至现场用人工抛填,水上部分辅以人工码放。
围堰拆除土石围堰拆除采用1.0~1.6m3反铲装5~8T自卸汽车运至碴场。
3.7 截流
根据A的水文特性、本工程导流程序及施工总进度安排,截流时间初选在12月底,由于流量较小,故截流较为简单。
截流方式为单戗立堵截流,截流戗堤与上游横向围堰相结合,左右岸双向进占。截流难度较小,采用一般石碴即可完成截流任务。
3.8 基坑排水
河道坡降较陡,截流后基坑基本无积水,无初期排水要求。
经常性排水由围堰渗水、降雨及施工弃水构成。估算基坑最大小时排水量约60m3/h。选用两台IS100-80-160型水泵作为排水设备。
4 主体工程施工
4.1 首部枢纽工程施工
4.1.1 主要施工特性
首部枢纽位于洪坝河、A汇合口下游70m,坝轴线方位角N29°20′58″W,坝顶高程2110.90m,最大坝高9.4m,总长156.0m。由底格栏栅坝、溢流坝、左右岸非溢流坝、沉沙池、引渠等组成。
主要工程量:覆盖层开挖64620m3,土石回填1000m3,混凝土浇筑12260m3。
4.1.2 施工程序
首部枢纽后引渠、压力涵管和隧洞进口施工不受洪水影响,可根据施工总进度计划灵活安排。
(坝)0+000~(坝)0+027.00的施工程序受导流规划控制。根据施工导流规划,第一年4月~10月,施工右岸挡水坝段、前引渠和沉沙池,利用预留岸边土埂挡水(Q=75.8 m3/s、全年 P=20%);
11月~12月份施工(坝)0+010~(坝)0+027坝段,利用预留岸边土埂挡水(Q=9.39 m3/s、11~12月 P=20%),同时施工导流明渠和上游围堰,导流明渠,12月中旬完建导流明渠;
12月底河道截流,第二年1月~第二年3月施工基坑内的(坝)0+000~(坝)0+010.00坝段,河道来水从右岸导流明渠通过。第二年的4月开始,拆除上游围堰,来水从完建的底格拦栅坝通过, 4月完建首部枢纽。
为沟通首部枢纽施工时的左、右岸交通,开工前需在坝轴线下游约100m处修建1座跨度约20m的临时桥梁,以沟通左右岸交通。
4.1.3 施工方法
首部枢纽的覆盖层开挖规模均较小,且分布在底格拦栅坝、沉沙池、引水暗涵,施工中拟采用采用1.0~1.6m3反铲挖装5~8t自卸汽车运输,辅以人工开挖修整边坡和开挖齿槽等部位,弃碴均运至首部附近的碴场。
首部枢纽混凝土浇筑采用HZS30型拌和机制备,除排架、柱、门槽砼为二级配外,其余用三级配砼,立组合钢模板,2.2kW振捣器振捣。
底格拦栅坝混凝土采用自卸汽车、溜槽入仓的方法,挡水坝及沉沙池混凝土采用反铲吊1m3吊罐入仓,引渠砼一般采用人工入仓。
土石回填施工所需料源就近在弃料场回采,1.0~1.6m3反铲挖装5~8t自卸汽车运输,59KW推土机平仓压实,人工洒水。
4.2 引水隧洞施工
4.2.1 主要施工特性
引水隧洞沿洪坝河右岸布置,隧洞总长3057.244m,进口高程2379.70m,末端底高程2365.00m,纵坡0.004835297。
主要工程量:覆盖层开挖400m3,石方洞挖21402m3,混凝土浇筑6795m3,锚杆2889根,喷混凝土681m3,回填灌浆7323m2,固结灌浆8464m。
4.2.2 施工支洞布置
引水系统为控制工期的关键项目,为尽可能缩短工程建设工期,电站尽早地发挥效益,应结合引水隧洞的布置特点、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合理地布置施工支洞,以缩短隧洞控制段长度及工期。
施工支洞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结合引水隧洞的布置特点,利用沿线河道及沟谷凹陷地形,合理地布置施工支洞,力求支洞长度最短,支洞间控制的主洞长度、工期均衡;
②尽可能将支洞口布置在基岩出露或覆盖层较浅的位置,同时综合考虑支洞外道路交通的布置及生产设施的布置;
③避免支洞沿断层或岩体破碎的沟谷布置,尽可能将支洞布置在较好地质条件的围岩中;
④尽可能将支洞与主洞的交叉口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
⑤支洞断面型式与主洞断面及其施工方法相匹配。
本工程引水隧洞主洞的开挖断面为2.6~2.8m×2.8~3.0m(底宽×高)的城门洞形,采用由LZ-120立爪式装岩机装S6梭矿车(6m3)出渣至洞外,洞外用1.0~2.0m3装载机装5~8t自卸汽车运输方式。根据各控制段长度较大、各支洞需承担上下游两个工作面的交通运输,为给高强度的施工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支洞断面按满足梭矿车通行的要求设计为3.0×3.0m(宽×高,城门洞型),同时也满足了压力管道的运输需要(压力钢管主管直径为1.5m)。
根据引水隧洞的布置情况,结合隧洞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引水隧洞施工共布置2条施工支洞,可开辟4个施工工作面。分别为隧洞进口、1#支洞、2#支洞,由于2#支洞布置在压力管道上平段,下游承担引水隧洞的施工。
施工支洞特性见表8-8。
施工支洞特性表
表8-8
支洞编号
1#支洞
2#支洞
一、支洞特性
1
支洞长度(m)
275
120
2
进口高程(m)
2370
2365
3
与主洞交角(°)
90
32
4
交主洞高程(m)
2372.284
2365
5
交主洞桩号(m)
1+533.621
3+045.237
6
上游工作面
控制段长度(m)
695.301
831.659
7
下游工作面控制段长度(m)
679.957
12.007
8
纵坡(%)
0.008305455
0.000085
9
断面尺寸(宽×高m)
3.0×3.0
3.0×3.0
二、支洞工程量
1
覆盖层明挖(m3)
30
25
2
石方明挖(m3)
45
45
3
石方洞挖(m3)
2430
1350
4
C20混凝土
50
50
5
钢筋(t)
2.5
2.5
6
锚杆(根)
495
190
7
C20喷砼(m3)
528
210
8
钢筋网(t)
9
4
9
C20封堵砼(m3)
80
80
10
封堵砼回填灌浆(㎡)
90
90
4.2.3 石方洞挖
引水隧洞掘进采用钻爆法施工。手风钻和气腿风钻钻孔,人工装药爆破,由
LZ-120立爪式装岩机装S6梭矿车(6m3)出渣至洞外,洞外用1.0~2.0m3装载机装5~8t自卸汽车运输方式。
Ⅱ、Ⅲ类围岩地段,采用全断面开挖施工,周边光面爆破,月平均开挖进尺约100m/月。
IV类围岩地段,开挖程序分上、下半断面开挖,上半断面开挖根据围岩情况可采用全断面开挖和分两部环形开挖方法。上、下半断面之间开挖台阶长度5~8m,便于上台阶推碴至下部出碴。下半断面开挖采用全断面法一次开挖成型。月平均进尺约50m/月。
V类围岩开挖程序也分上、下两个半断面开挖。上半断面视地质情况分两部开挖或中导洞先行的三部开挖方法。下半断面开挖拟采用全断面开挖或错口开挖方法进行。月平均进尺约30m/月。
引水隧洞各类围岩比例为Ⅲ类40%、Ⅳ、Ⅴ类60%。加权月平均开挖进尺约65m。安排引水隧洞施工进度时按月平均进尺60m/月考虑。
4.2.4 临时支护
Ⅲ类围岩洞段则视围岩稳定情况,提前将部分永久支护锚杆及喷混凝土用于施工期临时支护。IV类围岩地段采用喷锚挂网支护,锚杆间排距1×1m,长3m,直径22mm,喷砼厚10cm,钢筋网@15×15cm,钢筋直径6.5mm;Ⅴ类围岩地段和断层破碎带采用钢支撑联合喷锚挂网支护,边墙及顶拱采用Ⅰ16工字钢支撑,排距1.0m,锚杆间排距1×1m,长3m,直径22mm,喷砼厚15cm;钢筋网@15×15cm,钢筋直径6.5mm。
施工临时支护工程量:C20喷混凝土1446m3,锚杆(φ22,L=2.5m)3132根,钢筋网21t,钢支撑35t。
4.2.5 洞内通风排水
在各支洞口布设37kW可逆式轴流式通风机,爆破后采用吸出式通风方式,其它时间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通风管直径为40cm。
隧洞顺坡工作面一般采用自流排水,倒坡工作面随掘进进度开挖积水坑,小型水泵抽水排出。
4.2.6 砼衬砌
混凝土由布设于支洞口的JZ-500型拌和机制备,由电瓶车牵引8t电瓶车牵引3m3有轨砼运输车运输,边顶拱砼HB30泵送入仓,组合钢模浇筑,底板砼直接入仓,人工铺料,拖模浇筑。附壁式振捣器配合插入式振捣器振实。
临时支护喷混凝土紧随开挖工作面及时实施,永久支护喷混凝土随隧洞开挖打眼同时进行,与开挖工作面保持约50~60m的距离,以免相互干扰。采用PH30喷射机施喷。
喷混凝土施工月平均进尺约85m/月,底板混凝土浇筑月平均进尺约300m/月,边、顶拱混凝土衬砌月平均进尺约80m/月。
4.2.7 隧洞回填及固结灌浆
灌浆分段分序进行,偶数排为I序,奇数排为II序,用手风钻或气腿风钻打孔,TB5-250/150注浆机施灌。
4.3 调压井施工
4.3.1 主要施工特性
调压井布置于右岸山体中,由竖井、上室及交通洞组成。竖井采用圆形断面,内径1.5m,底板高程为2365.00m,顶高程2400.00m,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厚60cm,并进行周边固结灌浆。上室长130.0m,断面为城门洞型,衬砌后宽2.0m,高2.5m,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衬厚40cm,顶拱进行回填灌浆。交通洞长50m,断面为城门洞型,衬砌后宽2.0m,高2.5m,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
4.3.2 施工通道
调压井上部作业面施工通道利用其交通洞。井底施工通道用2#施工支洞,2#支洞长120m。
4.3.3 交通洞石方洞挖
交通洞开挖断面2.8 m×3.3m(宽×高),全断面钻爆法施工。手风钻和气腿风钻钻孔,人工装药爆破,由人工装机动翻斗车出碴,洞外用滑轨运至山下,再由1.0~2.0m3装载机装5~8t自卸汽车运输方式。
在洞口布设37kW轴流式通风机,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出尘散烟,通风管直径为40c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