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644227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资料仅供参考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04 / 01)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01)(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

2、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3.简述意识的本质。( 04)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

3、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01 / 10)真理具有绝对性,一般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正确。(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绝正确。真理是绝正确,同时又是相正确,具有相对性,一般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2)

4、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5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0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试述实

5、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0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7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04)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简言

6、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必然要求。8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0)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

7、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能够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9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0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指认识主体与客体之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指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8、。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为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客体的规律,改造活动才能成功。10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04 / 07/ 0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

9、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脱离实践。11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01)(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2)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促进内容的发展,不适合时阻碍内容发展。第一,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12.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01)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

10、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3.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07)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必须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实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4.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07)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1、,是因为:第二,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三,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15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0)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

12、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2)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

13、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1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04)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经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1、矛盾的普遍

14、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我们面正确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照抄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7.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01/ 04)(1)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15、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经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

16、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因此我们必须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经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再次,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18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 04)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

17、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9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后果。( 01)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后果是:(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

18、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20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01 / 0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1、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2、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

19、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2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04)1.仅靠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意涉足的领域。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

20、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22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04)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可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它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她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

21、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但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3.马克思主义对德古典哲学、英古典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07)(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

22、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4.简述上层建议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 07)(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25.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01)1.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

23、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但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叫做可变资本(V)。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26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及其作用和后果。( 0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从而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掠夺其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服务。2、对垄断资本主义国

24、家来说,资本输出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可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跳就跳利息;它既是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其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还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上的统治。3.对于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外资的输入一方面能促进这些国家商品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导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27.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07)(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经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

25、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28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0)(1)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可是,只有社会分工这一条件,还不会产生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 ( 10)(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经济手段,经过经济政策的

26、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能够经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经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 30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07)(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

27、有。(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31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 04 / 07)一、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原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32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0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

28、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3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 10)(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

29、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34.平均利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 07)平均利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生产部门利润水平的高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即投入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平均利润不是各部门利润的简单平均。35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04)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

30、范围而相互联系、相系依赖的过程。36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 04)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其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 3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04)(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

31、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38.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04)(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

32、统治相关。(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39.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04)(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经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

33、动生产率成反比。40.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01)(1)商品是经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3)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也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因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

34、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41.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01)(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

35、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致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

36、、花样翻新。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但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4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0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

37、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10)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

38、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4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01)(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

39、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4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07)(1)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2)这些国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国家的旧制度严重地束缚这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

40、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3)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是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在革命前,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多重的苦难和剥削。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斗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经济文化会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46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0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41、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必然成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47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实现的必要条件。( 0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具备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1.人们完

42、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2.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3.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4.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48. 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含义。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意识的主人。49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07)(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

43、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3)社会革命往往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革命一般不发生激烈的外部冲突。50.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04)(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

44、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51.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07)(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4)建立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6)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成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52.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01)(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

45、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2)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

46、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5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07)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无视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

47、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54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04)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55.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01) (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