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心理实验设计考研复习串讲笔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655675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实验设计考研复习串讲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实验设计考研复习串讲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考研 《心理实验设计》考研复习串讲笔记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填空题: 1、 关于科学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静态和动态的观点。 2、 对科学存在的误解: ①将科学视为技术②将科学视为某些特定的学科。 3、 关于科学研究存在几种不实之说: ①”科学研究是对已有事实的积累”②”科学研究致 力于伟大的发现和突破”③”科学研究都是实验性的”④”科学家是没有偏见的” 4、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 心理学研究应该是科学的, 是客观的、 可控制的和可检验的。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信的和有效的。 5、 科学和常识存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系统性和控制性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① 概念和理论结构使用的严谨性。②科学家系统地、 实证性地验证她们的理论和假设。③对控 制性的理解。④对各种现象间内在关系的探讨。⑤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 6、 科学和非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 非科学方法 一般方法 观察 科学方法 直觉的 实证性的 偶然的, 非控制性的 主观的, 有偏差的 模糊的, 含有多余的含义 不准确的, 不严密的 无效的, 不可*的 不可测量的 系统的, 控制性的 客观的, 无偏差的 清晰的定义, 可操作的 准确的, 严密的 有效的, 可*的 可测量的 报告 概念 工具 测量 假设 态度 接受的, 不加批评的 怀疑的, 批评的 7、 问卷和测验是心理学家经常使用的测量行为的有效工具。 8、 心理学家经常使用两种类型的测量, 一是物理测量, 二是心理测量。测量一般必须具有 较高的效度和信度。信度包括重测、 复本、 分半、 同质性和评分者信度。 9、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 定量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 也是衡量科学研究水平的指 标之一。 10、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 ①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②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 实, 做出妥协。 11、 ①根据观察场景的设置分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②根据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分直接和间 接观察。③根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分参与性和非参与性观察。 12、 根据参与的程度, 派顿把参与性观察分为4种: ①完全的参与者②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③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④完全的观察者 13、 调查研究的变量分为两类: ①被试的机体变量 ②被试的反应变量 14、 调查问题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自由回答形式、 填空式、 量表式、 表格式、 排 列秩序、 分类型和核对细目表等。 15、 调查的方式分为邮件调查、 电话调查和个人访谈。 16、 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 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一般访谈和特殊访 谈。 17、 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自然观察、 访谈、 心理测验和档案记录等。 18、 个案研究的优点: ①揭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②为临床改革打下基础 ③研究非常罕见的现 象 ④对某些理论假说提出质疑 ⑤对心理学理论提供初步的支持 ⑥作为探索行为规律的补 充 19、 个案研究的缺点: ①信度和效度较差②很难得到因果关系的结论③容易出现解释偏差④ 数据收集可能存在误差⑤个案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 能否从一个个体推广到总体, 这 是个案研究受到的最多的批评。 名词解释: 1、 科学——一般我们把科学界定为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解决”是什么( what) ”, ”怎么样( how) ”以及”为什么( why) ”的过程。 2、 定量研究——是指, 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 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检验 和分析, 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3、 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 一般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 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 表示的研究。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 经验( 一般是口头描述) 、 描述等。 4、 基础研究——是指以揭示规律, 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5、 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6、 实验法——实验方法能够”产生”新的现象, 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实 验方法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是随时随地都能够进行的。 7、 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 使实验无法进行, 于是只得求助于 非实验的研究方法。非实验法一般包括观察法、 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法、 个案法等等。 8、 观察法——是研究者经过感官或录音、 录像等设备,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地对被试 的行为、 语言、 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 以了解她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9、 调查法——是指经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 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10、 访谈法——是研究者经过与研究对象交谈, 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 料的一种方法。 11、 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2、 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 1) 纯定量研究观点。( 2) 质量资料能够量化。( 3) 能够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 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 纯定性研究观点。 简答题: 1、 简述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的产生。由于冯特的影响, 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纷纷集中到她的心理学实验室, 接 受所谓”新的”训练。由此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世界各地迅速扩散。1892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 立, 它的第一任主席是霍尔。詹姆斯于1878年授予霍尔心理学博士学位。1887年霍尔在美 国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心理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者至今依然关注感觉和知觉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 当代心 理学家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 如临床心理学等。心理学的研究不限于实验室的研究。也在学 校以及其它非实验室场所进行研究。 2、 简述实验心理学发展简史。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 法的一个分支。 ( 1) 赫尔姆霍兹: 1821-1894,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 2) 韦伯: 1795-1878, 提出韦伯定律, 把物理刺激的增加与最小可觉差联系起来。 ( 3) 费希纳: 1801-1887, 拓展了韦伯定律, 发现费希纳定律, 并建立了心理物理学。 ( 4) 冯特: 1832-1920, 187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实验室。 ( 5) 艾宾浩斯: 1850-1909, 1885年出版《论记忆》, 表明高级心理现象也可进行实验研究。 3、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 定量研究是指, 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 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 检验和分析, 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 一般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 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示的研 究。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 经验( 一般是口头描述) 、 描述等。 4、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是指以揭示规律, 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积累起起丰富 的数据和理论解释, 为将来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 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区别也不是绝正确, 只是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 究对于心理学发展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 基础研究的成果指导着应用研究的进行。 应用研究的设计、 构想、 假说的形成, 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实际需要和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另一方面, 应用研究的结果又会丰富已有的理论。 5、 实验法的优点。 ( 1) 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目的去进行实验的。 ( 2) 实验者设置的实验安排为她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她能够在做好去测量和记录的 充分准备时开始实验。 ( 3) 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 别人就能够重复实验, 对她的结果进行独立的检验。 ( 4) 实验者能够控制一切条件, 使之恒定, 只改变某一条件, 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这个条 件引起的。 6、 简述心理学研究中的非实验方法。 非实验方法一般包括: ( 1) 观察法: 是研究者经过感官或录音、 录像等设备, 有目的、 有计 划、 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 语言、 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 以了解她们的心理活动 的一种研究方法。 ( 2) 调查法: 是指经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 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 3) 访谈法: 是研究者经过与研究对象交谈, 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 料的一种方法。 ( 4) 个案研究: 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7、 简述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武德沃斯和施洛斯贝格曾指出, 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 但有一些重要的 变量, 它们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 心理学也有一些定量的规律, 如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但心理学的规律现在和将来都是 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 其普遍性是有限的, 因而它主要是定性结构的规律。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既受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的制约, 又受人的大脑的约束, 因而人的心理活 动也就能够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过程。可能, 比较而言, 心理学的规律更类似于生物学的规 律而不像物理学的规律。 8、 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家一般采用实验方法, 或严格控制的调查、 测量等方法来收集数据。 研究计划包括以下4个重要成分: 变量 设计 研究计划 分析 样本 研究计划的组成 变量( Variables) : 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变量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能够改变的事物, 因为有这种改变, 才使得我们能够进行比较。 样本( Samples) :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谁? 样本是指我们要研究的个人或群体。 设计( Design) : 我们如何进行研究? 设计是指研究的总体结构和策略, 它是一个实验研究 的核心部分。 分析( Analysis) : 我们将获得何种实验数据? 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 当设计和测量变量的 方法确定后, 就要考虑数据收集后的统计或其它分析方法。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及控制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填空题: 1、 变量就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能够改变的事物。 2、 自变量能够是刺激的量的变化, 也能够是刺激的质的变化。当自变量的水平或数量有了 变化而导致行为的变化, 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控制之下, 自变量是有效的。当自变量 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而不是其它的各种因素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 是有效的。 3、 信度指一致性, 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也就是指因变量 在同一刺激情况下的变异程度。 4、 为了获得较高的外部效度, 其研究结果必须能够推论到以下三各方面: 其它人群、 其它 环境和其它时间。 5、 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从样本去推论总体。总体就是被研究群体的所有成员。我们 感兴趣的特定总体, 比如经理、 学生等, 就叫做目标总体, 样本就是从中抽取的部分。 6、 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这样我们才能将从样本中得到的结果推论总体。样本偏差的一个更 普遍的来源是因为学生样本。 7、 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地排除取样偏差。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保证目标总体中每 一个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中, 即等概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样本就叫简单随机样本或完 全随机样本。 8、 随机并非简单地随便或者偶然。随机排序的严格意义是从前面的任何一次结果都不能预 测以后的事件。随机取样的方式: ①计算机选择 ②随机数字表 ③人工选择 9、 支持大样本的论据: 一般说来, 样本越大, 产生抽样偏差的可能性就越低。 10、 反对大样本的论据: ①大样本会掩盖不适当的设计 ②大样本会掩盖被试变量 ③大样本 费钱又费时。 名词解释: 1、 主试——就是实验者, 即主持实验的人, 她发出刺激给被试, 经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2、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 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3、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 它是由主试选择、 控制的变量, 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4、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 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 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 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 6、 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应用到其它人群或环境的程度。 7、 结构效度——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 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 构造) 的理 论。 8、 统计效度——是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 9、 高限效应——也称天花板效应, 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 所有不同水平 ( 数量) 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而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10、 低限效应——也称地板效应, 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 所有不同水平的 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 而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 11、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无关变量。 12、 有关变量——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 13、 额外变量——在有关变量中, 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 简称额外变 量。 14、 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 因此我们也把额外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15、 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 那么, 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这 时, 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这种情况就称 为自变量混淆。 16、 交互作用——是指, 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 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 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 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7、 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 度量的事物、 事件、 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 界定、 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操作定义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操作定义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些检测假设构造的有效方法, 虽然它并不能完全说明整个构 造。很难想象操作定义能够充分体现出智力丰富而又多变的含义, 可是在任何研究中, 我们 都必须说清楚是用什么来检测我们感兴趣的东西的。比如, 几个学生*墙放了一把梯子, 并 观察经过梯子的人的行为。在这里, ”迷信行为”的操作定义就是避免从梯子下面钻过去。 2、 简述被试变量的作用。 在心理学的很多实验研究中, 个体的特点并未被看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然而我们知道, 被试的年龄、 性别、 文化水平、 职业、 个性特点、 家庭背景、 左手和右手为利手、 自我评价 高或低、 身体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 它们都能够作为自 变量。对于被试特点自变量, 主试只能选择而不能改变。那么, 研究中就存在被试变量, 这 种变量是由个体差异引起的, 并不是我们当前在实验中所要研究的东西。由此可见, 在心理 学研究中被试变量是必须着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3、 什么是自变量? 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哪几类自变量?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 它是由主试选择、 控制的变量, 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主试选 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自变量的种类: ( 1) 环境自变量: 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 如温度, 是否有观众在场, 是否有噪音, 白天或夜晚等, 都能够作为自变量。 ( 2) 任务自变量: 在实验中, 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能够作为自变量。 ( 3) 指导语自变量: 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 她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 可是, 当主试 对被试进行分组后, 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 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 就产生了。 4、 什么是因变量? 如何选择和测量因变量?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 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 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选择因变量时要注意指标的有效性、 指标的客观性、 指标的数量化和指标的可*性等特点。 我们经常采用的因变量主要有三种类型: 生理测试, 如fMRI、 PET、 脑电图、 瞳孔反射、 血 压、 血液的化学成分等; 行为测试, 如错误率、 反应时间、 正确回忆率等; 言语报告, 被试 对其解决问题中思维模式的描述等。 5、 举例说明因变量的敏感性。 自变量发生变化能够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 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不能引 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 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 高 限效应和低限效应。 我们做一个运动适应性训练的实验。实验共包括6组被试, 每一组被试分别进行10分钟、 30分钟和60分钟的训练, 训练任务的难度分为难、 易两种。自变量是训练的时间( 10分钟、 30分钟和60分钟) 和任务难度( 难、 易) , 因变量是在训练后进行的15分钟测试中完成的 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 练习时间的效果对难、 易两种实验条件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比较难的训练任务中, 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 最后测试时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也增加, 但对于比较容易 的训练任务而言, 30分钟和60分钟训练后, 最后测试时完成的运动适应性练习的百分数没 有差异, 都达到 100%。因此, 我们能够看到, 在比较容易的训练任务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它表明在此种实验条件下因变量对训练时间这个自变量不敏感。 6、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变量混淆? 如何防止出现自变量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 那么, 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这时, 研究者选定的自 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在一项言语学习实验中, 研究者想要比较集中学习( 一次学习大量材料) 和分散学习( 分次 学习) 的效果。她选择三组学生为被试, 三组被试的学习材料相同。实验安排如表所示。表 中的数字3, 表示学习时间为3小时。所有被试均进行相同的考试。 三组被试实验程序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 星期五 测 验 测 验 测 验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3 3 3 — 3 — — 3 — 3 — 结果表明, 第三组的考试分数最高, 第二组次之, 第一组最差。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 分散 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好。 我们很容易看到本实验存在着自变量混淆, 即被试不但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 而且在学习 时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另外, 三组被试学习后与测验之间的时间间隔对测验结果也会产生 影响。第三组被试学习后只隔一天就进行测验, 因此, 她们的保持效果较好, 遗忘较少, 测 验成绩就高。总之, 本实验设计把学习方式与学习时间和间隔时间等变量混淆在一起, 实验 结果出现了偏差。 在具体实验操作时, 我们能够采取消除额外变量、 使额外变量保持恒定或随机化等方法, 来 避免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7、 举例说明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的优越性。 心理学研究很少只用一个自变量进行实验, 常常同时选用两个到四个自变量, 这样做的优点 是: ( 1) 做一项多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多个实验效率高。 ( 2) 做一项实验研究比分别做多项实验研究易于使控制变量保持恒定。 ( 3) 最重要的是, 在几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 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更接近实际生活。 最简单的多自变量的实验包括两个自变量, 每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 我们把这样的实验设计 称为2×2设计。 1991年哈斯等人利用2×2设计研究了跨种族之间的评价。P41页。 8、 简述确保代表性样本的主要方法。 ( 1) 分层取样: 根据实验目的及一定的分类特征, 把全体成员划分为数目较多并各具不同 特征的群体或类别, 然后在各种类别中独立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或别的抽样方法。 ( 2) 配额取样: 此方法在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中比较流行。它是按各个层次中各种研究对 象在总体中所占的配额进行抽样, 可是从各个层次中如何抽取就全要看研究者的选择了。 ( 3) 成团取样: 在一个特定的城市里, 一个特定地理区域集中居住的是工人阶级, 或者是 中产阶层, 既然如此, ”成团”( 能够是住宅区或者整条街道) 就能够从每一个这样的区域随 机选择出来, 这样的取样方法叫。 ( 4) 雪球式取样: 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法。一个研究者可能找几个关键的人来访谈, 然后由这些人再提供一些人的名字, 也就提供了一些深层次的联系, 进而将这些人也纳入样 本进行访谈。 ( 5) 关键案例: 有时候能够从一个特殊的案例发现一些能适用于更多一般案例的东西, 这 种案例就是。 ( 6) 自选样本: 在研究中, 样本并非研究者挑选的。她们只能用那些恰好在研究时经过的 人作为样本。 ( 7) 方便样本: 研究的被试是那些你很容易找到的人。 第三章 实验设计方法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填空题: 1、 实验设计是考虑如何在一项实验中构造、 安排各种成分的位置, 怎样进行实验。实验设 计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将实验设计分为真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2、 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 真实验设计可分为组间设计、 组内设计和混合设计三大 类。 3、 当研究的自变量为被试变量( 如性别) 时, 一般采用组间设计。另外, 如果被试只能完 成一种实验条件而无法参加另外一种实验条件时, 也采用组间设计。 4、 随机选择是从同一个总体中抽出两个或多个样本。随机分配被试的主要优点是平衡了两 组被试的各种特点。 5、 在有些研究中也经常采用前测任务来匹配被试。理想匹配方式: ①相同任务②类似任务 ③相关任务 6、 ABBA平衡法存在的问题①如果练习效果不是呈线性增长的, 则这种平衡就是无效的②预 期作用。控制预期作用的方法是减少重复的次数。 7、 不完全的组内设计选择的顺序有拉丁方设计和随机开始的循环排列。 8、 准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使用自然发生的自变量, 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准实验设 计在吸收实验设计优点的同时, 又结合了观察法和相关研究的特点。 9、 准实验设计采用两种标志符号: ”X”代表实验处理; ”O”代表对行为的观察与测量。O 的下角标是指收集数据的重复次数。 10、 单被试实验设计经常应用于临床治疗、 行为矫正等应用领域。分类: ①ABAB设计②ABACA 设计③AB1AB2A设计 名词解释: 1、 组间设计——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 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 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2、 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 那么, 这两组在因变量 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方法: 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 3、 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 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 或者是相关的, 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4、 需要特征——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 被试经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她们在实验中应该表 现出来的行为。 5、 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 6、 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它速效物质, 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 非活动性的物质。 7、 双盲实验——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8、 组内设计——又称为被试内设计, 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 的自变量上。有时又称为重复测量设计。 1、 完全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 影响。 10、 随机区组设计——是随机组设计中最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 实验中包含多个区组 ( block) , 每一个区组中实验条件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 11、 ABBA平衡法——是指每一种实验条件都以正反两种顺序呈现给被试。 12、 预期作用——是指被试对后面实验条件的预期。 13、 拉丁方设计——每一种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 不许重复, 这就是拉丁方 排列的要求。( 因素的k个水平随机分配在k2个方格中, 每一水平在每行、 每列中仅出现一 次) 。 14、 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 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 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15、 霍桑效应——是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16、 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 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 有时又把它称为 ”small n research”。 17、 比较研究——或者是指对同一个人在较长时期内的成长发展, 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时间 内几个子群组样本的比较研究, 也包括对处于多个文化中的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一般所指 的比较研究就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 18、 横断研究——是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 一般是具有不同的年龄) 之间的比较。 19、 纵向研究——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 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 殊的条件”, 那么, 就能够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 20、 时间迟滞研究——我们能够在1995年、 和 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 行研究。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 简答题: 1、 简述组间设计的优点、 缺点及克服方法。 组间设计的主要优点是, 一种自变量( 或实验条件) 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 因为每个被试 只对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组间设计的缺点是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不是等同的, 如果是这样, 那 么, 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为了克服组间设计的这一缺点, 应尽量保证每一组被试在与测量有关的方面保持一致。如果 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大, 就能够采用随机组设计的方法, 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 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 那么, 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 造成的。方法: 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如果我们所使用的被试数量较少, 则一般采用匹配组 设计的方法。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 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 是类似的, 或者是相关的, 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2、 简述组内设计的优点、 缺点及克服方法。 组内设计的优点: ①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较少, 实验设计方便、 有效。②组内设计比组间设 计更敏感。③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组内设计, 即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④ 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组内设计的缺点: ①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 也就是实验 顺序造成了麻烦。②组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③如果 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 就不宜使用组内设计。④当不同自变量或自 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 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 ⑴完全的组内设计: 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一般采用两种完全的组内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和ABBA平衡 法。⑵不完全的组内设计: 此方法能够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 置上。①所有可能的顺序②选择的顺序: 方法一种是拉丁方设计, 另一种是随机开始的循环 排列。 3、 举例说明随机组设计。 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 那么, 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 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方法: 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例如, 经过劳伏斯等人的 实验来说明随机分配的过程。她们的实验的目的是考察暴力场面对人的记忆的影响。被试为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226名自愿参加者。她们被随机地分成两个小组, 并分别观看两种不同的 电影, 一半的被试看有暴力场面的电影, 另一半看没有暴力场面的。 4、 举例说明匹配组设计。 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 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 或者是 相关的, 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在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由于同卵双生子是从同一 个卵细胞发展而来的, 因此她们的遗传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 如果把双生子分别分配到 两个不同的实验组, 那么, 这两组是能够进行比较的。例如, 发展心理学中经过对同卵双生 子的研究, 来考察智力是受遗传的影响大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大。 5、 如何克服需要特征。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 可是能够经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 用。能够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 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它速效物质, 实际上是 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 作双盲实验, 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6、 如何控制实验者效应。 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一般是无法消除的, 可是能够经过一些研究方法大大地减小它们的作 用。能够采用安慰剂控制方法, 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它速效物质, 实际上是 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的研究方法称 作双盲实验, 即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 7、 举例说明混合设计的优点。 混合设计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一般 来说, 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 那么 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 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此种方法能够把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两种方法综合起来, 取 长补短。 约翰逊等人( 1983) 使用混合设计的方法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 见表) 。她们 假设, 抑郁者比非抑郁者对于未完成的记忆任务的记忆效果更好。实验中, 要求抑郁组和非 抑郁组完成20项记忆任务, 其中, 10项记忆任务在完成之前被打断。在全部任务完成后, 要求被试回忆记忆任务的名称或尽可能多地描述记忆任务。 抑郁者和非抑郁者记忆成绩的比较 被试类型 任 务 类 型 完 成 完 成 未 抑郁者 非抑郁者 其中, 被试变量是组间设计( 抑郁者和非抑郁者) , 任务类型是组内设计( 完成任务和未完 成任务) 。 8、 举例说明不等控制组设计。 为了比较某些实验处理的效果, 在实验中常常经过实验处理组与非实验处理组的结果比较, 来揭示实验处理的作用, 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就是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当无法对被试进行 随机分配时, 就采用不等控制组实验设计。某电子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制定一套新的工作时间 表。每周要求工人工作40小时, 工人能够选择周末休息3天, 而且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间 由工人自己决定。实验设计如下: 前测 实验处理 后测 海淀区工厂 作息制度改变之前一个月的平均产量 改变作息制度( 6 个月) 作息制度改变 后第6个月的平均产量 朝阳区工厂 与海淀区工厂相同月份的平均产量 未改变作息制度 与海淀区工厂相同月份的 平均产量 9、 举例说明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缺点。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是指, 比较被试接受实验处理前后的反应模型, 以评估自变量作用的设计。 分简单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和复合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英国工业疲劳研究组”关于工作日由10小时改为8小时对提高生产效率影响的研究。时 间19 8月一直到1920年8月。 库克和坎贝尔提出了中断时间序列设计的一些缺点: ①许多处理并不是迅速实施的, 它们逐 渐散播到总体中。因此, 处理后的因变量的任何变化可能缓慢得使人观察不到。②许多作用 并非是即时产生的, 而是延滞性的, 何时出现也无法预期。③时间序列设计的统计分析相当 复杂。④数据收集较难。 10、 分析单被试实验设计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 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 n research”。这种方法能够应用在学校、 家庭、 医院和商业等领域的研究中。单被试实验设 计在19世纪科学心理学诞生之际就受到许多著名心理学家的重视, 如1860年费希纳在她著 名的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中, 就报告了她使用单个被试进行研究的结果。另外, 众所周 知,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是经过对她自己的测量而得到的。在艾宾浩斯的实验中, 她自己 既是主试也是被试。单被试设计在与特定的医学条件相关的认知缺陷的研究中是很有用的。 单被试设计在需要长期训练的研究中也是十分有用的。 11、 简述单被试实验设计的实验模式。 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 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单被试设 计的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①建立基线②施加自变量③消除自变量。单被试实验 设计中, 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A”表示; 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 母”B”或其它字母表示。 第一阶段是建立基线阶段。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一旦基线阶段比较 稳定之后, 即可施加自变量。第二阶段是施加自变量。在这个阶段, 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 一切其它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持与基线段相同。第三阶段是消除自变量。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 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12、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 缺点。 横断研究的主要优点是, 被试不易流失, 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等。其主要缺点是各个比 较组之间除了我们要考察的因素之外, 可能还存在其它方面的差异。 横断研究的最大缺点在于比较组群的可比性, 在纵向研究中, 由于是使用同一群组被试在固 定时间进行重复测量, 从而克服了横断研究上述缺点。使用纵向研究法既能够观察到某些心 理特征的变化, 也能够观察到某些心理特征的稳定性。纵向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的缺点, 但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 如纵向研究比较费时, 而且被试流失严重。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学 单项选择、 多项选择、 填空题: 1、 传统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所处理的问题大致上能够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 另一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 也就是心理量表的制作。 2、 自从20世纪50年代坦纳和斯威茨把信号检测论引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