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前 言
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增强我们对专业课的认识,培养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准备在未来的三个周时间内,进行排水课程设计。
污水处理厂是处理城市污水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使水厂安全运行,合理布置,所以要对水厂进行设计。
在这三个周的时间里,我一定要好好把握,做到独立完成,不懂就问,争取在做完之后真正掌握给水厂的基本设计步骤,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起到锻炼自己的目的。为下学期毕业设计和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第1章 总论
1.1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1.1.1设计题目
A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1.1.2 基本资料
1、污水水量、水质
(1)设计规模
设计日平均污水流量Q=15000m3/d;
设计最大小时流量Qmax=812.5m3/h
(2)进水水质
CODCr =500mg/L,BOD5 =300mg/L,SS = 300mg/L,NH3-N = 35mg/L
2、污水处理要求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应符合以下具体要求:
CODCr ≤ 100mg/L,BOD5≤20mg/L,SS≤20mg/L,NH3-N≤15mg/L。
3、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拟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
4、气象资料
该市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3.2℃,最热月平均气温
21.2~26.5℃,最冷月−5.0~−0.9℃。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24.9℃。年日照时数2045 小时。
多年平均降雨量577 毫米,集中于7、8、9 月,占总量的50~60%,受季风环流影响,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
夏季多南风或东南风,市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18%,年平均风速2.55 米/秒。
5、污水排水接纳河流资料:
该污水厂的出水直接排入厂区外部的河流,其最高洪水位(50 年一遇)为380.0m,常水位为378.0m,枯水位为375.0m。
6、厂址及场地现状
该污水处理厂选址于东郊渭河北岸河堤与咸铜铁路交汇处的金家庄附近一块三角地带,场地地势平
坦,由西北坡向东南,场地标高384.5~383.5 米之间,位于城市中心区排水管渠未端。厂区南邻人民路和渭河大堤,西北向为咸铜铁路,东边紧靠建材路,交通便利。厂址面积为35000m2。
1.1.3 设计任务
1、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对处理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对主要处理设施(格栅、沉砂池、初沉池、污泥浓缩池)进行工艺计算(附必要的计算草图);
3、按扩初标准,画出平面布置图,内容包括表示出处理厂的范围,全部处理构筑物及辅助建筑物、主要
管线的布置、主干道及处理构筑物发展的可能性;
4、按扩初标准,画出高程布置图,表示出原污水、各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关系、水位高度以及处理出水的
出厂方式;
5、按扩初标准,画出主要处理构筑物的平面剖面构造图;
6、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1.1.4 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设计图纸:平面和高程布置图、构筑物平剖面。
第2章 总体设计
2.1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
由于河流的水质较好,污水处理工程没有脱氮除磷的特殊要求,主要的去除目的是BOD5和SS,本设计采用活性污泥法二级生物处理,曝气池采用传统的推流式曝气池。污水及污泥的处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原水→提升泵房→格栅→ 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 →消毒接触池→计量设备→出水 ↑ ↓
回流污泥↓
↓
污泥脱水外运←污泥消化池←贮泥池←污泥浓缩池
2.2 处理构筑物选择
污水处理构筑物形式多样,在选择时,应根据其适应条件和所在城市应用情况选择。选用曝气平流沉砂池,普通辅流式沉淀池,传统的推流式曝气池,平刘式消毒接触池,巴士计量槽,竖流式污泥浓缩池,矩形贮泥池,固定盖式消化池,采用带式压滤机进行污泥脱水。
2.3设计水量的计算
设计日平均污水流量Q=15000m3/d;
设计最大小时流量Qmax=812.5m3/h=0.226 m3/s
第3章 格 栅
在处理系统前,均需设置格栅,以拦截较大杂物。
3.1中格栅的设计计算
已知参数:Q’=15000m3/d,Kp=1.3,Qmax=812.5 m3/h=0.226 m3/s。栅条净间隙为20mm,格栅安装倾角600 过栅流速一般为0.6-1.0m/s ,取V=0.8m/s,栅条断面为矩形,选用平面A型格栅,栅条宽度S=0.01m,进行计算栅前水深h取0.4m。进水渠宽B1=0.65m,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为20゜。
计算草图如下:
1、栅条的间隙数
由公式n=
式中Qmax---最大设计流量 m3/s
---格栅倾角 (℃)
h---栅前水深 m
v----过栅流速 m/s
带入数据n==33个
2、栅槽宽度
B=S(n-1)+bn
式中: B---栅槽宽 m
S---栅条宽度 m
b-----栅条间隙 m
n---栅条间隙数 个
B=S(n-1)+bn=0.01(33-1)+0.0233=0.98m 设计中取1000mm。
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设进水渠宽B1=0.65m,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为20゜
进水渠内流速为v进===0.78m/s(0.4-0.9)
l1===0.48m
4、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l2==
5、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
由公式h1=h0k
式中:h0---计算水头损失,h0=
---阻力系数,其值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 当为矩形时
=0.96
k---系数,一般采用3
故h0=0.96=0.027m
h1=0.0273=0.08(0.08—0.15) 符合要求。设计中取0.10m。
6、栅槽总高度
H=h+h1+h2
式中h2---栅前渠道超高,一般采用0.3m
H=0.40+0.10+0.30=0.80m
7、栅槽总长度
L=l1+l2+1.0+0.5+
式中 l1---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m
B1---进水渠宽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展开角度,一般可取20º
l2---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渐窄部分长度 m
H1---栅前渠道深m ,H1=h+h2
故 L=0.48+0.24+1.0+0.5+=2.7m
8、每日栅渣量
W=
式中:W1---栅渣量(m3/103m3污水) ,格栅间隙为20mm时 W1=0.05-0.10取0.07
Kz---生活污水流量变化系数1.3
代入数值W==1.05m3/d
W〉0.2 m3/d,所以宜采用机械清渣
9、选型
根据所计算的格栅宽度和长度,参考平面格栅的基本尺寸选择格栅为PGA-15003000-20,清渣采用固定式清渣机清渣。机械格栅不易少于2台,如为1台,应设人工清除格栅备用,为防止格栅事故,一般要设旁通管,设计中取1台机械格栅。
3.2细格栅的设计计算
已知参数:Q’=15000m3/d,Kp=1.3,Qmax=812.5m3/h=0.226 m3/s。栅条净间隙为3-10mm,格栅安装倾角600 过栅流速一般为0.6-1.0m/s ,取V=0.9m/s,栅条断面为矩形,选用平面A型格栅,栅条宽度S=0.008m,进行计算栅前水深h取0.6m。进水渠宽B1=0.72m,其渐宽部分展开角度为200
计算草图同前:
1、栅条的间隙数
由公式n=
式中Qmax---最大设计流量 m3/s
---格栅倾角 (℃)
h---栅前水深m
v----过栅流速 m/s
带入数据n==49个
2、栅槽宽度
B=S(n-1)+bn
式中:B---栅槽宽m
S---栅条宽度m
b-----栅条间隙 m
n---栅条间隙数 个
B=S(n-1)+bn=0.01(49-1)+0.00849=0.90m
3、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进水渠内流速为v进===0.78m/s(0.4-0.9)
l1===0.21m
4、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l2===0.10m
5、通过格栅的水头损失h1
由公式h1=h0k
式中:h0---计算水头损失,h0=
---阻力系数,其值与栅条断面形状有关, 当为矩形时
=3.69
k---系数,一般采用3
故h0=3.69=0.119m
h1=0.1193=0.35m
6、栅槽总高度
H=h+h1+h2
式中h2---栅前渠道超高,一般采用0.3m
H=0.6+0.21+0.3=1.11m
7、栅槽总长度
L=l1+l2+1.0+0.5+
式中 l1---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长度 m
B1---进水渠宽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的展开角度,一般可取200
l2---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渐窄部分长度 m
H1---栅前渠道深m ,H1=h+h2
故 L=0.21+0.10+1.0+0.5+=2.45m
8、每日栅渣量
W=
式中:W1---栅渣量(m3/103m3污水) ,格栅间隙为20mm时 W1=0.05-0.10取0.07
Kz---生活污水流量变化系数1.3
代入数值W==1.5m3/d
W〉0.2 m3/d,所以宜采用机械清渣
9、选型
根据所计算的格栅宽度和长度,参考平面格栅的基本尺寸选择格栅为PGA-15003000-20,清渣采用固定式清渣机清渣
第4章 沉砂池
目前,应用较多的陈沙迟池型有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和钟式沉砂池。本设计中选用平流沉砂池,它具有颗粒效果较好、工作稳定、构造简单、排沙较方便等优点。
4.1平流沉砂池的设计计算
已知参数 Qmax=0.226m3/s 停留时间t取30s。
1、 长度
设v=0.25m/s
则
2、 水流断面积
3、 池总宽度
设n=2格,每格宽b=0.6m
4、 有效水深
5、 沉砂斗所需容积
设T=2d
6、 每个沉砂斗容积
设每一分格有2个沉砂斗
7、 沉砂斗各部分尺寸
设斗底宽a1=0.5m,斗壁与水平面的倾角为55º,斗高h3’=0.35m
沉砂斗上口宽:
沉砂斗容积:
8、 沉砂室高度
采用重力排砂,设池底坡度为0.06,坡向砂斗。
9、 池总高度
设超高h1=0.3m
沉砂池底部的沉砂通过吸砂泵,送至砂水分力气,脱水后的清洁砂砾外运,分离出来的水回流至泵房吸水井。
第5章 初次沉淀池
采用普通辐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共2座,沉淀池表面负荷q取1.5m3/(m2.h),一般为0.8-1.5m3/(m2.h) ,计算图如下
5.1单池表面面积A
A==
池子直径D===18.6m 取D=19m
5.2沉淀池的有效水深
设污水在沉淀池内的沉淀时间t为2h.
则沉淀池的有效水深 h2=qt=1.52=3.0m (1.5~3.0) 符合要求
D/h2=19/3=6.3(6 ~ 12) 符合规范要求。
5.3沉淀池每天污泥量W1
机械排泥
每座沉淀池的污泥量
污泥斗的容积
式中 ---污泥斗高度(),
---污泥斗倾角,60º
---污泥斗上部半径,2.0
---污泥斗下部半径,1.0
设池底坡向污泥斗的坡度为0.05,
则坡底落差
池底可贮存污泥体积为:
式中 ---沉淀池半径,9.5
所以,可贮存污泥的总体积
57.14>8.125,满足要求。
5.4沉淀池高度
式中 ---保护高取0.3
---有效水深取3.0
---缓冲层高 ,取0.3
---沉淀池底坡落差m 由0.05坡度计算为0.375
---污泥斗高度 取1.73m
代入数值
=0.3+3.0+0.3+0.375+1.73=5.63
5.5沉淀池周边处的高度
5.6径深比的校核
,在6~12之间,满足要求。
沉淀池的出水采用锯齿堰,堰前设挡板,拦截浮渣。沉在底部的沉泥通过刮泥机刮至污泥斗,依靠静水压力排除。出水槽采用双侧集水,出水槽宽度为0.5,水深0.4,槽内水流速度0.59m/s,堰上负荷为1.66L/(m.s)<2.9L/(m.s) 符合要求。
初沉池的出水通过渠道流回初沉池集配水井的外层套筒,渠道宽700mm,渠道内水深为0.5m,水流速度为0.85m/。
第6章 曝气池
已知参数 Qmax=0.226m3/s , 原污水BOD5值300mg/L,, 要求处理水BOD5值<20mg/L, SS值<20mg/L
6.1污水处理程度的计算及曝气池的运行方式
6.1.1污水处理程度的计算
原污水BOD5值300mg/L,经初次沉淀池处理 BOD5按降低25%计算,则进入曝气池的污水,其BOD5为:
Sa=300(1-25%)=225 mg/L
计算去除率,首先计算处理水中非溶解性BOD5值,即
BOD5=7.1bXaCe
式中 Ce--- 处理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取值为 25mg/L
b--- 微生物自身氧化率,一般介于0.05-0.1之间,取值为0.09
Xa--- 活性微生物在处理水中所占比例,取值0.4
代入数值 BOD5=7.10.090.425=6.396.4
处理水中溶解性BOD5值为:20-6.4=13.6mg/L
去除率 ==0.94
6.1.2 曝气池的运行方式
在本设计中应考虑曝气池运行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即以传统活性污泥法系统作为基础,又可按阶段曝气系统和吸附-再生-曝气系统运行,这些运行方式的实现,是通过进水渠道的布设和闸板的控制来实现的.
1、曝气池的计算与各部位尺寸的确定
曝气池按BOD—污泥负荷法计算
(1) BOD---污泥负荷率的计算
拟定采用的BOD—污泥负荷率为0.2 kgBOD5/(kgMLSS.d),
但为稳妥计需加以校核 Ns=
式中 Kz---系数 其值在0.0168-0.028之间,取0.0185
Se--- 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后,处理水中残留的有机污染物BOD量
对生活污水 值为0.75左右
代入数值 Ns==0.20kgBOD5/(kgMLSS.d)
计算结果确证,Ns值取0.2是适宜的
(2) 确定混合液污泥浓度(X)
根据已确定的Ns值,查图4-7 得相应的SVI值为100-120,取值120
X=
式中 R= 污泥回流比 取50% ---是考虑污泥在二次沉淀池中停留时间,池深,污泥厚度等因素的有关系数,一般取值1.2左右
代入数值X==3333mg/L3300mg/L
(3) 确定曝气池容积
V=
式中 V---- 曝气池容积m3
Sa---原污水的BOD5值 mg/L Sa=300mg/L
X---曝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mg/L X=3333mg/L
代入数值 V==5063m3
(4) 确定曝气池各部位尺寸
设有2组曝气池,每组容积为5063/2=2531m3 ,
池深取4.2m,则每组曝气池的面积为F=2531/4.2=602.7m2 ,
池宽取4.5m, 宽深比B/H=4.5/4.2=1.1(1 , 2) 符合要求
池长L=F/B=602.7/4.5=133.9m ,取134.0 m
长宽比L/B=134.0/4.5=29.8>10 符合要求。
设每组曝气池共5廊道,每组廊道长 L1=L/5=134.0/5=27m
曝气池超高取 0.5m 则池总高度为4.2+0.5=4.7m
在曝气池面对初沉池和二次沉淀池的一侧,各设横向配水渠道,并在池中部设纵向中间配水渠道与横向配水渠道相连接,在两侧横向配水渠道上设进水口,每组曝气池共有5个进水口。
在面对初沉池的一侧,在每组曝气池的一端,廊道Ⅰ进水口处设回流污泥井,井内设污泥空气提升器,回流污泥由污泥泵站送入井内,由此通过空气提升器回流曝气池。如图
6.2曝气系统的计算与设计
本设计采用鼓风曝气系统
(1) 平均时需氧量的计算
O2=a’QSr+b’VXv
式中 a’----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过程的需氧率,即活性污泥微生物每代谢1kgBOD所需要的氧量,以kg计,查表取a’=0.5
b’--- 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内源代谢的自身氧化过程的需氧率,即每kg活性污泥每天自身氧化所需要的氧量,以kg计,查表取 b’=0.15
Sr----经活性污泥微生物代谢活动被降解的有机污染物量,以BOD值
Xv---单位曝气池容积内的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量 kg/m3
代入数值
O2=0.5+0.15=3224.8kg/d=134.4kg/h
(2) 最大时需氧量的计算
根据原始数据,K=1.3
O2(max)=0.5+0.15=3686.1kg/d=153.6kg/h
(3) 每日去除的BOD5值
BODr==3075kg/d
(4) 去除每kgBOD的需氧量
O2=3224.8/3075=1.05kgO2/kgBOD
(5) 最大时需氧量与平均时需氧量之比
O2(max)/O2=153.6/134.4=1.14
6.3供气量计算
采用网状模型中微孔空气扩散器,敷设于距池底0.2m处,淹没水深4.0m,计算温度为30℃,查表得水中溶解氧饱和度
Cs(20)=9.17mg/L Cs(30)=7.63mg/L
(1) 空气扩散器出口处的绝对压力(Pb)计算得
Pb=P+9.8H
式中 P---大气压力 P=1.013Pa
H--- 空器扩散装置的安装深度 m 取4m
代入数值 Pb=1.013+9.8=1.405Pa
(2)空气离开曝气池面时,氧的百分比计算
Ot=100%
式中 EA----空气扩散器的氧转移效率,对网状模型中微孔空器扩散器,取12%,
故Ot=100%=18.96%
(3)曝气池混合液中平均氧饱和度(按最不利的温度条件考虑)计算
Csb(T)=Cs(+)
式中Cs---在大气压力条件下氧的饱和度 mg/L , 最不利温度条件按30℃考虑,代入各值得
Csb(30)=7.63()=8.74mg/L
(4) 换算为在20℃条件下,脱氧清水的充氧量
R0=
式中 ---修正系数 = (0.8 0.85) 取=0.82
--修正系数 = (0.9 0.97)取=0.95
代入数值 R0==188.1kg/h
相应的最大时需氧量为 R0(max)==214.7kg/h
(5) 曝气池平均时供氧量
Gs===5225m3/h
(6) 曝气池最大时供氧量
Gs(max)==8945.8m3/h
(7)去除每kgBOD5的供气量
=38.65m3空气/kgBOD
(8)每m2污水的供气量
=8.36m3空气/m3污水
(9)本系统的空气总用量
除采用鼓风曝气外,本系统还采用空气在回流污泥井提升污泥,空气量按回流污泥量的3-5倍计算,取8倍,污泥回流比R取值50%,这样,提升回流污泥所需空气量为=2500m3/h
总需气量8945.8+2500=1145.8m3/h
6.4空气管系统计算
按图所示的曝气池平面图,布置空气管道,在相邻的两个廊道的隔墙上设一根干管,共4根干管,在每根干管上设5对配器竖管共10条,全曝气池共设50条配气竖管,
竖管的供气量为8945.8/50=178.9m3/h
曝气池平面面积为2745=1215m2
每个空气扩散器的服务面积按0.49m3计,则需孔器扩散器的总数为1215/0.49=2479个,为安全计,本设计采用2500个空器扩散器。
每个竖管上安设的空器扩散器的数目为2500/50=50个,每个空气扩散器的配气量为8945.8/2500=3.31m3/h
将已布置的空气管路及布设的空气扩散器绘制成空气管路计算图,用以进行计算。
选择一条从鼓风机房开始的最远最长的管路作为计算管路,在空气流量变化处设计算节点,统一编号后列表进行空气管道计见表6-1。
空气干管和支管以及配气竖管的管径,根据通过的空气量和相应的流速按附录2加以确定,计算结果列入计算表中第6项。
空气管路的局部阻力损失,根据配件的类型按公式折算成当量长度损失L0,并计算出管道的计算长度,计算结果列入计算表中的第8、9两项。
空气管道的沿程阻力损失,根据空气管的管径D、空气量,计算温度和曝气水深,查附录3求得,结果列入计算表的第10项。9项与10项相乘,得压力损失结果列入计算表第11项。
将表中11项各值累加,得空气管道系统的总压力损失为5.88+1.979=7.859KPa,为安全计,设计取值9.8 KPa。
空气管路计算表 表6-1
管段编号
管段长度
空气流量
空气流速
管径
配件
管段当量长度
管段计算长度
压力损失h1+h2
L/m
m3/s
m3/mm
v/m
D/mm
L0/m
L+L0
9.8Pa/m
P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7–16
0.5
3.58
0.06
-
32
弯头1个
0.62
1.12
0.18
0.2
16–15
0.5
7.16
0.12
-
32
三通1个
1.18
1.68
0.32
0.54
15–14
0.5
10.74
0.18
-
32
三通1个
1.18
1.68
0.65
1.09
14–13
0.5
14.32
0.24
-
32
三通1个
1.18
1.68
0.9
1.51
13–12
0.25
17.9
0.298
-
32
三通1个,异形管1个
1.27
1.52
1.25
1.9
12–11
0.9
35.8
0.6
5
50
三通1个,异形管1个
2.18
3.08
0.5
1.54
11–10
0.9
71.6
1.19
3.94
80
四通1个,异形管1个
3.83
4.73
0.38
1.8
10–9
6.75
179
2.98
6.2
100
闸门1个,弯头3个,三通1个
11.3
18.05
0.7
12.33
9–8
5.5
358
5.97
12.67
100
四通1个,异形管1个
6.41
11.91
2.5
29.78
8–7
5.5
716
11.93
11.25
150
四通1个,异形管1个
10.25
15.75
0.9
14.18
7–6
5.5
1074
17.9
9.5
200
四通1个,异形管1个
14.48
20
0.45
9
6–5
5.5
1432
23.87
12.67
200
四通1个,异形管1个
14.48
19.96
0.8
16
5–4
7
179
29.83
15
200
四通1个,异形管1个
20.92
27.92
1.25
37.4
4–3
9
4977
82.95
11
400
三通1个,异形管1个
33.27
42.27
0.28
11.28
3–2
9
676.7
112.78
14.9
400
三通1个,异形管1个
33.27
42.27
0.7
29.59
2–1
30
11446
190.77
11.2
600
三通1个,异形管1个
54.12
84.12
0.4
33.65
合计
201.99
将表中第11项各值累加得空气管道系统的总压力损失为183.479.8=1.798KPa,网状膜空气扩散器的压力损失为5.88KPa,则总压力损失为5.88+1.798=7.678KPa,为安全计,设计取值9.8KPa
6.5空压机的选定
空气扩散装置安装在距曝气池底0.2m处,因此,空压机所需压力为P=(4.2-0.2+1.0)9.8=49KPa
空压机供气量:
最大时:8945.8+2500=11445.8m3/h=190.8m3/min
平均时:5225+2500=7725m3/h=128.75m3/min
根据所需压力及空气量,决定采用LG60型空压机5台。该型空压挤风压50KPa,风量60m3/min,正常条件下,3台工作,2台备用,高负荷时3台工作,1台备用。
第7章 二次沉淀池
采用普通辅流式沉淀池,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共2座,沉淀池表面负荷q取1.5m3/(m2.h),一般为0.8-1.5m3/(m2.h)
7.1单池表面面积A
A===271.2m2
池子直径D===18.6m取D=19.0m
7.2沉淀池的有效水深
设污水在沉淀池内的沉淀时间t为2h,
则沉淀池的有效水深h2=qt=1.52=3.0m(1.5 ~ 3.0) 符合要求
径深比D/h2=19.0/3.0=6.3(6~12) 符合规范要求
7.3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按4h计算,则由公式V===1218.75 m3
可见污泥所需容积较大,无法设计污泥斗容纳污泥。所以在设计中采用机械刮吸泥机连续排泥,而不设污泥斗存泥,只按构造要求在池底设0.05坡度及一个放空时的泥斗,设泥斗高度为0.5m
7.4沉淀池高度
式中 ---保护高取0.3
---有效水深取3.0
---缓冲层高 ,取0.3
---沉淀池底坡落差m 由0.05坡度计算为0.4
---污泥斗高度 取0.5m
代入数值H=0.3+3.0+0.3+0.4+0.5=4.5m
沉淀池的出水采用锯齿堰,堰前设挡板,拦截浮渣,出水槽采用双侧集水,出水槽宽度为0.5m,水深0.4m,槽内水流速度0.59m/s,堰上负荷为1.46L/(m.s)<1.7L/(m.s) 符合要求。
二沉池的出水通过渠道流回二沉池集配水井的外层套筒,渠道宽700mm,渠道内水深为0.5m,水流速度为0.67m/s,然后通过管径为800mm的管道送往消毒接触池,管内流速为0.93m/s
第8章 污水处理厂高程的计算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流程高程布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各处理构筑物和泵房的标高,确定各构筑物之间连接管的尺寸及其标高,通过计算确定各部位的水面标高,从而能够使污水沿处理流程在处理构筑物之间通畅的流动,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污水高程计算表见表7-1
污水高程计算表 表7-1
管渠及构筑物名称
Q
L·s-1
管渠设计参数
水头损失/m
水面标高/m
地面标高/m
B×H(D)
H/m
i/‰
V
L
沿程
局部
构筑物
合计
上游
下游
构筑物
上游
下游
出水口至计量堰
226
500×500
0.5
1.20
0.80
50
0.06
0.009
0.069
384.220
384.150
384.0
384.0
计量堰
226
0.360
0.360
384.580
384.220
384.400
384.0
384.0
计量堰至接触池
226
500×500
0.5
1.20
0.80
20
0.024
0.004
0.028
384.610
384.580
384.0
384.0
接触池
113
0.300
0.300
384.910
384.610
384.76
384.0
984.0
接触池至集配水井
226
600
0.6
1.60
0.90
30
0.048
0.007
0.055
384.960
384.910
384.0
384.0
集配水井至二沉池
113
400×400
0.3
1.90
0.85
20
0.038
0.006
0.044
385.010
384.960
384.0
384.0
二沉池
113
0.50
0.500
385.510
385.010
385.260
384.0
384.0
二沉池至集配水井
170
600
0.60
1.20
0.80
20
0.024
0.004
0.028
385.530
385.510
384.0
384.0
集配水井至曝气池
339
600
0.60
2.70
1.00
20
0.054
0.006
0.060
385.590
385.530
384.
384.0
曝气池
226
0.400
0.040
385.990
385.590
385.790
384.0
384.0
曝气池至集配水井
226
600
0.60
1.60
0.90
20
0.032
0.005
0.037
386.030
385.990
384.0
384.0
集配水井至初沉池
113
500
0.50
1.50
0.80
5
0.008
0.002
0.010
386.040
386.03
384.0
384.0
初沉池
113
0.52
0.52
386.560
386.040
386.300
384.0
384.0
初沉池至集配水井
113
500
0.50
1.50
0.80
5
0.008
0.002
0.010
386.570
386.560
384.0
384.0
集配水井至沉砂池
226
600
0.60
160
0.90
20
0.032
0.006
0.044
386.610
386.570
384.0
384.0
沉砂池
113
0.20
0.20
386.810
386.610
386.710
384.0
384.0
细格栅
226
0.10
0.10
386.910
386.810
386.860
384.0
384.0
中格栅
226
0.10
0.10
387.010
386.910
386.960
384.0
384.0
第9章 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9.1污水处理工程设施组成
根据选定的处理方案和处理工艺流程,污水处理工程设施包括生产性构筑物、辅助建筑物、各类管道和其他设施。
各类管道包括厂区管道包括污泥管道、污水管道、空气管道、加药管道、沼气管道、上清液管道。其他设施包括道路、绿化、照明、围墙、大门。
9.2平面布置
1.工艺流程: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厂区面积和地形,采用直线型,这样布置生产联路管线短,管理方便,且有利于日后扩建。
2.平面布置:按照功能将厂区分成以下三区:
(1) 生产区:有各项水处理设施组成,一般呈直线型布置。
(2) 生活区:将办公楼、食堂、浴室、锅炉房、宿舍等建筑物组合在一个区内。为不使这些建筑物过于分散,将食堂与宿舍,浴室与锅炉房合建,使这些建筑物相对集中。布置在水厂门附近,便于外来人员联系。
(3) 维修区:将机修间、水表修理间、电修间合建,仓库与车库合建,靠近生产区,以便设备的检修,为不使维修区与生产区混为一体,用道路将两区隔开,考虑扩建后生产工艺系统的使用,维修区位置兼顾今后的发展。
(4) 加药区:加药间设于消毒接触池附近。
9.3场区道路布置
1.主厂道布置:由厂外道路与厂内办公楼连接的道路采用主厂道,道宽6.0m,设双侧1.5m人行道,并植树绿化。
2.车行道布置:主要构筑物间,道宽4.0m,呈环状布置,以便车辆回程。
3.步行道布置:加药间、加氯间、药库与絮凝沉淀池间,设步行道。
9.4场区绿化布置
1.绿地:在厂门附近,办公楼、宿舍食堂、泵房的门前空地预留扩建场地,修建草坪。
2.花坛:在正对厂门内布置花坛。
3.绿带:利用沉淀池与建筑物间的带状空地进行绿化。
4.行道树和绿篱:步行到两侧,草坪周围栽种,高度0.6-0.8m,围墙采用1.8m。
设计体会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对我们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任务及目前的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还掌握了很多关于给水处理方面的知识,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发现了自己专业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观察不仔细,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方面的不足,认为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来提高自己。
总之,这次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本专业的了解,更加增添了我对本专业的信心。
主要参考文献:
1.《排水工程》(下,第二版),张自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给水排水快速设计手册》(第二册,排水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废水处理工艺设计及实例分析,陈季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4.全国通用给水排水标准图集(S1—S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