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题整理新编.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654197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题整理新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题整理新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题整理新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题整理新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题整理新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题整理新编资料仅供参考1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一概念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3.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4.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5.意识: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6.运动: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7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

2、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客观规律。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它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9.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10.矛盾所谓矛盾就

3、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11.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区分标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12.肯定和否定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13.实践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

4、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2)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社会交往实践,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的实践活动。14.认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

5、和客体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而发生与发展起来的。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16.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经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17.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经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18.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

6、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19.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20.生产力所谓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体现着生产中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物质要素。(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实际参与劳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人”的要素,因而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能动性要素,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者。劳动对象是被劳动者的劳动所改造的那部分自然界。劳动对象的实际状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

7、观标志之一。劳动资料是将劳动者的劳动转移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中介环节。劳动资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工具系统、能源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等。工具系统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客观标志。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同属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因此又统称生产资料。)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指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非物质要素。(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主要的最活跃的要素,也被称为“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管理是对生产过程规律的认识和控制。能够优化生产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生产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21.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8、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着生产中人与人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首先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进而与地位关系一起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22.国家。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暴力工具。从社会现象看国家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23社会基本矛盾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4.阶级斗争(P108)阶级斗争

9、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为争取本阶级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对抗与斗争。阶级斗争实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2)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飞跃。25.社会革命(P108)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被压迫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阶级斗争。26.社会改革(P109)社会改革是指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各领域开展的改造和调整。改革与革命主要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的量

10、变,革命是社会的质变。第二范围不同。改革能够广泛开展于社会各个领域,革命集中开展于社会政治领域。第三,主体不同。改革是统治阶级发动的,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第四,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革命是为了彻底推翻当前的社会制度。改革与革命有一点相同,都是经过解放生产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7.人们群众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28.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特殊人物。既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也有对历史进步起过重要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29.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一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体现着社会

11、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30.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称,体现着社会中人与人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体现的是人们的政治关系,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另一部分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

12、,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经历三种意识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说成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本原。主张上帝或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全面、矛盾普遍存在、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她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

13、点看世界;(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3)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进。(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3.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内容(和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

14、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注。(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或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多方面必然性,主要的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哲产生的阶级基础;(3)19世纪上半

15、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哲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3点)科学、体系、哲学(1)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3)马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6.为什么说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对象、内容、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1)哲学研究对象的变革。马哲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改变了旧哲学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把

16、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的错误观点。(2)哲学内容上的变革。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3)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的变革。马哲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哲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不同于旧哲学脱离实践的根本特征;实现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的改造世界的统一。二物质和意识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正确、无条件的、永恒的。(2

17、)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点)(1)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移,二是事物尚未发生质变。(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其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其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正确。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正确。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点)(1)物质决定意识。主要表现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作用上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

18、件。(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表现在能动的反映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3)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是辩证统一的。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5.论述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四个原理一个实际)(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之因此是辩证唯物主

19、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四个原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原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时空条件,这就是坚持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原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坚持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的原理。(2)中国当前的最大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唯物辩

20、证法两大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中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3点(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3)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2.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中国社

21、会主义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3点主次矛盾、社初主要矛盾、其它矛盾(1)在事物发展过程存在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3)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它社会矛盾,抓好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22、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3.阐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2点(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结果。(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量的积累。当事物经过量变的准备面临质变的飞跃时,要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上新的台阶。4.试论辩证否定观和形

23、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4点(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经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2)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绝正确否定,是否定一切,全盘抛弃。(4)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批判和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对待外国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5.

2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5点(1)现象与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现象与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现象显露于事物的外部,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多变,本质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另一方面,本

25、质也不能脱离现象。(2)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形式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这里的形式是指内在形式。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有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矛盾运动。(3)原因与结果。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与结果之间有两个显著特点: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的顺序性或前后相继性。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只有和时间的顺序性相联系的由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

26、对立统一。是指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别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颠倒。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是指她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的相互转化有两种结果:一是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上,同一种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4)必然性与偶然性。(5)可能性与现实性四实践和认识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3点(1)首先是反映论。(2)其次是实践论。(3)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句话加4点,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

27、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关系。2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

28、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从群众中来”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完善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完善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坚持不断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的发展的过程。4.试述马克

29、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列宁指出,唯心史观存在两个根本缺陷,第一,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就是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概念,表现3点,意识反作用5点,(1)社会存

30、在,是指社4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

31、向的历史继承性。第四,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论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中国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概念加2点(1)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2)唯物史观认为,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第四,生产方式

32、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第五,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3)唯物史观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作为前提、基础和必要因素,对社会存在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要科学的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不发展,甚至敌视发展。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1.社

33、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点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革命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主动行动起来,经过打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社会制度,彻底解放生产力。第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发展中真正的质变和飞跃性发展。2.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作用加2点改革总体上来说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对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响应和解放。第二,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形势。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社会发展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化。第二,

34、社会发展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社会飞跃。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它社会矛盾都是这两对矛盾某个方面及某种形式的展开,是在这两对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解决并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构成的矛盾统一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并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又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

35、统一体。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第一生产力。3点第一,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现代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和杠杆。第三,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6.人

36、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句话加3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29-130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

37、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130131)2点,四个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及其精髓。(P13414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38、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包括:(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第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相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3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144)3点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

40、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P62164)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进行革命斗争中,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同一切能够联系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是无产阶级政党完成自身使命和任务的基本策略路线。从统一战线的组成看,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开展武

41、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第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156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总路线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3个,政治、经济、文化

42、)(P158160)(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基本内容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左右,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基本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4.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P159)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

43、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第二,国民革命产生的政治影响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毛泽东还指出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第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因此必须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

44、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5、在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共产党坚持用说服教育、和平赎买的方法,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不但把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而且把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6.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1)从统一战线的组成看,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放手加强工农联盟,使之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

46、段理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意义。(P189、192)(1)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特点: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3)意义: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

47、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P179180)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呈现出八个方面的特征:(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面临深层次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治建设还需加强,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深入;(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管理面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