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摘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 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 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 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送僧诗,抒情特色,文人心态 唐代帝王大都主张儒、道、释“三教谈论”1,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政策给宗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 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并对唐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唐代文
2、人中信仰佛教的诸如王维、白居易等不乏其例,他们习禅诵经,交游僧侣,写下了大量的与佛教、僧侣有关的诗文,其中包括许多送别、留别题材的诗作。这些送僧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唐代士人的心态,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本文拟以贾岛送僧诗为例,参考其他诗人之作,探求送僧诗的独特内蕴所在。 一拥策背岷峨,终南雨雪和。漱泉秋鹤至,禅树夜猿过。 高顶白云尽,前山黄叶多。曾吟庐岳上,月动九江波。唐才子传贾岛传载岛“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士耳!”考贾岛长江集中多载其与终南诸隐士、僧人的酬唱、赠答之作。如怀紫阁隐者云:“废寝方终夕,
3、迢迢紫阁心。”寄白阁默公云:“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将这些诗歌与唐才子传相互参证可以得知,贾岛与终南诸峰隐士确有非同一般的交情。此位厉宗上人应该也是终南山中贾岛的知交之一。送厉宗上人首句 “岷峨”一词并非实指蜀地的大山,而是僧人栖身深山的比喻。如全唐诗中所载唐求赠行如上人诗云:“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峨。”齐己诗荆州新秋寺居写怀诗五首上南平王云:“虚负岷峨老僧约,年年雪水下汀洲。”齐己诗寄蜀国广济大师云:“终思相约岷峨去,不得携筇一路行。”详味诗意,则可知,“岷峨”实为僧人远离世俗之居所的代指。 这首诗首联出句用虚笔,写厉宗上人离开隐居之地,即对句所云“终南”,但是却不实写,一则是为避免重复
4、;二则正体现出贾岛“苦吟”造句的诗风。对句“终南雨雪和”,看似实写上人离开之地的景色,实则化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来叙离别之情。送别知交,自然是情深意重,依依难舍,而此两句却写得如此含蓄深婉,藏而不露。这是唐代送僧诗的特点之一。其他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钱起送少微师西行:“天外猿啼处,谁闻清梵音。”郎士元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云:“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寻。”等,均写得含蓄蕴藉,韵味深长。送僧诗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风貌,原因可能是僧人乃方外人士,于世情、人事大都超脱出来,飘逸恬淡。他们“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对物虽
5、留兴,观空已悟身。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不是一般士人所能比拟,因此,同僧人过从甚密的诗人们在与之惜别之时,因人而制宜,将留别之情暗含其中,委婉道来。而那些本来与所送的僧人没有多少交情的诗人,出于某种需要,或应制、或应时地写一些送僧诗以敷衍,更不会“为文而造情”。比如宋直问、李乂等人皆有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都写得中规中矩,平淡无可观之处。 元杨载诗法家数“赠别”条总结唐赠别诗做法云:“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咐,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末句要有规警,意味渊永为佳。”
6、此诗首联叙说僧人离开终南,直陈送别之旨,正合此法。颔联即是叙写“人事”即山僧参禅生涯。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高僧支遁爱鹤的逸事。此联出句“漱泉秋鹤至”即是用此典,将对方誉为支遁一般的高僧。“鹤”在诗歌中,往往是高蹈脱俗、飘逸不群的象征意象。化用“支公好鹤”、“放鹤”的典故,将“鹤”与“僧”相联系以写其超逸、高雅,在唐诗尤其是题赠、送僧诗中不乏其例: 喻凫题禅院云:“无花地亦香,有鹤松多直。”皎然康录事宅送僧联句云:“见鹤还应养,逢鸥自作群。”李端与道者别云:“闻说沧溟今已浅,何当白鹤更归来。”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云:“新秋放鹤野田青。”朱庆馀送惠雅上人西游云:“兴远常怜鹤。”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
7、,从世说新语以后,“鹤”与僧人、隐士、道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诗歌意象中象征隐逸、脱俗的重要诗语之一。对句“禅树夜猿过”,借用佛经“心猿”之语。维摩诘经卷八香积佛品第十云:“以难化之人 ,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将心意不定,放纵不羁的散漫心境谓之“心猿”。“心猿进入文人的视野,大抵自中晚唐始。起初多出现于文人诗词之中,用以表现佛理。”在这里,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山僧的禅定生活描述出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唐代近五百首送僧诗中,“猿”、“心猿”凡出现35处,其中大多数是化用佛典,叙写僧人克服心障,因禅入定的。如戴叔伦送少微上人入蜀云:“乱猿心本定,流水性长闲。”杨巨源送定
8、法师归蜀,法师即红楼院供奉广宣上人兄弟云:“孤猿学定前山夕。”孟郊送超上人归天台云:“山兽护方丈,山猿捧袈裟。”马戴送僧二首云:“来往白云知岁久,满山猿鸟会经声。”皎然送清凉上人云:“永夜出禅吟,清猿自相应”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送僧诗的另一特点: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使其诗意更加切合题旨。 二 较之于送僧诗,一般送别、留别题材的诗歌往往情感浓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读李白送友人,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从“此地一为别,故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体味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眷恋、惜别之际的痛苦。读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我们可以从“
9、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情”中获得很强的情感共鸣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诗作抒情色彩浓烈,还在于他们使用了很多传统的离别诗语,如“浮云”、“落日”、“班马”、“渭阳”等,而近五百首送僧诗中,出现的典型传统离别诗语是很有限的 ,不到总数的5%:“落日”这一诗语7处、刘长卿送惠法师游天台,因怀智大师故居、卢纶送惟良上人归江南、张籍送安法师),“浮云”8处,“灞陵”1处,“春草”6处,“西京”1处。送僧诗在抒情、意象营造与使用方面的特点,使它呈现出有别于一般离别题材诗作抒情意味较为浓烈、多使用传统离别诗语营造诗歌意境的风貌。 在一些离别诗中,有的作品“不是单纯描写送别现时刻的所谓一元的时间结构,也不是从现在的
10、想象与别后情况的二元结构,而是三元的或者是四元的时间构成。”这种二元、三元甚至是多元的时间构成,在送僧诗里也经常出现。如贾岛的绝句送僧: 池上时时松雪落,焚香烟起见孤灯。静夜忆谁来对坐,曲江南岸寺中僧。 这首诗歌并不是从当下送僧的时刻着笔,而是想象离别之后的某一情境:池塘边的松树上,不时地落下一些积雪;孤灯在袅袅的暮烟中闪现。在这凄清孤寂的夜里,我突然回忆起以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谁在与自己对坐谈禅的呢?就是那曲江南岸中寺庙里的和尚。诗人假想自己在别后的某一特定时刻,回忆离别之前与僧友促膝而坐的情形,以想象的笔触,在诗歌中构建了三元的时空模式,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所送之人的不舍,并隐约透露
11、了将在别后产生的思念。在贾岛和其他诗人的送僧诗中, 这种时间、空间模式是不乏其例的。如 贾岛送无可上人中的名句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想象离别后无可孤寂、凄清的行止;刘长卿送少微上人游天台诗中担心少微上人别后“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权德舆送濬上人归扬州禅智寺想象濬上人归去后,“扬州后学应相待,遥想幡花古寺前”的盛况等。诗人们不直截明白地表现心中的眷恋不舍,而是通过这种委婉、曲折、复杂的时空构成模式来寄托胸中情谊。惟其如此,方更见其关切之情的真挚、深沉。三 当代学者认为,文人与佛教、僧人结缘,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在政治上失意时 ,事佛信佛,寻求精神寄托。这种精神需求反映在文人们的送僧诗中
12、,便是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史载贾岛连败文场,遁入空门,后经韩愈提携方还俗踏上仕途。他曾经为僧,熟悉空门生活,又经历了仕途的坎坷,所以他的送僧诗在表现厌弃名利场上的沉沦、倾轧上,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山僧们居住环境清幽而有诗意:“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过着出处优游、清闲自在的日子:“此生披衲过,在世得身闲。日午游都市,天寒往华山”。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生活,脱离了世俗的羁绊,没有种种世俗礼教、宦海礼数的制约:“涕辞孔颜庙,笑访禅寂室。步随青山影,坐学白塔骨。解听无弄琴,不礼有身佛”,参禅悟道,吟诗作赋:“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
13、夸”,真是一种适意而又诗意的安居! 不独贾岛,许多文人都怀有这样的心境并通过他们的送僧诗表现了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当数晚唐诗人许浑了。他的早发中岩寺别契直上人尾联“行役方如此,逢师懒话心”,表达了在长期的功利生活中,其内心极度疲惫、厌倦的状态。在他的另一首送僧诗送惟素上人归新安中,诗人以出世、入世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进行比照:“寻云策藤杖,向日倚蒲团。宁忆西游客,劳劳歌路难”,更是传达了对僧侣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布满了艰难的仕途生活的厌弃:“独恨孤舟去,千滩复万滩。” 此外,李端也是其中显例之一。他“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其间又经历了折节苦读以求走向仕途的生活:“弱冠家庐岳,从师岁月
14、深。翻同老夫见,殊寡少年心。”10他的经历,正是唐代大多数文人出入儒、道、释三教的写照。在看破道家求仙长生的虚妄、厌倦了儒家入世经营波折坎坷,遍尝人生悲苦后,他选择了自己的精神归宿禅学,所以“晚事高僧住沃洲”。其书志赠畅当诗序云:“余少尚神仙,且未能去,友人畅当以禅门见导,余心知其必是,未得其门。”因为“未得其门”,所以才会像诗中说的那样:“少喜神仙术,未去已蹉跎。壮志一为累,浮生事渐多。”可谓是诗人的内心剖白:厌恶浮生,向往禅佛。其 送皎然上人归山云:“法主欲归须有说,门人流泪厌浮生。”同许浑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诗主要通过对现实失意的正面表达来显现其企图通过佛教来排遣苦闷、压抑;1佛祖统
15、记卷39载: 唐高祖幸国学释奠,“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博士陆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说,曰:“三人者诚辩矣,然德明一举则蔽。” 任继愈 先生认为唐高宗对待三教的方式为唐代诸帝普遍接纳。见其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据笔者统计,全唐诗九百卷中,送别、留别僧侣的诗歌大致有500首左右。本篇所引唐诗,均自此书,故行文中一般标注卷数。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1页。 原文为:“支公好鹤,住剡东岇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见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见 陈宏孙悟空别称之宗教性内涵初探。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见日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象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6页。陈植锷、王晓平译。 胡遂佛教与晚唐诗,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刘宝才唐代思想家与佛教僧人交往的原因-读刘禹锡送僧诗,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戏赠韩判官绅卿。全唐诗卷285 。 10长安书事寄卢纶。同上,卷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