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考领导科学整理笔记.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644176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领导科学整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自考领导科学整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自考领导科学整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自考领导科学整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自考领导科学整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考领导科学整理笔记资料仅供参考第一章 绪论领导科学:是以领导活动为研究对象,科学地揭示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形成关于领导活动的科学理论。第一节 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领导科学研究的是人类领导活动。一、 领导活动的产生:领导活动是产生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社会分工的。如禅让制。二、领导活动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概括起来看, 人类领导活动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原始平等、集体领导方式到个人 专制、充满阶级剥削和压迫关系的领导方式,又到社会主义新的平等关系、集体领导的方式。三、 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经

2、济关系、科学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 1、决策工作专门化:决策与执行相分离标志是:“事业部制”产生。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后西蒙进而提出“决策工作专门化”;决策内部又有咨询与参谋。 2、领导主体集团化:任何领域领导主体都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由“硬专家”或“软专家”组成的集团。如公司占股。 3、领导方式民主化:权力分享、权责一致;监督机构独立化,领导活动法治化。 4、领导方法科学化:一是遵循严格程序,二是运用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 应把领导活动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原因:1、 领导科学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但领导

3、活动实践需要一门科学,而且领导活动实践本身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2、 领导活动之因此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有其它领域所不能代替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有自身独特的规律)。3、 领导活动之因此是一门科学,还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该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客观环境间关系。二、 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领导活动实践,是领导科学生产的源泉。领导活动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的。1、 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社会活动的一系列变化,要求现代领导由经验领导转变为科学领导,这种领导方式转变的客观实践促进了领导科学的

4、产生。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表示: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社会活动变化越来越迅速;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2、 领导科学的出现与最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技革命,计算机的出现推动领导科学)。3、 领导科学出现还是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4、 领导科学的产生也是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产物。综合:领导科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同其它科学一样,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其浓厚的社会基础、科学基础和思想基础。能够说,领导科学的产生,完全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进步、分工的高度发达以及管理的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三、

5、 领导科学在中国的兴起:(一)、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1、 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挑战,问题和矛盾,艰难和险阻。)2、 领导科学的产生是总结党的丰富领导经验和领导理论的需要。(实践经验和智慧)3、 领导科学的产生是借鉴古今中外领导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结晶。领导科学在中国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完善于21世纪后。(二) 、领导科学在中国发展的成果:1、 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著和论文;2、 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3、建立了教学、科研机构。第三节 领导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一、 领导科学研究的

6、对象:领导活动是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它有特殊的矛盾、本质、规律性。领导科学就是专门研究现代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规律的学问。领导科学:也就是研究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等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领导活动的矛盾、特点及其规律,领导的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二、 领导科学的范围和特点:(一) 范围: 1、领导本质的理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2、领导观念的理论。观念更新。 3、领导职能的理论。职能:领导根据客观情况而开展的必要的领导活动。 4、领导体制的理论。体制是实现领导的工具,包括机构设置和权力划分等。 5、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的理论。应有政治

7、品德好、身体健康、常识广博、组织能力强。 6、领导方法、艺术、作风的理论。 7、领导绩效考评的理论。是出发点和归宿,是领导实施领导的行为能力、状态和结果。 以上内容大致概括为:1、领导活动的主体;2、领导活动的结构;3、领导活动的过程。(二) 特点: 1、综合性。综合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心理学等。 2、应用性。由领导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决定的。 3、社会历史性。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领导性质,由领导行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的。三、 领导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领导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中高度抽象出来的最

8、一般的原则,当然能指导各行各业、各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而且也必须指导领导科学,但不能也不应该代替领导科学。 2、领导科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政治学为领导科学理论基础之一,二者不可等同;政治学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加以研究的,领导科学则主要研究现代的领导现象,其研究对象显得更为专门。 3、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领导活动与管理活动交织在一起,领导科学是从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但有区别:(1)领导是一种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的管理;(2)领导比管理层次高,管理比领导门类多;(3)领导不能事必躬亲,而管理却不能忽视细节;(4)领导科学就是把管理科学中的领导职能、结构、方式等问题抽取出来,单独

9、加以研究;(5)管理科学更多地接近硬科学,而领导科学更多地接近软科学。 4、领导科学与党的建设学说的关系:党的建设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及其领导作用的科学,其不少内容与领导科学是相通的,研究内容更集中。但一般领导是比党的领导更大更复杂的系统,研究范围更广阔。第四节 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 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或目的:1、 学习领导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2、 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深化改革,努力做 到领导体制科学化。3、 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4、 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

10、需要。二、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的要求:1、 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的根本。2、 必须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实践是科学产生的基础,又是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3、 必须继承和发扬和党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我党领导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4、 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中国古代的领导思想;摒弃糟粕,吸取精华。三、 学习领导科学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学习领导科学的根本方法。1、 要重视学习理论。2、 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

11、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另外还要注重以下几种重要方法:1、 实证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 历史方法:历史的观点,以史为鉴;3、 比较方法:中外、古今、学派等比较;4、 案例方法;5、 系统方法:坚持把事物看做一个系统整体,客观公正的立场与态度;6、 借鉴方法:吸收国外先进领导经验。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第一节 领导一、领导: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其法定的权力和自身的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过程。(一) 领导的属性:二重属性1、自然属性:领导带领、引导、指挥、协调的属性,是由人类社会共同的

12、群体劳动和生活需要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各个社会领导活动的共同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领导活动不但是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而且是生产关系的表现。这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属性就是领导的社会属性。领导的自然属性是对不同性质领导的提炼和概括,社会属性是领导的自然属性在不同时代和领域的具体、生动的体现。2、 领导的社会属性决定着领导的本质:(1) 领导的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的自然属性;(2) 社会属性决定领导活动中主导要素得以形成;(3) 社会属性规定着领导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4) 社会属性不受自然属性改变的影响,依然决定着领导的本质。(二) 领导的特征:既有认识过程又有实践过程,

13、即领导认识和领导实践。1、 领导认识的特征: (1)原则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路线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超前性:预见性,应比其它人站得高看得远,决策准确性、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 (3)综合性:领导认识是一种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的综合; (4)创造性:领导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认识把握事物本质; (5)系统性:是一个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2、 领导实践的特征: (1)权威性:理性权威,法律法规为依据的; (2)依附性:领导者全部实践内容和一切具体形式,都要依附于其它社会实践,因而要以其它社会实践为载体,不能离开其它社会实践而单独存在; (3

14、)目标性:领导实践是一种目标取向的活动; (4)组织性:领导是一种组织活动; (5)协调性:现代社会高度复杂性与高度关联性,社会的各个因素联系日益紧密要求; (6)超脱性:从根本上、全局上把握领导,才能从事务主义中摆脱出来; (7)服务性:为人民服务,为群体成员服务,为公共使命和群众利益服务。(三) 领导的类型:1、 以领导历史进程为标准:自然式领导、家长式、管理式、公仆式;2、 领导行为方式和特征为标准: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民主式、公仆式、专家式;3、 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原始社会的领导、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4、 以领导工作领域为标准:政党领导、行政、军事、企业;5、 以领导成员为标

15、准:个人领导、集体领导;6、 以领导层次为标准:高层领导、中层、低层;7、 以领导关系为标准:层级式、单线式、星式、轮式、网络式领导;8、 以领导工作的重心为尺度:以人为中心领导、以事为中心、人事并重式;9、 以领导所拥有的权力和影响来源为依据:正式领导、代理、非正式;10、 以领导手段为标准:正向领导、负向领导。(四) 领导的基础:领导活动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条件。领导基础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影响力,而影响力是指能够使别人服务或能改变她人思想、行为的力量。权力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力,是领导发行职责必不可少的条件。权力来自两个方面:外在和内在权力;领导树立威信方法: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

16、量。* 领导影响力的内容:1、权力:外在权力:法定权力,职位权力等。 内在权力:即个人权力,威信威望、模范感召权和专长权、参考权等。1、 品德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政治方向、立场、理论素养、道德作风等;2、 应具备相应的领导才能:政治洞察能力;善于集思广益、择善而从的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示能力、精通的专业能力、出众的科学思维能力等;3、 拥有渊博的知识:政治理论知识、历史知识、现代经济知识、领导和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等;总之:领导者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出众的领导能力和渊博的知识,也就拥有了巨大的凝聚性和影响力,也就为领导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领导绩效奠

17、定了良好的基础。二、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领导本质:领导者、被领导者与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之间的内存联系。领导的本质是经过领导属性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各项领导活动的根本目的和行为准则。服务:有指导性的服务、管理性的服务、事务性的服务等形式。强调领导就是必须正确处理指挥员和勤务员、主人和公仆、教育者和学生的关系。1、 社会主义领导的指挥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服务,但当好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是社会主义领导指挥的出发点和归宿。指挥员和勤务员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领导的指挥是为了服务;社会主义领

18、导的服务,又必须经过指挥来实现。2、 从领导要素角度看,领导就是服务,必须要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任何领导都只能是社会的公仆,人民群众则是社会的主人。这种主仆关系是由社会主义领导本质所决定的,是与服务的方向相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者,既是人民的公仆,又是社会的“主人”。3、 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教育,要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培养和训练,努力从各方面提高她们的素质。这一职能要求领导者必须关于俯上级的批示精神,及时向群众传达,带领群众贯彻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节 领导者一、领导者的含义:领导者: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一)、领导者的本

19、质:是领导者与其它社会实践主体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是领导者内存的固有属性。在不同社会条件下,这种相同关系有着显然不同的本质。原始社会:没有剥削与被剥削,领导者具有原始普通成员的性质;阶级社会中:广大劳动群众一无所有,成为统治阶级的奴仆,领导者的本质是广大劳动群众的统治者、剥削者、压迫者、奴役者;社会主义社会: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是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二)、领导者的特征:1、 拥有职权:职务是领导者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身份;2、 负有责任:政治、工作、法律责任;3、 提供服务:指导性、管理性、事务性服务;4、 富于创新:创新素质和能力;5、 多重角色:面对不同情景、不

20、同对象、领导者必须扮演不同角色。二、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作为系统中的一员,对于上级组织系统而言,应该积极加强执行力;对于本级组织领导系统而言,应该充分发挥作用力;对于下级组织系统而言,应该积极提高领导力。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1、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2、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3、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第三节 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被领导者发挥基础性作用。一、 被领导者的含义:指在领导者的领导下,按照领导的意图,为实现组织目标,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个人或集团。类型:相对被领导者;绝对被领导者。两者总和就是人民群众。(一)、被领导者的本质

21、:是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属性。它是由被领导者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的。原始社会中,被领导者和领导者只是分工不同,并不是地位的差别,本质是社会的主人;在阶级社会中,被领导者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本质是被统治者,被压迫者;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人民当家做主,本质是社会的主人。(二) 、被领导者的特征:1、 服从性;2、 受动性:领导者负责带动,被领导者就应受动;3、 对象性:具有领导服务时的对象性;4、 源泉性:被领导者是领导者开拓创新的基础,具有源泉性;5、 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导职务。二、 被领导者的地

22、位与作用:在领导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 作用:1、 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2、 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选举权,罢免权;3、 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能否正确领会领导意图。(二) 、什么样的被领导者才是“好的被领导者”?一个好的被领导者,应该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参政议政的知识、能力,能够与领导共同把握社会主义领导的正确方向,脚踏实地地实现领导目标。1、 要服从领导;2、 要支持领导;3、 要监督领导:监督内容:一:领导者是否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履行职责;二:对领导者的成绩和能力进行恰当评价。这种监督必须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

23、是、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实现。第四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基本问题。从性质上说,二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协调统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二者的冲突;同时两者的关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二者的关系是:1、 相互信任的关系;2、 相互促进的关系;3、 相互支持的关系;4、 相互转化的关系;两者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终身的。5、 相互监督的关系。领导者监督被领导者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措施,同时服从全局利益;被领导者要对领导提出批评与建议,经过监督,有权罢免“坏”的领导者。第三章 领导的职能和原则第一节 领导的职能

24、领导职能: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它是领导本质的具体表现。一、 领导职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1、 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精干高效组织机构,从而才能实现领导活动的科学化。2、 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3、 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二、 领导的一般职能:1、 引导:正确地规划目标是引导的核心;正确地提出任务是实现领导的中心五一节;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是引导的重要内容。2、 指挥:运用组织权责,发挥领导权威,推动下属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指挥一般采取命令、说服、示范等三种方式。命令:以强制性为后盾是一种具有明显约束力的指挥方

25、式;说服:布置任务时要晓之以理,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是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示范:典型引路,身先士卒,为人表率等。3、 组织:按照目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使用人员等,是实现领导任务的可靠保证;4、 协调:是领导的基本职能之一,贯穿领导活动过程始终;两种方式:一是经过积极促进来达到新的平衡;二是经过严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的秩序;5、 监督:检查规划目标任务的招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确保任务的完成。监督方法:实行报告制度,进行工作指导,辅导专案调查等。监督原则应是及时而有效的。6、 教育:对群众宣传、动员、培养、训练,提高她们素质,改正错误。教育划分:政治思想教育:是实现领

26、导决定的保证,特别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的重要职能之一;业务技术教育:是帮助群众完成具体业务的保证。总之:领导一般职能规定了领导活动的方向,也制约着领导活动的效能。三、 当代领导的基本职能:(一) 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的职能。科学决策还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和反技术。当代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领导者在决策工作时借助“外脑”的作用,如智囊团,思想库等。决策时应注意:1、 关于审时度势,利用机遇;2、 不但实事求是,还要恰如其分;3、 善于运用冲突有利于激发想象力;4、 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充分发挥“外脑”作用的主观条件;5、 善于评价,因此说,评价能力是决策的基础。(二) 选才用

27、人:1、 领导者的选才用人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选拔干部,必须全面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2、 凡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人,都是现代化建议需要的人才。领导者用人应注意:(1)能级、能质对应。(能力层次,素质类型)(2)优势定位。把人才安置在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3)结构优化。人才配置得当。3、 用人艺术、从来不是技艺问题,它同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领导者必须:(1) 有强烈的求才欲望,积极的求才动机,自觉消除用人的心理障碍;(2)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善于调动人才的心理因素,不论资排辈,善得人心而不依仗权势。(3) 注意

28、创造人才成长的社会心理环境,注意人才的心理保护。(三) 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活动的中心五一节。改变人的认识、观念、政治立场,动员其努力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工作。正确处理好构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要素间的关系应做到:(1) 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被教育者思想发展变化规律;(2) 依靠群众力量做好思教工作。一是广泛宣传教育,二是充分运用自然形成的各种交往和关系,组织互相思想帮助活动。(3)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第二节 领导的原则领导原则: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分领导总原则,基本原则,具体原则三大类。一、 领导的总原则:在中国领导实际情况中那些根本性和综合性的原则。1、 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29、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原则(强国之路)。2、 实事求是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精髓。3、 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党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基本内容:(1)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2) 各级领导机关,除派出机关,均由民主选举产生;(3) 各级代表大会产生本级委员会,各级委员会均向本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4) 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群众意见;(5) 各级组织都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6) 上下级组织要互相沟通,互相支

30、持,配合和监督,维护一切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者的权威。4、 群众路线原则: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法和原则。(1) 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观点;(2)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观点;(3) 以群众的利益为准则,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4) 树立相信和依赖群众的观点;(5) 用正确方法领导群众,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二、 领导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共同规律的领导原则。1、 统一领导原则;统一的意志,目标,行为规范。两方面意思:(1) 组织体制应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上一层级与下一层级职能部门不发生直接关系)(2) 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

31、原则。(一个人不同工作可不同领导) 统一领导要解决的两种关系:(1) 处理好集权与分权关系;(2) 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2、 分层领导原则;(1) 分层领导由领导幅度所决定。(不同的领导系统领导幅度不同)(2) 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相近或相似职能划分为一层,一个领导可履行不同职能)(3)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各层级领导负责做好本层次的事)3、 系统整体原则;用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体与局部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明确分工,善于放权,建立责任制使局部充满活力。4、 权责一致原则;要求领导者都应具备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并使它们

32、相互一致,努力做到事有人管,管事有权,权连其责,利益与成绩相关。5、 民主公开原则;领导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扬民主,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1) 贯彻民主公开原则,能较好地体现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2) 贯彻民主公开原则,将有助于领导决策;(3) 贯彻民主公开的原则,办事程序公开,是群众对领导实行民主监督的前提;(4) 贯彻民主公开的原则,也是提高领导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6、 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原则。指工作中重大问题要由领导集体讨论和决定,集体决定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失职者追究责任。* 集体领导要求各级领导者:(1) 正确区别一般问题和重大问题

33、,不可事无巨细一概交由集体讨论;(2) 集体领导必须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不能借口集体领导而无人负责;(3) 上级领导不能借口集体领导,随便干预下级领导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实行分工负责的作用:(1) 便于对每个领导成员工作纯净进行评价和考核;(2) 有利于增强领导者的责任感和积极性;(3) 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 分工负责要求各级领导者:(1) 必须明确每个领导成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2) 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包括质量、数量标准及时限要求等;(3) 必须以相互支持和配合为前提;总之,上述原则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第四章 领导观念第一节 领导观念概述一、领导观念的基本内

34、涵:观念: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导观念: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或反映。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动领导观念更新的原动力。二、 现代领导观念的基本特征:1、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坚定的、鲜明的政治立场;2、 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要摒弃或改变那些已经过时的、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旧观念,又要树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的、进步的新观念;3、 既要有中国的民族特色,立足本国与当前,又要面向世界与未来,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务的需要。三、 领导观念的重要作用:1、 领导观念指导领导者的思维

35、活动,制约领导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2、 领导观念决定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影响领导活动的成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反映客观实际和发展趋势的领导观念,将会对领导活动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第二节 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一、 现代领导的基本观念:(一)政治观念:(1)政治观念的基本内涵:领导者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本质的意识和看法。领导者的政治观念反映在:1、 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2、 坚持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3、 还表现在政治文明意识。(2

36、)领导者树立政治观念的必要性: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2、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3、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4、 坚持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需要。5、 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各平演变,需要坚定的政治观念(西方国家技术、经验、价值观念)。(3)领导者树立正确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1、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 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甘当人民公仆,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3、 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自觉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4、 坚持严肃的政治纪律,保持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37、;(二) 人本观念:1、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解决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核心要义:(1)作为执政党,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权益,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2)作为单位领导,坚持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团结人和激励人。(3)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以人为本的目的:强调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2、 领导者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的必要性:(1) 坚持以人为本是由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决

38、定的。(2)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者的本质要求。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物对人的统治,使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3、 领导者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1) 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人是目的,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 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最重要的资源;(3) 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要关于发现和依靠关键人才。如二八法则,20%决定事业进程;(4) 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人尽期才,各尽所能;(5) 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激发消解惰性;(6) 倡导人文关怀:提倡用善意和真诚处理人际关系,信任,理解、宽容、沟通。(三) 权力观念:1、权力观念的基本内涵

39、:权力:是主体所具有的资格和能力。是能够支配和影响她人行为的一种控制力,或者说是一种把个人意志强加在其它人的行为之上的资格和能力,是领导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权力观念:领导者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内容及行使等方面的系统认识或根本看法、态度,是领导干部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两种权力观:一是为人民服务;二是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权力观。2、 领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1) 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内容包括:强制权、法定权、奖励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2) 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为人民服务;(3) 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合理合法原则、合理授权

40、,在规定范围内行使;(4) 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行使权力意味着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权力与责任是统一的;(5) 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权力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表现。(四) 法治观念:1、 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法治观念: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的认识和态度。领导者的法治观念:领导者围绕领导权力和领导职能所形成的依法用权、依法领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主要表现在领导活动中对宪法和法律的信仰与遵从、对民意的尊重与服从、对权力的敬畏与慎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

41、(法治的根本保证);此五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1) 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法律的贯彻执行,依赖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2) 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切实依法行政的首要条件;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3) 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4)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保障人权的需要。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经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要领引入宪法,将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3、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1) 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2) 自觉

42、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3) 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障的观念;(人民权利至上,人民意志与利益高于一切,人权与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4) 自觉坚持贪污领导,依法用权的观念。依法用权要求领导者牢固树立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思想信念,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五) 市场经济观念:1、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内涵: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主要经过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观念:领导者对市场经济要有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 领导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

43、的基本要求:(1) 认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一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中国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出来的优越性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原因;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总之:中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2) 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基本规律:需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缺陷:是市场经济具有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不能自发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等即市场失灵

44、。(3) 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基本特征: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开放性。(4) 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目标: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动和竞争力,为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任务: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三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六是:健全就业、收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5、,维护社会公平;七是: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六) 改革创新观念:1、 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内涵:改革创新观念:人们对改革创新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她是一切领导活动创新的先导;要形成广泛开放兼容、锐意开拓进取、大胆革新探索的思想意识。改革创新:运用新方法和手段,在原有结论和方法上做出改革的探索和贡献;2、 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1) 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践行科学发展科的必然要求;发展观决定并检验改革观,改革观体现并保障发展观,科学发展科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2) 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观需要;不断地变化与永恒的变革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显著特征,任何机构

46、每时每刻都必须面对变化与变革的挑战。(3) 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新的事物和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4)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领导观认识领导是推动组织变革的力量。只有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从多方面,多方位,多层面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推动变革。3、 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1) 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性质: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一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47、,振兴中华民族。二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 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3) 坚定改革创新的立场和方向;立场: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明确改革创新是为了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 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日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就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本质是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锐意开拓进取,大胆改革创新的思想意识。由十七大提出。与日俱进: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努力体现规律性,富于创造性。(5) 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