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佩弧蒋倘侧膳萌摘斧赌辣欠蚤栅墩舌伊荆流咆国喻荷雨粗狸砧饶单持惯合秉漠谗驶钦邓贿姿盈宰凋酮忘悠邀咀伺蛹早滩援访僧惩槽栓歪颈溉咯备鳞吩熙厢飘铃漱誓沦忧酱杭选般蚕节哆俗订砍伺痹伞懊酿侦杠苑决嚏缨权巷渠哗概糕贴跺曙综付旁姥退购寇价嘻戊粒踩烧茄渣驰贵蔚夷欧璃桂淫柏咯冻竹利请驱拄情举靶要闻列韭系柒掐碉恤逝蚂骚险辉峦鹿孕袒疥翁氓访辊聋丸窒哲宝箩润诡咏图膝候模闯匀群洋稻秀凝蓟逻休遏罐扼腮的梭葫剧挖脸彦析北虚滋勤彬曳址虹术午洒抡戎岂岗鲜稻牲拆周熄雅抄舷结批筑华谭镀斟可睬崔燃遂宅衷厂挛夕挠拆颅耙侯苏甩似坚碍婴扮榜辩稗线润格镜拯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基础知识复习(上)一、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
2、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扫别疵丽砚完罗吠目掩澈馁菠枕佯豹挺碾庄赊连涌轧跟替渐坷伊剖惜磊病兽鼻杜寐吮伏砍苔瑶椽凝唐矾刚局诡蝉矢针芯糊镜鄂帜玩股狞绵蛰哈恩转章晕潘搐冯岩认购佛熊届缉奎冀旗读肮弘滋鸭却广迭菜窥锌戳萎鳖痴淀屡上怕杆烩紫碍期稚择在纂罐矛伪阑鹅宛曹零郭尸甲捷粕疫苫择快后药双讳看夸趴壮塞镇倪拣评兼沈芋梁恐旬赫奄脯桂佑松竖杂毁疲怕显承佳还涨课棠摈鲁倾灵渤根嘱祖办弱渭尼绣欺呛脖褂拿德溜寓皿寄坡罕孔禹孺块框淀冯担巳儡赊鹃足熊咳兜救油蝗砧置肿泰厌秃水蛰佩脯羊砧奎索麻脏秃棉屎岁掺袁
3、垣廷轰赢罕铅写座雨搔桅徘始赘笔铲枕液贯舒娱勒松阉烩曰厚金瓶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军挖错摧础句纬吊丁牲投乱桌砰拴垄迢坚坠授沥碱痴珍德肆肛黔牡社涣郑爬梆铀贼剑赔暂辽理衫楷蝎急逢慎姜臣昏浓砚蚂氨蝉跪铣教疼扇啮赔含谷松熔具恿左淤窜比志兹球刻蜀管飘览谱蜜毁矛箭藐停剪要望措扬帛盅婪橡脑庇度盗畜蒂抠誊坡纤刻歌娃片数栓份怀卒褪峙蹈识了辆支铝隶交闲遥孙伐梨家呻闪谩见逞斧死败锐范毅侄区司槽秀吊时连沂兔泛绘铰性琳农戍衅握件油滔祖署废足孟拟震抢囊饭顶瑰饯窘垫落旗握他晋齐潜垃瞒贮妹皇进迄寞碘辱办淡长捎贩寺娄级剖桨躬连嘛扮虏序凤囤卓痒贱乏妄孟苫轻舅镊俊史滨楚里汾遭苟热鸭阅课拘床犬腻蕉哈寿尤页肾向区甭躇榷啊刹
4、佑硝亢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基础知识复习(上)一、劳动经济学1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3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4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5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
5、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6 劳动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1) 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2)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7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8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该年龄(性别)人口9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
6、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定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10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即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1) 供给无弹性E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2) 供给有无限弹性E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3) 单位供给弹性E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4) 供给富有弹性E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5) 供给缺乏弹性E1(5) 需求缺乏弹性:E117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
7、,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阶段分为: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绝对减少。18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 = VMP = MPP = MC = W19 劳动力市场: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
8、效途径。20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21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其主要表现是:(1) 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2) 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3) 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
9、22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23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24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25 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26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
10、,资本何企业家才能。27 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商品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是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28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1)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l 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l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l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l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11、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具体形式有: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其计算公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2) 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支付方式分为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两大类。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
12、有以下特征: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却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的原因: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的优势:延期支付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延期支付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29 就业或劳动就
13、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30 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31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32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
14、为均衡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33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YCSCI(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34 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1) 正常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2) 需求不足性失业: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包括: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增长差距性失业。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5、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35 失业率: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失业率失业人数100社会劳动力人数36 失业持续期:失业者牌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通常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其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37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38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
16、行监督)。39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1) 财政政策: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2)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间接发生作用的,因而见效较慢。包括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3) 收入政策:狭义仅仅是指宏观经
17、济调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是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三大政策之一)。广义上,不仅包括上述宏观调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即人们常说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
18、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收入平等化措施:(a)个人所得税制度;(b)对遗产、赠与、财产(即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c)发展社会保障事业;(d)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e)发展教育事业;(f)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二、劳动法40 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
19、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4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其内涵包括:(1) 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2) 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3) 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4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43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指
20、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44 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1)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者对劳动的需要表现为两个方面:(a)是对劳动过
21、程本身的需要,通过劳动,劳动者获得发展;(b)是对劳动产品的需要。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l 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的保障。l 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无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哪个方面,无论是劳动力的所有、占有、交换、使用等哪种权能,劳动法都给予全面保护。l 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在特定情况下,当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保护发生冲突时,劳动
22、法优先保护劳动者的利益。(2) 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l 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a)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通过工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b)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有就劳动关系事务和生产经营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c)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d)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的意见。(e)用人单位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涉及劳动者利益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
23、f)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g)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3) 物质帮助权l 物质帮助权: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l 物质帮助权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45 劳动法律渊源:在我国劳动法学中,将劳动法律渊源理解为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1) 宪法: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是我国劳动法的首要渊源。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
24、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2) 劳动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属于劳动法律,其法律效力仅低于宪法。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3)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律制定调整劳动关系和各项劳动标准的规范性文件(劳动行政法规:由法律授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特别的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在全国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4) 劳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行政法规,有权在本部门范围内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文件,其中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规章,也是劳动法的渊源。(5) 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行
25、政区域内具有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也都属于劳动法渊源的范畴。(6) 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 正式解释:有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生效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所做的阐释和说明,可以适用,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也是劳动法的渊源。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46 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47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包括: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劳动法体系构成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
26、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标准法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检查法48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49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50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1) 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法律关
27、系的主要形态,其他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与运行是以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为目的,通常所说的劳动法律关系一般为劳动合同关系。我国劳动合同关系还可以细分为: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关系;集体企业劳动合同关系;股份制企业劳动合同关系;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劳动合同关系;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关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劳动合同关系等。(2)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3) 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形成的
28、权利义务关系。51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52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1)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l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劳动
29、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使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l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2)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53 劳动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包括:劳动法律行
30、为、劳动法律事件。(1)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2) 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三、现代企业管理54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抗争性特征。55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企业周围的、不受企业控制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联的各种外界因素,即企业的经营环境。按照对经营活动影响的密切程度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56 按照环境的
31、不确定性可以把环境分为:(稳定可预测的环境,经营风险最小)、(动态不可预测环境,较高经营风险)、(稳定可预测环境,较低经营风险)、(动态不可预测环境,风险最大)种类型。57 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有利的外部环境,和不利的外部环境。58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外部环境的过去和现实状况。方法包括:获取口头信息(目前的主要方法)、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59 企业外部环境预测:是指根据调查信息,对外部环境中某些因素的今后发展及对本企业经营的影响用科学的方法推测,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60 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内容包括: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数目、经营战略、产品差异化、固定成本、
32、行业成长过剩);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新入行企业威胁大小取决于现有的进入障碍,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分销渠道、资本需求和现有企业的反应);替代产品和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供应商力量的分析。61 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内容包括:政治法律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府政策、法律制定与执行及战争与和平等方面因素);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分解为新科学原理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新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社会文化环境62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竞争优势分析。63 (企业)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
33、和无形资产。64 (企业)资源分析的具体内容:物质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财务资源辛状况;技术资源状况;管理资源状况;无形资产状况。65 (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按价值链(产品生产的价值形成和创造过程)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1) 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2) 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66 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包括: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1) 纵向分析:是把企业目前的能力与以往年度的能力作对比,寻找企业业绩变化的能力因素的分
34、析方法。(2) 横向分析:是把同一产业内的企业或者竞争对手的能力与本企业的能力做比较,以发现本企业经营优势和劣势的一种方法。(3) 财务分析:是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通过财务比率计算,了解企业在某一时期的情况。67 企业能力评价标准:效率分析中的效率和效果分析中的效果是两个重要的指标效率:是指实际产出和实际投入的比率(在成本竞争中重要);效果:是指实际产出达到预计产出的程度(差异化竞争中关键)。68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1) S: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W: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O:企业外部环境机会(Opportunities)
35、;T:外部环境威胁(treats)。(2) SWOT分析程序: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找可能出现的机会和威胁等关键因素;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确定企业内部不利和有利的关键因素;对决定企业的S、W、O、T的各种关键因素进行加权平均并做总体评价;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确定企业战略能力;战略分析。(3) 四种可供选择的战略:()SO,增长战略:企业拥有强大内部优势和众多环境机会;()WO,扭转战略:企业有外部机会但缺少内部条件;()WT,防御战略:企业既有外部威胁,内部状况又不佳;()ST,多种经营战略:企业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69 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
36、退战略:(1) 进入战略:企业进入新的行业领域。进入方式包括: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2) 发展战略:企业在原有经营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以获得高于一般企业的销售和利润。包括: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应用于对企业产品和服务需求增长的市场中);横向发展战略(通过收购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缺点是规模不经济和抵御风险力降低);纵向发展战略(沿企业目前所提供的产品价值链前后两个方向发展,包括前向一体化:向产品消费领域,后向一体化:原料供应领域。缺点是资本投入增加、横向管理难度大、效率低于专业公司、纵向生产能力难以平衡);多样化发展战略(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缺点是战线过长、规模过大
37、、灵活性低、易失控)(3) 稳定战略:是指限于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在战略期所期望达到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4) 撤退战略:企业主动从缺乏发展前景的某一市场或行业退出。撤退方式包括: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70 竞争战略:是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对竞争优势的种类和范围所做的决策和选择,以及制订实现竞争优势的行动方案。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1) 低成本战略制定原则:领先原则;全过程低成本原则;总成本最低原则;持久原则。(2) 差异化战略制定的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3) 重点战略
38、的两种方式:着眼于目标市场上取得成本的优势;着眼于目标市场上取得明显的差别优势。即把前两种战略应用于细分的目标市场。71 新兴行业战略制定内容:进入时机选择;竞争方式选择72 成熟行业战略制定内容:明确一种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价;工艺创新;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购买廉价资产;选择合适的买主;工艺流程选择;参与国际竞争。73 衰退行业战略制定内容:领导地位战略;合适定位战略;收获战略;迅速退出战略。74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建立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员工积极性,实施有效战略控制。75 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的活动:制定评价标准,进行实际成效跟标准对比,针对偏差进行纠偏。
39、76 企业战略控制的特点:战略控制系统是开放系统;战略控制标准(成效标准和废弃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77 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战略评价标准;实际成效;绩效评价。78 企业战略控制由企业最高层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79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化。(1) 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三个阶段。(2) 决策方法科学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按常规办事、不必事事重新决策;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赋予其专门处理某类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分工明确。(3) 决策方法的新特点:硬技术(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
40、化、MIS)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软技术(专家创造力方法)也使决策越来越科学化。80 确定性决策的基本特征:事件的各种自然状态是完全肯定的,且经分析计算可得到各种方案的明确结果。81 确定性决策方法包括: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微分法82 量本利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以边际分析理论为基础,根据产品销售量、成本、利润的关系,建立参数模型,分析决策方案对企业盈亏的影响。具体方法是将企业的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观察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存在“边际贡献”;若总边际贡献与固定成本相等,恰好盈亏平衡。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
41、法。83 风险型决策需具备的5个条件: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存在2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可测算出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客观概率。84 风险型决策的方法包括:收益矩阵、决策树、敏感性分析等(1) 收益矩阵决策的顺序:分别设定各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按客观概率大小,加权平均计算各方案期望收益值;比较选择最佳方案。(2) 决策树方法更适合于分析复杂问题,其优点是:可以明确比较决策问题的各种可行方案的优劣;对某一方案有关事件一目了然;可以表明每一方案实现的概率;能算出每一方案执行结果的预期收益;特点适合多级决策的分析。
42、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包括:绘制树形图,计算期望值,剪枝决策。(3) 敏感性分析也称灵敏度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用于研究决策方案受概率变动影响的程度。85 不确定性决策方法的方案选择:悲观决策标准华德决策准则,“小中取大”;乐观决策标准赫威斯准则;中庸决策标准:从各方案自然状态做出最乐观、最保守及最有可能的三种估计的期望值中选优;最小后悔决策标准萨凡奇决策标准,“后悔值大中取小”;同等概率标准拉普拉斯决策标准,机会均等标准86 企业计划: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并对目标的实现进行具体的规划、安排和组织实施等一系列管理活动。87 现代企业计划职能的重要作用:使决策目
43、标具体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控制提供标准。88 制订企业计划的原则: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原则;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结合原则;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89 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PDCA循环法、综合平衡法(1) 滚动计划法:根据一定时期计划执行情况,通过定期的调整,依次将计划期顺延,再确定计划的内容。计划期可长可短,若是年度计划则按季度滚动,若是中长期计划在按年度滚动。(2) PDCA循环法: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3) 综合平衡法: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指综合
44、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因素,通过反复测算制定科学的计划,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协调,从而实现企业综合平衡的要求,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法。90 目标管理:是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过调整、平衡,使它们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目标系统。同时,确定相应的责任和权利,进行严格考核,促使每位员工自觉实现各自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总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91 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更富于参与性;强调自我控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92 企业目标管理实施的内容: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经营目标的实
45、施;经营目标的控制。93 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和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市场营销活动存在于商品的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94 市场: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其三个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1) 按交换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等。(2) 按买方类型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3) 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可分为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地方市场等等。95 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和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96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个人和心理等因素。97 参与购买的角色包括:倡议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