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改革的发展与展望【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国防 工业 基础改革 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我国国防工程基础改革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两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未来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国防工业 改革 发展 展望一、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改革的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 经济 建设上来,而国防工业基础也随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四个 现代 化建设上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国务院、中央军委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
2、军”的方针,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要执行“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方针,贯彻“成套论证、成套设计、成套试制、成套交付”的原则,对型号研制普遍实行总设计师负责制的技术指挥线和各级行政调度负责制的行政指挥线。坚决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及科研项目,集中较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保证重点任务尽快完成。在导弹和航天技术方面,确定20世纪80年代前期重点任务是研制远程导弹、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通信卫星以及为这三大任务试验所必须的各型远程测量船。如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导弹成功;1982年10月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1984年4月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2、1985年中央军委举行扩大会议,根据
3、对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分析,对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做出实行战略性转变的决定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战备状态,转入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国防科技工业从主要为国防建设服务转移到为国家的工业、农业、 科学 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服务。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国防科研、生产能力,合理安排军品、民品生产结构,并腾出力量大力发展民品。国防工业 企业 进行了产品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大多数企业已开始由过去单一的军用品生产转为多元化的品种生产。3、1998年3月,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总装备部成立国防科工委作为国务院主管国防
4、科技工业的部门,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监督等方面的行业管理。总装备部主管武器装备的计划和采购,它们为国防工业运行机制带来了新的 政治 影响。1999年7月,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总公司等五个军工总公司改组为 中国 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机电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十大集团公司。通过改革,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优化结构和改革布局,精干军工队伍,增强平战转化能力,努力建立开放式的新军工体系。4、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
5、大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该部。同时,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这次机构调整,将从管理体制上更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的开放、竞争和发展,更有利于军民结合、军地融合,更有利于发挥军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搞活微观经济,从而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战略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
6、励机制。推进资源优化重组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国防科技工业继续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精干、高效的科研生产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军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军民两用主导产业为主体,以军工制造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吸纳各行业的先进民用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推动军用和民用高技术双向转移。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生命科学、海洋工程等高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军工企业改革调整,优化军工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优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按照专业化
7、分工和规模经济原则,以产品和资产为纽带实施战略性重组。推进军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改制步伐,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加快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采用先进生产模式,推进专业化生产,提高制造工艺技术水平。优先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通过提升重大项目总体及关键分系统等核心科研开发和生产能力,扩大一般配套和加工能力的竞争范围,逐步建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社会化大协作体系。重点加强具有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 电子 等军工特色的技术、产品和关联产业,
8、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集群。2005年,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军品和民品的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总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总体设计、总装制造和试验验证为龙头,以核心系统和设备专业化研制为支撑,以社会化协作配套为依托的武器装备研制创新体系;健全以 企业 为主体、科研院所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结合高新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组织实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带动高技术产业的跨越 发展 ,实现国防科技的整体跃升。推进武器装备系统研发平台、国防科技实验室体系、先进 工业 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和军工技术基础条
9、件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率突出、军民互动的科技基础条件。提高国防科技工业高等 教育 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和吸引国防科技工业高素质优秀人才。三、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改革发展的展望目前,我国的国防工业基础虽有明显改观,但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大型军工企业集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军品生产任务,开放性、社会化协作程度低。军工企业集团“集而不团”,不能充分实现规模 经济 、范围经济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缺乏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军工企业,产业竞争程度弱;而政府对国防工业各环节的规制在一定程度上
10、也缺乏 科学 性和合理性。十一届全国人代会上,决定对国防工业实行机构改革和政策调整,从而有助于激励管理者提高效率、提高研发和生产能力,并在未来几年里会对国防工业 现代 化产生深远而持久地影响。今后,我国国防工业基础的发展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军品和民品优势资源,打造新的创造军工核心能力和抢占国际制高点的跨行业跨国大型军工龙头企业集团以形成战场导向型的国防工业基础为目标,以陆、海、空、天、信息战武器系统为主导,打破军民界限、行业界限,破除部门观念,对现有的军工企业集团下属企业进行重组,以市场手段积极吸纳部分民品高新技术企业加盟军工集团。2、面向社会加大国防工业的开放度放松或解除企业的进
11、入壁垒,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人非核心领域,鼓励创新性强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进入。在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 法律 法规,以法律承诺的形式开放国防工业市场。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文化障碍。3、与国际机构合作,从而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益处欧盟、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是三个最复杂、最成熟和最高层次的国际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进国防工业全球化。国防工业全球化是当今相对和平环境下各国以综合国力为核心而进行合作性竞争的结果。军事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持以及科技的推动。和平时期,各国的军事需求大大减少,军工生产规模不断萎缩,国防工业的发展则成为各国政府沉重的负担。面对国际军品市场
12、日趋激烈的竞争,为了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各国努力通过合作生产、签署协议和合作开发等手段,不断推进国防工业的全球化。通过联合研制和生产,共担研发费用和风险,可使武器的研发更加经济合理;利用国际分工,可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武器生产成本,通过合作各方共享技术成果,促进本国技术进步。这不仅开辟了军品的国际市场,也带动了非军品的大量出口。【 参考文献 】孙广运: 中国 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赵景曾:世界军事工业概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托德桑德勒、基斯哈特利着,姜鲁鸣、罗永光译:国防经济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姜鲁鸣:现代国防经济学导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全球化及其对国防工业基础的影响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