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_吴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9591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_吴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_吴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_吴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0 卷 第 1 期2023 年 1 月长江科学院院报Journal of Changjiang iver Scientific esearch InstituteVol 40No 1Jan 2023收稿日期:2021 09 02;修回日期:2021 10 28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80111);常州大学科技项目(ZMF20020441)作者简介:吴丹(1988 ),女,江苏常州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系统评估研究。E-mail:cumtwudan163 com通信作者:曹巍(1981 ),男,湖北武汉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综合监测与评估研究。E

2、-mail:caowei igsnrr ac cndoi:10 11988/ckyyb 202109202023,40(1):73 80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吴丹1,曹巍2,黄麟2,呼和涛力1(1 常州大学 城乡矿山研究院,江苏 常州213000;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科学评估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分析了天保工程区 20002015年生态系统格局、质量、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 15 a,天保工程区森林、水体与湿地、聚落生态系统面积增加,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天保工程区植被覆盖度与

3、净初级生产力均呈现好转态势,增加速率分别为 0 27%/a、3 82 g/(m2a);除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基本稳定外,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服务均有所提升,变化斜率分别为1 00 t/(hm2a)和1 25 t/(hm2a);区域气候呈现暖湿变化趋势,对植被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人口密度与人类扰动指数均有所增加。天保工程区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后续生态工程的实施应注重差异化的生态恢复与管理手段。关键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因素中图分类号:X171 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5485(2023)01 0073 08Assessing Ecologic

4、al Effects of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WU Dan1,CAO Wei2,HUANG Lin2,HUHE Tao-li1(1.Institute of Urban ural Mining,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213000,China;2.Institute of GeographicSciences and Natural esources 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Abstract:Scientific asses

5、sment of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ecological projec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of long time series of remote sensing data,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he pattern and quality of ecosystem and maj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Natural Fore

6、st Protection Project(NFPP)area from 2000 to 2015 esults showed that:1)In recent 15 years,areas of forest,water body,wet-land,and settlement ecosystems expanded,while the area of grassland ecosystem shrinked 2)Vegetation cover-age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both showed improvement trend with an in

7、creasing rate of 0.27%/a and 3.82 g/(m2a),respectively 3)Except that the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 service remained stable,the soil conserva-tion and sand fixation services of ecosystem both improved with the variation slope being 1.00 t/(hm2a)and1.25 t/(hm2a),respectively(4)The warming and wet tren

8、d of regional climate promote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human disturbance index both increased In conclusion,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of the NFPP has been overall improved Differentiat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in subsequent ecological project

9、Key words: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ecosystem pattern;ecosystem quality;ecosystem service;driving factor1研究背景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森林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而且在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减缓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长江科学院院报2023 年用2 3。长期过度采伐与不合理经营,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功能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经济后果

10、4 5。自 1998 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通过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改善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6 8。天保工程范围内的天然林分布区,既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松花江、嫩江、黑龙江水系及其主要支流和众多湖库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也是三峡大坝、小浪底水库和丹江口水库等水利枢纽的绿色屏障。实施天保工程,大幅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对构建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东北和华北地区生态屏障,增加森林碳汇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学者从森林资源面积变化9 10、植被覆盖度11 12、植被碳储量13 14、生态系统服务物质

11、量15 16、景观格局指数17 18 等方面开展了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估。然而,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天保工程区生态环境的单因素分析,未能形成一套系统、全面、针对性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时间尺度上缺乏长时间序列基础数据;且研究范围大多为局部地区,空间尺度上难以体现区域差异,缺乏对整个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状况全面、科学、准确的把握。随着大规模、区域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加强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战略的不断推进,大尺度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成效评估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科技需求18。因此,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天保工程区 20002015 年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服务(水源涵养、土壤

12、保持、防风固沙)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其驱动因素,旨在为科学评估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研究区概况天保工程实施范围包括 3 个工程分区(图 1),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37%。其中,长江上游区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黄河上中游区以小浪底库区为界,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 7 个省(自治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含大兴安岭)、海南、新疆 5 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86 个国有重点森工企业、16 个地方森工企业、23

13、 个县、12个县级林业局(场)。工程建设目标主要是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林区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图 1天保工程实施范围Fig1Implementation scope of the Natural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22数据与方法2 2 1数据来源与处理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2000 年、2015 年)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resdc cn/),空间分辨率为 1 km。该数据以 Landsat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中巴资源卫星、环境 1 号卫星等图

14、像为补充,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生成土地利用数据,包括 6 个一级类型和 25 个二级类型。结合外业调查开展精度验证,土地利用一级类型综合评价精度达到 94 3%,二级类型综合评价精度达到 91 2%19。根据土地利用特点,将其类型归并为森林、草地、农田、水体与湿地、聚落、其他等 6 个生态系统类型(表 1),生成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进而评价分析其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表 1土地利用类型归并体系Table 1Merge system of land use types一级类型二级类型森林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草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农田水田、旱地水体

15、与湿地河渠、湖泊、水库坑塘、永久性冰川雪地、滩涂、滩地、沼泽地聚落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其他沙地、戈壁、盐碱地、裸土地、裸岩石质地、其他气象数据来源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http:/data cma cn/),主要包括 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内及其周边国家气象台站的日均降水、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等。采用 ANUSPLINE 软件将站点观测数据插值至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栅格数据。土47第 1 期吴丹 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壤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resdc cn/),包括土壤类型与土壤质地。DEM 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

16、云(http:/wwwgscloud cn/),空间分辨率为 90 m。所有栅格数据均统一至1 km 的空间分辨率参与计算。2 2 2研究方法2 2 2 1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是植被投影面积在单位面积上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收集 20002015 年 MODIS 16 d 250 m 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数据(MOD13Q1),通过格式转换、拼接、重投影、重采样等处理,采用最大合成法得到NDVI 1 km 逐年数据。根据像元二分理论20 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即fc=NDVI N

17、DVIsoilNDVIveg NDVIsoil。(1)式中:fc为像元植被覆盖度;NDVI 为该像元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veg为纯植被像元的 NDVI 值;ND-VIsoil为完全无植被覆盖像元的 NDVI 值。2 2 2 2净初级生产力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干物质总量,是反映植物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收集 20002015 年 MODIS 1 km 年 NPP产品(MOD17A3),该数据利用 BIOME-BGC 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建立的 NPP 估算模型模拟得到陆地生态系统年 NPP

18、21。通过格式转换、拼接、重投影等处理,得到天保工程区 NPP 年值数据集。2 2 2 3水源涵养服务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等再分配的复杂过程,主要功能表现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土壤侵蚀、调节径流和净化水质等方面。以水源涵养量作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的评估指标。采用降水贮存量法22 估算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表达式分别为:Q=AJ;(2)J=J0K;(3)=0 g。(4)式中:Q 为与裸地相比较,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涵养水分的增加量(m3);A 为生态系统面积(hm2);J 为产流降雨量(mm);J0为降雨量(mm);K

19、为产流降雨量占降雨总量的比例;为与裸地相比较,生态系统减少径流的效益系数;0为产流降雨条件下裸地降雨径流率;g为产流降雨条件下生态系统降雨径流率。收集已发表文献的实测降雨产流临界值,累积单次降雨量大于降雨产流临界值的数值,得到单点产流降雨量占降雨总量的比例(K 值);再与多年平均河川径流系数建立线性关系,得到区域 K 值的空间分布。森林 值通过文献资料整理得到,草地 值由草地植被覆盖度计算得到23,湿地 值采用孟宪民等24 的研究结果。2 2 2 4土壤保持服务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水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水土保持服务主要与气候、土壤、地形

20、和植被有关。以土壤保持量(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作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的评估指标。基于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计算单位面积的水土流失量,即土壤侵蚀模数25。USLE 模型包含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坡长因子、坡度因子、植被覆盖因子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土壤保持量估算公式为Ac=Ap Ar=KLS(1 C)P。(5)式中:Ac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t/(hm2a);Ap为潜在土壤侵蚀量(t/(hm2a);Ar为实际土壤侵蚀量(t/(hm2a);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2ha);

21、K 为土壤可蚀性因子(thm2h/(hm2MJmm);L 为坡长因子;S 为坡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P 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采用日降雨量拟合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26,根据侵蚀生产力评价模型 EPIC(Erosion-ProductivityImpact Calculator)估算土壤可蚀性27,坡度、坡长因子根据 McCool 等28 和 Liu 等29 的算法计算,植被覆盖因子根据蔡崇法等30 的算法计算,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耕作措施进行赋值。2 2 2 5防风固沙服务防风固沙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风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防风

22、固沙服务主要与风速、降雨、温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相关。以防风固沙量(潜在土壤风蚀量与实际土壤风蚀量的差值)作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的评估指标。采用 修 正 风 蚀 方 程(evised Wind ErosionEquation,WEQ)定 量 评 估 生 态 系 统 防 风 固 沙57长江科学院院报2023 年量31,公式为:S=SLp SLr;(6)SLr=Qx/x=Qmax 1 e(x/s)2/x;(7)Qmax=109 8(WFEFSCFKC)。(8)式中:S 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量(t/(hm2a);SLp为潜在土壤风蚀量(t/(hm2a);SLr为实际土壤风蚀量(t/(hm2a)

23、;x 为地块长度(m);Qx为地块长度 x 处的沙通量(kg/m);Qmax为风力的最大输沙能力(kg/m);s 为关键地块长度(m);WF 为气候因子;EF 为土壤可蚀因子;SCF 为土壤结皮因子;K为地表糙度因子。气候因子由风速、土壤湿度、雪盖等因子计算得到,其中雪盖因子通过从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http:/westdc westgis ac cn)下载的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计算32;土壤可蚀因子和土壤结皮因子根据 Fryrear 等33 方程计算;地表糙度因子采用滚轴式链条法来测定;植被覆盖因子由植被覆盖度计算。2 2 2 6驱动力因子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34 分析气温

24、、降水等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反映其年际时空变化,表达式为slope=nni=1i vini=1ini=1vinni=1i2ni=1()i2。(9)式中:slope为变化斜率;n 为监测时间段的年数;vi为第 i 年的变量。根据赵国松等35 提出的人类扰动指数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盐碱地、沼泽地等自然未利用地,林地、草地、水域等自然再生利用地,耕地等人为再生利用地,城镇、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等人为非再生利用地的人类扰动指数依次增大,表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威胁程度依次增加。生态系统综合人类扰动指数计算方法为D=(3i=0AiPi)/3/3i=0Pi。(10)式中:D 为人类扰

25、动指数;Ai为第 i 级生态系统人类扰动程度分级指数;Pi为第 i 级生态系统面积所占百分比。3结果与分析31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其变化2015 年,天保工程区以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草地生态系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33 25%,森林生态系统占 28 38%;其次是农田和其他生态系统,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 18 02%和 16 31%;此外,水体与湿地占 2 82%,聚落占1 23%(图 2)。从各工程分区看,长江上游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面积占比为 44 91%;黄河上中游区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面积占比为47 90%;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以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

26、 29 42%和 28 34%(图 3)。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 2 931 km2,以农田和草地转入为主;聚落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 1 21 万km2;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1 594 km2,草地面积净减少 9 343 km2。从各工程分区看,3 个工程分区的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均有所减少,聚落生态系统面积均有所增加。长江上游区、黄河上中游区主要表现为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主要表现为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增加、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图 2天保工程区 2015 年生态系统空间分布Fig2Ecosystem distributi

27、on of the Natural ForestProtection Project in 2015图 3各工程分区 2015 年生态系统面积Fig3Ecosystem areas of the Natural ForestProtection Project divisions in 201532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其变化3 2 1植被覆盖度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多年平均植被覆盖67第 1 期吴丹 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度为 52 48%。长江上游区,黄河上中游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72 28%、40 94%和 46 69%。从天保

28、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斜率看,研究时段内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好转态势,增加速率 0 27%/a;好转区域面积约占天保工程区总面积的 2/3。特别是黄河上中游区,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 0 40%/a;长江上游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植被覆盖度增速分别为 0 24%/a 和 0 17%/a(图 4)。图 4天保工程区 20002015 年年均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Fig4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rends of annual averagevegetation coverage o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Project from 200

29、0 to 20153 2 2净初级生产力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多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 363 76 g/(m2a)。长江上游区,黄河上中游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 620 35、240 15、262 82g/(m2a)。从天保工程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斜率看,研究时段内植被生产状况总体呈现好转态势,年均增速3 82 g/(m2a);转差区域面积仅占天保工程区总面积的 1/4。黄河上中游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速最快,为 4 74 g/(m2a);其次为长江上游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增速为 3 96 g/(m2a);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植被净初级

30、生产力增速最低,为 2 78 g/(m2a)(图 5)。图 5天保工程区 20002015 年年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变化Fig5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rends of net primaryproductivity o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Project from 2000 to 201533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变化3 3 1水源涵养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 26 97 1010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935 万 m3/km2,主要受降水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类型

31、分布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其中长江上游区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高,为1358 万 m3/km2;其次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932 万 m3/km2);黄河上中游区最低,为 5 29万 m3/km2(图6(a)。近15 a,全区水源涵养服务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上游区呈现轻微下降趋势,年均减少005 万 m3/km2,黄河上中游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均呈现轻微增加趋势。3 3 2土壤保持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 130 46 亿 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36 46 t/hm2。其中长江上游区单位面积土壤保持77长江科学院院报2023 年量

32、最高,为 72 40 t/hm2;其次为黄河上中游区(34 05 t/hm2);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最低,为 7 44 t/hm2(图6(b)。近15 a,全区土壤保持服务总体呈现轻微增加趋势,增速为 1 00 t/hm2/a;转差区域面积占天保工程区总面积的 32 15%。其中,长江上游区增速最高,为 1 73 t/hm2/a;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增速最低,为 0 13 t/hm2/a。3 3 3防风固沙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多年平均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为 57 62 t/hm2。其中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最高,为 105 96 t/hm2;其次为黄河上中游区

33、(54 32 t/hm2);长江上游区最低,为6 09 t/hm2(图6(c)。近15a,全区防风固沙服务总体呈现轻微增加趋势,增速为 1 25 t/hm2/a;转差区域面积仅占天保工程区总面积的 17 90%。其中,黄河上中游区增速最高,为 1 91 t/hm2/a;长江上游区增速最低,为 0 02 t/hm2/a。34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气温、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与降 水 量 变 化 斜 率 分 别 为 0 02 /a 和 1 60mm/a(表 2)。适度增温、雨量增加

34、有助于植被恢复和提高生产力,延长生长季,促进植物生长发育36 37;因此,天保工程区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均表现为好转态势。研究时段内,天保工程区人口密度增加了 4 20 人/km2,特别是黄河上中游区(6 65 人/km2);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人口密度增幅最大,为 10 68%;长江上游区尽管人口密度最大,其增幅最小,仅1 00%。长江上游区,黄河上中游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人类扰动指数依次降低。近15 a,天保工程区人类扰动指数增加了 0 003,说明人类活动对工程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有所增加,特别是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人类扰动指数增加了0005,增幅为

35、1 93%。该区自然生态系统面积萎缩,开垦、城镇化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的提升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图 6天保工程区 20002015 年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服务空间分布Fig6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source conservation,soil conservation and sand fixation services of ecosystemso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from 2000 to 201587第 1 期吴丹 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表 2天保工

36、程区 20002015 年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因子及其变化统计Table 2Driving factors of ecosystem dynamics of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ject from 2000 to 2015工程分区气温降水人口密度/(人km2)人类扰动指数平均值/斜率/(a1)平均值/mm斜率/(mm a1)2000 年2015 年变化量2000 年2015 年变化量长江上游区10 890 02985722071663916805166040704080001黄河上中游区5 080 02461452558488915366503440

37、3460002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3 470 013668038735863969383028102870005全区6 290 02588031609259967942003410 34400034结论与讨论本研 究 基 于 长 时 间 序 列 遥 感 数 据 分 析 了20002015 年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质量、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天保工程区森林、水体与湿地、聚落生态系统面积增加,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尽管人口密度增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程度增强,研究区生态系统质量与服务均有所提升,表明天保工程实施期间区域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气温升高、降水

38、增多等气候变化是生态系统好转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全区还是 3 个工程分区,各类评估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时间序列基础数据可增强评估结果的稳定性,避免了仅根据少数几个时间节点数据而导致的评估结果的随机性38。各工程分区的生态系统质量、服务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具有空间差异性。就生态系统质量而言,黄河上中游区的植被覆盖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增速最快,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增速最慢。就生态系统服务而言,长江上游区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服务相对较高,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防风固沙服务相对较高。因此,今后生态工程的滚动实施应注重差异化的生态恢复与管理手段,因地制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39、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天保工程区局部地区同时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长江防护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综合叠加各项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贡献率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生物多样性维护、碳固定、粮食供给等亦是工程区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本研究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生态效应,结果不够全面。气候因素是植被活动年际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研究区近年来气候呈现暖湿变化趋势,有利于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如何量化评估气候变化与生态工程的相对贡献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参考文献:1 唐守正,刘世荣 我国天然林保护与可持续

40、经营 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1):42 46 2 刘世荣,马姜明,缪宁 中国天然林保护、生态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理论与技术 J 生态学报,2015,35(1):212 218 3 刘迎春,高显连,付超,等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J 生态学报,2019,39(11):4002 4010 4ZHANG P,SHAO G,ZHAO G,et al China s Forest Policyfor the 21st Century J Science,2000,288(5474):2135 2136 5 SHI H,SHAO M A Soil and Water L

41、oss from the LoessPlateau in 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0,45(1):9 20 6 LUO M C,QIN J L,LIU S H Strategies on Natural ForestProtectionof Collective Forest Area in Minority NationalityCommun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Forestry esearch,2000,11(2):132 134 7 张志达 天保工程的实施背景、进展及对策 J 林业经济,2002(1):37

42、 40 8 LIU J G,LI S X,OUYANG Z Y,et al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Chinas Policies for EcosystemService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105(28):9477 9482 9 陈蓬,闫光锋,李小勇,等 海南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实 施 成 效 及 其 评 价 J 林 业 经 济,2007(10):52 57 10 屈红军,朱

43、颖,张忠林,等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实施效果概述 J 林业工程学报,2012,26(6):5 8 11 陈巧,陈永富,鞠洪波 基于 3S 技术的天保区植被变化监测方法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2013,26(6):736 743 12 赖家明,杨武年 基于 S 的川西天然林区近 29 年植被 覆 盖 动 态 变 化 J 国 土 资 源 遥 感,2018,30(4):132 138 13 胡会峰,刘国华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 J 生态学报,2006,26(1):291 296 14 郭焱,周旺明,于大炮,等 长江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

44、5,24(增刊 1):221 22897长江科学院院报2023 年 15 国政,聂华,臧润国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035 15038 16 赖家明,周广华,胡庭兴,等 基于 S 和 GIS 的川西天然林保护区土壤侵蚀动态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5):276 279 17 李月辉,胡志斌,冷文芳,等 大兴安岭呼中区紫貂生境格局变化及采伐的影响 J 生物多样性,2007,15(3):232 240 18 陶蕴之,吕一河,李凤全,等 西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生态成 效 评 估J 生 态 与 农 村 环 境 学 报,2016,32(5)

45、:716 723 19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2014,69(1):5 16 20 宋立旺,邓健,王伟民,等 基于 MODIS 数据的浙江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21,38(5):40 46 21 刘丹,于成龙 基于 MODIS 的东北三省植被 NPP 潜在气候生产力估算 J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4):315 323 22 吴丹,邵全琴,刘纪远,等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时空变化 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5):256 260 23 朱连奇,许叔明,陈沛云 山区土

46、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J 地理研究,2003,22(4):432 438 24 孟宪民,崔保山,邓伟,等 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J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4 21 25 ENAD K G,FOSTE G,WEESIES G A,et al Pre-dicting Soil Erosion by Water:A Guide to ConservationPlanning with the 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M Agricultural Handbook,1997 26 章文波,谢云,刘宝

47、元 利用日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研究 J 地理科学,2002,22(6):705 711 27 WILLIAMS J,JONES C A,DYKE P T A Modeling Ap-proach to Determining the elationship between Erosionand Soil Productivity J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1984,27(1):129 144 28 MCCOOL D K,FOSTE G,MUTCHLE C K,et alevised S

48、lope Length Factor for the Universal Soil LossEqu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89,30(5):1387 1396 29 LIU B Y,NEAING M A,ISSE L M Slope Gradient Ef-fects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 J Transactions of theASAE,1994,37(6):1835 1840 30 蔡崇法,丁树文,史志华,等 应用 USLE 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 IDISI 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0

49、,14(2):19 24 31 FYEA F D,BILBO J D,SALEH A,et al WEQ:Improved Wind Erosi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0,55(2):183 189 32 DAI L Y,CHE T,WANG J,et al Snow Depth and SnowWater Equivalent Estimation from AMS-E Data Based ona Priori Snow Characteristics in Xinjiang,ChinaJ e-mote

50、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2(127):14 29 33 FYEA D W,KAMMES C A,WILLIAMSON D L,et alComputing the Wind Erodible Fraction of Soils J Journal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94,49(2):183 188 34 董晴晴,占车生,王会肖,等 2000 年以来的渭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格局分析 J 干旱区地理,2016,39(2):327 335 35 赵国松,刘纪远,匡文慧,等 19902010 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