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_蹇伶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60129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_蹇伶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_蹇伶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_蹇伶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6 卷第 1 期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23 年 1 月Vol.36 No.1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23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蹇伶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宋慈抱是著名历史学家,所著续史通曾引起金毓黻等人的关注。从行辈上看,冒广生为宋慈抱师长,且有知遇之恩。刘绍宽与宋慈抱在学问上以诤友之道相待,相引为忘年交。梅冷生与宋慈抱因共同的文化志向结下深厚友谊。通过还原宋慈抱的学术交游发现:他积极投身于修志、办报等温州地方文化事业与活动,致力于“永嘉学术”的保

2、存、传播;民国地方传统士人以结社、编纂志书、保存文献、宣扬文化等形式参与社会转型,并在秩序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宋慈抱;冒广生;刘绍宽;梅冷生;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55(2023)01-0053-10DOI:10.3875/j.issn.1674-3555.2023.01.006本文的 PDF 文件可以从 https:/ 获得宋慈抱(18951958),字墨庵、默庵,号甫,浙江瑞安人,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浙江省通志馆纂修、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所著续史通在民国时期已引起金毓黻的关注1。民国时期,宋慈抱先后加入慎社、籀庼学会、瓯风社、云江吟社、苏

3、州国学会等社团,与友人同志诗文唱酬,有保存、发扬永嘉学术之意。个人著述方面,宋慈抱有吕氏春秋补正 贾子新书音义寥天庐诗钞 续史通 两浙著述考等;其还撰写了多篇有分量的晚清民国人物传记,如在浙江省通志馆馆刊上发表的嘉兴沈曾植传 海宁王国维传等人物传记,在国史馆馆刊上发表的梁启超传(附夏曾佑)等国史传稿;此外,他还参与了嘉庆本瑞安县志的校勘工作,并主编了民国瑞安县志中的人物传稿和瑞安诗文征。由于相关资料较为零散,学界对宋慈抱的生平活动和学术思想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2,下拟梳理宋慈抱与其周围学人的交游经历,以期丰富对宋慈抱生平与学术的认识,收知人论世之效。一、知遇之恩:冒广生对宋慈抱的提携冒广生(18

4、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工词曲,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曾任清朝刑部、农工商部掌印郎中等职,后历任北洋政府瓯海、镇江、淮安等地海关监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担任考试院考试委员、国史馆纂修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著作者简介:蹇伶浇,女,四川营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学史。1 参见:金毓黻论史通之渊源及其流别J制言,1939(54)。此文略有改动后收入: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234-236。2 仅有:易瑶瑶宋慈抱G/余振棠瑞安历史人物传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269-271;许世铮 文史前辈宋墨庵G/政协瑞安市文史

5、资料委员会瑞安文史资料:第 9 辑,1992:36-38。它们基本属于人物介绍性质的文章。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54有批本随园诗话 小三吾亭词 小三吾亭诗 小三吾亭集 疚斋杂剧等书3。从行辈上来看,冒广生是宋慈抱的师长,且确有知遇之恩。1917 年,瓯海潮周报上刊发了冒广生的答宋墨庵简,文中表达了对宋慈抱学问的欣赏。冒广生在“偶欲商榷,竟无可语,并世犹然,亡论后世”的境况中遇到了宋慈抱这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评价宋慈抱为“凤毛麟角”。为此,冒广生一改“平生颇爱惜羽毛,从不以文字为寻常酬赠之品,即书牍亦多假手僚佐,懒于构思”的做法,不仅赠予宋慈抱永嘉诗人祠堂丛

6、刻等书,还赋诗一首。4冒广生在诗中对宋慈抱寄予殷切的希望,赞扬他“弱冠卓荦能词翰”“斐然下笔事述作”,并以承继乾嘉绝学勉励之,云:“他年著书媲姚姒,忍死炳烛期相看。”5冒广生不喜以诗文酬赠,却专门作诗以赠,足见他对宋慈抱的赏识。对于冒广生的这份知遇之恩,宋慈抱撰有答冒鹤亭榷使书。宋慈抱自称是“荒江陋巷之民”,“居新丰酤酒卖饼之场”,对冒广生“处道丧文敝之时,怀扢雅扬风之志”,在温州“求杞、宋难征之文献,修蔡、曾未竟之简书”而修成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之举予以高度赞扬,并将自己的著作呈送冒广生,并书“好士如阁下,辱以抱为能埒前贤乎?则旧作寓重满箧,辄复录福呈正”“勿责小儿无礼,至殷殷以学人相励”等语6

7、。冒广生对此给予回应,在答宋墨庵尺牍中称道:“足下才极高,志极广。若使内无衣食之忧,外收师友之助,精进不已,足继籀庼、鲜庵而起,佳士心许,常人且然,矧其在仆也。”7在这里,冒氏以继承乡贤孙诒让、黄绍箕衣钵来勉励宋慈抱。此外,冒氏亦再次重申对宋慈抱成长为学人的期望,他指出:“为学人不成尤不失为文人,若一自命为文人,则无足观矣。”7冒氏也以师长的身份指出宋慈抱著述中存在的问题,如三国志乐府“识力书卷,均足相副,惟音节尚未尽协,可随时更易字句”,并认为宋氏之骈文虽“有气干”,“但格高而调未谐,此亦缘学力,然声调只须多读,久久便趋自然。若气干不克,恐捉笔到老,终无是处,甚望足下之能自奋也”7。冒广生从

8、爱惜人才的角度鼓励宋慈抱,又指点学问路径,堪称宋氏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除书信教导外,冒广生在 1917 年邀宋慈抱进入瓯隐园读书三个月8。这段读书经历是冒、宋交往史上的重要一环,宋慈抱晚年还作诗回忆:“瓯隐园中半载留,征文考献得朋俦。”9宋慈抱偶有知己难得和时运不济之感,言“昔太冲赋成,玄晏称为不朽,子云玄就,桓谭许其必传,而仆未能也”10,在瓯隐园中与师友一同“征文考献”所形成的深厚师生情谊缓解了宋慈抱内心的紧张情绪。冒广生离任时,宋慈抱撰写多首赠别诗,其中有云:“孟尝高谊君无愧,季绪狂谈我可讥。辜负大师期望切,乾嘉绝学探枢机。”116诗中既有对冒广生知遇之恩的表达,也包含着对瓯隐园读书岁月

9、的深切怀恋。即便是冒广生离开温州后,师生之间依然保持联系。冒氏 1926 年所作的寄寿陈子万中,3 参见:刘绍唐民国人物小传:第 11 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28-136。4 参见:冒广生答宋墨庵简J瓯海潮,1917(14):1。5 参见:冒广生瑞安两生行G/宋慈抱寥天庐诗续钞上海图书馆藏,1937:1。6 参见:宋慈抱答冒鹤亭榷使书M/宋慈抱墨庵骈文甲集上海图书馆藏,1921:17-18。7 参见:冒广生答宋墨庵尺牍J瓯海潮,1917(11):1-2。8 参见:宋慈抱薛储石诔词M/宋慈抱墨庵骈文甲集上海图书馆藏,1921:38-39。9 参见:宋慈抱甲申年五旬述怀四十四首M温州

10、市图书馆藏,1945。10 参见:宋慈抱与刘京卿翰怡书J文艺捃华,1934(4):15-17。11 参见:宋慈抱寥天庐诗钞M上海图书馆藏,1929。蹇伶浇: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55以宋慈抱、薛钟斗、李孟楚、李仲骞、夏承焘、李笠、陈仲陶为“永嘉七子”,此七子均为“永嘉绩学能文之士”,“各有大业彪千秋”12245。宋慈抱刊刻诗钞后依然呈送给冒广生,而冒广生也不忘将宋慈抱引荐给自己的好友。冒广生将宋慈抱的寥天庐诗钞转呈陈衍9。陈衍读后评价宋慈抱“最工裁对,不让实甫樊山”13,认为宋氏诗歌工整如晚清著名诗人易顺鼎、樊增祥,并将寥天庐诗钞中的锴儿周晬志喜 无题 读林琴南先生诗文作此奉怀 呈吴先生 黄仲荃大

11、令迂新刻诗见贻赋答一首等收入石遗诗话续编。冒广生对宋慈抱的提携,还体现在为宋慈抱争取进入国史馆一事上。1947 年国史馆在南京建立,冒广生为纂修。冒广生以宋慈抱未能入馆参与国史修纂为遗憾,并向张继与但焘建议,然其建议因人员已满被拒绝。宋慈抱在浙江省通志馆担任编纂时撰有数篇人物传记,宋氏将之寄往国史馆,欲刊载于国史馆馆刊,为此馆中人员产生分歧,柳诒征、汪辟疆等反对刊登,而冒广生、陈谧、马程等则为之力争14411-414。最后,冒广生、陈谧为宋慈抱争取到机会,宋氏得以在国史馆馆刊上陆续发表汤寿潜传(附刘锦藻)梁启超传(附夏曾佑)等文。作为宋慈抱的老师,冒广生对宋氏的学术进行过评价,他认为宋慈抱:以

12、文艺胜史学,而史学胜经术,故所为骈散文俱佳,而以骈胜;诗用力最深,而以乐府胜,集中三国志 五代史乐府,可谓代表作矣。其病特规模稍隘,而诗与文则一也。然学有根柢,朴而不华,方之近日温州学者,殆难其选。14411-414冒广生的评价涉及宋慈抱的文学、史学、经学成就,认为宋慈抱学术气象虽略窄,但当时的温州学者中较少有能像宋慈抱一样学有本源且言之有物的人。冒氏能对宋慈抱的学问作出这番评价,表明他一直都关注着宋慈抱的学术进展,对其著述比较了解。宋慈抱对冒广生的奖掖之恩深怀感激之情,他在五旬之际写诗回忆,云“瓯隐园中半载留,征文考献得朋俦”,师生间的互动似历历在目。1954 年宋慈抱从温州给冒广生寄祝寿诗

13、三十八韵,言“事隔四十年,恍如隔世”12573。四年后,宋慈抱离世。二、忘年诤友:刘绍宽对宋慈抱的影响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浙江平阳人(今属苍南县),著有厚庄诗文钞厚庄诗文续集等。刘绍宽 30 岁补廪生,31 岁举拔贡15,1904 年东渡日本考察,撰有东瀛观学记,后在温州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举办新学堂。兴办教育之外,刘绍宽还与符璋(18531929)编修 平阳县志,主持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任籀园图书馆馆长,与刘景晨(18801960)整理敬乡楼丛书,对地方文献的保存和文化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宋慈抱与刘绍宽初识时间尚无明确记载,但宋慈抱在 1920 年 3 月所作厚

14、庄文钞跋中谈及 1920 年春经刘绍宽推荐为刘祝群次子刘庸担任家教1628,可见二人相识最迟不晚于 1920 年春。此后,宋慈抱与刘绍宽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交往,涉及诗文唱酬、学术交流和保存发扬地方文化等方面。12 参见:冒怀苏冒鹤亭先生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3 参见:陈衍石遗室诗话M郑朝宗,石文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84。14 参见:陈谧 宋慈抱年谱叙G/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历史文献集刊:第五辑卢礼阳,主编合肥:黄山书社,2019。15 参见:浙江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44。16 参见:宋慈抱墨庵二十以后古文M同文印

15、书馆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56刘绍宽于 1919 年刊刻厚庄诗文钞,宋慈抱在刘祝群家中见到后即作跋语评价:次饶先生之为学,不繁琐以为博,不鲁莽以为雄,务求其合于大道而已;为文则平易近人,不求工而亦不至于拙,盖天地之中声也。近日平阳修志,先生实司副纂一席,观集中两陈岘考 缙州考 跋宋之才使金日记 书应端秩克叙州文后 书董轰敕命后 校不系舟渔集附记诸作,又信其考证不苟,足为文献生色也。1628,17宋慈抱从为学、为文、考证三个方面评述刘绍宽的学术与文章,言语之间,推崇之意显而易见。厚庄诗文钞中收录了桐城陈澹然(18601930)和符璋所作的

16、序。陈澹然为经史学者,老于志乘,他在序中认为刘绍宽“说经大者抉古圣之精,厥非东汉诸家破碎支离所敢望;其他考文献阐节行,皆足发志乘之光,令人油然敦桑梓敬恭之谊;其体明净温和,不矜巉削,蔚然君子之音,独其诗登临、赠答,雅类剑南,身世之间,或多凄感”18。与刘绍宽相识多年的符璋也评价刘绍宽曰:“每考一事,陈书满案,矻矻孳孳,如跋钞本宋之才使金日记 一篇,洋洋数千言,辨析确凿,则此编立言之不苟,不可信乎?”19宋慈抱的跋语与陈澹然、符璋二序对刘绍宽有相通的认识,可见宋氏虽与刘绍宽交往时间不长,却对刘绍宽学术、文章具有相当精准的认知。宋慈抱的跋语又引发了刘绍宽的思考与回应。宋慈抱认为“胜国经生,治汉学者

17、,惟顾宁人、戴东原为不偏门户”20-21,而刘绍宽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以为顾炎武服膺宋儒而戴震欲推翻宋儒:“抑知清学之衰,实由乾嘉诸老立异宋儒,主张太过之所致洎夫欧风东被,全国靡然,举数千年立国之礼教,所谓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者,一旦扫地以尽,而几无中学之可言,岂非有清中晚百数十年间,讳义理、逐枝末之学说,先有以扫除荡涤之而使之然哉?”21刘绍宽此段关于中西古今学术的观点对宋氏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慈抱亦认为:“若夫新学说勃兴以后,学校废孔教,经学既罢绌不讲,而士习凌兢佻达,益无尊师重道之风,社会交际尤无状,上下蒙蔽,权利所在,虽家人父子不相顾,几日非一日矣。”1611西学对中学的冲击引起刘、宋二人的交

18、流与思考,其中西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又促使宋慈抱进一步反思,这使他在西学大行其道的时代中义无反顾地致力于“治史恙与经疾”22,撰写出民国时期传统史学理论著作续史通。刘绍宽曾作国学读法举隅一文23,文中谈道:“文字须根柢经史,而伐材于郝氏尔雅义疏、桂氏说文义证、王氏广雅疏证 经传释词诸书,则吐词自无鄙倍文史须读刘勰文心、钟嵘诗品、刘知幾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袁简斋、赵瓯北诗话可不必读。”宋慈抱作书刘厚庄国学读法举隅后一文,评价道:“伟哉言乎!吾瓯自孙籀庼、黄17 其中跋宋之才使金日记 应为跋钞本宋之才使金日记 。18 参见:陈澹然厚庄诗文钞序G/刘绍宽厚庄诗文钞温州市图书馆藏,1919:1-2。1

19、9 参见:符璋厚庄诗文钞序G/刘绍宽厚庄诗文钞温州市图书馆藏,1919:3-5。20 此句均不见于慎社第四集和墨庵二十以后古文所收的厚庄文钞跋中,但据刘绍宽与宋默庵书中的援引与回应,此点确系宋慈抱跋语中的观点。这或许是因为,经过与刘绍宽的交流,宋慈抱赞同刘绍宽的观点并对自身观点有所修正,二人间的学术交流可见一斑。21 参见:刘绍宽与宋默庵书G/慎社慎社:第二集温州美成和石印本温州市图书馆藏:6-8。22 参见:宋慈抱释诮M/宋慈抱墨庵骈文甲集上海图书馆藏,1921:1-3。23 遍查刘绍宽日记 厚庄诗文钞 厚庄诗文续集而未得此文,以下所引出处均见:宋慈抱书刘厚庄国学读法举隅后M/宋慈抱墨庵二十

20、以后古文同文印书馆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25-26。蹇伶浇: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57鲜庵、陈介石三先生外无人见及此者矣。”宋慈抱认为刘绍宽是继孙诒让(18481908)、黄绍箕(18541908)、陈黻宸(18591917)之后温州地区举足轻重的文史学者。同时,宋慈抱也对刘绍宽所提出的国学读法有所补充:第一,宋氏对刘绍宽读史应读二十四史的看法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史记“独出心裁”,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各有短长,此后如宋史 元史缺点更多,因而“学者仅于四史以后,阅正、续资治通鉴,藉明数千年史事成败得失”即可;第二,宋慈抱认为典志体方面应读通志以及各正史的志,学案体应读明儒学案,历史评论应读王夫之读

21、通鉴论;第三,宋慈抱主张“九通”应读节选本,为贯穿史事应读马骕绎史以及通鉴纪事本末;第四,在文学方面,宋氏提出应读该领域中最新的重要著作,“以其援引几尽也”1625-26。宋慈抱指导学生读书的意见,亦可以借此一窥管豹。他要求学生读书需提纲挈领,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籍,认为“为学之道,不可以贪多务得也,要在乎提其纲领而已耳”,于经、史、子、集中选部分重要著作研读即可,“大而人心风俗之原、六艺九流之说,小而闾巷之奇闻琐典,足以有益身家者,不博贯而备载焉?可以因此而旁及其他书矣。不然以中国古籍汗牛充栋,岂一朝夕之间所能穷其原委哉?”1645这些意见可视作宋氏对刘绍宽的国学推荐书籍的补充,展露出他在史学评

22、论上的积累和见识,稍后撰写史学理论著作续史通是顺理成章之举。大而言之,国学入门书籍与读法交流的背后是主流学界的整理国故运动,刘、宋二人的讨论是他们对主流史学界关注与回应的结果。刘绍宽与宋慈抱的交往并不局限于上述方面,保存和发扬地方文化也是他们交往中的重要内容。宋慈抱与刘绍宽先后加入慎社。慎社仿照南社的内容和体例,分诗、文、词诸类,参加的人多属于“温属六县”2494-95,社约中虽约定不限地域,但地域色彩依然十分突出,慎社成员常聚会赋诗唱酬并刊印社集。刘、宋二人的交往在参与慎社之后明显增多。1923 年刘绍宽与宋慈抱一同参与瓯海道尹沈致坚主持的致祭永嘉词人祠及谢康乐祠活动。刘绍宽在日记中记载此事

23、道:“祭文,陈仲陶、宋默庵作。”251933 年底创办的瓯风社和瓯风杂志以及 1935 年 4 月成立的浙江省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以下简称“乡著会”)等使刘绍宽与宋慈抱的交往更为密切。1933 年 11 月 20 日,瓯风社在瑞安成立,刘绍宽与宋慈抱均为基本社员,次月瓯风社决定创办瓯风杂志,宋慈抱为编辑,刘绍宽为特约撰述26。瓯风社和瓯风杂志的地方色彩比慎社更浓,瓯风杂志凡例云:“本志欲以阐扬先贤遗著,昌明故有永嘉学术,正俗解蔽而止于至善为职志。”27作为瓯风社的基本成员,刘绍宽与宋慈抱均参与杂志的创办与运行,皆在瓯风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瓯风社同人时常雅集,刘、宋均在其列。刘绍宽在日记

24、中也多次记载瓯风社雅集与合照,如 1935年 10 月 25 日,“瑞安陈穆庵、林志甄、张宋庼、宋墨庵俱在梅冷生家,将邀瓯风社诸人同拍一照,因天气不佳而止”,次日“陈穆庵、林志甄邀集瓯风社同人宋默庵、孙孟晋、张宋庼、高性朴、梅冷生、陈仲陶、谢磊明、刘祝群与余,并请许专员聚餐于意大利。午后拍照于东山书院,又往江心孤屿,拍照于西塔及文信国祠两处”281565。此事亦见于刘祝群的日记,可相印证:“瓯24 参见:潘国存梅冷生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5 参见: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第二册M方浦仁,陈盛奖,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8:755。26 参见:瓯风杂志编辑部本社纪事J瓯风杂

25、志,1934(1)。27 参见:瓯风杂志编辑部瓯风杂志凡例J瓯风杂志,1934(1):1。28 参见: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第四册M方浦仁,陈盛奖,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8。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58风社诸子雅集,写影于东山书院,凡十人。平阳厚庄丈年最长,乐清高性朴、瑞安池仲霖、永嘉谢磊明次之,孙孟晋、宋墨菴、张宋庼、梅冷生、陈木厂、林志甄皆一时之彦,讲究国学、著作有声。”29瓯风杂志虽于 1935 年底停办,但瓯风社的活动并未停止,据刘绍宽日记,1937 年 4 月 10 日瓯风社同人还同游仙岩,并在陈傅良读书台故址合照281737,刘绍宽还作有

26、偕瓯风社同人登仙岩陈止斋先生读书台一诗。在瓯风社相关活动外,刘、宋二人还参与乡著会。乡著会于 1935 年 4 月 5 日成立,刘绍宽任副主任兼整理股30372-486,随后乡著会聘宋慈抱、夏承焘、陈谧、陈仲陶等人为选诗特约编辑2414。之后刘、宋时常共同参与乡著会活动,据刘绍宽日记,1936 年 2 月 6 日“午后二时永嘉区开会,为编纂永嘉诗征事,临时推余为主席,列席者梅冷生、王志澂、洪鲁山、陈仲陶、严琴隐、宋默庵、刘贞晦、池仲霖”281598。通过乡著会相关活动,刘绍宽和宋慈抱都参与地方文献的征集和保存,为地方文化事业作出贡献。1937 年寥天庐诗续钞撰成后,宋慈抱请刘绍宽作序,刘绍宽在

27、 1937 年 3 月 31 日和 4月 1 日的日记中提到“作宋默庵诗序,未就”与“宋默庵诗序已就”281735。刘绍宽在序中将诗分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以为“学人之诗”乃“无时代之区分,无门户之依傍,要皆出之胸中,赴诸腕下,达其所欲言而止;而其词温醇尔雅,其气浑古朴茂,知非根柢蟠深者不能为此”。紧接着他写道:瑞安宋子默庵,平时治经,善校雠之学,兼及诸子,而尤长于史学,著有续史通若干卷行世。铅椠之隙,不废吟咏,其曰寥天庐诗钞,余尝读其前编,固所谓温醇朴茂者。今读其续钞,则雅健雄深,视前又进一格矣。乐府诸篇,尤有合于春秋志晦微显、劝善惩恶之旨。要之,指事类情,言皆有物,洵乎其为学人之诗

28、也。31刘绍宽认为宋氏之诗为“学人之诗”,“温醇朴茂”,“雅健雄深”,且言之有物,其中仿元末诗人杨维桢的“铁崖体”所作的乐府诗具有春秋遗法,肯定了宋氏“讽刺比兴,皆取其可鉴戒者而咏之,不徒以摭拾典故见长”32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刘绍宽也邀请宋慈抱为其厚庄诗文续集作序。刘绍宽在 1937 年 8 月 20 日的日记中记载道:“昨寄已印诗文集八卷瑞安宋默庵,乞作叙文,以默庵上年已作序一篇也。”281770七天后,“宋默庵已寄来集序”281772。在序中,宋慈抱将刘绍宽置于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学术系谱之后,并化用曾国藩对张惠言茗柯文集的评价33,称:平阳刘次饶先生灵光岿然,治经不分汉宋,诸子不辟老佛,务

29、以明体达用为归;诗文多忧时伤乱之言,于纲常名教尤为惓惓。易代之际,言政治设施得失利病,曾为平书一帙,而不轻以干谒要津。流俗以文人目先生,而先生所学固不仅乎文也。然以文29 参见:刘祝群疚庼日记G/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藏日记稿钞本丛刊:第 52 册北京:中华书局,2017:27922。其中,“菴”字当作“庵”。30 参见:陈镇波刘厚庄年谱G/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苍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刘绍宽专辑2001。31 参见:刘绍宽寥天庐诗续钞序G/宋慈抱寥天庐诗续钞上海图书馆藏,1937:1。32 参见:宋慈抱五代史乐府G/宋慈抱寥天庐诗续钞上海图书馆藏,1937:49。33 曾国藩为张惠言茗柯文

30、集所作序中有“仿效汉人赋颂,繁声僻字,号为复古”与“叙述朋旧,状其事迹,动称卓绝”等句。参见:张惠言茗柯文编M黄立新,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69-270。蹇伶浇: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59而论,不效汉人赋颂,繁声僻字,号为复古,而深入显出,寓雅音于精理之中。平生师友于新知旧学各尽所长,而下笔为记传或表墓文字,褒讥不敢少溢,适如其量而止。皋闻而作,应推同调,谓非文之臻乎绝诣,可乎哉?341-2宋慈抱认为刘绍宽于经学、诸子均不囿于门户之见,诗文感怀时事,尤其重视纲常名教,文字不偏重“繁声僻字”,能深入浅出,作记传、墓表则评价公允,当得起曾国藩对张惠言的评价。宋慈抱推崇刘绍宽修平阳县志之

31、举:“寓兴革之要,为生斯土、官斯土者,百年模楷而已。”341-2宋慈抱还赞扬刘氏“岂独横阳志,获承会稽哲”115,修撰平阳县志是对章学诚方志编订凡例的发扬。刘绍宽对国史、方志异同方面的主张为宋慈抱所认可。刘绍宽在平阳县志中认为:一国之史,以史函志,方隅之志,以志函史。盖志本史之一部,地志又诸志之一部,后人画疆为志,拓而广之,地舆而外,职官选举以及人物列传,悉纳其中,所谓以志函史矣。其尤有不同者,史书断代而不为疆域之囿,志书分疆而不为时代之限,故史书职要,而志书职详。史非要不能举一国之大,志非详不能赅一邑之曲,此所以同而异也。35刘绍宽主张国史与方志存在详略不同的差异,而导致详略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32、在时空上的断限和内容上的侧重不同。对刘绍宽的见解,宋慈抱称赞为“精审绝伦”,并认为“必有章氏学诚,始可以言国史、方志异同之故;必如刘拔萃之言,始可以言国史、方志详略之由”36,并在章学诚与刘绍宽的基础上继续阐释国史和方志的异同。要之,刘绍宽与宋慈抱在学问上以诤友之道相对待,相引以为忘年之交。三、学术同道:梅冷生与宋慈抱的地方文化情结梅冷生(18951976),名雨清,字冷生,以字行,浙江永嘉人,1921 年当选浙江省议会第三届议员,1941 年为籀园图书馆馆长,1949 年后任温州市图书馆馆长,致力于搜集温州乡邦文献与图书事业,有劲风阁唱酬集 劲风阁遗稿等书。从年龄上看,冒广生和刘绍宽都年长于

33、宋慈抱,在交往中,冒、刘对宋慈抱多有提携和帮助。而梅冷生则是宋慈抱的同龄人,他们因共同的文化志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宋慈抱与梅冷生相识很早。1913 年春,宋慈抱在东瓯法政学校读书时便与梅冷生结交37。他们不仅以诗歌唱和抒发情感,也将经世致用的抱负融入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的学术活动中。宋慈抱与梅冷生常在诗歌中表达对时局、前途与个人理想的看法。在 1913 年答梅冷生一诗中,宋慈抱向梅冷生吐露自身处境不佳,“灯光如豆室如斗”,且时局动荡、战事频起,“民权旁落没未振,时局阽危兴有俟”,而自己却只能“聊与笔研订相知”111。宋慈抱于 1920 年前往刘祝群家担任家庭教师前,宋、梅二人在温州城区相聚并赋诗

34、唱和。此时,宋慈抱已在温州城区逗留多日,好友相见,格外欣喜,正可谓“一见晴曦眼忽明,趋访良朋谈故实”。在好友相见的喜悦之34 参见:宋慈抱厚庄诗文续集序G/刘绍宽厚庄诗文续集温州市图书馆藏,1937。35 参见:刘绍宽 重修平阳县志跋G/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苍南文史资料第 16 辑:刘绍宽专辑 2001:45-47。36 参见:宋慈抱续史通J瓯风杂志,1934(12):36-38。37 参见:宋炎宋慈抱年谱G林宁,整理/温州市图书馆温州历史文献集刊:第五辑卢礼阳,主编 合肥:黄山书社,2019:414-432。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60余,宋氏感叹道

35、:“安固鲰生绝可怜,功名事业付云烟。谈经不如贾公彦,说史恐惭班孟坚。”113宋慈抱以贾公彦与班固作为其在经史方面的榜样,难掩其雄心壮志。但对即将前往高邮任教一事,宋慈抱谦逊地表示“自愁南郭滥吹竽,师资辜负程门雪”113,梅冷生则鼓励宋慈抱说:吁嗟乎,君才何如宋延清,君学直超宋于庭。生值不辰升平日,升斗艰难困盛名。当年辟疆来海角,闻君弱冠才卓荦。瓯隐园林招读书,抗志千秋励朴学。是时监榷在润州,头白江湖老故侯。与君倾盖应相见,张饮平原十日留。读万卷书行万里,前路公卿争倒屣。38梅冷生将宋慈抱的学问与初唐诗人宋之问和清代经学家宋翔凤相提并论,少不了友人的击赏之意。梅冷生特意提到冒广生对宋慈抱的赏识,

36、而此时冒广生担任镇江关监督,师生同在江苏,应是大有可为。这也是为了勉励宋慈抱。参与社团及地方文化事业是宋慈抱与梅冷生交往的重要内容。梅冷生等人在 1916 年底创办瓯海潮周报,宋慈抱、洪炳文、陈仲陶等人均为社员。“瓯星高指,天无注史之官;海水群飞,地少无愁之国。怒涛咽尽淘残霸国威灵,劫海重谈枨触家山别恨。此同人瓯海潮周报之所由作也”39,他们“欲以创文艺周刊唤醒国民,振兴国家”40。瓯海潮一直持续到 1917 年底,梅冷生陆续发表法与势 痛言等时评,宋慈抱亦发表论中国务本之政策 统捐之怨声载道 瓯海宜振兴实业说等时事评论性文章。宋慈抱深知梅冷生的志向。梅冷生曾以复社在“朝政不纲,茅苇杂进”之际

37、使“匹夫抗愤,处士横议”进而“激扬声闻,裁量执政”41作为成立社团的号召之语,当时梅冷生虽听从薛钟斗的建议而取名为“慎”,但事实上还是希望借此社能“结纳朋友,形成地方上一股政治力量”42。对此,宋慈抱称梅冷生“抗心欲草留都揭,同志聊追复社尘”1112-13,可见宋氏对梅冷生的志向了然于心。在此基础上,宋氏积极加入慎社,用实际行动支持梅冷生。在慎社筹备之时,宋慈抱远在高邮,仍积极参与,他频频致信梅冷生询问相关事宜:“瓯社事有头绪否,永嘉健者殆推阁下,不可不勠(力)43进行也。”445宋慈抱还为慎社的社约和出版体例出谋划策:慎社体例分五门,曰政治,曰学术,曰记载,曰文艺,曰附录。政治,专刊经济撰著

38、,或考订古三礼九通之类;学术,专刊经史小学及讨论周秦诸子、汉宋大儒绪论;记载,则有关文献,或前辈未刻墓志、家传或年谱等可取;文艺,诗古文辞杂体不拘;附录,仅刊谈屑、谐著,或诗钟、灯、竹枝词、歌谣耳。慎社月出一册,或年出六册、四册未定,其有长篇专著,均可登载,厥法无他,依马夷初印国故月刊式,与刻书一样,板心署“慎社丛刊”四字,每类每种,自相连属,不必署云“未完”,则折装时可自成一部,无首尾断绝之患矣。447结合实际出版情况可知,慎社主要分文录与诗录,共出版四集,且出版时间并不固定。因此38 参见:梅雨清送别宋二墨庵之高邮J瓯风杂志,1934(1):11-12。39 参见:钱熊埙瓯海潮周报序J瓯海

39、潮,1916(1)。40 参见:叶建温州老期刊M合肥:黄山书社,2013:15。41 参见:梅冷生慎社序G/慎社慎社:第一集温州市图书馆藏,1920:1-2。42 参见:梅冷生“慎社”与“瓯社”G孙孟桓,记录/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温州文史资料:第7 辑1991:241-245。43 此为原书编者加。44 参见:卢礼阳梅冷生师友书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蹇伶浇:宋慈抱学术交游初考61宋慈抱的建议未被采纳,但宋慈抱对梅冷生的全力支持已跃然纸上。同时,宋慈抱对慎社体例的思考,为窥探其思想提供了重要视角。宋慈抱主张慎社仿照国故月刊的体例,宋氏理想中的慎社应不仅仅停留于仿国故的格式,国故

40、月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45,所以发扬中国的学术才是宋慈抱的根本意图。这种宗旨上的效仿在宋慈抱编辑的瓯风杂志上有更直接的体现。瓯风杂志以“昌明永嘉故有永嘉学术”46为目的,“仿旧国粹学报例”27,而其参照对象国粹学报亦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47为宗旨。可见,无论是宋慈抱对慎社的规划,还是他投身其中的瓯风杂志,都以阐扬传统学术为着力点,这种联系流露出宋氏对传统学术的深切感情,也表现出其对国粹学派的关注,民国时期的国粹思潮对宋慈抱应有不容忽视的影响。1933 年,瓯风社成立,梅、宋均为成员,也同为瓯风杂志编辑。1935 年,永嘉成立乡著会,进行乡邦文献的征集和整理,梅冷生担任总务兼印行

41、股主任30372-486,聘用宋慈抱为选诗特约编辑。梅、宋因选编瑞安诗征事宜交往更加频繁48。梅冷生曾表示乡著会的成立实际上与当年慎社的计划一致,言“余以此举私符鄙衷,十五年前即拟从事。当时与亡友薛君储石商榷,集慎社同人资力,刊行乡哲遗著,先将善本征辑,倩人缮写成帙”,只是后因种种原因计划未能实施,如今成立乡著会乃是“补偿夙志”2411。可见,无论是慎社还是乡著会,梅冷生始终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更是其核心思想,而宋慈抱始终如一地积极参与,不仅是两人的友谊使然,更因两人均是有心于昌明地方文化的学术同道。担任籀园图书馆和温州市图书馆馆长期间,梅冷生大力购置文献,丰富馆藏。宋慈抱

42、对此十分赞赏:“直至兄履新,以舞袖难旋之经费,处离省至远之地方,志于故家之秘籍,新出之名著,不惜重金求充邺架,其苦心孤诣,在全省固有其人,在吾郡可再无双。”24384宋慈抱曾向梅冷生建议编修籀园藏书志以补温州经籍志,同时提出著书方面的意见,即著书贵有专一的毅力、考证之定识、鉴别的眼光与光明的心地24384-385。梅冷生对此信的回复如何不得而知,但梅冷生将此信收入了其所编的温州区地方资料汇编一书中,足见其对宋慈抱建议的重视。梅冷生在担任温州市图书馆馆长之时抢救了许多珍贵的藏书,主持藏书编目工程,并于 1959 年编成 馆藏古书目录10 册,保存了大量温州地方文献247。梅冷生在温州市图书馆的这

43、些工作,或许与好友宋慈抱所进行的讨论有一定关系,毕竟他们都是“二三素心人,夙好文献暴”49。四、结语近代中国社会,政局跌宕,思想观念新旧杂糅,国家及地方都作出不同程度、层次上的回应。温州自宋代以来成为浙东学术的重镇,在民国时期更因孙诒让、陈黻宸等人得到重振。地方传统士人多服膺浙东学术,同时又不得不正视社会与思想等方面正在遭受西方文化严重冲击这一现实,“外观当世,朋党纷争,干戈满天,五伦灭绝,六经扫地”50,危机感日益严重。传统士人45 参见:国故月刊社本社纪事录J国故,1919(1):1。46 参见:刘绍宽瓯风社记J瓯风杂志,1935(17/18):1-3。47 参见:国粹学报编辑部国粹学报略

44、例J国粹学报,1905(1)。48 参见:宋慈抱丙子春温州征集乡哲遗著委员会,乞余编瑞安诗征,赴郡列席主梅冷生家有作G/宋慈抱寥天庐诗续钞上海图书馆藏,1937:30。49 参见:宋慈抱与梅冷生、陈牧庵、张宋庼、林志甄同游雅山苏园遗址慨然有作J瓯风杂志,1934(1):12。50 参见:池志澂卧庐八十自序J瓯风杂志,1934(1):3-5。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 36 卷第 1 期62通过著书立说和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来守卫传统,宋慈抱便是其中一员。宋慈抱曾在新式学堂中有过短暂的学习时光,对西学有一定了解,却选择回归传统,在著述方面,他撰写续史通阐发传统史学理论,沿袭传统学者的路

45、子而专注于补正、校雠。此外,宋慈抱深受浙东学派影响,经世致用思想突出。通过还原宋慈抱的学术交游圈,可清晰地看到,他投身于温州地方文化事业,致力于“永嘉学术”的传播和复兴,收集和保存地方文献,参与编纂瑞安地方志,这是他交游乃至人生中的重要活动。正是这些文化事业及背后的现实意义,奠定了他与刘绍宽、冒广生、梅冷生等人深厚的学术交谊。需要指出的是,宋氏与诸师友一道“昌明永嘉故有永嘉学术”,并非纯粹地向永嘉学术回归,而是振兴区域文化的一种努力51。正如刘绍宽所言,“洎乎欧学东渐,趋新之士往往骛智识而轻道德,世道人心日以隳坏,际其会者,益思永嘉之学体用兼该、本末具备,实为救时良剂,固学人所当急讲也”46。

46、振兴地方文化是传统士人对时局的回应与挽救,也是他们参与现代国家与文化重塑的重要表现。对宋氏交游活动的分析亦表明,地方传统士人并未停止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的思考,相反,他们依然在地方文化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编辑:张龙)Study on Song CibaosAcademic FriendshipJIAN Lingjiao(School of Histor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875)Abstract:Song Cibao is a famous historian.His book Xu Shitong(续史通)has

47、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Jin Yufu and others.Mao Guangsheng was the teacher of Song Cibao and was kind to him.Liu Shaokuan andSong Cibao treated each other in a manner of admonishing friends in learning.Mei Lengsheng and SongCibao forged a deep friendship because of their common cultural aspiratio

48、ns.Through the restoration of SongCibaos academic friendship,it is found that he actively devoted himself to Wenzhou local culturalundertakings and activities such as compiling local chronicles and running newspaper,and was committed tothe preserv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Yongjia studies.At the sam

49、e time,the local traditional scholars of theRepublic of China participated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association,compilation ofchronicles,preservation of documents and promotion of culture,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reconstruction of order.Key words:Song Cibao;Mao Guangsheng;Liu Shaokuan;Mei Lengsheng;Traditional Culture(英文审校:黄璐)51 参见:陈安金融会中西,通经致用:论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J哲学研究,2003(7):43-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