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
题 目: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党政办公大楼
学生姓名:郭 小 燕
学 号:2002061618
专 业:土木工程
班 级:土木02-6班
指导教师:孙丽萍 王世礼
第一章 工程概况
本设计为包头市昆区党政办公大楼,位于阿尔丁大街南段西侧,北倚市府西路,南离包头火车站不足3公里。经有关部门共同审定该大楼设计方案,设计平面布置基本呈“一”字形,主体为地上9层,地下1层。结构体系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柱网布置根据使用功能设计为(6.3+2.7+6.3)×7.2。该设计建筑面积12000㎡,耐火等级为二级,采用八度抗震设防。该工程建筑高度为32.4m,一~九层每层层高3.6m,女儿墙高为1.5m, 室内地坪相对标高为±0.000,室内外高差为1.2m,采用筏形基础。
第二章 原始资料
1.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19℃,夏季室外计算温度33.4℃。
2.室内计算温度:卫生间、楼梯间大厅16℃,其他房间18℃。
3.日最大降雨量为100.8㎜,月最大降雨量为229.2㎜,年最大降雨量为673.4㎜。
4.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北风,最大风速25m/s,基本风压0.5KN/㎡。
5.最大积雪深度210㎜,基本雪压0.25KN/㎡。
6.冬季相对湿度为55﹪,夏季相对湿度为40﹪。
7.当地土的标准冻深:-1.65m。
8.本地区最高底下水位:-9m,且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9.地震设防烈度:8度。
10.各层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如下:
第1层:非自重湿陷性粉土
[fak]=2.0×10²Kpa Es=7.5×10²Kpa
第2层:砂类土
[fak]=2.0×10²Kpa Es=150×10²Kpa
第3层:圆砾
[fak]=4.0×10²Kpa Es=350×10²Kpa
第4层:粉土
[fak]=1.8×10²Kpa Es=85×10²Kpa
第5层:粉质粘土
[fak]=1.6×10²Kpa Es=75×10²Kpa
第6层:淤泥质粘土
[fak]=1.6×10²Kpa Es=75×10²Kpa
11.场地土类别:Ⅱ类
第三章 工程特点
该设计为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中设置部分剪力墙,由于剪力墙平面内的侧向刚度比框架的侧向刚度大的多,所以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剪力主要由剪力墙来承受,小部分剪力由框架承受,而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第四章 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要求美观,大方,庄重,经济,实用的原则。
(1)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
(2)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
(3)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
(4)考虑建筑美观要求。
(5)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第五章 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房屋各部分的组合关系,建筑平面通常较为集中地反映建筑功能方面的问题,一些剖面关系比较简单的民用建筑,它们的平面布置基本上能够反映空间组合的主要内容。
从组合成平面的各部分的面积的使用性能分析,主要归纳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对于使用房屋的平面设计,要求房屋的面积,形状和尺寸要满足室内使用活动和设备合理布置的要求,房间的构成应使结构布置合理,施工方便也有利于房间之间的组合,所以材料要符合相应的建筑标准,室内空间以及顶棚地面,各个墙面和构件细部,要考虑人们的使用和审美要求。
门窗的大小和位置,应考虑房间的出入方便,疏散安全,系统通风良好。对于交通联系部分,在一些常见的建筑中约占建筑面积的1/4左右。其设计要求一般要求为迅速,安全,满足一定的系统通风要求,力求节省交通面积,同时考虑空间处理和造型。
5.1 柱网设计
柱网有内廊式、等跨式两种,该设计采用内廊式柱网,柱距采用7.2m,跨度采用6.3m,2.7m,6.3m,满足设计规定的房间使用面积要求。
5.2 门窗的布置
5.2.1房间平面设计中,门窗的大小和数量是否恰当,它们的位置和开启方式是否恰当,对房间的平面使用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房间平面中门的宽度是由通过人流多少和搬进房间家具、设备的大小决定的,当室内人数多于50人,或房间面积大于60㎡时,按照防火要求至少需要两个门,分设在两端,以保证安全疏散。
5.2.2房间中窗的大小和位置,主要根据室内采光、通风要求来考虑。采光方面,窗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室内照度是否足够,窗的位置关系到室内照度是否均匀。通常以窗口透光部分的面积和房间地面面积的比,来初步确定或检验窗面积的大小。根据《高层建筑规范》高层建筑宜采用推拉窗,结合本设计的窗的使用功能,造价等综合因素,本设计采用钢推拉窗。
5.3 过道﹤走廊﹥的设置
过道是连接各个房间、楼梯和门厅等各部分,以解决房屋中水平联系和疏散问题。过道的宽度应符合人流通畅和建筑防火要求。该设计中过道的净宽为2.7-0.6=2.1m。
5.4 楼梯的布置
5.4.1楼梯的数量、宽度和位置主要根据楼层人数多少和建筑防火要求确定。根据建筑规范的要求,公共建筑的出入口不小于两个,楼梯不少于两部。本设计主体结构设置两部两跑楼梯,设置封闭楼梯间,在建筑中部设有两部电梯。
5.4.2楼梯宽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用的楼梯,楼梯净宽应根据使用过程中人流股数确定,一般楼梯每股人流需要宽度按0.55+(0~0.15)m计算。本设计中楼梯按三股人流计算,取1.8m宽。
5.4.3楼梯坡度。楼梯坡度取决于踏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常用的坡度在20º~45º之间,常用30º左右。
5.4.4踏步的尺寸。踏步的高度与人们的步距有关,宽度与人脚长度相适应,在此设计中取踏步宽度b=300mm,踏步高h=150mm,则2h+b=600mm。在600~630之间满足设计要求。一~九层每层均为24步。
5.4.5平台的的宽度和深度。平台的宽度为楼梯跑的宽度总和加上扶手间的净距。平台深度应大于等于楼梯跑的最小净宽度。
5.4.6平台高度。为平台下通过行人,物时所需要的竖向净空高度,一般应大于2m,公共建筑应大于2.2m。
5.4.7楼梯顶的高度。楼梯顶的高度一般应满足人们的手伸直向上,手指不至于触到上层楼梯跑的底部。楼梯顶的计算高度是以踏步中心点到上层楼梯跑的垂直线的高度。
5.4.8楼梯扶手。楼梯扶手的高度和楼梯的坡度有关,很陡的楼梯其扶手应稍高一些,一般楼梯的扶手高度为900mm是指踏步宽度中心点到扶手面的垂直距离,本设计取扶手高度为900mm。
5.5 门厅和过厅的设置
门厅是建筑物主要出入口的内外过度,人流集散的交通枢纽。疏散出入安全是门厅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门厅对外出入口的总宽度应不小于通向该门厅的过道,楼梯宽度的总和。在设计门厅时应注意导向明确,避免交通路线过多的交叉和干扰,尽可能的减少人流的交叉和干扰。
过厅通常设置在过道和过道之间,或过道和楼梯的连接处,它起到交通路线的转折和过度的作用。
5.6 卫生间的布置
规范规定:①厕所距离最远的工作点不应大于50 m。②厕所应设前室,前室内应设洗手盆。③男厕所每40人设大便器一具,每30人设小便器一具,女厕所每20人设大便器一具,洗手盆每40人一具。
5.7 变形缝的设置
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变形缝的位置及设置原则,在本设计中,由于建筑物长宽比的限制,适当的设置了缝。缝的位置设置在建筑物长度方向45m~55m之间,将建筑的沉降缝、伸缩缝和抗震缝三缝合一,缝宽取三者最大值,这样既满足了规范要求,又使建筑立面不受影响。
5.8 剪力墙的设置
抗震墙在结构平面的布置应对称均匀,避免结构刚心与质心有较大的偏移。抗震墙应沿结构的纵横向设置,且纵横向抗震墙宜相互联合组成T形、L形、十字形等刚度较大的截面,以提高抗震墙的利用效率。抗震墙应与柱中线相重合,当不能重合时,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抗震墙应尽可能布置在房屋的端部,但不宜布置在外墙。抗震墙的数量以能满足结构的侧移变形为原则,不宜过多,以避免刚度过大,增加结构的地震反应。本设计中,剪力墙布置横向9片、纵向4片。
5.8.1剪力墙间距的确定
抗震墙的间距应能保证楼、屋盖有效的传递地震剪力给抗震墙。 规范规定,8度抗震设防时横墙间距≤min【3.0B,40】,B为楼面宽度15.3m。本设计中,横墙最大间距为21.6m≤min【3.0B,40】=min【45.9,40】。故符合要求。
5.8.2剪力墙厚度的确定
根据《现行建筑结构规范大全》第5.5.3条,周边有梁柱的剪力墙,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小于墙净高的1/20,剪力墙中心线与墙端边柱、中柱宜重合。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缘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在本设计中,剪力墙为一级抗震等级,三~九层,其厚度应为3600/20=180mm,且≥160mm,所以选用剪力墙的厚度为200mm;一~二层,其厚度应为3600/16=225mm,且≥200mm,所以选用剪力墙厚度为300mm。
规范规定,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承载力及变形能力,剪力墙混凝土的等级不应低于C20。
第六章 建筑体形立面设计
建筑体形设计。建筑物的体积和立面和所有材料选用的结构体系以及采用的施工技术,构造措施关系极为密切。这是由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组合和外部空间提醒的构成,只能通过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来实现。本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墙体具有一定的维护和分割作用。
建筑立面是表示房屋四周的外部形象,是在满足房屋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前提下,运用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的一些规律,紧密结合平面、剖面的内部空间组合下进行的。本设计采用“—”字型,使建筑物取得舒展,宏伟的造型结果,顶层设有突出的电梯间。该设计中外墙间的柱与墙齐平,以不同颜色的和谐搭配来反映建筑物的特点,正门以上一至九层采用玻璃幕墙,以满足采光功能要求同时突出建筑物的宏伟气势。屋顶设有1500㎜高的混凝土女儿墙。
第七章 工程做法
参见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设计DBJT03-22-2005
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05J1—工程做法
7.1 屋面做法 (涂料或粒料保护层屋面,不上人)
涂料保护层
4厚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SBS防水层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110厚聚苯乙烯炮沫塑料板保温层
1:8水泥膨胀珍珠岩找2%坡,最薄处20厚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150厚现浇混凝土屋面板
轻型龙骨石膏装饰板吊顶(70高)
7.2 楼面做法
20厚大理石板铺实拍平,水泥浆擦缝
30厚水泥1:4干硬性水泥砂浆
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120厚现浇混凝土楼面板
轻型龙骨石膏装饰板吊顶(70高)
7.3 卫生间楼面做法 (水磨石防水楼面)
12厚1:2水泥石子楼面磨光打蜡
刷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18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厚(一布四涂)氯丁沥青防水涂料,面撒黄砂,四周沿墙上翻150
刷基层处理剂一遍
1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40厚C15细石混凝土找坡不小于0.5%,最薄处不小于30厚
120厚现浇混凝土楼面板
轻型龙骨石膏装饰板吊顶(70高)
7.4地面做法
20厚大理石板铺实拍平,水泥浆擦缝
30厚水泥1:4干硬性水泥砂浆
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300厚现浇混凝土楼面板
20厚板底抹灰
7.5 外墙面做法
一~二层:(花岗石外墙面)
30厚1:2.5水泥砂浆,分层灌缝
20~30厚花岗石板(背面用双股16号铜丝绑扎与墙面固定)
水泥浆擦缝
三~九层:(水泥粉刷墙面)
7.6 内墙面做法 (刷内墙涂料)
5厚1:2.5水泥砂浆抹面、压实、赶光
5厚1:1.6水泥石膏砂浆扫毛
6厚1:0.5:4水泥石膏砂浆打底扫毛
刷一道界面处理剂
内墙面做法 (卫生间)面砖墙面(一)
15厚1:3水泥砂浆
刷素水泥浆一道
4~5厚1:1水泥砂浆加水重20%建筑胶镶贴
8~10厚面砖,水泥浆擦缝或1:1水泥砂浆勾缝
7.7 踢脚做法 踢16(150高)水磨石踢脚(一)
15厚1:3水泥砂浆
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10厚1:2水泥石子磨光
7.8 吊顶做法 (轻型龙骨石膏装饰板吊顶)
轻型龙骨标准骨架:主龙骨中距900~1000,次龙骨中距500或600,横撑龙骨中距500~600。
500×500或600×600厚10~13石膏装饰板。
7.9 散水做法 散1:混凝土散水
60厚C15混凝土撒1:1水泥砂子压实赶光
150厚3:7灰土
素土夯实向外坡4%
7.10 台阶做法 (斩假石台阶)
10厚1:1.5水泥米石子用斧斩毛两遍
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15厚1:3水泥砂浆
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60厚C15混凝土台阶(厚度不包括踏步三角部分)
素土夯实
7.11 坡道做法 (斩假石坡道)
10厚1:1.5水泥米石子用斧斩毛两遍
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15厚1:3水泥砂浆
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遍
60厚或100厚C15混凝土
300厚3:7灰土
素土夯实
第八章 剪力墙的设置
8.1剪力墙的布置
剪力墙宜双向布置,且纵横剪力墙宜布置成L形、T形和[形,以互作翼缘,提高承载力和刚度。剪力墙的轴线与柱轴线重合,防止偏心。剪力墙的数量,应在充分发挥框架抗侧移能力的前提下按层间弹性位移角限值确定剪力墙的数量。本设计中,剪力墙布置在楼梯间及纵横方向布置成L形,共计剪力墙布置横向9片、纵向4片。
8.2横向剪力墙的间距
根据规范要求,8度抗震设防时横墙间距≤min{3.0B,40}。该设计中,横墙最大间距21.6m<min{3.0B,40}=min{3.0×15.3=45.9m,40}=40m,符合要求。
8.3剪力墙的混凝土等级
根据规范要求剪力墙的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剪力墙厚不应小于160㎜且不低于净高的1/20=2900/20=145㎜,因此该设计中剪力墙的混凝土等级采用一、二层C40、三、四层C30、五到九层C25,剪力墙厚度取为一、二层300㎜、三到九层200㎜,同时在底层采取加强措施。
第九章 基础工程
该设计基础采用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是“柱下或墙下连续的平板式或梁板式钢筋混凝土基础”,有如下特点:
(1)能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
(2)基础沉降量比较小,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比较强
(3)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4)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5)施工方便
(6)在一定条件下是经济的
第十章 设计依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4、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程JGJ6-99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7、《包头市昆区党政办公大楼》毕业设计任务书
8、《房屋建筑学》
9、《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目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
第二章 原始资料 1
第三章 工程特点 2
第四章 设计原则 2
第五章 建筑平面设计 2
5.1 柱网设计 3
5.2 门窗的布置 3
5.3 过道﹤走廊﹥的设置 3
5.4 楼梯的布置 3
5.5 门厅和过厅的设置 4
5.6 卫生间的布置 4
5.7 变形缝的设置 4
5.8 剪力墙的设置 4
第六章 建筑体形立面设计 5
第七章 工程做法 6
7.1 屋面做法 6
7.2 楼面做法 6
7.3 卫生间楼面做法 6
7.4地面做法 7
7.5 外墙面做法 7
7.6 内墙面做法 7
7.7 踢脚做法 7
7.8 吊顶做法 7
7.9 散水做法 8
7.10 台阶做法 8
7.11 坡道做法 8
第八章 剪力墙的设置 8
8.1剪力墙的布置 8
8.2横向剪力墙的间距 9
8.3剪力墙的混凝土等级 9
第九章 基础工程 9
第十章 设计依据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