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上补充习题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1春夯实基础1.B 2.A3.B4. 视觉 听觉 嗅觉 视觉 听觉 触觉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盼 绘 迎 赞2.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春的美好与活力,抒发对春天的期盼、喜爱、赞美。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 细且密、细且亮、细且飘忽的特点,写出了春雨的美感。4.最后三段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的无限欣喜,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以及受到活力四射的春天的强烈感染与鼓舞。三个语段的先后次序不能交换。三个比喻“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包含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二、片段研读1.采
2、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各种花争先恐后开花的情形。2.“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3.从触觉写春风的轻柔、温暖;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浓郁(芬芳怡人),从听觉写春风的和悦(悦耳动听)。4.这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来写出春雨的可爱。拓展阅读1.盼春、感春(绘春)、赞春 2.(1)冬天是严酷的、晦暗的;(2)春天是美好的;(3)盼春的心情急切。3.修辞手法是拟人作用:写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赋予春天人的形态。4.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对春天美景的珍惜与春光易逝的惋惜。一课一诗1.早春(初春)。意象: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萎蒿、抽出短芽的芦
3、苇。2.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从实践中得出.2济南的冬天夯实基础1.zo 贮 chng 毯2.B3.D4.C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响晴”。文章围绕总特征描写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2.第自然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侧重写济南冬天气候温暖晴朗,小山的可爱, 给人温存、体贴、慈祥之感;第自然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着重写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第自然段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着重写小山的远景。3.作者写水,突出了水的绿、水的温暖、水的清亮的特点。4.将阳光下
4、的老城比作小摇篮,突出了老城的温暖舒适特点。将山坡和村庄比作小水墨画,突出了其清新雅致、秀美典雅、秀丽如画的特点。将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突出了清澈明净的特点。二、片段研读1.“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2.第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 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山上写矮松,山尖写山和蓝天的色彩,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山腰着重写光和色。3.三个加点的“好像”用法不同,第一个“好像”是表比喻,后两个“好像”是表猜测。4.慈祥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济南冬
5、天的依赖和喜爱,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顶”字的使用的使得画面生动起来.用“顶”使得文字中平淡的白花显得有份量,树枝曲折上顶的感觉也出来了,使得树尖上长着白花这一普通的自然景观现象,在文字间凸显出来,画面感顿生.两个“卧”字,运用拟人,将小村庄和雪人格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雪后的山温暖怡人的特点,突出了雪后村庄的闲适、安宁。作者将雪后的山景比成一张“小水墨画”,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后山色的秀丽如画、古朴雅致,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山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拓展阅读1.古朴、安静、秀美2.作者用春天西湖的景色和夏天瑞士的风光与济南的秋天作比,反衬出济南秋天之美;用上帝馈赠秋冬两季,衬托出济南好。3.既
6、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作铺垫。4.用绿藻的“绿”来突出水的澄清。一课一诗1.(1)视听结合。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白鹭飞上青天,是视觉。(2)衬 托,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3)拟人,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得更加生动活泼。2.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却寄托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3雨的四季夯实基础1.l lns 淅淅沥沥 冽2.D3.B研习文本一、1.对雨的爱恋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2.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
7、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3.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 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二、片段研读1.作者通过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态,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了春雨美丽、娇媚的特点。2.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人将叶子比作波浪,写出了春雨的清新,柔和,滋润万物的特质。它让树木从冬天的严寒中苏醒,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苏醒,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发了秋雨给人多种美好感受。3.调动感官色彩;巧用修辞绘神韵;融情入景巧抒情。拓展阅读
8、1.第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第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宝贵,对乡间万物的滋润,生命的律动。2.春雨随着气候变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内涵;它滋润了万物,点燃人们对生活的热情。3.示例1,我更喜欢选文的这个句子,它不仅形象的说出了春雨的轻柔细,并给人朦胧的梦幻感,有诗一般的意趣。示例2,我更喜欢春这个句子,因为它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春雨的“细、密、多、闪亮”等特点。4.激越的夏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激越的夏雨,让我感受到奋斗的畅快;激越的夏雨,让我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一课一诗1.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去,仿佛蘸水而开,春景被装点得格外美
9、丽。2.桥被水淹,人不能渡,难免有些遗憾;可是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这可以摆渡游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4古代诗歌四首夯实基础1.ji dn dn 竦峙 萧瑟2.D3.B4.B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观沧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象之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示例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借杨花和子规鸟 的意象,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示例二: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借“归雁”的意象,表达诗人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的愿望,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3.“阔”字以静衬动,表现了长江水波荡
10、漾,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两个“若”字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 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二、片段研读(一)次北固山下1.描写了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岸、风、帆、海日、江村、归雁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希望鸿雁传书的思乡之情。2.自然理趣: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如何表现: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二)天净沙 秋思1.示例一:寓情于景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
11、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运用了静物与动景相互映衬的写法,如: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人更添愁苦。2.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拓展阅读(一)赠汪伦1.诗的前两句先写的是诗人即将离开,再写汪伦唱着歌来送行,展示了一幅离别的场面。2.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与留恋之情。(二)秋词1.对比写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议论的表达方式。 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2.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一课一诗1.表现了凉爽、清幽、
12、静谧的夏意。主要通过校园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荫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构成一个有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2.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5秋天的怀念夯实基础1.A2.C3.C4.父母是崇高伟大的,长大了的我们要及早懂得他们的爱。(或尽早地理解父母,长大了的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留下对父母的懊悔。)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题目为“秋天的怀念”,“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
13、、叙事、记人,都与 “秋天”有关。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经过人生的“秋天”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2.三处。第一处:母亲喜欢花”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母亲为儿子 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3.体现出了“我”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 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4.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使
14、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二、片段研读1.因为母亲怕儿子触景伤情,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2.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从词义看“央求”是请求的意思,期望值较低;“期待”则是期望的意思,期望值较高。3.从“淡雅”看到了应该像菊花那样平平凡凡地活着,朴素地活着。
15、从“高洁”二字 看出人还可以活得超凡脱俗,活得高尚、纯洁有尊严。从“热烈”中看出人还可以活得有朝气,轰轰烈烈。从“深沉”二字看出人应该活得低调、不张扬。从“泼泼洒洒”中看出人应该活得精彩。4.“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好好儿活”,积极地去面对生活。拓展阅读1.虽然是舅舅给的钱,但却是妈妈在拥挤的人群中给我买来的,非常不易;妈妈给我带来了童年的快乐,体现了妈妈对我的深爱。2.(1)对作者而言,世上没有比小汽车更美妙奢侈的玩具了,在即将得到之前,作者无比期待和渴望,以致心中充满庄严。(2)作者得到了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而应该对买礼物的人表示感激
16、,所以说自己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3.结构上,承接上文,对那排屋子给我带来的影响进行小结,也为下文的感叹做铺垫。内容上,点明主旨,老屋成了无比珍贵的记忆,并影响了我的一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文章富有诗意。4.曾经的老屋承载着母爱的温情,成为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长大,记忆中的老屋已变得孤零残缺,背景也变得全是虚空。 当再次站在老屋面前时,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快乐的童年也远去,老屋已不是原来的老屋。文章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迷惘和感伤。一课一诗1.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
17、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第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 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6散步夯实基础1.C2.B3.C4.家不等于房子,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家是漂泊的根,有爱的地方就有家。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散步时走到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理由是大路平顺,便于
18、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风景优美。2.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这样,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是“我”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 生命就像永不停息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3.好。文章选取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镜头散步,加以渲染,展示人间真情,表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小见大,很有艺术性。拟题示例: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理由:文章通过散步这件平常的家庭琐
19、事的叙述 和描写,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体现出了浓浓的深情。散步中的三代人理由:故事中的一家人中有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有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儿媳和天真可爱的孙子,通过“散步”这生活的一角表现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二、片段研读1.这些景象朝气蓬勃,充满了生命力。浓淡的田野预示生命的珍贵,看着满树的嫩芽,作者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如此的坚强2.妻子对我的尊重,说明她是个懂大体,有智慧的女人。因为我国的传统是女主内,男主外,强调“在外面”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有些主意可能是两个人一起拿的,甚至有些是妻子拿的,只是因为是“在外面”,所以由“我”说出来。3.不能。因为与母
20、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已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4.不能。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顺序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二、拓展阅读1.(1)喜悦(2)急切(3)伤感(或绝望、痛惜)(4)惊喜2.(1)反复,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酷热的程度,更表现了作者对石榴的痛惜之情。(2)“壮汉”与“伤感”一词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作者在以为石榴被晒死时极度的伤心。(3)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用“挣扎”、“憋
21、”等极富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与酷暑抗争的过程,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3.写“我”家阳台的缺点,一是为下文写石榴险被晒死做铺垫,二是用这不理想的生活环境反衬出石榴生命力的坚韧顽强。4.二六七号牢房中老爸爸对伏契克受刑严重,失去食欲时的话表现出老爸爸对伏契克生命的担忧,作者引用这句话来用类比的手法表达出对石榴晒死时的内心的难过。一课一诗1.“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既烘托环境,又点明题目中的“夜”,而“影伴身”则表明孤苦一人,无人相伴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思家时的孤独,寂寞。2.作者通过想像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诗的语
22、言朴实无华。7散文诗二首夯实基础1.瓣 hn dn 徘徊 q2.B3.a.墙角的花! /你迎风摇摆时,/忧愁便抖落了。b.田里的谷穗! /你弯腰俯首时,/心里便踏实了。c.井底的蛙! /你跳出井口时,/天地便大了。a空中的鸟! /何必羡慕飘浮的云呢? /你自有你的灵性。b.地上的蜗牛! /何必与壮硕的水牛比力气呢? /你自有你的能耐。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2.我是个天真活泼、可爱机灵、懂得爱妈妈的
23、孩子。从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跳舞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不告诉你,妈妈”等处看出他的天真活泼,可爱机灵;从“开放花瓣儿”让妈妈”嗅到这花香”,将小小的影子”投在妈妈的书页上,为妈妈照亮等处看出他懂得爱妈妈。3.课文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二、片段研读1.1.母亲做祷告时,我用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拿灯去牛棚时,我跳到母亲前面,恢复原形。2.表现了孩子天真活泼的性格。3.第一句饱含担心之情,无责怪之意,第二句表现出着急还有抱怨之意,并带有些不满和责怪。因为不
24、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拓展阅读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奠定热爱读书的感情基调。2.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三国演义引发了作者阅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兴趣,也为下文作者阅读其他课外书籍做铺垫;聊斋志异则提升了作者的作文写作水平。多阅读课外经典名著和作品不仅能开拓视野,还能提升个人修养和写作水平。3.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多读书)。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乐读书)。 读书可以学会做人,读书可以学会思考(读书与做人,读书与思考)。要多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知识(读好书)。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课一诗1.“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堤旁的杨柳的美好
25、姿态,那长长的枝条, 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2.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这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8世说新语二则夯实基础1. B A2.C3.B4.C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所以“大笑乐”。谢太傅因前一个比喻而 “笑”,为“柳絮”一喻而“乐”。2.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 (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的家庭气氛。3.
26、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人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驳得对方无言可答。二、片段研读1.(1)约定舍弃拉、牵拉回头看2.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3.(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期”“委”“去” 重点词要解释正确。)4.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拓展阅读1.(1) chng (2) lio2.C3.D4.聪明机智、锋芒毕露、很有辩才。他不认识很有盛名的李元礼,既不是亲戚朋 友,又是小孩子没有什么名气,
27、本来不具备被通报引进的资格,但他巧借“孔子曾向老子问礼的典故”,证明两家应该是累世通好的世交,可见其聪明机智。太中大夫陈韪对他的聪明才智不太认可,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马上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可见他锋芒毕露有辩才。一课一诗1.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2.诗的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写出了农村 儿童热爱劳动、天真纯朴、令人喜爱的特点。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夯实基础1.B2.B3.C4.C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观察百草园的优美景物的乐,听美女蛇的故事的乐,捕鸟活动的乐等。2.详写泥墙根一带,略写整个园景,以点
28、写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具体生动。表现百草园无穷的乐趣。3.表现百草园有无穷的乐趣,表达“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恋之情。4.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 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二、片段研读1.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找“乐”师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人神时,学生“做戏”“画画”。2.“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先生比较开明,他对学生是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
29、亲。先生读书人神时“微笑”“将头仰起,摇 着,向后面拗过去”等描写,表现作者对先生的赞赏、尊敬,即使批评也是寓于幽默之中。3.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4.选文第段中“爬”“折”“寻”“捉”“喂”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在园中寻到的乐趣。拓展阅读1.sh ch 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 png hung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2.孔方兄:指金钱。鲁迅:指鲁迅的作品、鲁迅的精神。3.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多些深刻,多些大丈夫气,多些高尚和美丽。4.排比、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鲁迅
30、的作品对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巨大的精神作用一课一诗1.写出了小儿很会选取钓鱼的地点,同时也为后面写“怕得鱼惊不应人”做铺垫。2.第一问:垂钓儿童。或:小儿。第二问:他怕答话声把鱼惊走。10再塑生命的人夯实基础1.cu nin zhn 小心翼翼 怦怦2.C3.D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海伦凯勒的性格品质特征: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海伦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与她的主观努力分不开。2.“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海伦 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是因为: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
31、自由”。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二、片段研读1.第一件事:海伦因为无法理解并区别水和杯的概念而摔碎了布娃娃。第二件事:莎莉文老师用情景式教学实践让海伦理解了水的概念,海伦对这个世界有了不同的认识。2.(1)这种眼光是指“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 指代“自己干了错事,悔恨莫及,而且两眼浸满了泪水”。3.因为“我”不能看见具体的水,平时所接触到的是一些容器,故而将两者混为一谈。4.让受教育者亲临现场体验,在体验过程中理解概念。5.这句话在文章中紧承上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水这一个词,让“我”认识到了 水和杯子并不是一回
32、事,同时也唤醒了“我”对世界万物认识的一种愿望,形象地说出 了自己心情。所以作者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由此“我”的生命旅程充满了崭新的希望。6.这一反省说明了作者对自己摔碎布娃娃的行为非常懊悔,“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同时也对自己无法修复布娃娃感到了遗憾和伤心,“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拓展阅读1.A2.老师先教海伦懂得“思考”,让她明白有些东西是不一定能用手触摸到的,再教她感受那些不能触摸的东西,最后告诉她,爱虽然不能触摸,但可以渗透到每样东西里去,让人感受到
33、温情和快乐,让生活变得充实而有价值。3.“美妙的真理”指老师说的话;“看不见的东西”指让她感到美满和欢乐的爱。一课一诗1.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2.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11论语十二章夯实基础1.B2.(1)说,同“悦”,喜悦(2)有,同“又”,表整数后再加上零数(3)罔,同“惘”,迷惑而无所得(4)殆,同“怠”,疲倦而无所得。3.(1)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强迫改变志向。(2)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能广泛地学习,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地求教,多考虑当前的问
34、 题,仁德就在其中了。4.C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不知不愠、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曲肱而枕、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饭蔬饮水2.这章的三句话各自所讲内容: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 交流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3.这十二章语录文字表达上别具特色,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问句,句式整齐, 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比如第一章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 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4.示例:我们应该学习颜回执著、坚守、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二、片段研读1.自我检查,反省(2)越过,超过能忍受喜好,爱好2.复习旧
35、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2)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3.孔子强调是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4.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拓展阅读1.为:是。是:这。然:对、(是)这样。覆:翻倒2.(1)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3.个人要谦虚,不
36、要自满。4.孔子要“使子路取水试之”是要(想)验证宥座器(敬器)的特点。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或答:孔 这样做“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一课一诗1.“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2.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处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 别有趣味。12纪念白求恩夯实基础1.C2.C3.A4.作为一名加拿大共 产
37、党员,您不远万里,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您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您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您用您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含义。您的死重于泰山,您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白求恩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2.我们大家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3.用对比论证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文章的说服力。4.各段内容要点之间,是紧紧围绕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展开的。本文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
38、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二、片段研读1.这是不同的人对他的称呼:从共 产 党员角度称白求恩为“同志”,从病人和医务工作者角度称“白求恩医生”,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直称“白求恩”。2.将白求恩同志和那些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对比,使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加突出,更难能可贵,更令人敬佩。3.不能。“生怕”就是“很怕”的意思,但比“很怕”“害怕”语义表达得更深刻, 感情更强烈,感觉更突出。(2)删除不好。因为“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这个前置状语在句中起限制作用,表明了“医术高明”是就特定范围而言的。4.“只”在
39、强调自己与白求恩同志见面的次数少,突出作者对白求恩的逝世的悲痛之情,也为下文作者的感悟做了铺垫。拓展阅读1.递进关系。作用:这三段放在文章开头层层深人,逐步引出文章主人公吴孟超,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不矛盾。“慢”是说吴孟超作为老人平时正常的动作特点,因为毕竟他已近90高龄;而“快捷”是说他进人工作状态时的动作特点,表现了他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人,工作让他年轻了许多。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在手术台上下命令的吴孟超比作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形象生动地表现他主持手术时的从容镇定,突出他医术的高超。4.从外表看,吴孟超是一个相貌平平的普通老人,但他更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著名
40、医学专家。他医术高超,虽年事已高,仍热爱工作,热爱病人,乐于培养后生,希望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一课一诗1.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双关。2.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是: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洁身自好,清白自守。13植树牧羊人夯实基础1.C2.B3.(1)创根问底(2)不毛之地(3)慷慨无私(4)沉默寡言4.D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赞扬了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2.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文中“1913年”,“1920年”,“1945
41、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4.(1)动作描写,表现了牧羊人工作时的心无旁骛,说明他是一个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人。(2)比喻修辞,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二、片段研读1.“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2.(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的景象了。(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顽强的生命力
42、,和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顽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歌颂赞美之情。3.“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 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4.示例: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拓展阅读1. chui 瘠2.不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
43、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3.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4.示例:看山老爹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最平凡的人,他一辈子热爱山林,植树造林, 他坚忍不拔,哪怕吃再多苦受再多累也不放弃,他最终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绿色宝库, 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一课一诗1.本诗描写了庭前优美的自然风景。反映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2.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 “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从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之情。14走一步,再走一步夯实基础1.B2.B3.母鹰磨炼小鹰,是培养小鹰独立生存的能力。
44、由此可见,孩子们的父母也要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竞争的需要。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标题有两层含义:在那次“我”感到难以走下悬崖时,在父亲的指引下“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悬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把大困难化整为零,各个击破。2.交代自己身体情况不佳,是为了埋伏笔,说明为什么5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 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还吓得要死。3.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也可以,但是这种办法只能使孩子脱险,对于孩子自 己应付困难能力的培养却毫无用处。所以本文父亲的做法更好些,它能让孩子自己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应
45、付困难的能力。二、片段研读1.这是景物描写。烘托了我无助孤独,极度恐惧的心理。2.第一次:心中恐惧,害怕会掉下去摔死。第二次:既有历险的余悸,又有脱险的激动和喜悦。3.“我”下山时情绪从“大哭”到“怒吼”,再到“照做”最后是“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这从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拓展阅读1.按图索骥:文中指让“儿子”按母亲的指点去看病。2.准确地表现出“我”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后,狠下决心,让“儿子”独自到医院看病的情形。3.在磨炼“儿子”的过程中,“我”的勇气和信心得到增强,教育“儿子”的方法得以改进,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2)
46、理解: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长辈预先指明的方向,传授的经验、方法,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益处:长辈的教导让我们少走弯路,解决困难的办法更多。一课一诗1.诗的前两句中,前一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后一句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2.诗的后两句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肤浅的,要明白一件事,必须亲自去实践。15诫子书夯实基础1.f b yn su l2.C3.A4.(1)不学习就无法使才干得到增长,没有意志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研习文本一、整体把握1.目的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2.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 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