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学年第一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
2018.12
(参考时间:90分钟)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诗词默写:
1.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竹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卖炭得钱何所营, 。(白居易《卖炭翁》)
4. 桃李莫相妒, 。(王十朋《红梅》)
5. ,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6.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7. 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8. 十岁裁诗走马成,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
9. ,寒藤挂古松。(韩偓《草书屏风》)
10. 不堪盈手赠, 。(张九龄《望月怀远》)
11. ,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选一)》)
12. 新添水槛供垂钓,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二)诗词赏析
一.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下列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3.诗歌题目中“乐天”指 ,“酬”指 ,诗中“歌一曲”指 。
14.“巴山楚水”是指 ,“长精神”即 。
15.颈联中描绘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意在表达一种 的情怀。
16.诗中用典的一联,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17.“翻似”在诗中的意思是 。
18.下列对颈联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其中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B.“千帆过”“万木春”形象表明诗人对自己拥有前途光明而充满信心。
C.“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诗人豁达的胸怀。
D.蕴涵了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1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谪的痛苦,给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对世事蹉跎,怀念故友的思想感情。
C.颈联中,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持信念,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尾联点明题意,揭示了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赠诗的感激之情。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之地。
B.“闻笛赋”借嵇康《思旧赋》体现怀念之情。
C.以“烂柯人”表达诗人遭贬23年的感慨。
D.全诗表达诗人虽遭贬谪但依然乐观的精神。
二.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下列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1.“万籁”在诗中指 。
22.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有盛唐山水诗的共同情调,表达了诗人
的喜悦及对 的追求。
23.“钟磬”中的“磬”是古代用 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2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幽处”写出了环境的清幽,表现诗人心情的落寞。
B.“钟磬音”时以有声衬无声衬托出禅院的安静。
C.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静,幽深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山水。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怀。
2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交代时间,地点,景物清新明丽,写出了诗人对佛地的向往之情。
C.“深”写出了禅院的优雅宁静之美,“空”字写出了禅师的空灵悠远之美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隐逸山林的乐趣
三.阅读《卖炭翁》,回答下列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①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②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③一车炭, 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④
26.“翩翩”在诗中形容 ,“敕”指 。
27.本诗选自《 》,作者白居易,字 ,晚号 ,
与《陋室铭》的作者 (字 )合称“ ”。
28.诗歌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9.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句是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表现了他的辛苦劳作。
B.②句是对卖炭翁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悲惨境遇。
C.③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宫使的蛮横凶残。
D.④句以动作描写来表现卖炭翁的无奈与悲愤。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核舟记》,回答下列问题:
核舟记
作者:明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 人物, 以至鸟兽、 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 共八扇。 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 闭之, 则右刻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左刻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 苏、 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 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右手攀右趾, 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左手抚炉, 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 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 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 文曰 “初平山人”, 其色丹。
通计一舟, 为人五; 为窗八; 为箬篷, 为楫, 为炉, 为壶, 为手卷, 为念珠各一; 对联、 题名并篆文, 为字共三十有四。 ①而计其长, 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 技亦灵怪矣哉!
30.文章开头出不小心被小明用墨水洒到了,请帮他重新填一下( )
A.明末清初 张岱
B.清 林嗣环
C.明 魏学洢
D.明 袁弘道
31.解释画线词语:
⑴罔不因势象形( ) ⑵各具情态( )
⑶盖大苏泛赤壁云( ) ⑷高可二黍许( )
⑸启窗而观( ) ⑹清风徐来( )
⑺水波不兴( ) ⑻其两膝相比者( )
⑼佛印绝类弥勒( ) ⑽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⑾其船背稍夷( ) ⑿ 曾不盈寸( )
⒀而计其长( )
32.翻译句子
⑴ 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⑵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
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33.文章主要扣住 (填两字词语)这一特点来描述核舟,下列选项中不能具体表现这一特征的选项是( )。
A. 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B. 盖大苏泛赤壁云。
C. 神情与苏、黄不属。
D. 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
34.从文章内容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⑴
⑵
⑶
35.作者在介绍核舟正面时,为什么不是先介绍船头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36. “技亦灵怪矣哉”一句表达了作者
37.文章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
38.文章最后一段中,①句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核舟的精巧,表现了雕刻者的“ ”(最后一空用原文回答)。
39.《核舟记》选自 朝 (人名)编著的 (文学体裁)小说《虞初新志》一书,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40.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及宋朝的文学家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 。
二、阅读《口技》,回答下列问题:
口技
清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 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 絮絮不止。 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 儿含乳啼声, 大儿初醒声, 夫叱大儿声, 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
未几, 夫齁声起,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盆器倾侧, 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 "火起 ",夫起大呼, 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 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火爆声, 呼呼风声, 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 曳屋许许声, 抢夺声, 泼水声。 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 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而已。
41、解释划线词语:
⑴会宾客大宴 ( ) ⑵施八尺屏障 ( )
⑶遥闻深巷中犬吠 ( ) ⑷曳屋许许声 ( )
42、翻译句子:
⑴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⑵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火爆声, 呼呼风声, 百千齐作。
43.全文以 为顺序,记叙了口技表演者 、 的表演过程,以及表演结束时的情形。
44、文章写表演过程紧扣一个“ ”字,依次描写了 ,
和 三个情景,表现了口技艺人的 技艺。
45.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内容,属于 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 描写。宾客们的感情变化过程依次是 、 、 。
46.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看有何作用?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