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任务书
2008 年 02 月 25 日至 2008 年 06 月 25 日
题 目: 多层旅馆设计
姓 名: 汪良宾
学 号: 050400125
学 院: 土木工程学院
专 业: 土木工程
年 级: 2004级
指导教师: (签名)
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 (签章)
设 计 任 务
(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
多层旅馆设计
拟在福州市新城区建一多层旅馆,建筑面积12000-15000 m²,具体要求如下:
一、使用性质及规模
综合性公共建筑,提供180间客房及餐厅、会议、购物等服务设施。
二、建筑地段
地段环境如基地图所示,地段工程地质情况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摘录一)。
三、组成及要求
(一)客房部分(占总建筑面积50-60%)
1、客房单元(包括小走道、壁柜、卫生间、管道井):
170间标准双床间,24-30平方米/间;10间套间48-60平方米/间
2、交通枢纽:
楼梯:至少2个楼梯(其中1个主楼梯,1个疏散梯)
电梯:设2部客用电梯,1部服务电梯(兼消防)
走廊:净宽≥1.5米
3、服务区(标准层每层均设):
服务台:12平方米;开水间:12平方米;清洁工具间:12平方米
储藏间:15平方米;内部使用卫生间:12平方米;机房:15平方米
(二)公共部分(占总建筑面积25-30%)
1、大厅接待与前台管理:
门厅:120平方米(包括宴会大厅、团体客人厅)
门卫值班室:20平方米
总服务台(包括问询、登记、结帐及银行兑换):36平方米
行李间:25平方米
公共卫生间:60平方米
2、会议厅及商务中心:
多功能厅:210平方米;商务中心:60平方米
3、商店:
理发、美容:30平方米;小商品超市:60平方米;报刊:30平方米
(三)餐饮部分(占总建筑面积15-20%)
1、餐厅:
西餐厅:150平方米;中餐厅:260平方米(含大宴会厅200平方米,2-3个小单间)
2、饮料厅(与门厅直接联系):
咖啡厅:60平方米;茶室:60平方米
3、厨房:西餐厨房100平方米,中餐厨房250平方米,可按统间式或分间式布置,包括备餐、主副食加工、库房、服务用房等功能。
4、卫生间:40平方米
(四)康乐部分
1、健身房:90平方米;
2、乒乓球室:50平方米
3、台球室:50平方米
2、娱乐室(舞厅):120平方米
3、卫生间及服务间:60平方米
4、其他(如医务室等):自定
(五)行政管理用房
1、管理办公室:5间,每间20平方米
2、男女更衣室/淋浴室:共60平方米
3、库房3-4间:共80平方米
4、职工餐厅:50平方米
5、卫生间:40平方米
(六)技术用房
1、消防控制室:30平方米
2、配电室:40平方米
3、空调机房2间:共100平方米
四、总平面图
1、满足福州关于建筑退缩道路红线,用地边界线的规定(附1)。
2、标示主要出入口,辅助出入口,货物出入口,垃圾出入口位置。
3、总平面停车场地、道路、绿化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表达。
4、停车:30辆小车,25平方米/辆
5辆大型客车,25平方米/辆
50辆职工自行车,1.5平方米/辆
5、总平面数据: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
五、指标要求
1、容积率:≤2
2、建筑密度:≤0.4
3、绿化率:≥30%
六、参考资料
《建筑设计资料集4(第二版)》
《旅馆建筑设计》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各期刊相关内容
七、附1:公共部分卫生设备参考指数
卫生器具数量
男浴洗室
女浴洗室
厕位(最少厕位)
每100人1个
每50人一个
小便池
每25人1个
洗脸盆
每35人2个
每25人2个
每65人3个
每50人3个
每150人4个
以后每50人增加1
附2:关于建筑退缩道路红线,用地边界红线的规定
建筑退缩道路红线
建筑类型
主干道
次干道
街区道路
低层
5M
3M
2M
多层
5M
3M
3M
建筑退缩用地边界红线
建筑类型
布置朝向
长边
短边
点状(短边)2米
低层
南北朝向
0.4-0.5H
3-4米
(0.35-0.4H)×1.1
东西朝向
0.3-0.35H
多层
南北朝向
0.4-0.5H
3-4米
(0.35-0.4H)×1.1
东西朝向
0.3-0.35H
八、基地图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摘录一)
1.场地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
福州某建筑抄建地、原为空地。
原地貌单元属滨海相冲淤积平原,现为人工平整地,地形相对高程为0.10~0.50m,较平坦。场地内除新近填土与淤泥质软土组成外,未发现其它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如洞穴、孤石等),场地及其周围也未发现活动断裂构造等不良地质现象。
2.场地岩土层及特征描述
经钻探,场地内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5层,各岩土层特征分述如下(摘录)。
根据勘察孔揭露的地质资料可知,该场地的地层,除⑴素填土外,主要由⑵粉质粘土、⑶淤泥、⑷中砂、⑸粉质粘土、⑹淤泥质粘土、⑺中砂、⑻圆砾、⑼粉质粘土、⑽卵石、⑾残积粉质粘土、⑿全风化花岗岩层、⒀强风化花岗岩层组成,强度呈软硬相间发育;残积粘性土以下强度增强。具有福州盆地地层结构特点。现将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分别叙述如下:
[1] 杂填土:褐灰色,稍湿,松散状,多为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为新近堆填。全场地分布,层厚0.4~1.6m。
[2] 粘土:黄色,灰绿色,饱和,可塑状,粘性较好,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中等。上部含有少量植物根等。该层全场地分布,层厚7.2~8.5m。
[3] 淤泥:灰黑色,饱和,流塑,具有腥臭味,含有少量的腐植质。该层全场地分布,层厚3.5~6.0m。
⑷中砂 :埋藏在⑶淤泥之下,浅灰色、灰白色,饱和,松散、稍密~中密状态,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质的,颗粒大小较均匀,级配一般,磨圆较好,含少量泥,胶结较差。 层厚:4.80~7.60米。
⑸粉质粘土 :埋藏在⑶淤泥和⑷中砂之下,灰黄、灰绿、黄褐色,饱和,可塑状态,土体粘性较好,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较高。 分布较均匀,揭示层厚2.20~8.60米,
⑹淤泥质粘土 :埋藏在⑸粉质粘土之下,灰黑、深黑色,饱和,流塑状态。含有机质、植物残体,较纯。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较高;韧性:低。 揭示层厚2.10~5.60米。
⑺中砂 :埋藏在⑸粉质粘土和⑹淤泥质粘土之下,浅灰色、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矿物成份主要为石英质的,颗粒大小较均匀,级配一般,磨圆较好,含有砾石及少量泥,胶结较差。 层厚:1.00~4.10米。
⑻圆砾 :埋藏在⑺中砂之下。浅灰色、灰色等,饱和,稍密~中密状态。粒径多为20~40mm,颗粒磨圆较好,母岩多为花岗岩及辉绿岩,呈中风化状,含大量中砂、粗砂及少量粘性土,泥质胶结一般。颗粒分布均匀性较差,含砂量较多,卵石颗粒较小,重II(实测)为5~38击。 揭示层厚:1.50~3.10米。
⑼粉质粘土 :灰白、灰绿色,饱和,可塑,土体粘性较好,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较高。 揭示层厚1.30~2.30米。
⑽卵石 :灰、深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含卵石70%左右,粒径多为40~70mm,粒径级配较好,磨圆较好,呈椭圆状~亚圆状,含少量粘粒,泥质胶结一般。该层上部含砂量较多,卵石颗粒较小,下部卵石颗粒较大,最大可达160mm。分布区域内该层略呈东厚西薄趋势; 揭示最大厚度为1.40~7.80米。
⑾残积粉质粘土 :埋藏在⑸粉质粘土和⑽卵石之下。为中细粒花岗岩残积,土体酥、脆,粘性一般,可见石英砂砾5~10%。灰黄、黄褐色等,饱和、可塑状态。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低。摇震渗水。标准贯入试验标准值N(修正)为9.80~18.10击。揭示最大厚度为3.40~5.80米。
⑿全风化花岗岩:埋藏在⑹淤泥质粘土、⑾残积粉质粘土之下,顶板埋深为12.70~24.50m。黄色、黄褐、灰绿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已完全风化为土状,湿水易变软、崩解,含大量风化粘土矿物,含砂约40%。岩体完整程度分类破碎(定性)、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定性分类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Ⅴ级。 揭示厚度:1.70~6.40m。
⒀强风化花岗岩:埋藏在⑶淤泥、⑽卵石、⑾残积粉质粘土或⑿全风化花岗岩之下,顶板埋深为8.00~34.80m。灰黄色、黄褐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石被切割成2~20cm碎体,含大量风化粘土矿物。岩体完整程度分类破碎(定性)、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定性分类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Ⅴ级。本次勘察在各孔均有揭示,但并未揭穿,揭示最大厚度:8.00m。
各岩土层具体分布情况见工程地质剖面图(略)。
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按其赋存条件主要有:一、埋藏于①杂填土中上层滞水,主要 受大气降水补给;淤泥为弱透水性含水层,水量很小;二、埋藏于基岩强风化~中风化岩弱承压裂隙水。主要以上层水越流补给及侧向补给。
本次勘察期间各孔地下水初见水位为0.00~0.2m,稳定水位在0.1~0.5m之间。水位随季节性变化幅度约为上下0.5~1.0m。经水质化验分析结果,对砼,砼中的钢筋及钢结构不具腐蚀性。
4.地震及地震效应:
按国家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上划分,拟建地属<Ⅶ 度地震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g。经综合评定,属Ⅲ类建筑场地,软弱土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必须按有关规划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该场地揭示深度20m内不存在饱和砂类土和粉土,可不考虑砂土液化 。
5.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及设计计算指标。
相关
参数
土层
名称
天然含水量
天然重度
渗透系数
三轴剪切
(UU)
直接快剪
W
C
C
%
水平
竖直
Kpa
度
Kpa
度
①杂填土
/
/
2.64×10-3
/
/
/
/
②粘 土
35.96
*18
/
/
24.87
4.81
21.04
6.47
③淤 泥
65.32
*15.8
1.83
2.10
7.62
0.89
9.83
2.62
各土层的设计参数建议值
土层名称
fak
(kPa)
Es0.1~0.2
(Mpa)
预制桩(预制管桩)
备注
qpk
(kPa)
qSik
(kPa)
⑴素填土
/
/
/
20
⑵粉质粘土
160
5.12
/
35
⑶淤泥
45
2.3
/
12
⑷中砂
180
6.0
/
53~56
⑸卵石
600
12.0
9000~9500
115
⑹粉质粘土
140
4.5
2000
40
⑺卵石
700
15.0
11000~12000
140
⑻残积粉质粘土
200
3.9
2500
40
⑼全风化花岗岩
300
12.0
6000
80
⑽强风化花岗岩
350
15.0
8000
100
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1.用中、英文编写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建筑和结构方案的概述,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内外装修做法及材料等。
2.设计计算书的主要内容:
电算部分(计算机打印输出)
框架结构的内力及配筋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层建筑技术开发部编制的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分析程序——TBSA(6.0版)。所计算分析的框架结构,(主楼部分),层数≥5层。电算计算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并装订成册。
(1) 几何数据文件—各结构标准层几何信息。(图形文件)
(2) 荷载数据文件——各荷载标准层处加荷载信息。(图形文件)
(3) 计算结果汇总文件*abs.txt(总信息、周期,振型,地震力及位移输出文件)
(4) 构件配筋结果文件——所绘施工图所在层梁、柱、剪力墙配筋。(图形文件)
(5) 构件产生内力文件——底层柱底内力。(图形文件)
(6) 超筋超限信息——各层梁柱超筋超限。
(7) 轴压比输出——各标准层轴压比。(图形文件)
手算部分(按格式书写)
毕业设计过程中,各部分结构手算,所选取的结构应为电算分析框架结构所在的结构单元。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楼(屋)面板设计计算,某层结构单元楼(屋)面板(主楼部分),包括结构布置、截面尺寸确定、荷载计算、内力分析、配筋计算及配筋草图。
(2)楼梯(主要出入口)结构设计计算,各层楼梯梁板(梯屋面板除外),包括截面尺寸确定,荷载计算、内力分析、配筋计算。
(3)框架结构设计,选取某一横向平面框架进行分析计算。框架跨数≥2跨,层数≥5层(大于5层的取5层)。包括竖向荷载(恒载、活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水平荷载(风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选取某列柱和某层梁进行内力组合,构件配筋计算。
(4)基础结构——浅基础,要求确定基础底面尺寸,计算基础底板配筋,选取结构单元纵、横向两根典型基础梁进行内力分析及配筋计算;桩基础,要求进行单桩承载力计算及各种类型桩承台分析计算。
手算计算书要求采用学校统一印制的毕业设计(论文)纸,
用仿宋字,兰色或黑色墨水笔书写,不得涂改。纸芯尺寸要求
见右图,答辩前应将手算计算书用学校统一封面装订(校图书
馆设有专门装订室)。
3.绘制下列图纸
1)计算机绘图
建筑方面:(1#图)
平面图:一层平面、地下室平面、正立面图,比例1∶200。(二道轴线尺寸);
透视图:自选
结构方面:
所计算的某榀横向框架配筋详图(1#图)。
标准楼层柱网平面布置及配筋图、梁平面布置及配筋图(1#图);
2)手工绘图:
建筑方面:(1#图)
(1)平面图:二、三层平面、标准层平面,比例1∶200。(二道轴线尺寸);
其他各层平面,比例1∶400。
(2)立面图:侧立面图、背立面,比例1∶200。
(3)剖面图(1~2个);比例1∶100。
(4)总平面图,比例1∶1000(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含: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密度,绿地面积,绿地率,停车面积,停车数量)。
(5)主要设计说明。(约300字,仿宋字写于图中)
结构方面:
(1)基础结构布置及基础详图(1#图);(桩基应包括桩位布置图)
(2)楼梯详图;(2#图)。
(3)所计算主楼的楼面配筋详图(1#图)。
4.翻译一篇外文文章:
外文1万印刷字符或译出3000汉字以上有关本设计的技术资料或专业文献。译文需付原文。
5.答辩应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按学校统一规定的以下顺序和格式装订);:
第一本:
1)毕业设计专用封面;
2)目录;
3)中、英文编写(大约2500个印刷字符)的设计说明书(含摘要、关键词);
4)计算书(采用学校统一规定格式计算书装订);
5)谢辞
6)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2篇以上);
7)附录。
第二本:
1)毕业设计专用封面;
2)目录;
3)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任务书;
4)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5)文献综述;
6)外文翻译
7)指导教师评审表(由答辩委员会负责放入);
8)评阅人评审表(由答辩委员会负责放入);
9)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由答辩委员会负责放入)。
第三本:
1)毕业设计专用封面;
2)电算部分计算书目录;
3)电算部分计算书(计算机输出数据文件打印);
其它:
1) 手工与计算机绘制的设计图纸(答辩后再按要求折叠);
2) 存入所有设计成果的3.5寸软盘或光盘;
备注:
1)以上材料在答辩完后,采用学校统一制作的资料袋装袋后上缴。
2)以上所有附件可登入福州大学网站--办公系统---教务处--教学实践专栏下载
具体时间安排
毕业设计时间为2008年2月25日至6月25日:共17.5周。
其中:
项 目 时间安排 周数
建筑方案布置 2/25-2/29 1.0
结构方案布置 3/03-3/05 0.5
建筑方案调整 3/06-3/14 1.5
毕业设计调研 3/15-3/31 2.5
结构方案调整 4/01-4/04 0.5
楼盖结构设计 4/07-4/12 1.0
结构电算 4/14-4/25 2.0
基础结构设计 4/28-5/07 1.5
楼梯结构设计 5/08-5/09 0.5
画建筑设计图 5/12-5/23 2.0
画结构设计图 5/26-6/10 2.5
设计总结与答辩资格考试 6/11-6/13 0.5
毕业设计答辩 6/16-6/18 0.5
成绩评定 6/19-6/20 0.5
设计材料装订与审定 6/23-6/25 0.5
*(上机时间: 4/01-6/15 共10周)
毕业设计任务更改记录
更 改 原 因
更 改 内 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6] 张树平,.建筑师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
[7] 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8.
[8] 焦铭起,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图说大全,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
[9] 邢双军主编,房屋建筑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6.
2.结构设计参考文献
[1]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
[2]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合编,清华大学主审,混凝土结构(中册)混凝土结构设计(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7.
[3] 周克荣,顾祥林,苏小卒. 混凝土结构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3.
[4] 包世华,张铜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二版)(上、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5] 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第二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6] 多层及高层房屋结构设计编写组编,多层及高层房屋结构设计(上、下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3.9.
[7] 张维斌,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及工程实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
[8] 徐有邻,周氐.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9] 王晓鹏,仲崇梅,简明建筑结构设计实用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1.
[10] 同济大学编,民用房屋设计与施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8.
[11] 顾晓鲁,钱鸿缙,刘惠珊等,地基与基础(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12] Liu Li-xin. Concrete Structural Fundamental.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7.
[13] Williams, A.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5.
[14] Williams, A.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Bridge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桩基础设计规范》(JGJ 94-9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