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的生成
摘要:教育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教育又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中,人是联结的核心纽带,人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知识、技能的积累,而知识、技能的获得、积累主要是教育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的生成的角度探讨教育经济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教育 教育经济功能 人的价值 人力资源
一、教育经济功能与人的价值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无论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还是文化功能,都以人的发展及价值实现为前提。同时,教育在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也体现着自身的价值,这一现象在教育的经济功能中更为突出。
1.教育经济功能。教育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它包括教育的直接经济功能和间接经济功能。教育的直接经济功能指的是教育系统自身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如教育系统创造的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教育的间接经济功能指的是教育系统之外的其它社会系统,由于教育的原因所导致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社会生产部门由于教育的作用而使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加工”功能、知识“再生产”功能以及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这三项功能都离不开一个必要的中介——人。舒尔茨也曾说过:“学校教育和知识进步都不是自然资源,而主要是靠人力形成的。”因此,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实现必然是通过人对社会的作用来实现,而人力的形成则是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来体现的。
2.人的价值。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看法是: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是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性范畴。因此,价值既不是客体的存在或主体本身,而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显示出来。根据马克思对“价值”的概括,可进一步引申出人的价值也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在人的价值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目的与工具的争论。从存在主义者来说,人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人就是要成为人;从实用主义的工具价值论来说,人应当是工具,应当在为社会服务中体现出人的价值。”也有学者认为,人的价值具有目的和工具二重属性,使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所以人的价值就包括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两者既互为前提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人通过实践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同时,社会也满足个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个人不断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价值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实现的过程。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的知识、技能等。在人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成为人力资源时才能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而在社会中人的价值的外在体现就表现为人力资源。因此,教育的经济功能正是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源的生成而体现出来的。
二、人力资源的涵义
人力资源的概念最先由彼得·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从狭义上讲,人力资源是指在劳动中为创造某种价值和组织绩效丽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指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和一定智力的从事劳动和未来从事劳动的人口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大力资源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体现的是一个社会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因此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定义。从量的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一种人口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和或一个国家劳动力的总和;从质的角度看,人方资源是指人才资源,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们的总称。
三、教育对人的价值——人力资源生成的影响
人的价值外在表现为人力资源。马克思曾说过:“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人力资源,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在新经济时代,体力劳动越来越被自动化所代替,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需要更多的脑力劳动。舒尔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曾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其劳动能力比是:大学:中学:小学=25:7:1。说明劳动者文化素质越高,劳动生产能力越大,其价值就体现得越充分。由此可见,教育能够促成人力资源的生成。
1.教育是人力资源形成的首要条件
所谓的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最能体现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理因素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所具有的体质、智能、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其中,智能、知识、技能等科学素养是人力资源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根本源泉,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没有教育,人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其智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说高质量的教育,那么他就不可能具备丰富的知识、多样的技能,那么他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如果他不能为社会提供有质量的服务,那么他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如果个体的价值不能体现出来;为社会所认可,那么这样的人最多只能说是具有一般的劳动能力,而不是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的质量体现。
因此,我们说教育是个体的价值形成的关键,是其外在——人力资源形成的首要条件。
2.教育具有使人力资源社会化的功能
人力资源的社会化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而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法国着名的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给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教育是成年一代向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那二代施加的某种影响。教育的目的是要唤起或发展儿童身体、理想和道德方面的某种状态,这些状态是整个政治社会和儿童将必定要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环境所要求他们的。”涂尔干认为,“从上述定义可以推断出,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途径实现的。
家庭教育是人力资源实现社会化的奠基教育。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孩子如何学“做人”。从生理素质的发展到最初语言以及最初的生活本领的获得,家庭教育对大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实现了人的社会化的第一步。
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源实现社会化的系统教育。学校教育是社会和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身心影响过程,从而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社会教育是人力资源实现社会化的外延教育。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一切社会知识、技能、智力、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的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体对其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社会作为一种信息源作用于人的发展,人需要在社会中与人接触交往及通过自学途径完成自身的社会化。
所以,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自身的社会属性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知识、技能、智能都随之发展,这样人力资源也随之具有社会化的功能。人力资源也只有社会化才能使其作用突显出来,为社会做出贡献,体现人的社会价值。
3.教育能够使人的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的能力,促成人力资源的体现
教育不仅使已有的知识不断延续,还使得受教育者获得各种有用的能力。能力是人力资源的综合表现,对能力的理解一方面指个人到目前为止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含有可造就性或潜力的意思。个体的能力。是凭借先天获得的生理条件,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加上主观努力而发展起来的。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一般有:素质,知识、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个体努力的程度等。无论是素质的培养,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其主要途径都是教育。
舒尔茨认为:“教育一词就其原意来说,它意味着‘抽引’人的潜在能力;它意味着发展人的道德和智力,使之善于个人选择和社会选择;它意味着通过系统教学使之适合某种行业;它还意味着培养、训练与形成人的各种能力。”人在出生时就具有多种潜在的能力,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智力等。但是人的语言和思维、知识和才能、思想观点和精神面貌等多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有目的的教育训练中形成的。也就是说人由遗传所获得的潜在能力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教育可以把个体所具备的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而人力资源的综合体现就是将各种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人力资源的体现更多的就是知识、技能、意识、意志等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