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1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 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2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3 区域与经济区域 ( 1) 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 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 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 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 2) 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 相似性) 或关联性。4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5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6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 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体系较为完整、 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7.区域分异的基础( 1) 自
2、然禀赋的差异性( 2)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 3) 空间距离 8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研究内容一、 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二、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三、 区际分工协作与区际利益协调四、 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9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 ( 1) 国民经济活动( 2) 企业经济活动 ( 3) 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10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指人类活动在特定区域空间中的位置。这种人类活动本身或实体称为区位主体。1经济区位即是指企业、 产业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经济格局中的位置。2区位条件指某一区域所具有的满足
3、某种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属性。3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 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4区位理论是确定区位主体的最佳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组织的理论。 5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6工业区位理论 1.最低成本学派 关于运费因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关于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关于集聚效应对工业布局的影响2.运输费用学派 3.市场学派 利润 = 销售收入成本 4.成本市场学派 5.社会行为学派7近代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等级体系 K=3系列, 其中心系列为1、 2、 6、 18、 54等, 市场区域系列为1
4、、 3、 9、 27、 81( 2) 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等级体系 K= 4系列, 其中心地系列为1、 3、 12、 48等, 市场区域系列为1、 4、 16、 64( 3) 行政原则与中心系统的等级体系 K=7系列, 其中心地系列为1、 6、 42、 294等。其市场区域系列为1、 7、 49、 3438空间集聚: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集聚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是生产要素在企业内的聚合; 二是若干企业在某一地域的聚合.9集聚经济效应是指由于产业在某一地域的集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 ( 1) 生产成本的节约; ( 2) 降低协作成本; ( 3) 形成外部经济性; ( 4)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形
5、成; ( 5) 扩展市场扩展。集聚能产生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 ( 6) 促进创新。10集聚机制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关联性 获取集聚经济效应 1集聚的类型 指向性集聚 经济联系集聚 效应集聚 2.影响集聚的因素 资源条件 区域经济基础 区域内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 组织能力、 城市的承载能力、 政策环境等软环境条件。 区域的文化教育、 观念、 开放程度、 生活条件、 素质对产业集聚有吸引能力; 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 知名度; 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3集聚体: ( 1) 产业指向性相同形成的集聚体; ( 2) 经济联系形成的集聚体; ( 3) 地方化的经济集聚体; ( 4) 城市化的
6、经济集聚体; ( 5) 沿主要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的产业集聚体。4集聚的空间效应 区域极化现象区域空间的分化从动态过程来看, 集聚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5 哈格特的空间扩散模式: 对流 传导 辐射 6对空间扩散模式的概括 周边式扩散 等级式扩散 点轴式扩散 跳跃式扩散7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合形式。8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9区域空间结构模式1.极核型2.点轴型3.网络式10弗里德曼提出的区域空间形态( 1) 离散形( 2) 集聚形( 3) 扩散形 ( 4) 均衡性1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理论 一、 增长极理论 经济
7、增长的速度并不是均匀地体现在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某些主导产业或者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会处于支配地位, 吸引起更多的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同时, 这类产业或企业构成了产业发展的核心, 对其它产业或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种产业或企业就称为增长极。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 1) 极化效应( 2) 扩散效应 ( 3)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理论 二、 点轴理论 点轴系统的”点”即中心城镇, 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 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 点轴系统的”轴”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产业带或人口带。 陆大道将发展轴分为: ( 1) 海岸
8、发展轴 ( 2) 铁路干线沿线发展轴 ( 3) 大河河岸发展轴 ( 4) 复合型发展轴 三、 梯度发展理论 2经济区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 采用一定的方法所划分出的经济区域类型。或者说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 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3经济区的特征 匀质性或同类性 经济联系性 经济管理的合理性 4经济区划的原则 区域内自然、 经济、 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 形成了一定的地域专业化分工优势; 具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地和一定的经济腹地; 其区域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同一级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交叉 5经济区划的方法 聚类分析法 地域分工分析法 经济中心分析法 6四川省
9、内经济区划 成都经济区: 成都的全部及绵阳、 德阳、 眉山、 资阳、 乐山、 雅安; 攀西经济: 攀枝花市和凉山自治州; 川南地区: 该自贡、 泸州、 宜宾、 内江 川东及川北地区: 遂宁、 南充、 达州、 巴中、 广安及广元等地市。 川西北经济区: 甘孜州、 阿坝州7城市是区域的核心,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腹地) 。 从空间结构上看, 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8城市之间空间相互作用依赖于三个条件 互补性 中介机会 可运输性9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流。即城市之间人员与物质的流动。 传导。即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过程。 辐射。即城市之间新思想、 新技术、 新观念的扩散与渗透, 表现为信息流。 10城
10、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的专业化分工 促进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促进城市经济区的形成 1城市经济区的一般特征 从空间结构上看, 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 从功能上看, 城市经济区内城市( 镇) 之间、 城市与区域之间分工明确、 协作紧密。 从组建的目的看, 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合理地组织区域内城市群体经济, 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城市经济区的构成要素 中心城市 城镇体系 经济网络 经济腹地 3城市经济区的基本特征中心性 层次性 动态性4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 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 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 特大城市或超大城
11、市。中心城市的类型 全国性中心城市 地区性中心城市 省级中心城市 省内中心城市 5影响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城市之间的分工 自然与社会条件 6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城镇体系又称城镇系统, 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由一组职能不同、 规模不同、 特点各异而又相互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7城镇体系的特征 群体性 关联性 层次性 开放性 动态性8城镇体系的作用城镇体系是城市经济区经济网络的依托 城镇体系是区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9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 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是指城镇体系内层次不同、 规模不等的城镇在质和量方面的组合形式与特征。10
12、城市首位度 首位城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城市首位度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和规模分布状况的指标, 一般可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总量之比来表示。 1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指自然界一切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 一般认为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以及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三个基本特征: ( 1) 其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非均衡性; ( 2) 各类自然资源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 3) 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3自然条件是指除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影响经济活动的自然要素, 如自然地理位置、 地质条件、 地貌条件、
13、 水文条件等。4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属于劳动对象的范畴。 自然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人类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5自然资源、 自然条件对区域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6人口、 劳动力1对区域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影响 区域人口规模决定了区域消费需求总量 区域人口构成影响和决定着区域消费需求结构 区域人口的变动引起区域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动2对区域产业的影响 区域人口状况影响区域的产业集聚 区域人口状况影响区域非专业化产业
14、的发展与布局; 区域人口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7”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 抚养率比较低,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 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8 区域劳动力的质量取决于以下因素: ( 1) 区域劳动者的身体素质( 2) 区域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 区域劳动者的文化程度、 科学与技术素养9人口移动 按移动时间长短, 分为短期移动( 一年以内) 和长期移动( 一年以上) ; 按移动的距离, 分为短距离移动和长距离移动; 按移动的范围, 分为国际移动和国内移动; 按移动的方向, 分为流入和流出; 按是否长期定居, 分为人口
15、流动与人口迁移。10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所作的短期的、 重复的或周期性的运动。其基本特征是流动人口没有长期改变居住地的意图。人口流动包括劳动型流动、 学习型流动、 商务型流动、 政务型流动等。人口流动形成流动人口。1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行政区单位迁至另一个行政区单位长期定居。2交通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的兴衰影响着聚落的兴衰 2.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 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3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数量比例关系。 4区域产业结构形成与变动的影响因素 1.区域要素禀 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产业
16、结构或多或少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 区域资源的类型往往直接影响和决定某一产业的发展, 从而影响该区域的产业结构 2.区域需求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3.区际经济联系5 区域专门化产业是指能发挥区域优势、 具有区域分工意义、 主要为区外服务的产业。 6劳动力专门化率( SL) = 区域内某一产业劳动力人数占该区域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 该产业全国劳动力人数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 7增加值专门化率( SV) = 区域内某一产业增加值占该区域增加总值的比重= 该产业全国增加值占全国增加总值的比重 8主导产业, 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产生长远性影响作用、 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部门。9辅助性
17、产业部门 即为区域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前、 产中以及产后辅助配套的产业, 其功能是确保专门化产业的顺利发展。10非专业化部门专门化率小于1或略大于1、 主要满足区内需求的自给性产业, 包括三类: 第一, 区内基础设施; 第二, 生活服务产业; 第三, 普适性产业1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为产业结构升级, 是指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演变过程。也即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沿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或方向不断地递进的过程。2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的依据 区域的自然禀赋 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总体水平 地域分工3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资源导向 生产加工导向 技术导向4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
18、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5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优势的适应 产业之间的协调性 产业结构的先进性6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 市场机制 计划机制 政府调控机制7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 保持着持续的高增长率计划机制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政府调控机制8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 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 产业关联度 市场潜在需求率 8支柱产业一般是指在一国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产业关联度强, 技术密集度高、 经济规模大、 经济效益好, 具有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其它产业和整体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大的产业。9区域支柱产业的特
19、征 对区域增长贡献最高 市场需求份额较大产业内企业的集中度较高 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 固定资产存量庞大10区域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关系 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直接担负着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任, 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 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实现了规模经济。 区别点 主导产业更强调该产业的成长性以及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化的导向作用。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发展阶段上也有所不同。 讲求的效益不同。 1支柱产业的选择 ( 1) 区域优势( 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 ; ( 2) 经济规模, 特别是企业规模; ( 3) 市场规模与前景; ( 4) 产业的先进性。 2 特色产业是
20、一国或区域范围内, 以独特的资源为基础, 以独特的生产技术、 生产工艺、 生产工具、 生产流程和管理组织方式为支撑, 制造或提供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的部门或行业。3区域特色产业的特征 ( 1) 地域性( 2) 优势性( 3) 层次性 4区域产业布局( 一) 运输指向布局( 二) 劳动力指向布局 ( 三) 消费地指向 ( 四) 原材料指向 ( 五) 其它指向 5区域经济政策, 简称区域政策, 是政府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的促使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 控制区域间差距扩大, 协调区际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6实施区域政策必要性( 1) 中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差异大; ( 2) 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
21、高速增长和经济运行方式转换过程中, 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地区差异扩大最快的时期; ( 3) 市场机制在解决国民收入的地区再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7区域政策的类型 依据政策实施主体的不同, 区域政策可分为: 超国家的区域政策、 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 亚国家的区域政策。 依据表现形式的不同, 区域政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的一般分类: 区域补偿政策解决地区间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区域发展政策解决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公共投资政策解决地区间社会、 基础设施差距; 产业布局政策解决地区间结构平衡。8区域补偿政策 财政转移支付 动因( 1) 各地区的社会公共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2
22、) 各级政府间的协作。( 3) 某些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 作用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种重要的援助手段, 对改进欠发达地区社会公用设施, 创造良的投资环境, 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重要作用 种类 专项转移 分类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 9国家直接投资政策主要是指国家可支配投资的政策。国家可支配投资包括: ( 1) 国家预算内投资 ( 2) 国内银行贷款投资 ( 3) 国家统借利用外资10 国家间接投资政策是指国家实施的有利于促进地方投资的政策。包括金融管理、 税收征管、 对外开放、 鼓励联合投资等。1产业布局政策泛指国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及相关措施。 2产业布局政策的类型( 1) 地区产业扶持政策( 2) 地区产业调整政策( 3) 地区产业保护政策 3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 ( 1) 鼓励、 不鼓励乃至限制特定地区发展特定产业 ( 2) 鼓励、 不鼓励乃至限制地区间产业转移 ( 3) 鼓励、 不鼓励乃至限制产业的地域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