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双筷制进食法在家庭普及的可能性以杭州市民的双筷制进食法施行为例赵荣光(浙江工商大学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2)摘要:2020年3月浙江民生电台向全省发布了“公筷公勺进我家,健康文明千万家”的倡议,本文作者被特邀为主讲人。杭州市有实行双筷制进食法的悠久历史,并且在近百年间有许多生动的事例。文章概述了针对中国“人手一筷一戳到底”传统进食方式改革试行选项的“公勺法”“公筷公勺法”“双筷制进食法”的历史过程,讨论了实行双筷制进食法的家庭餐桌普及的意义。关键词:双筷制;公筷;公勺;家庭餐桌作者简介:赵荣光(1948),男,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
2、化研究所所长、亚洲食学论坛主席、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终身荣誉会长,研究方向为食学、历史学。中图分类号:TS972.23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23)01-0028-07收稿日期:2022-11-05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关于分餐与合餐的讨论又重回国人的视野。全国各地相继发起了文明进餐的倡议,然而公众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晰,许多人也担心过于简单的口号式号召容易流于形式,在疫情之后又走回餐桌陋习的老路子。2020年3月,浙江民生电台向全省发布了“公筷公勺进我家,健康文明千万家”的倡议。据统计,浙江省的老年人数已经占了比例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而时下的老年人群,除了具有经验、技能与
3、智慧的族群传统优势之外,趋新好学与时俱进精神似乎也并不在青年人之下。应当说在家庭普及文明进餐的行为方式具有长远意义。事实上,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在公筷的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一、“双筷制进食法”的创始与实行1923年4月30日,杭州双十医院院长汪千仞先生被上海家庭日新会第四届年会邀请去做了“吃饭问题”的专题演讲,这位在英国学医的院长说:“我国数千年来,对于饮食之事保持旧习,从未改革。”因为习惯成自然,盲目因循,麻木因循,没有人认为有改革的必要,大众一直错误地“以为此种制度非常适用,对于身体并无妨碍。”而中国人又有“恒聚众人共食”的风习好尚,总是要请客吃饭,礼尚往来,饭局不断,“置菜肴于桌上
4、,各以箸匙纷纷向公共器皿中取食”,即便“偶或疾病发生,危及生命,亦不明致病之由。”作为关注公共卫生和饮食疾病的专家,他感慨“国人以共食而致疾者,每年不知凡几”,颇有无可奈何的忧虑。因此,他郑重警告:“今再详述共食之弊如下:吾人吃饭,普通八人一桌,每人每次以箸匙取菜与汤,约以三十次计,则吾人口涎与菜羹之接触,每人亦三十次。即每次吃饭与人交换口涎中之微生物二百四十次也。国人习焉不察,岂非莫大之危险?如与患肺痨病者同食,更易传染。又国人宴客时,有敬菜之习惯,以曾入己口之匙箸送于客前。在主人之心以为恭敬,其实不啻以微生物赠客也。此种恶习,尤宜革除。”中国人无论任何进食场合都是一律“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
5、悠久习俗,弊病如此,危害如此,如何改进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如能仿西餐式最佳”。仿效西餐进食法,一分了之,百无禁忌,这事实上是当时主张改第38卷第1期2023年1月Vol.38No.1Jan.2023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028食学研究赵荣光双筷制进食法在家庭普及的可能性革者的一致意见。但持此论者又都清楚,完全仿效西餐与中国的国情民情不适宜,首先就是民多贫困,三餐难继:“但人各一簋,所费必多,中人以下之家,恐不易办。”于是他推介自家实行的“箸匙各二副”双筷制进食法,“今以余家实行分食方法述之,每人各备一碟,又备箸匙
6、各二副(颜色不同,以免误用),一以取自公共器皿中而置诸碟,一以入口。”为了避免初习者可能会出现误用的差错,他建议两副筷子分别不同颜色以便于区别记忆。这样一来,“手续固较繁复,但习惯而成自然,自不较其烦也。”他说,自己家中因为坚持这种进食方法,疾病减少了,尤其是流行感冒、伤风咳嗽一类毛病得以杜绝。他感慨说:如此浅显明了的道理和显而易见的好处,本当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自己曾满怀希望“颇思契友能起仿行”,实际结果呢?“然实行者竟无一人”!要知道,这位时潮新人汪院长的“契友”,也大多是拥有新知识的社会精英分子,而正是这些告诉我们,100年前的中国社会陋习改革何其艰难。当然,汪千仞先生并不就此放弃,他客观
7、冷静地分析说:这些人们应当是“非不赞成此举,实有他种原因。”他种原因应当不止一端,而汪先生特别突出了家庭主妇责任,强调家政主导作用发挥的意义:“大凡一家之家政,常操主妇之手,其子若女虽有良好之意见提议,如不得主妇之允许,终难实现。余今敬告妇女们,决心打破旧习惯,速改共食制为分食制,要知人人须转移社会,不宜为社会转移也。”这位西医医院院长的上述讲话的背景是,关于“卫生餐法”的社会性讨论与进餐方法改革实行已经在一些中心城市持续进行了约10年时间。所以他清楚地知道要改变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进食习惯是多么艰难。那时人们对卫生知识的了解和民智水平要比今天低得多,社会条件也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2003年SA
8、RS期间当是改革陋习的天赐大好时机,可惜错过了,绝大多数人仍旧不以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进食方式为然,肆食野生动物尽管是少数人的行为,可是不良风气甚至更加厉行。今天的阻力尚且如此之大,可以想见,一百年前该是何等艰难。即便是认同道理的人,也是心里明白腿打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至于等而下之的更多人,就更是一股见了棺材也不落泪的犟劲或韧性,似乎所有棺材都是为别人预备的。于是,这位医院院长号召家庭主妇担起责任,行使权力,先在各自的家庭中实行“箸匙各二副”每人两双筷子吃饭的改革。告诫不要等,不要看,不能随波逐流,而要立志“转移社会”,引导潮流。当然,汪先生并非“双筷制进食法”的始作俑者。从信史资料
9、看,这种双筷制进食法是900年前的一位杭州居民率先在自己家里实行的,他就是宋高宗赵构。历史文献记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筯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筯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作为太上皇,吃饭的时候自然是摆满美味佳肴的食前方丈,他进膳时就是用“箸匙各二副”。先用一双筷子和勺拨取足量的份额,然后用另一双筷子和勺进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让其他人有吃残羹剩饭的感觉。赵构享年81岁(淳熙十四年、1187),也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历史文献记载赵构在德寿宫实行双筷制进食,那是11621187年间的事,是不是坚持实行了
10、25年,不得而知;而其在位期间是否已经行此制,或更早在康王府邸及北宋东京禁苑是不是有此习惯与制度?当然就更不得而知。解读赵构施行双筷制进食的历史记录,颇耐寻味,作为当事人,既有珍食惜福意义在,也有一箸戳到底不利卫生的理解在,当然还有“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的善念在,可谓“曾经忧患增识见,死里逃生悟时艰。”然而,汪千仞先生既非双筷制进食法的最先倡导者,也非最先承续赵构的后继者,事实上,自1915年至抗日战争结束以前的30余年 怡如记:吃饭问题汪千仞先生在家庭日新会演讲,申报“卫生”栏,1923年6月7日。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余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5册,中国台北: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第
11、293页。029食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时间里,每人两双筷子吃饭的进食方法被人们赞美为“名言良法,至可钦佩”,一直被全国各种报刊热烈提倡,许多知识家庭都自觉实行,社会上的许多初等、中等、高等学校也大多在推进双筷制。可以说,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双筷制进食法已经在缓慢地普及过程中。我们检索了申报等19世纪上半叶的多种报刊,尽管还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浏览,大量的双筷制倡导与实行信息就已经令人非常感触震撼。比如:1922 年长沙版 大公报“卫生谈”专栏对双筷制进食法热情赞美:“中国人的饭,最难吃啊!一席七八个人,七八双筷,在菜碗里搠了,送到口里,拿起出来又搠到菜碗里,如此往复不已
12、,此时你想一想,菜碗里有些什么物质?不尽是各人的唾液我们中国同胞,保守性太深,对于固有习惯,总不敢变更一点,畏艰苟安的心,也是同等发达,每每行一新制,革一旧弊,不知费却多少的力量于今竟有人发明每人用两双筷箸,把一双不入口的干净筷箸,专门夹菜,摆放在自己的饭面上,然后用那一双筷箸吃,菜吃完,又用干净筷箸去夹,如此循环不已,不要使两双筷箸混乱,至于吃汤,就用调羹去舀,倾倒饭碗里,不可用口对着调羹喝,如此则公共的筷碗里到底没有一点儿唾液混入了,照这样做,既不像吃番菜的器具,那样繁杂,又不像分食的菜品无味;所应添的器具,一双筷箸而已,何等简便,稍为用惯几天,也未觉得不便之处,这真是唯一的好方法呵!”当
13、时,中国许多中心城市的知识阶层都在倡导双筷进食,湖南省城长沙是其一。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杨昌济(18711924)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代表,1918年6月他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他说因为国外留学的见识感悟,自己家里一直实行两双筷子吃饭的方法。精英青年毛泽东(18931976)就是杨先生长沙和北京两个家里的特殊身份食客。也就是说,青年毛泽东曾很熟悉和习惯双筷制助食法。从儿童教育入手,注重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进餐知识的重要意义,已成社会共识。19341936年间南京、上海、北平等市隆重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儿童健康夏令营”活动。夏令营营规明确实行“双筷双匙制”,目的是让孩子们学
14、会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到永久。”中华筷子的历史有6000年之久,我们今天这样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习惯至少也有一千年了,对比一双筷和两双筷,在许多人看来两双筷子吃饭显然是很麻烦。一双筷子一直拿在手上,一餐饭下来可谓一气呵成,何其自然便利,现在偏偏要每人两双筷子,不间断地拿起放下,一餐饭过程中不知要起起落落转化多少次,的确是麻烦了不少。初步概算,以一餐4盘菜每盘夹取34次计,每个人应当是交替使用取食筷、进食筷1216次。若是菜品较多的宴会场合,通常是每位与宴者23次的挟取概率,若是12盘菜,则每位与宴者大约是2436次之间的起落转换取食筷、进食筷概率。当然,这只是理论的概算,事实上则一般
15、会低于这一数字,因为个人口味爱好、餐桌仪礼约束等原因,许多人取食次数的概率往往会是低于理论数值的趋向。二、“公筷公勺法”的由来浙江省提出的“公筷公勺进我家”是个响亮的号召,但是这个看似很直白的口号却有需要辨析理解的必要。什么是“公筷公勺”?“公”自然是相对私而言的,可以理解,在两个人以上的进食场合,只要筷子和勺这两样助食具不仅仅限于个人所用,那么就可以称之为公筷、公勺了。这样说来,公筷、公勺的习俗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并且可以说是传统悠久。比如 礼记 上记载的“羹之有菜者用梜”,这双用来从汤锅中夹取蔬菜的梜在两个人以上进食场合,就是公筷了,用来盛汤的勺湖南省立衡阳中学校刊,1935年第61期第
16、3页,简讯“实行双箸双匙”条。用双筷箸吃饭,大公报(长沙版)“卫生谈”,1922年5月12日,编号2161。沈善培:营务杂谈九食制:1935年上海市第二届夏令营儿童健康营营务旬刊第二期第17页。礼记正义曲礼上卷二,(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43页。030食学研究赵荣光双筷制进食法在家庭普及的可能性子自然应当也是共用的性质。又如魏晋以前至三代,人们对坐或围坐饮酒,盛酒的器皿罍、瓮、盆中会有一长柄的勺,那个当然就是轮流使用的公勺。当然,史前氏族社会的火塘围食,在鬲等煮食陶器中舀取食物的勺也是公用的。但是,我们现在说的“公筷公勺”,则是近代以来的寓意,是针对着我们悠久习惯的
17、人手一筷一戳到底进食方式弊病而言的。有过丰富聚餐经历的人们对这种公筷公勺都不会太陌生。现在人们理解的“公筷公勺”是指传统中餐宴会聚食场合随同走菜上桌的每道菜品配备的筷子或勺,因为这一双双筷子、一柄柄勺子是要每位就餐者轮流接替使用,即“公”用的,所以被称为“公筷公勺”,是严格区别每人进食使用的筷子和勺的。这种人们逐渐熟悉的“公筷公勺”,起源于上个世纪初。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了鼠疫,半年多时间了死了6万人,这件事引发了国际社会和国内知识人群对社会公共卫生习惯与状态的忧虑,对中国人传统进食方式的反省。1915年,在美国医学家的呼吁下,因领导战胜鼠疫重任而赢得国内外崇高声誉的伍连德先生发表了“卫生餐
18、法”倡议,从此引发了中国持续30年的进餐方式改革讨论。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戴的口罩和对传染病菌携带者隔离施治的“方舱医院”都是他发明的。伍连德先生还在 1915 年发明了我们都很熟悉的转台餐桌,它的准确名字应当是“伍氏餐台”。伍氏餐台是与公勺配合使用的:每上一道菜都配备一柄公用的勺,大家围在一起,这盘菜转到谁的餐位就用勺子挖一点菜肴放到自己的碗碟里。这就是我们大家现在讨论的“公勺”的由来。但“公勺分食法”并非伍连德的发明,而是南洋马来半岛地区一带的习俗。伍连德是祖籍广东的马来西亚生人,他将出生地槟榔屿家乡的习惯移植到了祖国,可以说我们今天说的“公勺”是外国货,尽管这个舶来品文化未必没有受到大陆中国
19、文化的影响。伍连德先生的“南洋公勺法”推行了20年后,他发现阻力太大,除了太多的人怕麻烦外,中华菜的特点与中国人对筷子的感情依赖太深了,于是他在1935年又提出“每菜旁置公用箸匙一份”的改进建议。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公筷公勺法”的由来。但是,从历史文献记录概率梳理与田野考察统计分析,尽管在20世纪前半叶的30多年间有各种改革方法建议与实行,双筷制则是大宗与主流趋势。笔者40多年的食学教学、研究体会和步履全国绝大部分县境、深入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田野经历,深感人手一筷一戳到底传统进食法习俗的牢固和人们普遍漠视程度的严重。但因餐桌文明是笔者的学业与事业所关,一直在为重构中华餐桌仪礼而努力,30年间在
20、国内外义务演讲近百场,听众从学龄前儿童到高校研究生,从政府党政干部到市民大众,可以说每场演讲都得到由衷热烈的认同,由此又深感:民心向善,只要社会条件足够,大众接受显而易见好处的进食方式并不难。当然,移风易俗是社会文化变革,任何一种变革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必要和足够的社会条件,甚至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20世纪前半叶的卫生餐法改革所以半途中止,就是因为内忧外患、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不具备基本的社会条件。三、“公筷公勺法”与“双筷制进食法”的利弊比较笔者认为,重构的中华餐桌仪礼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秒钟,两双筷”6个字。餐前恭敬捧筷示意感恩,餐毕横筷示谢意,因为仪式时间极为短暂,故略称为“一
21、秒钟”,前、后两个动作各需一秒钟。餐前,餐台服务及进餐过程间歇,两双筷子并列规范摆放筷枕前探6公分位置,外侧为取食筷,内侧为进食筷(右 伍连德(18791960),广东台山籍马来西亚华裔,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亲自指挥扑灭了1910年东北鼠疫,193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提名。伍连德:卫生餐法,中华医学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第3031页。“一秒钟、两双筷”重构中华餐桌仪礼饮食文化专家赵荣光教授访谈,中国食品报2019年1月29日,第23版。031食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利手、左利手习惯者同理,只是摆放位置右手位、左手位相反)。前面说过,既往
22、人们对所谓“公筷”的理解是取食筷,即用来从公共器皿里挟取食物放到自己餐位食碟中的筷子,但不是现在一般人理解的随每盘菜摆放的大家轮流使用的公用筷。1952年至1958年间(当然不止于1958年)浙江省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河上村民双筷进食形成村民日常生活习惯:“六年来,这一良好的办法,已为全村的家庭所采用了。”采访者说:“我与六十岁的老社员黄厚庆同桌吃饭,他熟练地使用着公筷。在宋子旗的家里,我看到他们每双筷子整齐地挂在板壁上,板壁上还写着祖母等等字样,这样使每人的筷子都有它固定的位置。现在连开始学着拿筷子吃饭的儿童,都是学着使用双筷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每人都用双筷,但却将其称为“公筷”。
23、当时人们的理解是:每人餐位上的双筷,一双是只能用来从公共器皿里挟取食物的,另一双是专门用来将食物送到嘴里的;从公共器皿里挟取食物的是“取食筷”,将食物送到嘴里的筷子是“进食筷”;因为每个人手里的取食筷都是从公共器皿里挟取食物的,其行为与传统的一筷进食方式完全一样,然而性质截然不同,为了强调其公共器皿和共同挟取的特性而称之为“公筷”。这种称谓,既有习俗文化的历史承续性,又有特定社会时态语境的称谓,因为“廉洁奉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一大二公”等强调“公”的词语都很热行,“公”近乎是“共产主义”的缩略理解与表达。而50年代的60岁老人显然是经历了伍连德倡导的“卫生餐法”讨论实行全
24、过程的,理当对当时的双筷制进食法有一定的闻知、感受,甚至曾经体验。而时下餐饮业界说的“公筷”则与1958年时萧山百姓手中的“公筷”不可相提并论。时下餐饮业界说的“公筷”是“公筷轮流制”的特指:即新冠疫情(2019年12月)以来中国餐饮行业一度倡导的,每道菜品配置一双共用筷,以供聚餐者依尊卑座次,遵序轮流执行取食的中餐公宴进食方式。长时间的大量调查研究,让我们知道:从实践意义上比较“公筷轮流制”进食法与双筷制进食法,前者有明显的不足,后者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1)“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下,每走一道菜,服务员都要随同跟进提供一双公筷,增加了服务员的“繁琐复杂与负担”。(2)“公筷轮流
25、制”进食方式下,聚餐者需要“等餐”,等待膳品轮到自己餐位,才能持上位即前一位进餐者用过的“公筷”取食。而中华传统的聚餐宴会礼仪则是与餐者共同举箸,并进齐欢。(3)“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下,每位进餐者都要等待公筷餐盘转到自己的餐位才能接续上一位进食者用过的筷子取而进食,有隐喻的“餐桌不平等”暗示。这既违背中华聚餐合食的和谐尊重原则,也与宴会普世礼俗与文化违背逆动。(4)“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下,先取者是应当自顾自地即食,还是礼貌地等待同台聚餐者一道品尝?不等,则有贪吃失礼之嫌,何必聚餐?等则匪夷所思,如此聚餐趣味何在?(5)“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下,多人接续等待使用一双公筷的时空限制,有冗长宴程
26、、败坏节律、涣散欢愉气氛之嫌。(6)相比“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一双筷子进食方式,每位进食者的心理或感觉也同时产生“繁琐复杂与负担”,也就是明显的“很麻烦”。(7)“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下共用筷的轮流交替使用,会在手持部位增加全体与宴者的“交叉感染”概率。(8)“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下,共用筷交替使用会在接触食物的部位一次次叠压菜肴汁渍累积“视觉不洁”效应。(9)“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下,至少最初使用时段,可能会出现误将共用筷转为个人进食筷的尴尬。(10)“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下,每道菜都配置公筷一双,显得台面缭乱不堪,中餐摆台艺术与肴馔美形、器皿美态的美感效果均受 张云啸:红旗还是挂在我们村里
27、,杭州日报1958年9月11日,第3版。032食学研究赵荣光双筷制进食法在家庭普及的可能性减损。(11)“公筷轮流制”进食方式的共用筷使用与中华烹饪文化、中国菜品文化、中华宴会文化都不协调,因而事实上成为中国餐饮人弘扬中华烹饪文化的心理阻力,他们感觉到“中国烹饪的艺术性没有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12)双筷制进食法则使进食者选择自由度与聚餐者间的信息传递、气氛呼应、宴程节奏均能最大限度得到充分尊重与适应保障。(13)双筷制进食法更能体现进食者的斯文修为,也更宜展示中华筷的文化特色,比如隆重宴会可以几次更换不同文化元素的中华筷,以凸显中华餐桌礼仪与文化。(14)传统中华食礼,在聚餐场合有全体与
28、宴者于开餐前呼应主人(或一号主位)的“餐前捧箸”,即“餐前一秒钟”感恩仪式,“公筷轮流制”进食法则难以实行。公筷法与双筷制进食法两相比较的实践结果,应当是显而易见的。实行双筷制会更有利于稳定、巩固餐桌文化改革的成果,避免新冠疫情之后再重蹈SARS事件过后一切又回归老路的覆辙。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大众意识到改革必行,体验比较之后,自会有其从善如流的自由自愿选择。四、两双筷子吃饭大趋势与家庭餐桌主阵地前面讲到的杨昌济教授、汪千仞院长等只是无数践行者的先哲达人代表,他们都在自己的家里实行全体家人的双筷制,接待的客人自然也都是客随主便、遵从效仿,而且还努力引导推动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之兴,必是倡导者、力行
29、者的感人榜样在先,然后认同追随者众,久之而慢慢积习成俗。而今,老年人们若能温故知新、率行家户,则功业不可估量。前引萧山县农村家庭双筷制进食法既是1915年开始的“卫生餐法”的讨论与实践的延续,搜捡昔日报纸资讯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们注意到,用两双筷子吃饭是1958年间杭州市的普遍现象。1958年浙江省第一次除四害和消灭血吸虫病积极分子大会上,领导“提倡用两双筷吃饭”,勉励青少年“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着新的品德和卫生习惯的新一代。”同年8月浙江省市生联合检查团检查了39个居民区、6个农社区、1 个村镇、6 个工厂工地、3 个商店、4个学校和1个医院,他们“对杭十一中、杭州酒家的卫生工作感到满意。杭州酒家
30、已实行双筷制,并做到食具和毛巾定时消毒,保证顾客的饮食卫生。”“各城区还组织了数万群众,进行了相互检查。”1个月后,中央卫生检查团浙江分团先后两次深入细致地检查了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笕桥、上泗等区包括居民区、工厂、农业社、机关、学校、医院、部队驻地、公共场所、寺庙等68个单位,特别表扬了“饮食行业如天外天菜馆”等单位部门的“人人刷牙,普遍实行分用毛巾、公筷、双筷制”等好的卫生习惯。再后来,2012年浙江工商大学正式在学校启动接待餐厅“双筷制进食法”的仪式,并且在随后召开的浙江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工作会上向全省高校发出双筷21世纪中华餐桌文明倡议,倡导浙江省各高校学
31、生自觉采用“双筷”进食,推进餐桌文明。省委主要领导视察体验后,亦予高度肯定,认为高校应当普遍推行双筷进食制度,不仅有益生理,同时有益心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举措。该校的全校选修课上开设了双筷制专题讲座,课程入选为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课。国家许多重大媒体都曾予积极报道:“多添一双筷子,保证一份健康。推杯问盏、碗碟交错之际,竟成细菌交流、疾病传播之时。如此尴尬,让人情何以堪?如今,这个常常带来大麻烦的小问题被浙江工商大学推行的双筷制轻松化解。”更有意义的是,“一秒钟,两双筷”成了杭州幼儿园“餐前感恩、规范用筷、双筷进食”娱乐教育的内容,“用好中华筷,中国人要有中华民族自豪感”成了幼教工作者、孩子、家
32、长愉快的共识与生活习惯。这勉励青少年和妇女除害灭病,杭州日报1958年1月26日,第3版。为彻底消灭四害而努力,杭州日报1958年8月18日,第1版。本市除四害运动成绩巨大,杭州日报1958年10月9日,第2版。033食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一幼儿教育的内容还直接影响了许多省区的幼儿园。时下的杭州餐饮业许多都在提供双筷服务。位于凤凰山南麓的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每年都接待众多来自全国和世界的慕名参观者,他们许多也都感受和感慨了双筷制进餐的仪式与乐趣。今天的中国,显然与伍连德、汪千仞发表意见的时势与社会条件大不相同。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民智提高到今天,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弊病
33、早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世人皆知,民心思变已成趋势。改革政策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了将民族饮食文化定位博大精深,自我陶醉最美最好,甚至是百无挑剔,至少 3000 万餐饮人基本是这样理解的。然而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是在不断扬弃中生存发展,也就是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只有没落和消亡。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当然也是如此。笔者一向认为健康、愉快、文明是现时代全体人类餐桌文明的要素和指标。SARS事件期间,笔者曾撰文讨论“后SARS时代”中国餐饮市场走向,新冠疫情阶段性灾难过后,我们仍然满怀信心设想:随着国家相应法规的出台与严格执行,滥杀肆食野生动物的行为会相应收敛;社会的生态和谐与动物伦理观念
34、会上升;大众的文明进食意识与行为会进步;民众饮食消费的维权意识会更强势等等。我们希望新冠疫情是促进中华餐桌仪礼重构的重要历史契机,因为有没吸取SARS事件教训的教训,这次新冠疫情的教训应当不会再掉以轻心了,至少不会完全重蹈忘记吸取SARS事件教训的覆辙。汪千仞先生不是历史学家,他的“我国数千年来,对于饮食之事保持旧习,从未改革”说法不够确当。事实上汪先生质疑的是人手一筷一戳到底的进食方式,而这种既不卫生也落后时代文明的进食方式到汪千仞先生生活的时代,也不足一千年。而今天距离汪先生在上海面对家庭主妇的“吃饭问题”专题演讲也近百年了。百年蹭蹬之后的今天,两双筷子吃饭可望渐渐地成为社会大趋势,而风气
35、的蔚成则以一个个家庭为根基,每个家庭餐桌都是建构中华餐桌文明的主阵地。只有家庭自由实行起来,才会在任何外食场合自然进行下去。旧镜磨新,明珠出椟,安居创业,革除陋习,开拓时代新风,餐桌旁的长者表率,晚晴光辉正当其时!On the Pos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the Use of Two Pairs of Chopsticks for Family MealsA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Dining with Double-pair Chopsticks in HangzhouZHAO Rongguang(Chinese Foo
36、d Culture Institute,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Province 310012)Abstract:In March 2020,Zhejiang Minsheng Radio advocated a civilized and healthy dining practice-“using the serving chopsticks and spoons at home”-in an interview,to which the author was invited to preside.As a matte
37、r of fact,Hangzhou has a long history of supplying two pairs of chopsticks ateach seat,anecdotes of which have never been scarce in the past century.The article first present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practice of additional serving chopsticks and spoons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way
38、of“using one pair of chopsticks throughout the meal”before arguing that popularizing thepractice of using two pairs of chopsticks for family meals is significant.Key words:double-pair chopsticks system;serving chopsticks;serving spoon;family meal(责任编辑陈兰)赵荣光:“后非典时代”:SARS事件对中国饮食文化走向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0期。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