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597333 上传时间:2024-10-02 格式:PPTX 页数:102 大小:2.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中国地理人口与经济发展-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阐明中国人口国情,认识中国人口密度地域差异。阐明中国人口国情,认识中国人口密度地域差异。阐明中国的土地利用国情,认识中国农业开发的阐明中国的土地利用国情,认识中国农业开发的 区域特征。区域特征。阐明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特别是主要江河的整治与阐明中国水利建设成就,特别是主要江河的整治与 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开发、南水北调工程等。阐明中国工矿业的基本特点,理解主要工业部门,阐明中国工矿业的基本特点,理解主要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如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机电工业、机电工业、轻纺工业等的地理布局。轻纺工业等的地理布局。认识中国交

2、通的整体布局和旅游业、城乡建设的认识中国交通的整体布局和旅游业、城乡建设的 基本状况。基本状况。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关关 键键 词词中国人口中国人口(Chinesepopulation)中国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区划(agriculturalregionalizationinChina)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theprojectoftransportingwaterfromtheYangtzeRivertoNorthChina)中国矿业布局中国矿业布局(distributionofminingindustryinChina)中国工业布局中国工业布局(distributionofindustr

3、yinChina)“横六竖七横六竖七”交通网交通网(“sixrow,sevenline”transportnet)中国旅游业中国旅游业(tourisminChina)内容结构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人口及其问题第二节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第三节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水利及其开发建设现状或特征现状或特征历史与发展历史与发展第四节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第五节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工业建设与布局主要存在问题主要存在问题基基本本方方面面第六节第六节交通建设与运输、邮电业交通建设与运输、邮电业第七节第七节旅游业旅游业第八节第八节城乡建设城乡建设第四章 人口与

4、经济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人口及其问题人口及其问题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一一)人口过程人口过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项基本国策。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 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近百年来,人口城

5、市化过程发展迅速。机械变动 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社会变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二二)年龄结构年龄结构 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将总人口按性别和5岁一组,由小到大,绘成年龄金字塔。图图4-1 4-1 年龄金字塔年龄金字塔高出生,高死亡,幼儿和青少年比重大,总人口具有不断增长趋势。幼儿和青少年比重缩小,成年人和老人比重扩大,总人口有衰减趋势。低出生低死亡,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稳定。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

6、用。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公元前,大约在1 000万的水平。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5 000万6 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10。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从19001954年,经过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从19541969年,经过15年由6亿增长到8亿。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表4-1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项项目目1949年年1960年年1970年年1980年年1990年年世界人

7、口总数世界人口总数/亿人亿人中国人口总数中国人口总数/亿人亿人中国占世界的比例中国占世界的比例/24.365.4222.2430.276.6221.8736.348.3022.8444.159.8722.3652.8411.3421.46(二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1957年)。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高潮期)一低一低

8、(低谷期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一下降四个阶段。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5.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

9、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处于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远低于农村。(三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一一)庞大的人口基数庞大的人口基数 1949年中国人口数量为5.4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14。新中国人口是在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且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995年为2.

10、1个,比很多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二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增长型的年龄结构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年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的趋势。年份年份 少年儿童比重少年儿童比重/成年人口比重成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195336.359.34.4196440.456.13.5198233.661.54.9198728.765.85.5199027.763.718.59200022.8970.156.96表

11、4-2 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1953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64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图4-2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三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953年107.6、1964年105.5、1982年106.3、1990年106.6、2000年106.74,呈现一种逐渐平衡的趋势。中国当前不存在总体意义的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问题,但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局部失调问题是存在的。(四四)不

12、均衡的人口分布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却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密度高达118人/km2,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增长为132人/km2。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的黑河市,向西南云南腾冲县作一直线(胡焕庸线),可将中国人口分布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表表4-3 4-3 中国人口、面积比例变化及东西差异中国人口、面积比例变化及东西差异 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13、。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 ,动态变化大。,动态变化大。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注:注:19351935年的东、西部划分根据当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年的东、西部划分根据当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3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密度分布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4 中国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1995)2000年各地区人口数量排名年各地区人口数量排名(单位:万人)(单位:万人)1.河南省(河南省(9256)2.山东省(山东省(9079)3.广东省(广东省(8642)4.四川省(四川省(8329)5.江

14、苏省(江苏省(7438)6.河北省(河北省(6744)7.湖南省(湖南省(6440)8.湖北省(湖北省(6028)9.安徽省(安徽省(5986)10.浙江省(浙江省(4677)11.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489)12.云南省(云南省(4288)13.辽宁省(辽宁省(4238)14.江西省(江西省(4140)15.黑龙江省(黑龙江省(3689)16.陕西省(陕西省(3605)17.贵州省(贵州省(3525)18.福建省(福建省(3471)19.山西省(山西省(3297)20.重庆市(重庆市(3090)21.吉林省(吉林省(2728)22.甘肃省(甘肃省(2562)23.内蒙古自治区(

15、内蒙古自治区(2376)24.台湾省(台湾省(2228)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25)30.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678)26.上海市(上海市(1674)31.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562)27.北京市(北京市(1382)32.青海省(青海省(518)28.天津市(天津市(1001)33.西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62)29.海南省(海南省(787)34.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44)(五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六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194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5 765万人。

16、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城镇人口2.15亿人,占总人口的21.13%,人口城镇化过程迅速发展。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6.1,同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1949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上升,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08,1982年为6.67,1990年为8.04,2000年为8.41。(七七)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国新生儿中每年出生先天缺陷婴儿30多万。全国共有残疾人5 1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我国国民受

17、教育年限不足5年。1990年全国人口文盲率为15.88,1990年降低为6.72,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西南和西北地区文盲率仍较高。2000年普查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3 611人,高中程度的11 146人,初中程度的33 961人,小学程度的35 701人。(八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图4-5 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图4-6 中国各地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

18、通等产生巨大需求,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巨大压力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一、有关概念一、有关概念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覆盖变化(LUCCLUCC,land use/cover change)地理学意义地理学意义 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直接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及其变化人地关系及其变化 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直接反映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人类驱动力(活动)人类驱动力(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核心人地系统动力

19、学过程研究的核心如何理解?如何理解?LUCCLUCC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7 LUCC结构框图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4-8 中国土地利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耕地、林地、草地,深受人为作用的影响,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最能体现自然与人为因素相结合的是区域性分布规律。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耕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400 mm400 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90以上。以上。

20、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淮河一线以南,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面积的9393。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旱耕地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国旱耕地总量的8585,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其中以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最为集中,占全国旱耕地总面积的国旱耕地总面积的6060左右。左右。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林地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半部的山地地区,与耕地分布成交错互补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状态,即耕地在平地,林地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

21、即大约年均降水量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内陆区,即大约年均降水量400mm400mm等值线以等值线以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西的半干旱、干旱地区。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裸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青海的西部,与荒漠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区相一致;其次也有分布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及沿海一带的。三、三、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表表4-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状况面积面积/(10/(108 8hmhm2 2)占全国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耕地耕地 牧场牧场 有林地有林

22、地 茶果热作等园地茶果热作等园地 疏林、灌木林疏林、灌木林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宜农荒地宜农荒地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沙漠沙漠 戈壁戈壁 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 永久积雪和冰川永久积雪和冰川 岩石裸地岩石裸地 其他其他1.332.861.220.020.440.270.350.670.600.560.170.050.460.5913.929.812.70.24.62.83.76.96.35.81.70.64.86.2全国土地总计全国土地总计9.59100.0(一一)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已利用和可利用土地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我我国国现现有有耕耕地地约约1.33

23、101.33108 8 hmhm2 2,加加上上已已耕耕用用的的牧牧场场约约2.2102.2108 8 hmhm2 2,人人工工营营造造和和更更新新的的林林地地约约0.8100.8108 8 hmhm2 2,经经济济林林、竹竹林林和和果果园园地地等等约约0.11100.11108 8 hmhm2 2,包包括括水水库库在在内内的的内内陆陆水水域域约约0.27100.27108 8 hmhm2 2,城城镇镇道道路路和和工工矿矿用用地地约约0.67100.67108 8 hmhm2 2,以以及及不不合合理理开开垦垦而而引引起起的的沙沙漠漠化化土土地地和和荒荒山山草草坡坡地地约约0.27100.271

24、08 8 hmhm2 2,共共计计约约5.65105.65108 8 hmhm2 2,占占全全国国可可利利用用土土地地面面积积的的72.2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58.8。我国我国土地利用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人均占有量土地类型土地类型人均人均/亩亩相当世界人均量的比例相当世界人均量的比例/%土地土地12.01/3(世界人均:世界人均:45亩亩)耕地耕地1.721/3(世界人均:世界人均:5.5亩亩)林地林地2.211/7(世界人均:世界人均:15.5亩亩)草地草地4.752/5(世界人均:世界人均:11.4亩亩)注:人口数为注:人口数为1990年数据。年数

25、据。净耕地 1.39亿hm2 占土地的14.6%(美国25%)一、二等地 占耕地的75%后备耕地 0.34亿hm2 占土地的3.5%林地 1.70亿hm2 占土地的17.9%(美国32%)一、二等地 占林地的90%后备林地 1.13亿hm2 占土地的12.59%草地 3.80亿hm2 占土地的40.1%(美国33%)二、三等地 占草地的88%后备草地 0.27亿hm2 占土地的2.79%耕地耕地质量与后备资源量质量与后备资源量 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为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为0.34100.34108 8 hmhm2 2 ,其中质量好的一等后,其中质量好的一等后备耕地只占备耕地只占8.98

26、.9,质量中等的二等后备耕地占,质量中等的二等后备耕地占22.522.5,质量差的三等后,质量差的三等后备耕地占备耕地占68.668.6。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耕地的障碍因素耕地的障碍因素 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土壤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在耕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在耕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国家

27、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日趋扩大。存在各种障碍因素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约占的耕地约占1 13 3,其中,其中涝洼地约涝洼地约0.07100.07108 8 hmhm2 2,风沙干旱地约,风沙干旱地约0.09100.09108 8 hmhm2 2,水土流,水土流失耕地约失耕地约0.07100.07108 8 hmhm2 2,红黄壤低产田约为,红黄壤低产田约为0.12100.12108 8 hmhm2 2。图4-9 中国耕地复种指数图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二二)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 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可分为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等,沙化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可分为沙漠、戈壁

28、、石山、珊瑚礁等,沙化土地因要恢复过去的自然属性需要相当长的演替过程,目前也难以开土地因要恢复过去的自然属性需要相当长的演替过程,目前也难以开发利用。发利用。我国沙漠面积我国沙漠面积0.6100.6108 8 hmhm2 2,戈壁面积,戈壁面积0.56100.56108 8 hmhm2 2,分别占全国,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土地面积的6.36.3和和5.85.8。石山面积石山面积0.46100.46108 8 hmhm2 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4.8。主要分布在干。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部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高山和极高山的冰川和永久积雪下缘冰旱的西北部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高山和极

29、高山的冰川和永久积雪下缘冰碛石带。碛石带。珊珊瑚瑚礁礁是是其其他他土土地地类类型型中中的的一一种种,广广泛泛分分布布于于我我国国的的南南海海海海域域,总总数数量量约约200200多多个个,虽虽面面积积不不大大,但但地地理理位位置置重重要要。岛岛上上富富有有鸟鸟粪粪,估估计计储储量量达达20010200104 4 t t以以上上,但但多多数数珊珊瑚瑚礁礁,由由于于面面积积小小、礁礁石石多多、积积土土薄薄,还难以利用。还难以利用。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 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30、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根据农业的区间明显的

31、差异性和区内的相对一致性所进行的农业区划,我国分为划,我国分为9 9个一级农业区和个一级农业区和1 1个海洋水产区,个海洋水产区,3838个二级农业区。个二级农业区。图4-10 中国农业区划图1.1.东北区东北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全国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今后农业的发展,以深度开发为主,并开发宜农荒地资源,提高玉米、小麦、大豆、水稻为主的商品粮产出能力;强化农牧结合,建设以肉、奶为主的大型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成为永续利用的木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的重点类型区为:松嫩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三江平原

32、的开发与治理;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2.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农业以牧业为主,农牧交错;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牧矛盾尖锐;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加强草原和基本农田建设,强化农牧结合;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发展特种优质谷物和以甜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加快对土地沙化的综合整治,扩大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类型区是:内蒙古北部草原牧区建设;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协调发展;内蒙古、陕西、宁夏接壤地区的治理与开发。3.黄淮海区4.4.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农业以旱作灌溉农业

33、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农业生产总量大,是中国小麦、棉花、玉米、花生、暖温带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重要商品生产基地,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潜力较大。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黄淮平原麦豆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综合开发;冀鲁低山平原以棉花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巩固提高和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胶东半岛果、渔、油生产和沿海开放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农业以旱作为主,夏粮比重高;坡耕地比重大,滥垦陡坡地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渭北

34、陇东旱塬的农业开发;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5.5.长江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6.6.西南区西南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水平高,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农业开发的重点是巩固提高两湖(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两江(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加强对洪涝灾害和山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类型区是:太湖平原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江淮地区的治理和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湘赣红壤丘陵盆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南岭山地的用材林基地建设。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多种多样;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生猪商品生产优势明显,林

35、特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四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秦巴山区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的综合发展;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7.7.华南区华南区8.8.甘新区甘新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本区是中国适于热作的地区之一,以鲜活农产品为重点的创汇农业占较大比重。今后农业的发展,要巩固提高以橡胶、甘蔗为重点的热带作物和亚热带作物生产,稳定粮食单产,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

36、闽粤沿海平原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海南热作基地建设;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农业以分散而封闭的绿洲农业为主,人均粮油占有量高,经济作物发展较快;牧业以山地放牧业为主,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积极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优质高产的棉、糖基地,区域性的商品粮基地,瓜果基地和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区是: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9.9.青藏区青藏区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

37、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数量极小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稀动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高产性也很突出;放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水平,发展商品性畜牧业;加强粮食和人工草料生产,逐步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合理经营和开发天然森林,建设营林、砍伐、加工与综合利用的林区经济系统;改善交通、商品等农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

38、设中国地毯毛羊、半细毛和肉乳兼用牦牛商品生产基地。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第三节第三节 水利及其开发建设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一、中国水利开发的历程一、中国水利开发的历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一一)古代水利成就古代水利成就 中国河湖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水电、水运发展潜力大。但人均、单中国河湖众多,水能资源丰富,水电、水运发展潜力大。但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偏低,加以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干位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偏低,加以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干旱灾害频繁发生。一些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床淤积,加剧旱

39、灾害频繁发生。一些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床淤积,加剧了洪涝危害。我国在兴办水利、防治水害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业绩。了洪涝危害。我国在兴办水利、防治水害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业绩。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水利设施大约始于公元前2000年或更早一些。河南、山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人类主动取水或排水的遗迹,河南登封的龙山文化,证明已有凿井技术和陶制排水管道。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最具代表性的工程为公元前256前251年由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在四川灌县兴建的都江堰。自秦以后,我国经历了三次统一与和平时期,带来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水利大发展。如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40、,连接南北的大运河,长江、珠江流域的水利工程。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图图4-11 4-11 四川都江堰渠首布局四川都江堰渠首布局 图图4-12 4-12 中国古代海塘位置示意中国古代海塘位置示意 图图4-13 4-13 灵渠渠首工程示意灵渠渠首工程示意 (二二)近代水利近代水利 这个时期,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退。水利事业不但无法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相反,已有的水利设施无力维修,效益退化。在水利建设停滞而江河湖海不断在水利建设停滞而江河湖海不断演变的情况下,水旱灾害越来越严重。演变的情况下,水旱灾害越来越严重。(一一)水利建设成就水利建设成就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中国水利

41、的现状二、中国水利的现状 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共建成水库85118座,总库容5086.8108m3;建成20 000hm2以上的灌区242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为5501.32104hm2;建成各类水电站1万余座,装机容量为7935.23104kW,年发电量为2431.35108 kWh;新建和整修堤防共27104km,保护耕地面积3959.5104hm2,保护人口4.66108人。在历次洪水中,江河堤防有效地保护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主要江河得到初步治理主要江河得到初步治理 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灌排工程取得明显效益灌排工程取得明显效益 完成综合治理

42、面积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11061104 4 kmkm2 2,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图图4-14 19504-14 1950年以来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变化年以来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变化 (二二)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防洪能力普遍偏低,洪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旱涝灾害频繁。旱涝灾害频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内河航道通航能力

43、低。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图图4-15 4-15 缺水城市比例缺水城市比例 三、主要河流的治理开发三、主要河流的治理开发(一一)长江的治理与开发长江的治理与开发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长江年均径流量9 600 108 m3,干支流蕴藏2.68108 kW水能量,可能开发1.97 108 kW,占全国的53。长江的最大问题是洪水峰高量大,而河道泄洪能力不足。1.1.都江堰灌区都江堰灌区 2.2.乌江渡水利枢纽乌江渡水利枢纽 3.3.葛洲坝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4.4.丹江口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 5.5.荆江分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6.6.柘溪水利枢纽柘溪水利枢纽7.7.韶山灌区韶山

44、灌区 8.8.万安水利枢纽万安水利枢纽 9.9.江都水利枢纽江都水利枢纽 图图4-164-16 长江流域示意图长江流域示意图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中中下下游游筑筑堤堤防防在在分分洪洪后后可可防防御御19541954年年级级洪洪水水约约为为4040年年一一遇遇,不不分分洪洪可可防防10102525年一遇的洪水。年一遇的洪水。全全流流域域建建成成大大中中小小水水库库4.84.8万万多多座座,总总库库容容1 1 22210222108 8 m m3 3。汉汉江江可可基基本控制洪水威胁。本控制洪水威胁。中中下下游游平平原原建建成成排排水水涵涵闸闸7 7 000000多多座座,机机电电排排灌灌容容量量

45、51010510104 4 kWkW,大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达部分地区排涝标准达5 5年一遇以上。年一遇以上。开开发发大大中中小小水水电电约约1 1 60010600104 4 kWkW,其其中中葛葛洲洲坝坝水水电电站站装装机机容容量量271.510271.5104 4 kWkW,年发电量,年发电量15710157104 4 kWkWh h。系统整治改善了中下游航道,川江航道有明显改善。系统整治改善了中下游航道,川江航道有明显改善。开始建设上中游防护林。开始建设上中游防护林。长江治理开发的成就长江治理开发的成就 目前正在兴建宏伟的三峡工程。最终蓄水位175 m,坝顶高程185 m,总库容3931

46、08 m3,其中防洪库容221108 m3,装机容量1 768108 kW,年发电量840108 kWh。(二二)黄河的治理开发黄河的治理开发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黄河年均径流量黄河年均径流量56310563108 8 mm3 3,水能蕴藏量,水能蕴藏量4 054104 054104 4 k kW W,可能,可能开发开发2 800102 800104 4 k kW W,年输沙量,年输沙量161016108 8 t t,平均含沙量,平均含沙量35 kg35 kgmm3 3。图图-17-17 黄河流域形势图黄河流域形势图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在上游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

47、等在上游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5 5个梯级个梯级大大坝坝,装装机机容容量量32410324104 4 kWkW,年年发发电电量量15610156108 8 kWkWh h,开开发发程程度度3030。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初步治理面积约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初步治理面积约101010104 4 kmkm2 2,入黄泥沙有,入黄泥沙有所减少。所减少。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期改建,主要用以控制特大洪水,平时尽量降低汛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期改建,主要用以控制特大洪水,平时尽量降低汛期运行水位,蓄清排浑,控制凌汛,并利用径流低水头发电。期运行水位,蓄清排浑,控制凌汛,并利用径流低水头发电

48、。全流域灌溉面积从全流域灌溉面积从801080104 4 hmhm2 2增加到增加到51010510104 4 hmhm2 2。黄河治理开发的成就黄河治理开发的成就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泥沙得不到有效控制,下游河道继续淤高。凌汛威胁,龙羊峡和刘家峡冬季放水发电,增加下游凌汛的威胁。水资源不足,上中下游用水近270108 m3,汛期还需用200多亿立方米输沙入海。近年来春季干旱时下游经常发生断流现象。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三三)淮河的治理与开发淮河的治理与开发1949年后,对淮河治理成就包括:已建成大中小水库5 308座,总库容298108 m3;修建蓄洪行洪区20多处,滞蓄容量320108

49、 m3;开挖并扩大入江水道,修建160 km长渠;灌溉面积从80104 hm2增加到730104 hm2。淮河水系淮河水系流域面积流域面积191019104 4 kmkm2 2,沂沭泗水系面沂沭泗水系面积积8108104 4 kmkm2 2,年均径流量,年均径流量61110611108 8 mm3 3。由于淮河流域由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过渡带,降水不稳定,又由不稳定,又由于黄河泛滥的于黄河泛滥的原因,下游洪原因,下游洪水出路少,因水出路少,因而灾情严重。而灾情严重。图4-18 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示意图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中游洪水通道未能根本解决,

50、平原蓄洪区使用时困难大;二是河水污染严重,现在正在积极治理中。图图4-19 4-19 淮河治理规划图淮河治理规划图(四四)海滦河的治理与开发海滦河的治理与开发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存在问题:缺水严重。地下水的超采导致大范围的“漏斗”,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为了弥补海河水系的水量不足,修建了引滦入津工程。近期引黄河水,远期引长江水。前者包括引黄入晋、引黄入淀(白洋淀),后者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图图4-20 4-20 海河下游分洪减河位置海河下游分洪减河位置 修建水库1 900多座,总库容265108 m3,在平原开辟分洪滞洪区32处,滞蓄容量191108 m3。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