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美学教学课件.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462276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3.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教学课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美学教学课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美学教学课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美学教学课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美学教学课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美学课件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学?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历史与现状第二节美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第四节怎样学好美学第一节美学:历史与现状一、历史上的美学(一)古典阶段: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从先秦两汉到近代王国维之前,中西 方思想美学还处在-种“前美学”的形态。1、具体表现: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亚里士多德:“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基督教的上帝代替了至善和理式,上帝就是智慧、仁爱和最高的美,就是位于造物主 静观阶梯之上的自然美的诸事物的源泉”。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

2、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 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埋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漏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繁,似善化。其 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2、特点归纳:初步和比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关美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和范畴,并作了一些尚不彻底 的回答;对美的思考往往同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哲学、伦理把握直接联系在一起,“美”与“善”常常混为一谈。(二)美学学科的建立与成熟1、主要特点: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学科,“美学”得以正式建立,并在德国古典美学那里趋于成熟,

3、完成了系统化、形态化的理论构建。2、过程:3个人物鲍姆嘉通:命名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A.G.Baumgarten)在诗的哲学默想录里,第一次提出 了诗的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并以希腊语中“埃斯特惕克”一词称这种诗的哲学为“感性 学”(德文为 sthetik,英文为 Aesthetics)。直到1750年,他用sthetik作为书名,出版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拉丁文专著(即美 学第一卷),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而鲍姆嘉通也因此被后人誉为“美学之 父”。康德:体系康德美学的重点在人的感性认识能力、主体心理机能方面,深刻地提出了有关“审美判 断力”的问题,不仅给予审美判断(即审美心理机

4、制)以组合有序的表述,而且在重点分 析审美心理机制的过程中,形而上地探求美(情感表象),形而下地推及艺术,建构了一 个以审美判断为中心的先验哲学的美学体系。这样,在康德那里,美学便不再是一个空洞 的理论框架,而成为有着充实的内容、明确的对象以及一系列概念范畴的严谨体系。黑格尔:历史1黑格尔则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能力的产物、对应物一一诗(艺术)以及艺术的历史。在他那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主体心灵理念的感性 形象表现,则是美的最高形态。正是以美的理念或理想为起点和中心,以美的理念的逻辑 和历史的感性呈现(即艺术类型和艺术体裁)为基本对象与内容,黑格尔建立起了一个庞 大

5、而严密的艺术哲学(美学)体系它的最大贡献,是给了美学以逻辑与历史,把美学 从重视心理研究引向了重视历史研究的方向。(三)现代美学之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和现代西方美学的 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马、恩的美学贡献:从哲学人类学高度,深刻阐述了人类审美的普遍规律。“美 的规律”、“自然的人化”、“异化劳动”2、现代西方美学:在总体上集中体现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和美学 的反叛,其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流变更迭,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主线。它的主要特点:第一,现代西方美学内部,集合了诸多思想学说和理论流派。第二

6、,现代人本主义美学张扬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以非理性因素解释艺术创 造和艺术接受的本质,追求审美的绝对自由和超越。第三,1876年,德国实验心理美学创始人费希纳(G.T.Fechner)在美学导论中提 出,美学应从感性经验事实出发,走归纳和实验的道路。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正是在经验主 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展开了对具体审美经验或艺术事实的经验描述、理论推演和一 般概括。第四,现代西方美学基本背离了传统思辨形式,悬搁了美的本质类思辨性问 题,转向经验性的艺术哲学、特别是审美心理学方向,寻求解决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经 验性问题。第五,现代西方美学以审美一一艺术为中心,重视研究艺术本质、特征、规

7、 律、构成等问题。二、美学现状:1、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工 作,主要是为自己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支点。这一点,正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化的 建构意图。2、表现:在人本主义这条线上,从“结构”到“解构”的转向,充分体现了美学的“后现代”特 点结构主义曾强调作品本文背后实际起支配作用的“结构”的存在,解构主义却要取 消一切“中心”,消解全部“结构”;结构主义强调作品本文的内部研究,解释学美学、接受理论等却把重点转移到读者和接受过程,强调本文意义的不确定、相对和多义,呈现 了“非中心化”的特点。在科学主义这条线上,分析美学曾经由语言分析入手,反对固

8、定 的美的本质探讨,走向了美学的取消主义;后分析美学则集中到艺术本体论上,以折衷主 义取代取消主义,走向了美学的建设性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法兰克福学派高举社会批判旗帜,提出“反艺术”的理论。第二节美学的学科定位一、美学的定位(-)美学不是自然科学近代西方,有一些美学家曾试图从自然科学层面上研究美学。比如,费希纳就主张“自 下而上”地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对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和对象的审美属性进行定量分析。问题:1、对于美学来说,人和人的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不可能以单纯科学手段达到普遍 有效的定性和定量。22、如果把美学定位于自然科学,并不能完满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审美主体的生理、心 理因素的社

9、会历史性,能否以科学实验来加以精确测量和界定?心理实验的观察数据能不 能穷尽人类变化无穷、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美学不能定位于社会科学实际上,很长时间里,许多教科书已经习惯于按照社会科学的学科框架来讨论美学的概 念和范畴。两个重要区别:1、研究对象对象的区别。社会科学是从社会整体或群体角度来研究人类关系和行为;美学研究就是要从人的活动 本身出发,观照、理解人的生命存在,进而阐释人生的整体意义、精神价值。2、对“人”的理解的差异。在社会科学视野中,个人更多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出现的,即作为一个社会人 而不是一个拥有自身全部丰富性和主观情感的真正个体;但在美学中,人却不仅是社会 的,同时

10、也有其自身特殊内在的生命本质人的全部丰富的感觉力,如观照形式美的眼 睛,欣赏音乐的耳朵。(三)美学属于人文学科1.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人文学科是以整个人文世界为对象的。具体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以独立存在 的自然界为学科本体,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科学以社会存在为学科本 体,总结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社会结构及其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则在 于,它以人本身的生命存在和活动为本体,要从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个性与传统的 矛盾之中,通过历史具体地探讨人类群体和个人创造文化的过程,达到对人生整体意义和 人

11、类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把握,进而探究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并开辟人类生活新的价值领 域。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具体内涵第一,在研究方法、研究主旨上,美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比较而言美学以研究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为核心。不能脱 离感性形态,总是保留着某种阐释上的模糊性、体验性和多义性。与社会科学比较而言美学研究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的艺术和审美活动,以及在 人际间起沟通交际作用的各种情感符号等,所探讨的是文明与人的精神实践的关系以及人 在精神上寻求自由的可能性。例:例1、关于月球。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 年龄大约有4

12、6亿年。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 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 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0左右,月球表面的重 力约是地球重力的l/6o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 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 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 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即月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形。月 球上直径

13、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 000多个。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 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 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3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中国文化中的月亮绝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也不是一片凄凉的荒源,相反,她是我们 的精神家园,是一片温暖的灵魂栖息地,她带给我们一种温柔的喜悦。月亮的美,在于她富有动感的色彩和形体,-在于色彩与形体的不同组合,也在于这种组合与周围 环境的多重联系,以上因素及其组合,构成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能触动着人们敏 感的灵魂,引发丰富的联想,激起种种不同的审美情感。月亮给人的色彩感觉是多样的,时而皓

14、月当空,时而朦朦胧胧;刚刚出现在夜空中的月 亮黄中透红色,慢慢地随着亮度的增大而变成浅黄色,直至一轮皓月洒下银色的清辉。老 舍先生在小说月牙儿中谈到,同一个主人公我,在同一个院子中看月牙儿,有 时月牙儿是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有时感觉着月牙儿老有那么一点凉气,象一 条冰似的”有时觉得这月牙儿比什么都亮,都清凉,象一块玉似的有时觉得这月 牙儿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金光儿轻轻地送到柳枝上”。例2、关于婚姻:在中国古代,儿媳被婆母休弃之所以不为社会舆论反对,是因为它符合所谓“七出”条 律,探讨这种宗法制度的产生根源、内容和形式,便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体现出来4(物质存在形态),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创造的奔马的

15、感性形象及其情感表现力,以及它所我们比较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和一匹真马的价值,不是要比较它们各自质地的经济价值例:徐悲鸿群奔中“马”的价值:实现,也是主体心灵能力和愿望的证明。主体的精神创造能力得以自由发挥,心灵进入自由的境界。);不仅是对象价值潜能的活动及其相关价值(审美主体积极的心灵活动能够在对对象精神价值的领悟中得到提升,括对象价值(审美对象本身具有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精神价值),同时体现了主体注:审美价值就是经由审美活动而形成的主体与对象的精神联系方式及其成果,不仅包人生;审美使片面的、不完整的人成为全面、完整的人。美活动中,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出现,不仅超越了有限的经验世界,而且超越

16、了有限人类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旨在超越有限人生,以求获得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在审第三,追求与建构人类价值体系,是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一致的本性。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说“反其意而用之”。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本词用陆陆游(11251210)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卜算子咏梅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一一毛泽东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驿外断桥边

17、,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卜算子咏梅陆游例:谈谈这两首词之后的文化心理对象,而是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在体悟对象的过程中重新塑造了对象。类文化心理结构在审美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消极地反映客观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由人文(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传统)因素所造就的人第二,人类审美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决定了美学的归属。中所张扬的追求自由的特定情感,则是美学所要研究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对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的赞颂,以及作品创构的审美境界,其的艺术家创造精神,来确认人自身的情感和生命精神,获得一种感动心灵的审美价值。徐悲鸿画的马,既

18、没有唐马的雍容,也没有宋马的清俊,“奔马”的氛围是压抑、紧 张、急迫的,但情绪亢奋、激昂、砒砺甚至是声嘶力竭的。有焦虑和迷茫,却没有消沉。傲骨嶙峋,冷对惨淡的末世勇猛顽强,追求光明和理想。微昂的马首沉着坚韧,前奔的雪 蹄铿锵有力,其忍辱负重急流勇进之态跃然纸上。郭老赞曰“豪情不让千钟酒,一骑能 冲万仍关。”这是对“奔马”的传神写照,也是雄健国民的精神写照。如果说,唐马主枯改、风韵,宋马主理趣、品格,那么徐悲鸿的“马”则主精神、气 势,如果说,唐马充满壮阔的豪情,宋马表现出冷静的思恋,那么徐悲鸿的“马”则面 对现实政治,直视苦难人生,富有更为积极的时代意蕴唐马博大、宋马精深,徐悲鸿的“马”,则在

19、悲凄氛围中显露出骨峻神辣形奋意发的风貌。论徐悲鸿的“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一一蒋立群二、美学的客观性(一)如何理解美学的客观性1、审美活动、审美现象的基本过程和结构能够被人感知和把握。2、美学的客观性主要不是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性,而是来自于人的生存状 态、价值追求、文化积淀和民族传统的共同性,来自于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普遍必然的内在 要求,来自于审美活动中人的心理方面的某种共通性。例:“春江水暖鸭先知”,曾有人刁难:“鹅独不知耶?”“两岸猿声啼不住”,有人 偏要考证:”是猿声还是猴声?”就拿对诗的理解来说。由于诗的语言“创造性地损坏”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标准语义,即 有意违反了日常语言

20、形式,在相互修饰中互相破坏着彼此的词典意义,倘或用科学的精确 固定的词典语义去衡量它,便会不得其门而入。(二)美学客观性的基础美学的客观性靠什么来提供保证呢?我们说,主要是依据了审美活动中超个人、超历史 的普遍形式。例:歌德(Goelhe)就曾经这样热情地说过: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必 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必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 侧面。江城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21、,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第三节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美学的对象1、争论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应该如何表述?这是一个在美学史上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就拿中国美学界来说。早在20世纪30年 代,朱光潜就曾主张通过美感研究去解释事物的美,认为“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 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 物处某种境地有同样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的”。而 50年代“美5学大讨论”中,人们则或把美作为

22、美学研究的对象,或把艺术作为美学对象,或把美和 艺术作为美学对象,基本上都还没有超出已有的历史高度。在我们看来,对美学学科对象的揭示,就是要确定美学的活动范围和任务,而审美活动 作为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超实用功利的普遍创造形式,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这些特 性。因而,要真正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这个关键。(一)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其主体构成所决定。一切审美活动的主体,都是有生命、有实践能力的人,而人正是美学所关心的中心。(二)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特性所决定。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并且只存在于人所进行的审美 活动中。这是审美关

23、系最基本的特性。注:审美关系是由客体(譬如“花”的形象)形式刺激主体生理心理机制,满足主体潜 能或本能需求而建立的一种关系。梅花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一种花,许多人都觉得梅花很美,看见梅花就很 高兴,很愉快。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看见梅花就很高兴、很愉快呢?为什么会觉得梅花美 呢?观赏者对于梅花的审美关系的分析:首先,悦目。其次,契合理想。第三,人格化。(三)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美学研究目的所决定。美学研究就是要揭示审美现象背后的价值本质。而审美现象、审美价值的本质,从来都 不是脱离人类审美活动而自在存在的。二、美学的方法:(一)思辨与实证相统一(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三)历史意识与当代

24、意识相统一(四)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第二章审美发生第一节美从何处寻:审美发生论史美从何处寻?在美学史上,由于理论出发点、追问的角度不同,美学家们对于人类审美 发生问题的解释也各有差异,其中较有影响的审美发生理论,主要有摹仿说、巫术与图腾 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劳动起源说一、摹仿说德谟克里特”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 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亚里士多德“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 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

25、得来 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是最快乐的事,对一般人亦 然,只是一般人求知的能力比较薄弱罢了。”评价:合理:坚持了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的思想立场。不足:过于强调人的自然本能,忽视了审美发生的社会前提;混淆了审美发生与人类的 认识发生这两个问题。二、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6“在原始人那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巫术的直接表现,而美就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与图 腾活动”。金枝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在狩猎时,原始人普遍采取舞蹈、咒语等形式,因为在他们看来,通过这些形式,就可 以凭借神灵的力量来实现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实现神灵对自己的佑护,避免引 起动物对自己的嫉恨

26、。与巫术观点相联系的,还有图腾崇拜说:审美(艺术)发生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活动。:“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 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霞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 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溶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美的历程李泽厚评价:原始巫术、图腾崇拜对人类审美(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原始巫术、图腾崇拜一方面有着明显的实用生活价值,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为了完成从 心理上对自然威力的克服以及对自然的支配。三、性本能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审美源于对异性的

27、关注与人的性本能。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达尔文 和弗洛伊德等人。达尔文:美不仅先于人类社会,而且并非人类所独有;美是一切生命之物的共性,而这一共性的 基础便是对异性的关注与对性的追求伏尔泰:“如果你问一个雄癞哈蟆:美是什么?它会回答说,美就是他的雌癞哈蟆,两只大圆眼 睛从小脑袋里突出来,颈项宽大而平滑,黄肚皮,褐色脊背,”,如果你问魔鬼,他会告诉你 美就是头顶两角,四只蹄爪,连一个尾巴”弗洛伊德:人类的一切行为,特别是审美及艺术创造,都源于人类自身的性本能。由于现实中各种 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人的性本能不可能总是得到满足。因此,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就在于通 过想象,以曲折的方式满足人们的性本能要求。评价

28、:生理性基础与社会性基础:当人类不断由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走向社会化的人时,审美发生中的生理性基础必将让位 于社会性基础。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了审美发生中的心理因素,但心理因素却不是一个最终的决定因 素;人类审美发生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四、游戏说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审美产生于人的游戏活动。这一理论最初由德国美学家莱辛提出,并为席勒和斯宾塞(H.Spence)所发展,而席勒是其重要的理论代表。“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 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即对外观看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 好。”席勒美育书简感

29、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7评价:席勒有关游戏说的理论,主要是为了以审美方式解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状态下的人性分 裂问题,其中初步注意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审美创造,以及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第二节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美、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没有人类社会、人类 生活,就不会有人的审美活动,美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所 以,我们说,在人类社会之前,自然界无所谓美丑,美和审美都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的社 会历史进程而呈现出相应历史形态的。一、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提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的观点。(一)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

30、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 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人脑的复杂结构,为人类意识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也为人类审美意识 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人对生产过程以及结果的反映为审美这一人类精神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内容与形式两部分。就内容而言,它是对人类生存过程中一切行为的反映,并且带有强 烈的或明显的情感色彩;就形式来看,它是在长期的生命活动、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中发 展起来的,具有社会的性质。(-)劳动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当早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从事各种实际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时,他们便在心理上 产生了对这些活动的再表

31、现要求,并最终通过原始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 正是“为艺术的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 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 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鲁迅西班牙亚勒泰米拉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二、审美起源的历史描述人类的生存需要,导致了生产劳动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而伴随生产劳动的展开,与生产 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精神活动逐渐独立起来。审美活动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也在这一 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由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本身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因此,审美的发生 也

32、应从工具的制造开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 度来进行生产,并FL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 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山西丁村人石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在实现自我发展的生产劳动中,不仅要实现实用价值,而且也在生产活动过程及其结 果上感性地实现了某种“审美的”价值。在审美发生问题上,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矛盾 是对立统一的。尽管“美”最初是隐藏在实用价值的后面,但实用价值的生产本身却为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成为人类审美发生的重要历史根源。新石器的变化节奏,便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

33、发现的从“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声里,原始人发现 和创8造了一种节奏,它为原始音乐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讲:“在所有这些 场合下,歌的节奏总是严格地由生产过程的节奏所决定”;“既然对于原始人说,音乐中 主要的东西是节奏,所以不难了解,他们的简单的音乐作品是怎样从劳动工具与其对象接 触时所发出的声音中产生出来的。”川江号子第三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一、审美活动及其特征(一)概念: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二)特征: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1、在生活与生产劳动过

34、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2、人能够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蜂巢与建筑第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 重要尺度。第三,在审美活动中,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 进行的。日出-印象莫奈日出印象评价: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本身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嬉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 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 的传统主义。日出印象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35、。迅速成为一 个风靡全球,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画派。它强调自然界的光和色,把光与色的变化作为绘画 的主流。莫奈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外光技法进行绘画的印象派大师。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 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 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 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 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日出印象。它作为一 幅海景写生画,整个画面笼

36、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 雾气交融的景象。日出时,海上雾气迷朦,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 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形成在人类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始终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状态。而审美主体 与审美客体的形成,正体现了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成果及其水平。可以认为,正是在“人 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的形成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以及两者 的对立统一关系。请比较以下儿处对日出的描写:“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9淮南子本经训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37、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 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 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 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 一片灿烂的亮光。一一巴金海上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 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二)审美

38、主体及其性质1、概念:所谓主体,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象化了的现实的人。而审美主体则是有着 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心理机制,并现实地承担着审美活动的人。2、审美主体的性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审美主体是在具有了社会属性前提下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人是一个特殊的一个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 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主体的 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 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审美主体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

39、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 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 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审美主体的心理机制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不论在这里和那里,审美趣味的状况 总可以成为生产力状况的准确的标志。”(三)审美客体及其特性1、概念:审美客体是被审美主体所感受、体验、改造的具有审美属性的客观对象,是 在生产劳动中人化的对象。2、争论:决定论、客观论。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

40、自 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下我们认为,审美客体只能是客观世界中同主体本质力量相对应并被主体审美活动具体确 证的客观对象,它体现了客观事物由自在的自然之物进入到同社会主体相联系、带有社会 属性的客观存在行列,即由自在之物发展成为“为我之物”。3、审美客体的特性:第一,审美客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的提高而不 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变化发展标志着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进程。第二,审美客体的发展有着一个由生活形态到审美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变化过程。10江馆清秋,

41、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 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 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第三,人对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也是审美客体的一种重要形式。掷铁饼者(Discobolos,大理石雕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 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Myron)作于约公元前450年。作者米 隆。鉴赏:这尊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现投掷铁饼的一个典型瞬间动作:人体动势弯腰屈臂成S型。这使单个的人体富于运动变化,但这种变化常

42、常造成不稳定 感,所以作者将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让左足尖点地以支撑辅助,以头为中心两臂伸展成 上下对称,从而使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身体的正侧转动,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 掷铁饼的运动规律,又造成单纯中见多样变化的形式美感。作者米隆在这一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出色的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的过程,表现了一种动态的美。掷铁饼者张开 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紧贴 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整个雕塑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壮 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里面的“人”20

43、04年8月27日晚,中国选手刘翔以1 2秒9 1夺得雅典奥运会男子1 1 0米栏冠 军这一成绩打破了 1 2秒9 5的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也是亚洲人在 西方选手长期垄断的奥运会男子田径短距离项目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乌克兰全国举行政治罢工。一场政治风暴似乎将在乌克兰一触即发。一名利比里亚士兵奋力保卫一座桥梁当地时间2008年9月7日,海地卡巴雷,一名妇女看着在飓风中死去的12名孩子的尸 体被抬到卡车运往停尸房,忍不住留下眼泪。三、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并共同推动人 类审美活动的发展。(一)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44、中,客体对主体具有决定性作用。审美主体的存在又依附于审美客体的产生。同时,审美主体的情感、意志、想象等主观 因素都要受到客体存在及其性质的制约。(二)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具有反作用。1、审美主体本身审美能力的丰富和提高,促进了审美客体范围的扩大。2、审美主体以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为特征,体现着对客体存在的特殊认识。3、审美主体以其审美创造实现了对审美客体的反作用。审美创造:是以客体存在为模本的,但同时它又在主体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丰 富和拓宽了客体的审美形象,并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实现了艺术的真实一种更带有规 律性的对现实的揭示。唐寅三十六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

45、桃花坞原是 宋人章庄简的别墅,但经风雨沧桑,早成一片废墟。不过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一曲清溪婉蜒流过,溪边儿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儿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卖 画的钱建成了桃花坞别墅。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 亭”、“峡蝶斋”等匾额。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 主”O11唐寅-桃花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46、。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第四节审美关系及其价值特征与意义一、审美关系及其价值特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对象性关系。(一)审美关系形成条件1、是“人化的自然”。2、是具有“对象化”自身本质力量的主体。“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 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种关系善:人作为实践主体,他的一切作用于客观存在的力量所触及到的对象就是实践客 体,他所追求的是实践客体的合目的性。(如工人做工)真:人

47、作为认识主体,他的认识能力所涉及到的世界就是认识客体,他所追求的则是客 体的合规律性。(如科学家研究)美:人作为审美主体,其以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方式去把握的客观对象就是审美客 体,人所追求的是客体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如画家作画)“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 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觉 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 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 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

48、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三种价值特征:三种主要的对象性关系,进而也构成了它们之间不同的价值特征:主体的理智与客体的真构成了理性的认识关系,构成的是一种认识价值。主体的意志目的与客体的善构成了感性的伦理实践关系,构成的是伦理价值。;主体的情感观照与客体的美构成了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关系,构成的是审美价值。二、审美关系的意义第一、人类审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地表征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意义。第二,审美关系的非现实性,促进了人对现实的超越性追求。审美关系既以主体与客体、人与对象的现实关系为基础,同时又一定地超越了现实关系 的约束,走向了主体心灵的自由

49、境界。花非花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 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 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 右边,一 12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 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 真实写照。格尔尼卡毕加索第三,审美关系积极地体现和肯定了个体的独特性。由于每个具体的审美主体的文化素养、后天的生

50、理发展过程以及特定条件下的心理状况 有差别,因而,每一个个体的感受、体验既可以与他人相通或相似,也可以有其独特性。虞世南咏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梳桐。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成。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清人施补华叽慵说诗里指出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 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成,是患难人语”。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中国历史上三位以画佛像著名的大画家曹仲达、张僧繇、吴道子各自在佛教人物画艺术风格上的鲜明特色大加赞评,称:“曹创佛事画。佛有曹家样、张家样、吴家样”。“曹家样”乃北齐曹仲达创构,其笔下人物衣纹大多为规则的垂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