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05章 施工测量控制与观测设施
05.1概述
xxxx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xx县xx乡xx村附近的粗溪中游, 枢纽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岸边式溢流道、xx至丰收隧洞和丰收至莒溪隧洞等主要建筑物组成。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97.5m,坝顶长381.95m;溢洪道位于左岸。
根据招标文件的工期安排和质量要求,施工测量将从施工控制网布设、施工测量放样、竣工资料的积累和归档、工程量计算、大坝和溢洪道全部观测设施的埋设与安装配合、设备配置人员组织和质量措施计划等精心安排、合理组织实施。
05.2编制依据
《xx水电站大坝及溢洪道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xx水电站大坝及溢洪道土建工程总平面布置图、结构图
05.3执行的规范及技术要求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17942);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03);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0-94);
设计、监理部门的其他技术要求 ,有关水工设计图纸、计算成果和地质资料等。
05.4施工测量控制
施工控制网服务整个施工过程,控制测量误差以对放样点点位精度影响甚微为原则。
平面控制网根据施工区域地形的实际情况,拟分二~三层梯级
布设。平面控制网最弱点相对同级起算点或邻近高一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小于±10mm。
根据规范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施工控制网首级布置为Ⅲ等平面、高程控制网,实行“分区布点、整网平差、便于放样、满足施工要求”。
Ⅲ等平面、高程控制网起算点为业主提供的等级控制网点,控制点布设主要满足主体工程的施工放样需要,充分考虑日后的加密控制和日常放样工作,严格执行规范、设计要求。
05.4.1控制测量
控制网点的选点和布设将满足混凝土面板坝、溢洪道、施工道路等工程的施工放样及日后的加密控制测量的需要。
拟利用现有线路在EL180左右布置3~4个控制网点,主要负责围堰施工、线路开挖、大坝基础以上至约EL210左右开挖及填筑放样、坝基到EL210原始地形测绘等的施工放样。
EL220左右布置1~2个控制网点,主要负责EL210-EL230左右开挖及填筑放样;原始地形测绘;控制网的联结等。
EL260左右布置2~3个控制网点,主要承担EL230以上的开挖及填筑放样、原始地形测绘等;溢洪道区域外布置2~3个的控制点主要承担溢洪道基础的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安装等施工放样及溢洪道区域的原始地形测绘等。
根据《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2003)不进行高斯投影,数据只在选定高程面进行处理。选点先在图上进行,实地放样并根据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定位。
在选点时将注意控制点的基础稳定、不易发生位移,便于通行,必要时修建人行小道,以保证测量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及工作的便捷。建立醒目的防护装置,防止破坏。同时还考虑避免开挖时飞石的撞击以及控制点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高程控制网按Ⅲ等水准精度要求,点位选在和平面网点同一位
置上,将平面网布设成三维网。这样可方便日后的放样和加密控制。
考虑到控制网使用周期较长,且工程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控制点将制作成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混凝土观测墩。
控制网测设严格执行规范要求。施工平面控制网应先在WGS-84坐标系统中三维无约束平差,在此基础上,施工平面控制网在坐标系下进行二维约束平差。高程网的平差按条件观测平差法或间接观测平差法进行。所有观测数据的处理均由计算机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成果资料按规范及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提供。
随着工程的进展及时扩展二级网、加密网点以满足放样的需要为前提。
控制点发现位移迹象,查明原因进行复测。拟在大开挖结束后全网复测一次。
控制网技术设计报监理工程师审批核准后开始实际测设;施工控制网成果资料在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投入使用。
05.4.2施工放样
施工测量放样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施工放样所采用测量点均以Ⅱ、Ⅲ等控制网点为基础,原则上直接采用控制网点进行放样。必要时可进行加密控制,加密控制成果在报监理工程师审批核准后方可使用。
本标主要测量放样任务有混凝土面板坝基础及趾板的开挖、坝体填筑、趾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面板浇筑放样;溢洪道开挖、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安装等工程的施工放样工作。测量放样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单项工程进行前将编写相应施工测量措施(或按监理要求编写)。施工放样的措施方案中均须作精度估算,满足要求后实施。
(1)工程施工开始前应对所涉及施工区域地形资料进行复测,以便提供用于设计、结算、竣工等用途的地形图、断面图。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成图技术绘制地形图、断面图。整个原始地形测量在监理
工程师旁监下进行或联合测量,各种图式的绘制比例与监理工程师协商确定,成果须经监理工程师认可。
(2)大坝基础、趾板、溢洪道等开挖施工的测量放样一般直接设站Ⅱ、Ⅲ等网控制点上。利用电子全站仪的技术优势直接进行坐标放样,放样出实地的开孔点,为开挖面的平整和基础的准确提供有利的测量保证。
(3)面板、趾板、溢洪道等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放样前进行加密控制,有条件的控制点可选在建筑物轴线上。放样完成后注意放样点间相互关系的检核,确保放样点的准确性。
(4)溢洪道的弧门、检修门、门机轨道等金属结构及其附件的安装和埋没的施工放样精度要求高,为此建立以设计轴线为主轴线的微型控制网,精度按Ⅲ等网的精度要求布设(高程控制网以Ⅲ等水准测设在平面点同一位置上),安装放样均以该网为放样基准。
大坝趾板开挖、趾板立模、面板混凝土施工、溢洪道立模、金属结构安装等精度要求高,是施工测量重点、难点。
整个放样过程严格执行规范和施工测量措施的要求,以确保测量环节的准确无误。
05.5施工期变形观测
为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溢洪道、趾板等开挖高边坡形变;也为今后观测设施的埋设做准备,在工程施工期间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期变形监测。重点针对大坝沉降、高边坡开挖稳定性监测等。
变形观测的工作基点利用施工控制网中的控制点。观测方法采用前方交会和精密水准相结合,也采用电子全站仪坐标法。
05.6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是一项贯穿于施工测量全过程的基础性工作。竣工资料从工程开工时逐渐开始采集和积累,待单项工程完工后,进行一次全面的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包括以下内容:
(1)测绘工程主体建成筑物开挖建基面的1:200~1:500竣工地形图(或高程平面图);测绘开挖竣工纵横断面图。
(2)测量主体工程混凝土浇筑后的形体以及建筑物各种主要的孔、洞的竣工形体。
(3)测绘外部变形监测设备的埋设、安装竣工图。
(4)收集、整理金属结构预埋件安装竣工验收资料。
(5)设计、监理等部门要求的其他竣工测量项目资料。
工程所涉地域的原始地形图、断面图(1:200~1:500);控制测量资料、重要部位放样资料、工程竣工图表、测量数据记录和资料档案等。
工程开工时对于所需要竣工测量的部位事先和设计、监理、施工管理单位(业主)协商、确定竣工测量项目。
05.7观测设施
仪器设备的验收、安装和埋设
(1)根据《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结合设计施工图及有关文件要求,制定仪器率定检查、电缆连接、仪器安置、安装等一系列操作制度,确保仪埋工作顺利进行。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经检验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才能进行安装埋设。
(2)内观测仪器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埋设。根据施工进度安排随土建工程及时埋设,埋设过程将有内观测工程师负责,确保按要求埋设。
(3)仪器安装于规定位置经监理检验合格后,方可埋设观测和使用。
(4)仪器埋设时,对仪器周围混凝土骨料粒径控制,振捣时用人工或小功率振捣器振捣。电缆走向必须作出电缆埋设走向图,电缆过缝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5)及时绘制、整理仪埋件竣工图,按要求建立设备挡案卡。
包括仪器设备编号和仪器设备说明书;仪器率定和检验记录;仪器设备埋设安装的施工记录;仪器设备埋设安装竣工图;隐蔽部位的验收记录;合同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05.8施工过程测量质量措施计划
(1)严格执行规范、本标所涉测量精度要求。
(2)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测绘工作证》上岗,测量仪器均经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检定合格,并定期送检。
(3)对监理人员提供的测量起算基点的数据和资料,会同监理人校核其精度,确保其精度的准确无误。
(4)严格执行图纸交底制度。
(5)拟分阶段上报质量措施计划有:
原始地形、大坝趾板、溢洪道等工程基础开挖测量措施;大坝填筑、面板浇筑、溢洪道等工程混凝土施工的测量措施;加密控制测量措施等。
施工过程测量措施计划内容包括:平面、高程控制点布置图;施工控制网的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控制点大地、工程坐标表;计算放样方法及点位精度估算;放样程序、技术措施及要求;数据记录及资料整理制度;测量人员、设备配置;仪器检验、校正情况;质量控制及验收措施等。
上报的措施计划均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同意后实施。
05.9设备配置、人员组织
xx水电站面板堆石坝规模较大,作业范围广,为确保整个工程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为整个工程施工提供优质迅捷的测量放样服务,将配置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精干、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测量人员。
控制测量有我单位测量专业组负责完成,日常施工放样由常驻工地测量队完成。
施工测量人员组织:拟组建二个施工测量班组,总测量人数七名。
主要测量仪器设备见下表:
序号
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全站仪
TCR702
台
2
放样测量
2
水准仪
DS3
台
2
高程放样测量
3
计算机
台
3
数据存储和处理
条码水准标尺、水准尺、电子求积仪、钢尺等其他测量附助设备表中未列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