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社会科学/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 史常亮摘 要:文章基于北京大学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县域经济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并且相比基础设施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经济数字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 异质性分析显示相比低收入县域和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高收入县域和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即数字乡村建设会拉大县际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 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溢出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县域之间关键词:数字乡村 农民收入
2、 直接影响 空间溢出效应 异质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环境规制与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机制、效应与政策优化研究”(编号:)作者简介:史常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湖南长沙一、引言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而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为目标的数字乡村建设有望接续农村工业化、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
3、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初步方案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实施纲要 在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截至 年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 和通宽带比例均超过 农村网民规模和宽带接入用户数分别达到.亿人和.亿户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尽管数字乡村已经成为农村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乡村的概念内涵、运作机制、发展模式与实践逻辑等理论层面网络首
4、发时间:2023-02-23 08:20:52网络首发地址:https:/ 主要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数字乡村的测度 由于数据的匮乏现有研究多从微观家庭着手分析互联网、宽带或者手机的使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但是数字乡村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互联网、宽带、手机等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单纯的宽带接入和手机上网不能与数字乡村画等号 而且数字乡村建设本身所具有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协同性特征也决定了单一的量化指标很难将其真实效果展现出来 二是数字乡村建设对经济影响的因果识别 由于逆向因果、测量误差等问题精确评估数字乡村建设的经济影响面临着内生性的挑战 虽然近期一些研究尝试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内生转换回归、双
5、重差分等方法来矫正潜在的逆向因果关系但对于测量误差由于这些研究多以单一的手机或者宽带、互联网使用作为代理变量难以捕捉其多维性由此造成的内生性可能依然存在那么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纵深推进农民收入究竟能否因数字乡村建设得到真正提高?考虑到中国大部分农村都在县辖范围内县域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的基本执行单元也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前沿阵地本文将北京大学编制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经济数据相匹配尝试从县域层面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检验 这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有所拓展:一是采用更具广泛代表性汇集国家宏观统计数据、行业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编制的数字乡村指数作为数字乡村发展的代理指
6、标弥补了以往研究采用单一指标的缺陷二是采用“所在市是否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工具变量来处理模型潜在的内生性可以为解决其他类似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提供借鉴意义三是基于县域间的经济联动性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外溢性进行检验丰富了数字经济方面的研究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一)文献综述数字乡村就是乡村发展的数字化是指乡村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的集成实现乡村产业数据化、治理数据化与生活数据化 理论上讲数字乡村建设将通过数字基础设施接入的“渗透效应”和数字技术使用的“乘数效应”“累积
7、效应”从而改善农村居民收入 然而现有研究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结论并不一致 大多数文献都肯定了数字技术使用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如、等分别检验了手机使用对印度渔民和柬埔寨大米种植户的影响发现使用手机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获取市场信息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市场农产品销售价格进而增加其收入 对印度大豆种植户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信息亭的引入显著改善了当地农民收入 刘晓倩和韩青基于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估计发现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相比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的年收入提高.元 胡伦和陆迁基于陕西省 份贫困县农户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克服自选择偏误后发现是否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
8、农户家庭总收入、人均纯收入、非农总收入和农业总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 孙华臣等基于 年和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发现户主使用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纯收入相对于非互联网家庭互联网家庭收入提高约.还有研究重点检验了农产品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发现参与电商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影响甚微 指出尽管信息技术能增强农民的价格搜索能力减少交易成本但其实际效果很可能被高估了 等对尼日尔农民的研究发现使用手机虽然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流动但并没有像理论预期那样转化为更高收入 和 对哥伦比亚农民的调查同样发现用手机短信为农民提供市场
9、价格信息和天气信息并未显著提高其家庭收入和支出 谭燕芝等基于 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回报不显著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还有一些研究则认为这种正向关系是否存在取决于一些前提条件 例如 和 对印度农民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使用仅对那些年轻农民收入有轻微的正向影响 曹冰雪和李瑾对京津冀蔬菜种植户的研究则发现信息技术采纳仅会对那些高收入农户的农业收入有显著正影响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对于农村居民能否共享数字红利尚有争议有待更多来自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经验证据 此外现有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尽管数字乡村的范畴包含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
10、宽广领域但已有研究多以单一的手机或者互联网使用作为代理变量可能导致遗漏变量问题二是数字乡村通过构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孪生的虚拟空间让两个原本不相邻的地区跨越时空界限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联系并因此产生空间外溢效应而已有研究大多采用非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忽视了地理空间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二)理论分析与假说理论而言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机制但最主要的还是创造新的增收机会和增强农民增收能力本文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就业效应 互联网、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加强了农民与外界的交流为农民家庭劳动者提供了更多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就业招聘信息从而帮
11、助其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中“解放”出来流入收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进而增加家庭收入 二是创业效应 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提高了农民获取信息和知识机会的便利性不仅有助于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知识更新能够提升人力资本而且有助于农民拓宽社会网络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从而增强创业融资便利性提高创业风险投资意识进而提升农民家庭创业活动绩效 三是市场效应数字技术的普及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堡垒促进信息向农民传递并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和解除市场准入限制来扭转其信息弱势地位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和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四是生产率效应 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一方面提高并扩大了现代农业知识的
12、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有利于农民快速高效地发现有用信息增进对改良农业实践和最新、最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了解从而能够有效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拓宽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提高综合产出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大数据的积累、开发、挖掘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流程的系统化整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全方位重塑进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增加农民收入假说: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数字化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数字技术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分布的现象以及不同地区在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存在着悬殊差距并非所有地区都能够共享数
13、字技术带来的“信息红利”在区域层面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而且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起步较早、水平较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完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更加深入从而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也走在前列 在区域内部相较于高收入地区低收入地区则不仅因为互联网接入水平更低、网速更慢且连接不稳定存在着以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差距为特征的一级“数字鸿沟”而且由于农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更难以跨越使用数字技术所面临的成本门槛和能力门槛还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使用差距为特征的二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所显现的不仅是不同区域以及地区之间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发展差距而且是由此引发的互联网红利差异以及
14、更加尖锐的收入分化 和 发现尽管互联网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但富裕国家的互联网获益效率要高于贫穷国家 类似地刘晓倩和韩青从农户角度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给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农村居民带来的经济收益最大而对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居民带来的经济收益最小 究其原因发达地区由于数字乡村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作用效果更易显现因此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由于数字乡村经 济发展整体滞后对数字技术的利用水平较低从而难以充分享受数字红利 这意味着“数字鸿沟”的存在使不同地区从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获益程度不同将拉大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假说: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收入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会
15、扩大农村地区收入差距数字乡村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约束增强了地区间经济关联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不仅会对本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有利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也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数字乡村建设能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各地区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加快知识和技术溢出 其次数字乡村建设带来高效的信息共享与较好的传播机制让两个原本不相邻的地区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传递市场供需信息有助于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实现农业技术和知识的开放共享 最后数字乡村依托强大的现代信息网络将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链接成一个整体
16、从而为跨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技术和知识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假说: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邻近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三、模型、变量与数据(一)实证模型设定为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半对数模型:()其中下标 和 表示县域和城市被解释变量 表示农民收入水平取自然对数 表示数字乡村建设是本文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 是控制变量为城市固定效应用以控制县域所在市(州)的一些短期内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比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行政等级、历史人文等、为待估计参数(向量)为随机误差项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
17、展数字乡村建设还可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于农民收入增长本文使用包含所有空间效应的广义嵌套空间模型()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考察从而基准回归模型可以修正为:()()式中 为 阶的空间权重矩阵 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反映了邻近县域农民收入变化对本县域农民收入空间溢出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为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反映了邻近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及控制变量对本县域农民收入空间溢出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为空间自相关系数反映了影响周围县域农民收入的不可观测因素对本县域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其他符号含义同上通常可采用极大似然法()或者广义空间二段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对式()进行估计 但在异方差的情况下 估计量可能
18、不一致故本文选用 进行参数估计 该方法不仅无须对模型的误差项分布做特定假设在异方差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有效和一致的估计量结果稳健性更强而且计算更为方便不会因为样本容量太大而产生困难(二)变量选取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农民收入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并选择向后一年即 年的数据以减轻内生性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数字乡村指数及其四个子项直接使用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该指数首次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从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四个方面对全国 个县(不包括 个市辖区和 个特区)年的数字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评估是目前国内相对全面反映县
19、域乡村数字化进程的指标为了避免遗漏变量偏误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还选取了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包括:经济结构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投资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政府干预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农业机械化率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表示取自然对数城镇化率用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在实证分析时为排除数字乡村建设本身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所有控制变量均选取前一年即 年的数据进入回归方程(三)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数据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各县市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搜集整理的县域统计
20、数据另一部分是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编制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本文以县域名称为标识将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统计数据匹配形成本文研究的数据集在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个别县市后本文最终研究样本为 个 省(不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个地级市的 个县级行政区(不包括市辖区和特区)表 报告了本文所使用变量的度量方法及基本描述统计信息表 变量定义与描述统计变量名称变量定义或测度均值标准差农民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取自然对数.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指数.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乡村经济数字化指数.乡村治理数字化指数.乡村生活数字化指数.经济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区生产总值
21、.政府干预一般预算支出/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机械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取自然对数.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常住总人口.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基准回归分析表 汇报了基准回归结果 列()未加入任何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其指数每提高 个百分点可带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列()在列()基础上加入了经济结构、投资率、政府干预、农业机械化率和城镇化率等控制变量结果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依然在 水平上显著存在 列()控制了不随时间变化的省份层面的非观测效应列()进一步将省份固定效应替换为城市固定效应虽然估计的系数值有所降低但仍旧保持在 的显著性
22、水平上显著平均意义上数字乡村指数每提高 个百分点可使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准回归的结果充分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显著且稳健的农民增收效应本文假说 得到验证表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解释变量()()()()数字乡村指数.(.).(.).(.).(.)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省份固定效应控制城市固定效应控制.样本量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分别表示、和 显著性水平 下同(二)不同维度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数字乡村是一个多维概念包括了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等方面 为检验不同维度的数字乡村建设对于农民收入影响的差异性本文将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数字乡村指数的
23、四个二级指标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如表 所示 第()()列分别为只经 济考虑某一维度的回归结果第()列是同时考虑这四个维度的结果 各分指数的估计系数在所有回归中均显著为正表明不同维度的数字乡村建设均对农民收入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进一步比较各分指数的回归系数大小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乡村生活数字化最后是乡村治理数字化 可能的解释是乡村经济数字化作为数字乡村的核心包括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营销、数字化金融等多个层面在乡村经济活动的生产、供应、营销以及金融等环节都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能够更直接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升表 细分指数回归结果解释变量()()
24、()()()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乡村经济数字化指数.(.).(.)乡村治理数字化指数.(.).(.)乡村生活数字化指数.(.).(.)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城市固定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样本量 (三)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为保证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工具变量法 准确估计基准模型可能面临着内生性问题的干扰 一方面县域的农民收入状况可能反过来影响当地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即存在反向因果问题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可能与县域某些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相关而这些因素可能同时会影响农民收入即存在遗漏变量问题 虽然在基准回归中我们采用滞后一期自变量来尽力避免
25、互为因果产生的内生性问题但对于由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本部分将引入工具变量法通过寻找数字乡村建设的工具变量进行更稳健的估计 我们使用县域所在市是否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虚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 宽带和网络接入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从 年至 年为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分三批共确定了 个城市作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根据创建要求示范城市应具有良好的宽带发展基础并在三年创建期末整体宽带发展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因此理论上所在市是否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与其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而对于给定的市(州)是否以及何时确定为“宽带中国”示
26、范城市主要由国家部委决定属于无法事先预料的外生冲击性事件故同时满足工具变量的外生性要求 这种工具变量的选取思路也常见于其他文献表 第()列报告了使用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结果 可以看到在处理内生性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依旧保持在水平上显著为正但系数估计值有大幅上升说明不考虑内生性会低估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进一步异方差稳健的 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 估计系数与 估计系数存在显著差异故可认为数字乡村建设是内生变量应使用 进行一致估计 表 第()列汇报了 的第一阶段回归结果工具变量“是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回归系数在 水平上显著为正且 统计量大于经验值 表明所选取工具变量不存在弱工具
27、的问题是相对理想的工具变量.剔除极端值 由于各县域社会经济及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为防止本文结论受某些极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端值的干扰而产生偏差对样本观测主要变量按和 水平进行缩尾处理后重新进行回归此外由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主要是基于阿里巴巴业务平台数据编制而成在所有样本省份中浙江省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最高暗示浙江省也可能是极端值 为避免估计偏误在对数据缩尾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浙江省所包含的样本 从表 第()()列报告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是否进行缩尾处理和是否剔除浙江省样本对本文参数估计的数值和显著性的影响都十分微小表明本文结果并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具有可信性.选择子样本 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市
28、辖区、县级市、自治县(旗)和县(旗)其设立标准和禀赋完全不同实际中也是进行分等治理 本文通过剔除有可能影响估计结果的特殊子样本以检验研究结论对样本结构的稳健性 首先对于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县或自治旗而言由于存在诸多特殊政策其农民收入来源可能不同于其余的县级政府因此在表 第()列的回归中剔除了少数民族自治县或自治旗的样本仍然得到显著的正向结果 其次由于县级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和城市经济特征比较接近其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一般的县级行政区为更好地聚焦数字乡村建设在县域农村经济中的影响在表 第()列中剔除了所有的县级市只保留纯粹的行政县作为样本其回归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仍然成立表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解释
29、变量()()()()()()数字乡村指数.(.).(.).(.).(.).(.):是否“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城市/省份固定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一阶段 统计量.检验.样本量 注:由于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城市层面的为避免产生多重共线性在进行 回归时将城市固定效应调整为所在省份固定效应 (四)异质性分析以上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收入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平均影响效应 然而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地区在数字技术的获取和使用上存在巨大差距相对于高收入县域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低收入县域以及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能否同样共享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发展红利实现“换道超
30、车”更值得我们关注 为回答这一问题本部分重点从收入高低和地区差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异质性.收入高低 为区分不同收入水平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数字乡村建设是会扩大还是缩小县际收入差距本文使用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数字乡村建设在不同分位点处对农民收入的边际影响 充分考虑参数异质性本文共选取、这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分位点 从表 展示的估计结果可见数字乡村建设对于高分位和低分位都存在显著的正影响但总体上在高分位上的系数要大于低分位 这一方面说明相较而言数字乡村建设对高收入县域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
31、出数字乡村建设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会拉大农村地区收入差距表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结果解释变量数字乡村指数.(.).(.).(.).(.).(.)控制变量是是是是是城市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观察值经 济表 分区域回归结果解释变量东部中部西部数字乡村指数.(.).(.).(.)控制变量是是是城市固定效应是是是.观察值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其余省份为西部地区.地区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各区域之间不仅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那么
32、这种差异是否会进一步造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差异化影响?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全部样本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子样本分组进行估计结果合并在表 中 由结果可知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分布规律其中东部地区最大而西部地区最小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作用要强于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进一步证实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确实存在着使“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不仅会拉大县域间农民收入差距而且还会拉大东、中、西区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导致农村地区收入不均等加剧从而证实了本文假说 也是成立的五、拓展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考察不同于传统经济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网络化特征依托强
33、大的现代信息网络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不仅打破了不同地理空间区域的分割性和封闭性拓展了地区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促进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增强了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关联性从而产生空间外溢效应 这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除了本地效应之外可能还会受到来自其他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 而这不仅涉及到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理解更关涉到回归分析方法的选择 如果数字乡村建设具有空间溢出性和空间集聚特征那么则需要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才是适当的否则可能产生有偏的推论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进一步讨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一)空间相关性检验在进行空间
34、计量分析之前需要采用 指数检验研究变量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 为了更好地捕捉县域间数字乡村建设的空间关联效应本文共构建三类空间权重矩阵:一是空间邻接权重矩阵如果两个县域相邻权重元素设定为 不相邻设定为 二是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如果两个县域之间的直线距离小于或等于 权重元素设定为二者距离的倒数如果二者距离大于 权重元素设定为 三是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以两个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之差的绝对值的倒数表示 从表 可以看出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数字乡村指数和农民收入的全局 指数均在 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数字乡村建设和农民收入均存在高水平集聚、低水平扎堆现象 因此有必要从空间维度进一步探究二者的关系表 数字乡村指数及农民收
35、入的全局 指数指标空间邻接地理距离经济距离 值 值 值数字乡村指数.农民收入.(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 给出了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计量回归结果 在三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空间自回归系数 和空间自相关系数 均至少在 水平上显著说明本文数据使用广义嵌套空间模型()检验是合适的 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由于空间关联的作用一个地区某一变量的变化不但会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到该地区自身而且还会通过间接效应(即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因此参数估计值并不代表其对被解释变量的边际影响 为此本文对回归结果进行偏微分分解计算得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直接效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应与间接效应 分解结果显
36、示首先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直接效应系数与间接效应系数都保持在 水平上显著为正证实了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对本县域农民收入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县域农民收入的增长验证了本文假说 同样成立 其次比起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 回归结果 模型中数字乡村建设的直接效应系数均有所增大这意味着忽略空间因素可能会低估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 最后注意到基于经济距离权重的溢出效应()大于基于地理距离权重和空间 邻 接 权 重 的 溢 出 效 应(分 别 为 和)说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县域之间表 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解释变量空间邻
37、接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数字乡村指数.(.).(.).(.)数字乡村指数.(.).(.).(.).(.).(.).(.).(.).(.).(.)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城市固定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样本量 注:限于篇幅控制变量及其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未予汇报六、结论与政策启示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县域经济数据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赋能作用并检验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情况下依然显著成立()不同维度的数字乡村建设均能够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其中乡
38、村经济数字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果存在着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区域的异质性特征:相比低收入县域和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高收入县域和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即数字乡村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会拉大县际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溢出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县域之间本文的研究不仅为从宏观层面评估数字乡村建设的经济影响提供了经验支撑还具有以下政策启示:第一继续加大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村公路、电力、水利、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为电子商务、智慧水利、智慧农业等
39、应用场景打好数字化基础扩大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特别是农业的覆盖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增收第二重视数字乡村发展存在“数字鸿沟”和区域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实施差别化、动态化的数字乡村战略应从顶层设计角度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政策体系加快补齐欠发达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短板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打破数字乡村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约束第三应重视数字乡村建设会扩大农村地区收入差距这一现象加快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并对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中基于效率性的公共政策给予有效矫正以保障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能够合理分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红利第四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县域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
40、通通过制定更加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政策发挥数字乡村发展先进县域对落后县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让更广大区域内的农村居民能够受益于数字乡村建设所带来的“溢出效应”进而实现整个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注释:参见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年)年 月地理距离阈值的设定带有主观性 考虑到经 济中国地域广阔各省的地形、人口分布差异也很大东部人口密集省份的相邻县之间的距离在 左右但西部人口稀少省份的相邻县之间距离可能达到 甚至 本文选取一个差不多中间的距离 为避免空间权重矩阵内生使得模型估计结果出现偏误本文采用向前一年即 年的人均生产总值计算经济距离参考文献:黄季焜.以数字技术引领农业农村创新发展
41、.农村工作通讯():.李怡 柯杰升.三级数字鸿沟:农村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效应.农业技术经济():.:().():.:.():.:():.刘晓倩 韩青.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对收入的影响及其机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胡伦 陆迁.贫困地区农户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的增收效应.改革():.孙华臣 杨真 张骞.互联网深化与农户增收:影响机制和经验证据.宏观经济研究():.曾亿武 郭红东 金松青.电子商务有益于农民增收吗:来自江苏沭阳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唐跃桓 杨其静 李秋芸 等.电子商务发展与农民增收: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考察.中国农村经济():.邱子迅 周亚虹.电子商务对农村家庭增收作用的机制分析:基于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的微观检验.中国农村经济():.().():.:.谭燕芝 李云仲 胡万俊.数字鸿沟还是信息红利:信息化对城乡收入回报率的差异研究.现代经济探讨():.:.():.曹冰雪 李瑾.信息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郑秀峰 朱一鸣.普惠金融、经济机会与减贫增收.世界经济文汇():.张任之.数字技术与供应链效率: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责任编辑:潘敏艳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