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重磅奖项展现行业成就,产业合作不负平台价值。2022 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见证了行业在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的硕果,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紧密融合。策划 _ 执行/本刊编辑部数字引擎 智慧未来25 P32/评选结果P34/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P44/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新锐科技奖P49/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产业推动奖P52/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绿色先锋奖26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纺织业也被赋予新特征、新使命。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如何让更多更好的
2、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科技创新引领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2 月 20 日,2022 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在福建泉州晋江举办。本次会议以“数字引擎 智慧未来”为主题。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泉州市科学技术局、泉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通用技术中纺院海西分院、纺织科学研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会议现场。究杂志承办,晋江市科学技术局、晋江市发展和改革局、晋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晋江市商务局、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
3、会莱赛尔纤维分会、泉州市人才创新共享联盟、通用技术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高端功能性复合面料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晋江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晋江市龙兴隆染织实业有限公司、晋江海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晋江市副市长张勇,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赵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小雄,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咏梅,泉州
4、市发改委副主任陈招平,泉州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林清京,泉州市工信局副局长林格雷,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剑,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程学忠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此次会议。清华大学、东华大学、闽江学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闽南理工等高校,中科院海西装备所、中皮院、包钢稀土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当盛新材、神马实业、万物智联、凌迪科技、纤维创新中心、鹰游集团、神鹰复材、永荣锦江、福能南纺、杜钟氨纶、上工富怡等纺织全产业链企业,泉州当27 “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新锐科技奖获奖企业代表合影。地的安踏、恒安集团、361 度、百宏、七匹狼、中乔体育、匹克、柒牌、浔兴拉链、九牧王、鸿星尔
5、克等知名企业的代表,以及来自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网、中新网、中国纺织报、纺织服装周刊、中国服饰、福建日报、泉州晚报、泉州电视台、晋江电视台、晋江经济报、石狮日报等媒体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采用线下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共吸引了近 3000 人,现场产业对接交流气氛十分浓郁。携手晋江 稳步构建创新生态 “十大纺织”系列评选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今年是第六次在晋江举办。近年来,“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活动累计评选、发布了 200 余项年度行业重大创新科技成果,促成 30 余项科技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超 4.8亿元,共吸引了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中国十大纺织科
6、技”承办单位之一中纺院海西分院,作为中纺院与晋江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区域性纺织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充分依托中纺院强大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响应晋江市科技政策号召,联合纺织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攻关,有力推动了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获奖企业代表合影。“中国十大纺织科技”绿色先锋奖获奖企业代表合影。“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产业推动奖获奖企业代表合影。28 级,充分彰显了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对于促进地区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勇在致辞中表示,晋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深度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7、。今年是海西分院在晋江落地的第十年,依托海西分院等平台,许多纺织科技成果在晋江落地转化,深度赋能晋江市纺织鞋服产业,助力晋江市纺织鞋服产业年产值突破 3000 亿元大关。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好成果、好技术在晋江落地转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纺织行业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作出积极贡会议现场举办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献。马咏梅在致辞时说道:“中纺院作为我国纺织行业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院 67 年来,始终秉承以科技支撑、促进和引领纺织工业发展的使命,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从今年的获奖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科技创新聚焦高质量发展,充
8、分展现了纺织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趋势,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开辟,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更加紧密。中纺院愿与各界同仁携手共进,为实现纺织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服务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朱美芳在致辞中首先对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发布会连续9届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接峰会能够落地晋江,把从纤维、染整到服装等纺织全产业链的最新科技成果对接起来十分有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融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纺织行业具备将人口优势进一步转变为发展优势和市场优势的能力和潜力,纺织科技也要补上去
9、。国内外的发展环境愈加复杂,我们既要看到现在,也要面向未来。希望高校和企业研发人员能够真正走上一线,同时希望我们的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能够同更多晋江企业加强合作。”朱美芳说道。29 大奖揭晓 签约项目再创新高会上发布了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全部获奖名单。超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连续聚合多头直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UHMWPE 差别化纤维及个体防刺防割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聚酯纤维全产业链全局可视可析智能大数据平台及集成技术、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PGA/PGLA)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基于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闪蒸法聚乙烯非织造布的产业化及在医疗灭菌包
10、装材料的应用、铁路客车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一体化成型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高效细旦聚酰胺高强纤维纺丝设备及工艺研究和产业化、玻纤增强型聚酯纺粘长丝胎基布、纤维用高可纺性聚酯功能色母粒开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10 个项目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其中,超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连续聚合多头直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获得金奖。全自动罩杯口罩生产线等 9 个项目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新锐科技奖;棉型经纬双弹免熨烫衬衫面料关键技术研发等 6 个项目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产业推动奖;耐久型绿色多功能阻燃涤纶长丝直纺技术等 8 个项目获得“中国十大纺织科技”绿色先锋奖。以科技促创新,以盛会为项目合
11、作搭建桥梁。会上共有11组项目签约,数量再创新高:杜钟氨纶与泉州沐途者签署了“消臭氨纶战略合作协议”;通用技术新材与江苏互帮签署了“莱赛尔纤维的应用研究、推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赛诺海思与中纺院签署了“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材料的医用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协议”;信泰科技与北京中丽签署了“涤纶色丝生产线工程项目合同”;晋江产投与海西分院签署了“纺织服装外贸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天津纺科与包钢稀土研究院签署了“新型稀土功能纤维材料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永荣锦江与北京中丽签署了“锦纶高强丝项目合同”;晋江龙兴隆与海西分院签署了“福建省高端功能性复合面料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建协议
12、”;江南分院与通亿签署了“植物染料制备及其针织面料染色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通用技术新材、海澜科技、宏马科技签署了“莱赛尔纤维终端应用研究与推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海西分院、天津纺科、凤竹纺织签署了“生物基聚乳酸 PLA/聚酯 PTT 复合弹性纤维制备及其面料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科技赋能 新发展提供新机遇新时代新征程,纺织行业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促进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形成,全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范式转变也将为纺织企业“换道超车”嵌入全球产业链高端提供历史性机遇。在科技趋势分析环节,李陵申以纺织行业科技进步与展望作主题分享。他从研发投入强
13、度、创新平台、科技奖励、知识产权、标准工作角度对近年来科技创新在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张 勇吉 鹏李陵申马咏梅王玉萍朱美芳崔华帅张 斌房 迪30 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总结。对于纺织行业科技工作,他提出四个“面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行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升纺织材料功能化加工水平。李陵申指出,纺织行业亟需围绕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建立全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平台,集聚行业力量,加强协作,开展重点方向研究,加快重点成果转化应用;在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国产化率和质量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14、纺织行业重点领域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车间的建设;在绿色低碳加工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方面,系统梳理纺织行业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未来聚焦研究重点低碳技术成熟度以及推广空间,通过更多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降低纺织行业整体碳排放。阻燃纤维及制品是各国纺织品发展的重要方向,王玉萍以阻燃纤维材料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为题,从阻燃纤维产业概况、产业格局、技术分析、专利与标准、战略定位等角度进行了分享。她指出,研发绿色、差别化、多功能和智能高品质阻燃纤维及制品,助力我国产业发展格局以及产业边界调整和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对推进我国的高技术阻燃材料研发及应用具有战略意义。随着人类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加和阻燃法规的不断
15、健全,阻燃纺织品的开发力度将会不断增大,特别是本征阻燃纤维将会成为市场的新热点。长效环保型高品质阻燃纤维、功能复合型阻燃纤维、绿色环保型阻燃纤维、舒适型阻燃纤维、高技术型阻燃纤维等方向,将成为阻燃改性聚合物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科技成果推介环节,中纺院创新中心教授级高工崔华帅、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吉鹏、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新乡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原分院产品开发部主任房迪分别就获奖项目作了详细介绍,获得线上线下观众的广泛关注。数实融合 从“选答题”到“必答题”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展数字化转型,发掘数据要素的价值,是制造业
16、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纺织行业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成效。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从落地建设阶段进入到应用推广阶段,行业信息化新成果、新应用不断涌现,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百年变局之中,产业的未来何去何从,数字经济如何持续推动要素资源创新?在下午举办的“数字经济下的行业新机遇”高峰论坛上,来自高校、院所的专家以及企业共同探讨了数字经济下的全链条整合优势,解答“数实融合”从“选答题”到“必答题”的现实路径。近两年,元宇宙成为互联网科技、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备受关注的未来场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在
17、作元宇宙发展与挑战的主题演讲时指出,元宇宙是高度沉浸且永续发展的三维时空互联网,是人机融生三元化的多感官通感的体验互联网、是能够实现经济增值的三权化的价值互联网。元宇宙的六大板块可以分为“人、货、场、器、境、艺”。由 3D与会嘉宾合影。会议现场展品。31 叶 炜沈 阳李 斌潘申洪章水德的历史新阶段,这既是压力的挑战,又是利好的机遇。印染行业如何做到提质增效,做强做优,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是当前行业急需解决的难点和堵点,印染企业数智转型是大势所趋。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公司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引进智能终端中控系统,实现对染色机及定型机的智能终端进行全方位管控,建立了实现产线联动智能立体仓储物流系统、染化
18、料自动称量与输送系统等。检测是推动行业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而企业数字化将驱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提升。通用技术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为到场嘉宾解读了以“质量链”赋能数字经济。他表示,产业链各环节关注提高生产率、提高技术支持能力,却忽略了每个环节的供应商应该关注产品质量,将信息、数据统一,进行数据实时共享。只有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上做好数字化,才能推动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协同;只有供应链企业协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才有望形成“质量链”。会后,参会企业代表走访了晋江纺织服装数字化先锋代表企业福建省向兴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亲身感受晋江纺织企业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创新实践。打印和智能制造开
19、始,基于 AR 技术实现虚实共生、共生发达,进而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和改造能力。TEA.纺智汇创始人、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研究生导师潘申洪带来了精准面料企划 数字化赋能全链路运作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没有明确的产品企划体系,难以形成清晰的管理与运行框架。产品企划过程中,“精准度与差异化”是当下最大的商业诉求。服装品牌与面料企业应以企划为主线,形成以数字化为工具的系统思维、方法,实践落地,实现产业协同且精准的差异化输出。在顶层设计方面,聚焦组织架构、评价与考核、管控流程和管控工具;在具体业务应用方面,关注具体技术架构、技术标准和数据应用。福建省万物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华为(晋江)工业互
20、联网云孵化中心运营侧总经理章水德的主题报告名称为数字化转型驱动纺织产业价值新增长。他表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不是硬件与软件,是知识与计算,是工具革命、决策革命、效率革命,是帮助企业面对不确定性、复杂性时建立安全;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事及正确地做事。数据驱动助力产业降本增效提质、业务持续增长,同时也通过技术赋能,激活产业数据价值,构建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动态感知平台。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叶炜分享了数字背景下的印染企业发展路径。他表示,随着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印染企业已迈入需要深度改革、创新谋发展向兴(中国)集团集控中心。32 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获奖名单
21、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新锐科技奖获奖名单112233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序号序号完成单位完成单位超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连续聚合多头直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全自动罩杯口罩生产线单层氧化石墨烯功能改性纤维的研发和应用基于原位聚合技术的消臭氨纶纤维开发及应用多功能夏季男式休闲裤装产业化开发稀土功能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多维蓄热保暖絮片UHMWPE 差别化纤维及个体防刺防割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聚酯纤维全产业链全局可视可析智能大数据平台及集成技术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PGA/PGLA)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基于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闪蒸法聚乙烯非织造布的产业化及在医疗灭菌包装材料的
22、应用铁路客车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一体化成型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高效细旦聚酰胺高强纤维纺丝设备及工艺研究和产业化玻纤增强型聚酯纺粘长丝胎基布纤维用高可纺性聚酯功能色母粒开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上工富怡智能制造(天津)有限公司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杜钟新奥神氨纶有限公司海西纺织新材料工业技术晋江研究院、北京中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镧明材料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江苏康大无纺有限公司中纺院(浙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九九久科技有限公司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浙江恒云
23、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浙江恒创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连云港神鹰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滁州天鼎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常德天鼎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苏州大学、上海朗亿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44556678 9 10评选结果33 项目名称序号完成单位纺织鞋服产业供应链协同平台 “源选智造链”平
24、台涤锦交织镂空面料的配纱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多场合功能型运动西服福建省万物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报喜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78 9 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绿色先锋奖获奖名单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产业推动奖获奖名单112233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序号序号完成单位完成单位耐久型绿色多功能阻燃涤纶长丝直纺技术棉型经纬双弹免熨烫衬衫面料关键技术研发超细 DPF 锦纶 6 长丝的高速纺丝技术开发与产业化HF1588JL 型毛纺细纱机凌迪时尚全产业链 3D 数字化服务平台车用绒面革非织造基体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纺织行业云工厂绿纤 莱赛尔/聚酰亚胺纤维混纺纱的开发及应用高品质健康功能真丝面
25、料开发及应用推广节能环保染色机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稀土光蓄热抗菌纤维制备及其面料关键技术开发异形截面低熔点系列纤维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采用原本色竹纤浆粕制备本色竹纤维素纤维一种纯天然花香麻面料的制备方法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服装学院、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鲁丰织染有限公司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市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福能南纺卫生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三象数据有限公司新乡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原分院、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杭州森纤纺织有限公司、杭州华升服装有限公司、新乡市牡丹纺织有限公司、杭州绿纤科创有限公司
26、、新乡市华鹭科技有限公司、新乡市飞鹭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高勋绿色智能装备(佛山)有限公司中纺院(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包钢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凯泰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绍兴文理学院、安踏(中国)有限公司佛山源诚顺生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花香麻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4556678 34 超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是我国国防安全发展亟需的重要战略支撑材料之一。然而,国内聚酰胺 66 工业丝直纺生产线存在纤维强度低、单线产能低、生产能耗高等“卡脖子”瓶颈,很难实现超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的进口替代。该项目开发了万吨级超
27、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连续聚合多头直纺技术,并研发出超高强聚酰胺 66帘子布,成功应用于航空轮胎领域,为航空科技、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项目开发了大容量高黏窄分子量分布聚酰胺 66 连续稳定聚合技术;创建了高强度聚酰胺 66 工业丝阶梯控温、多级高倍牵伸纺丝技术;开发了万吨级聚酰胺 66工业丝多头高速纺丝及航胎帘子布工程化应用。针对聚酰胺 66 酸胺比易失衡、大容量聚合均质传热难度高、局部过热易形成凝胶等技术难题,创制了盐液立体除杂、高浓盐液高比换热、均质反应和分级液相增黏装置,开发出聚酰胺 66 高效分级液相增黏技术,并建立快速准确测定工业丝级高黏聚酰胺 66 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方法。项目
28、解决了高黏聚酰胺 66 熔体流动性差、均匀分配难、纤维不匀率高等难题,设计开发可拆卸大容量纺丝箱体均匀气相加热系统、高黏熔体均匀分配纺丝组件,构建了阶梯控温、多级高倍牵伸、松弛定型成套纺丝技术体系,聚酰胺 66 工业丝断裂强度达到 9.53cN/dtex,线密度与断裂强度不匀率下降 50%以上,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针对聚酰胺 66 工业丝单线产能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建成国内首条 1.2 万吨/年超高强聚酰胺 66 连续聚合多头直纺生产线,单锭产能提高 34 倍,用工量降低 50%,投资成本节约 20%,吨丝加工成本降低 10%;开发了超高强聚酰胺 66 纤维低强损捻浸工艺,构建了航空轮胎制
29、备及高粘合挂胶技术体系,使得不同纤维骨架材料在热、机械疲劳作用下保持较高粘合力,实现航胎领域工程化应用突破。项目通过工艺、装备、应用等集成创新,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拥有发明专利 15 件,实用新型专利 10 件。项目以技术开发和万吨示范线带动企业技术升级,推动了化纤行业科技进步,为中国聚酰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01获奖单位: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超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连续聚合多头直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 超高强聚酰胺 66 工业丝。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35 近年来,人们对滑冰、高山滑雪、击剑等体育项目的参与度与日
30、俱增,运动中难免会因各种复杂原因发生如割伤、冲击伤等的运动风险。现有的军用、警用防弹防刺服所处的风险场景不适合用于运动及竞技类行业,价格也相对较高,厚重质硬且舒适度有限。该项目面向体育、户外运动等产业,锚定轻质高强纤维基柔性防刺防割织物的技术难点,结合当下时尚和舒适性的聚焦热点,开发出基于 UHMWPE 纤维的轻量化舒适性击剑服面料,并推而广之形成普适的基于UHMWPE 纤维的轻质高强防刺防割个人防护面料开发的全套技术。项目研究了高浓度 UHMWPE 纺丝溶液制备及环保高效四氯乙烯萃取技术,攻克了常规纺丝工艺中存在的溶液浓度低、生产效率低,萃取剂易燃、流程长、成品残余溶剂多等技术难点;通过改性
31、纳米粉体原液添加工艺,开发出成本低、耐磨耐切割性能高的UHMWPE纤维;采用吸湿排汗聚酯纤维包覆 UHMWPE 纤维,结合织物设计,研制出质量轻、刺破强力高、舒适性好的击剑服纬编面料;通过纱线捻度控制和组织结构设计,开发出具有防刺、防割双重性能且兼具舒适性的轻质民用防护面料。该项目已建成千吨级 UHMWPE 纤维、击剑服面料和防刺防割面料生产线,产业链完备。开发的UHMWPE 纤维、击剑服面料和防刺防割面料均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过程节能环保,相关技术已授权发明专利3 件、实用新型专利 1 件,发表论文 1 篇,备案企业标准 1 项。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利用以上成果制成的击剑服及防刺防
32、割服远销国内外,面料的防护性能及舒适性可延伸用于劳保及户外工业作业领域。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民用防护领域的空白,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与目前市场产品相比,该项目生产出的防刺防割产品具有重量较轻、防刺防割性能均衡、性价比高等特点。在同等条件下提升了民用个体防护产品的附加值,为合作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02获奖单位:中纺院(浙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九九久科技有限公司UHMWPE 差别化纤维及个体防刺防割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击剑服面料及成衣。36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新引擎。“聚酯纤维全产业链全局可视可析智能大数据平台及集成技术”项目建立了横纵联合全面整合、数据
33、贯通的聚酯纤维全产业链工业大数据平台,连接超 25000 台生产工艺设备,连接关键工艺数据采集点位数超150万个,实现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聚酯纤维全产业链数据的“全局可视”,基于可视化的数据湖,开发了数十个工业 APP 和数十个工业机理模型与场景应用,实现了聚酯纤维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的“全局可析”,产业链全流程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化分析推进了企业“全局智能”的进程,降本提质增效效果显著。该项目依托区块链技术进行聚酯纤维全产业链上下游采销协同实践;采用一站式图形化方式快速构建了企业物联系统;开展基于数字化供应链的异构信息网络分析和挖掘;建立了工业机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聚酯纤维行业智能算法库
34、。项目建立了具有行业特征的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形成了化纤行业重点工 业互联网平台系统架构,实现以桐昆集团为起点,汇聚行业业务数据,沉淀行业数据资产,深化行业知识与应用,支撑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的全生命周期信息服务,提升企业在业务、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通过龙头企业典型场景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应用带动整个行业数字化发展。目前项目通过向桐昆集团旗下 20 余家分公司推广复制并试运行,逐步完善了具有行业特征的一体化数字工厂和化纤行业工业大数据平台,并启动向整个化纤行业推广宣传的工作。项目实施期间,形成发明专利 2 件,软件著作权 4 项。项目建立了涵盖“原料指标、生产工艺数据、设备状况、检测数据
35、”等多种信息数据的工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及产品质量可追溯、可预测的大数据系统,实现了上下游、上下工序、前后环节的互联互动,原料质量波动、品质信息和工艺信息的精准传递,使功能性聚酯纤维的不良品率下降 44%,降低库存 4%。通过开发与应用功能性纤维的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物流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及对纺丝、检测等智能化断点技术的研究开发,试点应用设备健康度预测、原料浆体关键指标预测、智能排产计划,实现了全流程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控制,用工数量减少了近 30%,人均年产值提高 22%。智能包装流水线。03获奖单位: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浙江恒云
36、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浙江恒创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聚酯纤维全产业链全局可视可析智能大数据平台及集成技术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37 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PGA/PG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可吸收缝合线等医疗器械产品。但从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至今,我国PGA/PGLA纤维制备和应用技术开发仍存在技术瓶颈,是造成我国可吸收缝合线市场被强生等国外公司长期垄断的关键因素之一。项目组针对 PGA/PGLA 纤维制备过程中影响纤维力学和降解性能的诸多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
37、目,具备深厚的技术基础。通过温度场控制及熔体分配体系研制,开发了 PGA/PGLA 均化熔体制备技术,解决了纺丝过程中高粘熔体易降解难题。利用同步辐射 XRD 研究 PGA/PGLA 纤维在不同降解阶段的聚集态结构演变,明晰了纤维的降解机理。降解机理模型的建立,为 PGA/PGLA 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项目开发出的低温熔融高温挤出、步进升温、高倍拉伸、分级定型的高强 PGA/PGLA 纤维制备产业化成套技术,实现了高强度纤维稳定制备,比国外同类纤维力学性能提高了近 30%。通过均匀张力缝合线编织技术和均质化涂层液制备及涂覆技术等应用技术的突破和专用设备研制,形成了高强降解可控
38、的 PGA/PGLA 缝合线制备成套产业化技术。开发的缝合线理化性能、动物实验通过第三方权威检测,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抗张强力等优于进口产品。经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项目组致力于 PGA/PGLA 纤维更多应用技术的开发,人工真皮替代物支撑网、可吸收组织加固材料等产品的应用技术都取得了进展。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2 件。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可吸收缝合线的全流程国产化,对于实现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医疗器械技术水平、保证我国医疗行业的安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吸收缝合线。04获奖单位: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聚乙交酯及其共聚物(PGA/PGLA)纤维制备及
39、应用技术开发38 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是从瓶片回收到下游的服装织造,从纤维到终端产品的透明可信的循环再利用纤维制品的可追溯平台,以增加再生纤维制品的生产透明度和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性,推动再生纤维产业链上的工厂进行数字化可信制造,实现产业链全流程数据互通互联,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并推动原材料、产品、认证评价等标准体系的建立,建立共赢机制,带动上下游企业形成绿色纺织品共生链。该项目通过为工厂和产业提供轻量应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在线交易的同时,实现生产数据、仓储数据、物流数据、交易数据的可信上链。通过平台的数字化应用,进行数字化可信升级,按平台的标准进行生产、出入库、物流等操作,向平台授权实时、可
40、信、有效的数据,为产业链上的工厂进行数字化可信制造。项目运用的主要技术包括: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作为推动标识产业应用规模性发展的主要抓手,二级节点是打造有价值的行业级标识应用、探索可持续发展业务模式的关键。项目属于绿色高技术方向,对环境无污染。项目中运营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技术于2021 年已通过国家顶级节点的对接,将会大大带动工业互联网技术在化纤制造和印染加工行业的发展。区块链技术。从再生料回收、原料交易、纱线交易、面料交易、成衣零售,通过回收商、纱线商、面料商、成衣商一直到消费者,在平台中进行行为与数据上链,所有交易相关信息上链,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生产、检验、物料信息上链。同时
41、,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多方共识记账、块的链式结构等技术特点,做到数据防丢失、防篡改、易追溯、自动执行、权益机制等特性,最终实现交易可信、产业可信等。供应链追溯系统。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覆盖源头环节(回收、瓶片、切片、纱线、面料、制品、贸易等)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该项目采用自主开发的软件,运用国家标识二级节点、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供应链追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搭建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与终端企业从瓶片回收一直到品牌追溯,打破传统再生数据体系不完善、不严谨等现象,与贸易商、品牌商进行再生纤维行业的全链数据分析与监督,最终实现全流程溯源与记录。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已获得
42、 5 项软件著作权证书。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已完成二级节点平台接入企业 208 家,标识注册量突破 2 亿,标识解析量突破16 亿。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05获奖单位: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基于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打造的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 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39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猛。2015 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 3000 亿元,仅为全球市场的 1/8,到2019 年已提升至 22%。行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医疗灭菌材料的需求,闪蒸法高密度聚乙
43、烯非织造布具有耐磨、透气性高、阻隔性强的特性,是世界医疗器械组织唯一推荐的最终灭菌医疗包装材料。长期以来,此类材料唯有美国一家企业可以生产,且供应中国市场数量十分有限,供应周期长,存在随时被断供的风险,产业链异常脆弱。在此背景下,项目团队启动了闪蒸法纺丝技术的研究,以及在医疗灭菌包装材料领域的应用开发。此举能够缓解医疗灭菌包装材料被“卡脖子”的风险,补齐产业链短板,增强产业链安全,促进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项目形成了三大关键技术创新点:提出了闪蒸法纺制聚烯烃超细纤维的关键技术基础“减压原理”。建立减压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解释减压过程对聚烯烃纤维特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优化纤维制备工艺提供理论
44、基础和技术支持。发明了闪蒸法制造聚烯烃非织造布的成套生产设备。设计了大容量超临界溶解反应釜,发明了“空气放大器”均匀开纤装置,实现了高密度聚烯烃非织造布的规模化稳定生产;研发多段式自调匀装置、超薄均匀化铺网装置,实现非织造布堆砌结构的可控。项目结合医疗灭菌包装领域的特殊要求,对闪蒸法高密度聚烯烃产品在此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度研究与再开发,设计出医疗灭菌包装材料的专用生产线,以满足医疗灭菌包装的高要求。经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 件、实用新型专利 9 项,其中 1 件发明专利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利奖银奖。目前产品在超过 50家医疗器
45、械企业和制药企业得到应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医用灭菌包装材料。06获奖单位: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闪蒸法聚乙烯非织造布的产业化及在医疗灭菌包装材料的应用40 209P 型铁路客车转向架是国内 120km/h 速度等级铁路客车的主型转向架之一。在其构架横梁上设置安全吊,可以防止摇动台在发生故障时坠落在轨道上,进而提高铁路客车的运行安全。但是,传统的铁路客车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受到焊接工艺、车辆振动、振动疲劳和疲劳寿命等问题的限制,在铁路客车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吊座断裂故障,从而影响铁路客车的运行安全。该项目设计研发的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有效解决了安全吊断裂的问题。同时,根据不同需求可以对原材料
46、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节约材料的同时降低设计制造成本。项目研发的轻量化、疲劳性能优异的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对安全吊外形、结构、选材、铺层等进行了优化设计,重点优化结构强度,提高一阶固有频率。经仿真分析,该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接近无限疲劳寿命,且强度高、重量轻、不生锈、耐腐蚀,极大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还研究了金属衬套的一体化成型技术、金属衬套的永固安装方式及模具的反向补偿等技术,重点解决金属与复合材料接触的电偶腐蚀、细长产品成型尺寸容易变异等问题,使产品质量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项目实施期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金属衬套结合的构件和发明专利一种一体成型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的
47、制备方法。其中,后者荣获 2021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利优秀奖。该项目是国内规模较大,并能稳定生产的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生产线。其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性能测试指标已经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指标,产品满足铁路客车的使用要求。目前该项目已为国内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通过在铁路客车上的长期使用,能够满足用户要求。随着碳纤维技术发展和产能的不断扩大,碳纤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降低,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将大批量应用到铁路客车上,有效促进国产新材料应用于轨道交通的产业化进程。铁路客车碳纤维安全吊。07获奖单位:连云港神鹰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铁路客车碳纤维转向架摇枕安全吊一体化成型关键技术研发
48、及产业化第九届“中国十大纺织科技”奖41 细旦类高强 PA6 长丝纤维具有热塑性、重量轻、韧性好、耐化学腐蚀、耐久性好等特点,具有接近工业丝的力学性能,性能与 PA66 接近,但价格远低于后者。在军用纺织品、高级奢侈品、体育用品、劳保用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基于我国的PA6 产业优势,改进现有的 PA6 合成及纺丝技术,通过装备技术水平纺丝工艺和材料性能相结合,实现断裂强度大于 9g/d 的高强 PA6 纤维研发、生产、应用全面国产化,可从源头上规避国外对 PA66 等原材料的技术封锁,解决国内高强聚酰胺纤维发展瓶颈问题。目前国内外细旦高强型 PA6 纺丝装备采用的是810 头纺丝
49、,纤维断裂强度最大为 8.5g/d,原料普遍采用高粘锦纶 6(相对粘度 2.83.0)切片原料,纺丝速度普遍低于 3500m/min,不仅产品制成率低,而且纤维强度指标不高,单位成本和能耗还偏高,从产品性能上无法完全替代 PA66 高强纤维。该项目采用常规粘度聚酰胺切片进行多头高速纺丝,要求丝条细、强度高,条干均匀性好。对设备的稳定性、温控均匀性、熔体粘度、纺丝牵伸工艺匹配要求非常高。在对原料特性和纺丝工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纺丝、牵伸单元装备进行特殊设计。以特殊设计的纺丝单元和牵伸单元及卷绕成套技术装备,结合增强纤维成核、增塑技术和多级拉伸工艺,将普通粘度(相对粘度 2.45)聚酰胺 6 切
50、片,制成纤度范围在 30100d 的,强度在 9g/d 以上的高强耐磨纤维品种。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采用细旦聚酰胺纤维专用纺丝单元;优化设计牵伸单元,采用无喂入 4 组多级牵伸辊牵伸工艺;运用多头高强丝精密卷绕技术;采用添加新型成核和增塑工艺;多级牵伸的关键工艺技术。项目主要技术指标:热辊工作区表面温度偏差1,纺丝箱体各板面温度偏差 1;单纺位 12 头,卷绕锭轴长 1500 mm,纺丝工艺速度 38004000m/min;条干不匀率(GB/T 143462015)2%;断裂强度(GB/T 143442008)9g/d,断裂伸长率(GB/T 143442008)15%。项目在福建永荣锦江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