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640055 上传时间:2024-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资料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D】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保罗•朗格朗 D.培根 【答案解析】: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其中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终身教育思想。 2.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A】。 A.19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答案解析】:19 ,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招收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C】。 A.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 B.实现爱国教育www.Kao8.CC C.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 D.使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 【答案解析】:小学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5.学生经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B】。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洁性 D.交往性 【答案解析】:学生经过认识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间接性的特点。 6.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C】。 A.国家教育 B.民主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答案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而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7.【B】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A.人口的性别结构 B.人口的年龄结构 C.人口的文化结构 D.人口的阶级结构 8.17世纪英国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她们之因此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她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A】。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观点 D.基因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她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故注重教育的价值。 9.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D】。 A.杜威 B.华虚朋 C.伯克赫斯特 D.克伯屈 【答案解析】: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 首先提出的。 10.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C】。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答案解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1.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是【A】。 A.小学德育目标 B.小学德育的内容 C.小学德育的原则 D.小学德育的方法 【答案解析】: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12.“拔苗助长”违背了人发展的【B】。 A.平衡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解析】:拔苗助长故事盼寓意是批评了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行为,教学中“拔苗助长”违背了人发展的顺序性。 13.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A】。 A.文化 B.教育 C.学校 D.知识 【答案解析】: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 14.对被评价对象做出鉴定,区分等级,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属于【D】。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解析】:相对性评价是对被评价对象做出鉴定,区分等级,了解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15.教学研究的第一步是【B】。 A.研究方法的设计 B.研究课题的选择 C.研究方案的实施 D.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答案解析】:教学研究的第一步是研究课题的选择。[page]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ADE】。 A.前制度化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及教育 D.制度化教育 E.非制度化教育 【答案解析】: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有【ABDE】。 A.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 B.掌握学习的理论 C.自然和自由的教育 D.结构课程理论 E.实验教学理论 3.下列属于教学活动的是【ABCDE】。 A.课前准备 B.上课 C.练习 D.评定 E.作业 【答案解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 4.班集体的特征有【ABCD】。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答案解析】:ABCD四项均为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 5.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所共有的特征是【ABD】。 A.内容的统一性 B.相正确独立性 C.本质的阶级性 D.历史的继承性 E.现象的一致性 【答案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所共有的特征是内容的统一性、相正确独立性、历史的继承性。 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E】。 A.杨贤江 B.蔡元培 C.康有为 D.徐特立 E.陶行知 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BCD】。 A.儿童对成人模仿的需要 B.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社会需要 C.人类生存的需要 D.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E.社会安宁的需要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8.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哪几方面?【ACDE】 A.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B.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答案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另外,教育也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认识活动。 9.家庭环境的效应表现在【ABCDE】。 A.家长的职业类别 B.家长的期望水平 C.家长的文化程度 D.家庭的自然结构 E.家庭的气氛 10.中国的教育结构确定了以下哪几种类型?【ABCDE】 A.基础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E.成人教育 [page]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教师劳动是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的结合。【】 2.小学教育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就是教学规律。【】 4.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5.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6.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内因论的典型代表。【】 7.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8.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她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她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9.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仅存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10.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11.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12.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13.智育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14.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15.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 是非判断题答案 1.√ 【答案解析】:略。 2.√ 【答案解析】:略。 3.× 【答案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可是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发现、掌握教学规律,却不能制定教学规律,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4.√ 【答案解析】:略。 5.√ 【答案解析】:略。 6.× 【答案解析】:“白板说”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7.√ 【答案解析】:略。 8.× 【答案解析】: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她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她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9.× 【答案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不但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还存在于其它方面。 10.√ 【答案解析】:略。 11.× 【答案解析】: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12.√ 【答案解析】:略。 13.× 【答案解析】: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14.√ 【答案解析】:略。 15.× 【答案解析】: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有研究者对8个班的语文课和数学课上师生交流时间进行观察统计,把所有观察的8个班的课分为四类: (1)演讲型的课,这类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师生联系的方法是教师与全班交流,单向传授,即很少有师生间的问题,也缺乏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生被动的听讲、理解与接受。这类课占调查的25%。 (2)演讲—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教师不但对全班讲授,而且还注意提问个别学生。这两种活动各占上课时间的40%以上,共占上课时间的80%以上,这两种活动方式,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来说,都是被动的听教师讲、教师问和个别学生答。这类课占了调查的40%。 (3)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问,一位学生答,教师再问,再一位学生答或补充,这种问答活动占一节课一半以上时间。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课就是听,自己表示的时间很少。这类课占调查的14.3%。 (4)混合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学生答,一学生领读、全班跟读等方式。这类混合型的课,绝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时间仍是被动的听、接受和理解别人的表述。这类课占调查的10.7%。 1.你认为上述四类型课存在什么问题?【ABCD】[不定项选择题] A.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 B.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述学习的机会少 C.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 D.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2.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ABCD】[不定项选择题]www.Kao8.CC A.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机会 B.减少全班统一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增加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 C.采用先个人,后小组,再全班学习等形式的教学策略 D.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本大题1小题.共9分) 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李华同学在体育课上表现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点评说:“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句子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何不妥之处?【ABC】[不定项选择题] A.限制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B.没有敏锐的捕捉教育细节 C.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D.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