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体验与功能复合的城市交通换...——以杭州西站云谷空间为例_于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7265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验与功能复合的城市交通换...——以杭州西站云谷空间为例_于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体验与功能复合的城市交通换...——以杭州西站云谷空间为例_于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体验与功能复合的城市交通换...——以杭州西站云谷空间为例_于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4 主题专栏 FEATURE THEME体验与功能复合的城市交通换乘中心设计以杭州西站云谷空间为例于晨 郭雪飞 李墨君YuChen GuoXuefei LiMojun 收稿日期:20221021铁路客站作为城市、区域的重要节点,是铁路交通与市域交通的集结中心。以往,传统站前广场承担了城市与铁路交通的换乘功能,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旅客出行结构的不断复杂化,旅客因通勤、商务出行、探亲访友等多样化出行目的,对不同交通方式的灵活组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1。传统以功能为导向的铁路换乘空间模式单一,无法满足旅客需求:一方面,其已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内部功能流线组织;另一方面,其忽视了人的体验与精神诉求,并且较少

2、考虑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在此背景下,基于旅客的体验,打造更为高效、便捷且承载多元城市文化的城市交通换乘中心,成为不少新时代铁路客站的设计目标。1 铁路客站交通换乘的问题与发展趋势1.1 换乘空间的引导过度依赖标识系统在当代铁路客站建设的热潮中,由于设计追求功能的合理性,客站交通空间在形式上具有趋同性,旅客想要识别空间及方位,主要依靠统一设计并形成标准化的站内导向标识系统2。在站城融合的发展背景下,以满足旅客、市民出行和流通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客站设计,正转变为满足旅客交通需求、多元活动需求和业态服务需求的高度复合的客站设计。因为客站与城市交通网络(如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和网约车、社会车

3、辆等)的衔接方式增多,所以客站规模增大,功能多样化,内部流线也愈发复杂。标准化的站内导向标识系统在日渐多样,甚至错综复杂的客站换乘空间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旅客快速分辨目标与判断路径的集散需求。面对站内、站外的众多可选择路径,旅客无法在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快速辨别自己的行进路径,因此容易在空间中迷失方向。同时,站内导向标识系统依赖文字、图标,而多维度换乘空间的复杂性直接导致标识信息的重复叠加,因此旅客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出现识别性障碍,产生选择焦虑,从而导致换乘效率低下,影响旅客出行体验(图1)。研究发现,旅客针对客运枢纽引导标识的指引性功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3:标识版面未分级布置,不分主次,一些客

4、站将地铁、社会车辆、出租车、出口等交通服务信息与餐饮、卫生间、摘要 换乘空间及相应的策略体系是城市出行与铁路出行相互连接的重要纽带。目前,交通换乘空间存在一些问题,与交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相比,其发展存在滞后的现象。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出现与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文章通过对城市交通换乘中心概念的构建,从客流构成、使用性质、布局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杭州西站作为实践案例,对体验与功能复合的城市交通换乘中心进行研究,为站城关系的构建和站城融合的发展助力。关键词 换乘空间;城市交通换乘中心;铁路出行;杭州西站Abstract The transfer space and the co

5、rresponding strategy system are the important links between urban travel and railway travel.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traffic transfer space,which lay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technology.The appearance and application of city transportation center provide new strategies and ide

6、as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concept of city transportation center,analyzes the passenger flow composition,na-ture of usage,layout mode and so on.This paper takes Hangzhou West Station as a practical case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city transportation center with experienc

7、e and functionality,and contribut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ion-city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on-city integration.Keywords interchange space;city transportation center;railway travel;Hangzhou West Station商场等服务信息进行并列设计,使换乘旅客很难在第一时间提取主要信息;广告挤占交通标识位置,干扰导向标识作用,一些客站把广告放在显眼位置,并且广告的亮度有时会超过标

8、识的亮度,旅客换乘时常被误导;铁路与地铁标识系统分别由不同主管部门设计,系统“各自为政”,造成标识系统不协调且连续性差,地铁各出站口的标识没有为进站旅客做出明确指引,等等。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铁路客站对换乘空间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换乘空间的引导过度依赖标识系统,导致客站空间丧失识别性。在这一背景下,利用光线和空间对路径进行引导成为提高空间可识别性的新途径。例如:杭州西站的中央交通换乘系统通过创新性的空间组合逻辑及建构秩序,在重要导向节点的布设中叠加自然光,营造了一种仅凭直觉就能判断方位的换乘空间。1.2 换乘空间设计对交通效率的单方面关注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倡导的“形式追随功能”设计理

9、念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引起了正、反双向的思辨。作为强调高效与便捷的交通建筑,铁路客站的换乘空间以旅客的快速集散为主要目的,空间逻辑遵循基本流线组织和相关服务单元的组合,功能具备合理性,但管道化的换乘空间设计仅仅满足了功能性的建设需求,忽视了旅客的体验诉求。实际上,我国铁路客站在缩短换乘距离等方面已经有所优化,甚至可比拟发达国家一流客站的水平,但没有足够重视换乘空间的丰富化、人性化等方面。虽然物理距离被大大缩短,但枯燥乏味的换乘体验导致旅客在心理上仍然感觉行走距离很长(图2)。在新时代语境下,“形式追随功能”设计理念中的功能含义被扩充,除了在使用上的物质功能,还包含精神功能,即从人的文化、

10、心理需求出发,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目前,仅仅满足车站功能性的建设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以旅客体验为重点关注内容的大规模高铁车站建设。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铁路客站建设新理念,脱胎于形式服从功能的浅层特征,使深入探讨空间形式的丰富性成为可能2。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丰富有趣的高品质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旅客对行进距离的心理于 晨 筑境设计总建筑师、上海一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郭雪飞(通讯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筑境设计站城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李墨君 筑境设计站城融合研究中心研究专员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编号:2020-XZ-013)THE D

11、ESIGN OF EXPERIENTIAL AND FUNCTIONAL CITY TRANSPORTATION CENTER:TAKING YUNGU SPACE OF HANGZHOU WEST RAILWAY STATION AS AN EXAMPLECA 2023/01 当代建筑 55感受,并可以增强旅客与空间的互动,对旅客的换乘体验产生积极的影响。杭州西站云谷空间通过引入自然光、风、植物景观、艺术装置、临时展览等,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故事性,提升了场所精神和情感价值。1.3 城市形象由传统外立面拓展为内部换乘空间呈现 传统的铁路人流集散在站前广场完成,站房形象主要由正对广场的传统外立

12、面呈现。随着大型城市铁路换乘人流中地铁人流比重的上升,换乘空间成为大部分旅客对城市产生第一印象的场所,因此客站需要加强内部换乘空间的形象展示作用。目前,大型城市的高铁换乘方式呈现以公共交通为主的特点,2018年深圳北站高铁客流数据显示,地铁人流占比达到48.8%4。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内,在类似规模的高铁站接驳系统中,地铁接驳的比重普遍达到46%以上5-6。地铁人流进出客站是从站房内部直接换乘,无法感知铁路客站的外立面,同时出站人流即使通过地面换乘,但由于视点的限制,无法一眼尽收立面的全景。在这种模式下,主立面的形象展示作用被大幅削弱,城市形象开始向内部空间转移。换乘空间作为站房人流最密集、

13、功能最复杂的内部空间,起到了部分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城市精神气质的作用。实际上,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对站房内部空间形象塑造的研究与实践。英国伦敦国王十字车站于2012年完成升级改造,其最大亮点是面宽横跨150 m的半圆拱形大厅,复杂的金属网架结构以轻盈灵动的姿态给人以新奇的视觉感受和有趣的空间体验,体现了世界城市伦敦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度(图3)。日本京都火车站的中央大厅采用了从峡谷型地貌衍生出来的“谷间设计”山谷型空间构造、空中廊道、溪谷型阶梯台地等,是设计师对京都地理环境的回应。京都火车站大厅中处处妆点具有独特辨识度的艺术装置,将城市精神融合在建筑之中(图4)。目前,在我国铁路客站设计中,将铁路客

14、站视为“城市大门”的观念仍占据主导,如果交通换乘中心展示城市形象的作用不被重视,仍然执着通过铁路客站外立面来表达地方文化与形象,那么在站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将不利于城市精神气质的传达和城市文化特色的呈现。本文将展开分析杭州西站云谷空间设计对内立面形象塑造的尝试通过极具辨识度的空间形式和充满地域特色的艺术装置,激发城市活力的空间感染力,为人们塑造独特的杭州记忆。2 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构成要素2.1 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概念构建换乘是交通枢纽建筑的重要功能,其所在空间是现阶段铁路客站中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在铁路客站所处地区的基础交通换乘需求的基础上,集合铁路交通、公路客运、城市公交、轨道交通、私家

15、车等交通方式,功能得到优化且承载换乘行为的空间被称为“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图5),英文全称为“City Transportation Center”(简称“CTC”),是由机场枢纽综合体中GTC(Ground Transportation Center)的概念衍生而来。传统换乘空间通常结合相对封闭的城市通廊来设置,将人流引入单侧或双侧交通广场,并围绕广场平铺布置城市交通设施7。其中,单侧广场常见于传统的中小型铁路客站中,而双侧广场则在我国新建的大型高铁站内更为常见,尤其是采用了高架站房模式的客站。换乘流线的平面布置1 虹桥枢纽地下通道2 福田站地下换乘空间3 国王十字车站内景4 京都火车站内景

16、5 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交通系统构成45321国铁系统城市道路系统码头城市轨道系统城市航站楼慢行系统城市交通中心56 主题专栏 FEATURE THEME导致旅客步行距离较远且导向性较差,因此大多数传统铁路客站的换乘空间体验感欠佳。城市交通换乘中心是在传统的站前广场基础上衍化、蜕变而来的,通过竖向维度换乘功能的折叠,创造了更好的交通换乘条件。它将不同标高的交通换乘接口用垂直贯通的中央空间连通起来,使换乘空间在使用效率和空间品质两方面都得到大幅度提升。除了通过设置标识系统建立交通换乘的基础引导之外,城市交通换乘中心还利用特色化设计、贯通的竖向空间、自然光线的引入等策略,更直观地增强空间辨识度,方便

17、旅客确认换乘路径,提高旅客换乘效率,并且通过场所营造为功能性交通空间赋予良好的体验。2.2 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客流构成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运营的优化,铁路客站在工作、生活、旅行等日常场景中的作用愈发重要,铁路客流已不再仅局限于长途旅客,短途通勤旅客的比例正在日渐升高。同时,由于站城关系的不断拉近,以及铁路客站内服务型功能的愈发便捷,铁路客站开始出现非单纯铁路客流类型,如市内交通换乘的客流、异地洽谈的商务人士、居住在周边的市民、枢纽综合体的白领等,除铁路功能之外的商业设施或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增大。此类人群的出行目的相对自由和多样化,更注重空间品质和使用体验,强调出行过程中的感受。单纯具有交通需求的旅

18、客则对时间敏感度高,更关注交通效率和换乘便利性,此类旅客大多携有箱包行李,交通行进目标明确,对换乘中心的核心需求为快速通过并抵达候车厅。二类旅客通过相同的城市交通设施抵达客站,但在不同的出行目的影响下,换乘的行为和需求呈现不同特征。在这一背景下,铁路客站需要根据自身职能、客流规模整合交通换乘设施,优化换乘流线,植入城市功能,同时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人群的出行需求,使传统换乘空间转变为高效、便捷、舒适的城市交通换乘中心。杭州西站通过站场拉开的空间组织方式,使换乘空间贯穿所有铁路客站核心功能区,不仅满足了枢纽人群快进、快出的集散要求,还提供了让人慢下来的驻足空间。2.3 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功能边界由于

19、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内不同客流的出行目的具有差异性,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在充分满足旅客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客流需求融入附属服务功能,如商业餐饮、休闲空间、艺术装置、临时展览等。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集中换乘区域以效率为导向,主要满足旅客快速集散的需求。它类似一个集中转换器。基于多首层的概念,通过空间叠置将不同交通换乘设施进行立体组合,集约利用空间的同时,促进城市交通换乘中心与站房在多个界面上的衔接。集中换乘区域通常与中庭空间相结合,通过贯通的竖向空间及自然光线的引入增强空间导向性。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其他组成区域相对分散,分布在交通功能区域衍生出的空间内,并且与城市连接紧密。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交通功

20、能与附属服务功能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域边界,塑造出了流动的空间,可以更好地适应客群属性的动态变化,并为空间自发使用的多样性创造机会。杭州西站云谷空间(以下简称“云谷”)将中央交通换乘系统集中在中庭空间,方便人群集散,附属服务型功能分布在由中庭向东、西两翼辐射出的空间内,包括餐饮咖啡馆、临时展览厅、打卡拍摄点等,其与城市相互连通,并向市民开放。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媒介和载体,云谷提供了城市与客站流动、交换的共生界面。2.4 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布局模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空间构成,以及与铁路客站的衔接方式,受铁路站场、站房站型、城市发展界面和运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空间构成及其与铁路客站的衔接形式方面,城市

21、交通换乘中心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融合式三种。2.4.1 集中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集中式交通换乘中心是指将站房相关的所有交通换乘功能集中设置在一个区域内,设置于铁路客站面对城市主要方向的端部或一侧,指向性强,便于大部分旅客明确路径,并迅速到达交通换乘地点(图6)。集中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将原本摊开平铺的站前广场立体化,与站房紧密衔接,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可以高效地集散人群,有效缩短旅客换乘距离。然而,由于其与城市的联系为单侧,容易造成站房两侧发展不均衡,多适用于城郊,或者一侧有地理限制的客站与城市单侧连接的情况。2.4.2 分散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分散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是指将站房

22、相关的交通换乘功能分设于站房两端或站房两侧腰部(图7)。相较于集中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分散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更易与城市相结合,站房两侧发展均衡,并各有侧重,更能满足复杂、大量的交通换乘需求,适用于规模较大、交通复杂、两侧需要衔接不同城市功能或深入城市发展区的铁路客站。此外,该类型城市交通换乘中心还能根据实际需求,分区、分期建设,但对于旅客来说,容易出现路径选择困难的困扰,影响出行效率。2.4.3 融合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融合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是更大范围内的站城融合综合体。铁路、地铁、公交、长途、出租车、社会车辆等各种交通功能围绕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布局,形成一个高效、集约、立体、复合的枢纽综合体(图

23、8)。融合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兼顾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布局的特点,在空间导向性较强的同时,建立起客站与城市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网络,能够承载更为复合、多样的功能,有利于促进车站与城市的多维融合及均衡发展。杭州西站城市交通换乘中心采用的是融合式布局,利用两个铁路站场拉开的空间,设置云谷中央交通换乘系统。在此空间内,铁路与城市交通在多个标高上得到串联,各类换乘流线融于其中,有利于缩短换乘距离,明晰换乘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站城融合空间(图9、图10)。3 杭州西站云谷空间解读云谷中央交通换乘系统横穿杭州西站东、西,串联站房上、下空间(图11、图12)。在这条长450 m的廊道内,传统垂轨向的

24、“一”字形城市通廊被扩展为“十”字形城市交通换乘中心骨架,并以此为核心进一步形成站城综合体的多层“田”字形交通系统。乘坐地铁、公交到站的旅客可通过定向扶梯“云路”,从地下直达高架候车厅,进站过程高效、便捷。据测算,从地铁出站至候车层,最近的站台距离不超过150 m,最远的站台距离不超过250 m8,最快3 min内到达。云谷既实现了交通换乘的便利性,又提升了场所的精神和情感价值,同时对于城市形象塑造CA 2023/01 当代建筑 57也提供了有利条件。3.1 提升客站交通换乘空间的引导性云谷将传统交通建筑中各自分隔的交通流加以整合,打造高效的中央进站系统。乘坐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客流可以通过

25、中央进站系统直达高架层,与从高架匝道进站的旅客共享东、西两侧腰部的进站广厅。“十”字形的云谷使人群集散更加便利、迅速,杭州西站在普通客站单向进出的单一维度上增加了一个纵向维度,因此出站的旅客无须再辨别方向,只要朝十字中心的方向走,就可到达云谷中心的地铁入口;乘坐地铁的旅客可在此直接换乘;乘其他交通工具的旅客汇入云谷后,再进行分流。在流线复杂的站房中,提升换乘效率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旅客的步行距离,还需通过明确的引导避免旅客因迷路而耗费时间。杭州西站设置了一套量身定制的标识系统,以避免因中心人群聚集而带来的混乱。客站在出站大厅内设置引导墙,并在重点区域增强标识性,形成分层、分级的标识系统,让旅客

26、出站后最多只需三次选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图13图15)。高效的标识系统设计一方面减少了标识数量,避免信息过载;另一方面方便旅客快速选择方向每次只需选择向左或向右。杭州西站将自然光引入站房内,利用光线引导旅客:自然光线通过采光天窗照射进来,使站内空间通透、明亮。在光的引导下,旅客可以仅凭直觉找到方向。云谷换乘空间视线通透,各层功能一览无余,如地铁站、汽车站、停车场、站台、候车厅等。同时,杭州西站围绕中庭空间密集布置了自动扶梯与电梯,旅客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目的地的位置,然后选择最合适、便捷的交通流线。与传统进站模式相比,杭州西站的进站时间至少可以缩短一半,进站效率大幅提升(图16、图17)。3.2

27、 塑造客站内部体验式空间场景云谷错综复杂的交通系统将不同的功能和区域串联在一起,站场拉开后,候车厅、轨道站台、出站厅、换乘厅、地面广场及地铁站台可以在一个共享空间中同时被人们感知。通高的中庭空间为不同的活动场景提供了展示面,形成视线交织的活力界面:旅客拖着行李在候车层等待,高铁在铁轨上飞速行驶,亲友团聚或即将分别,人们谈笑欢饮或观展赏景。在这里,种种生活缩影凝聚成具有烟火气的空间氛围,将这座功能性建筑从巨构体量拉回到人性尺度。云谷在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叠加了日常休憩功能,提高了旅客的换乘体验,增强了舒适性和趣味性。云谷还成了容纳城市公共活动的天然容器,多样的活动和体验在这里自发性集结:市民在这里

28、品尝咖啡和美食,举办学术交流会,练习合唱,打卡游憩,观看临时展览;旅客在进出站时放慢脚步,为这片刻的美好而驻足(图18)。云谷通高空间是导引光与风进出的通道。明亮的光线从玻璃天窗倾泻而下,温暖的和风从东、西两翼的拱形入口穿堂而过,精心搭配的绿植花草充盈在各个角落,为旅客营造舒适、灵动的室内空间,纾解巨大体量带来的压迫感,模糊室内外的物理边界,为封闭的建筑实体加入自然元素,使旅客在室内也能感受到气候的变化、四季的更迭(图19)。公共空间的本质是人的参与,云谷空间的自发性使用和聚集性活力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车站交通换乘空间的刻板印象,营造出有故事感的场所,提升旅客的空间体验感9。多样活动和不同体验在云

29、谷这个精神场所空间的各个界面都得到了集结和精心组织,使乘客对杭州西站内部空间的感受更加丰富。感知与体验的介入,让有限的空间延伸出无限的可能。3.3 由表入内展示客站的城市形象城市意象的塑造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相联系。云谷空间将传统站前广场承载的城市门户功能由表入内地展现在绝大多数的旅客面前。进站占比最大的地铁客流,以及所有出站客流在经过云谷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充满光线、独具特 6 三种类型的集中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示意图 7 两种类型的分散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示意图 8 两种类型的融合式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示意图 9 杭州西站枢纽整体鸟瞰10 雨棚上盖开发与云谷端部678109公交出租车地铁社会车辆长

30、途站房站房公交出租车地铁社会车辆长途公交出租车地铁社会车辆站房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地铁社会车辆长途出租车出租车社会车辆长途地铁公交站房公交出租车社会车辆长途出租车社会车辆站房公交地铁社会车辆出租车58 主题专栏 FEATURE THEME色的空间。光线从东、西两翼的云拱门廊渗透进来,喇叭造型的拱形廊道极具结构表现力,富有动感、韵律的结构设计打造出极具辨识度的空间(图20)。充满仪式感的拱形廊道重塑传统车站内行走空间的灰暗印象,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人们进入这座城市。杭州西站在云谷及城市通廊中植入“江南忆”主题和体现浙江省各地市特色的艺术装置。装置的交互性设计激发旅客的参与度,促使市民或旅客在此产

31、生全新的站城空间认知感,同时在第19届亚运会的大背景下,成为杭州市文化的对外宣传窗口。未来,杭州西站将设立浙江铁路陈列馆展区,并规划建设中国(杭州)高铁博物馆,搭建宣扬杭州市铁路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云谷通过精巧的建筑和空间设计策略,引起旅客共鸣,赋予个体感知,营造出标志性强、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了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与公共性特征,展现杭州市大气包容、开放共享的新时代人文精神。10 4 结语随着铁路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铁路系统与城市生活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城市交通与铁路客站之间的高效换乘需求日益增大,人们开始关注换乘空间功能与体验的复合。在此背景下,杭州西站通过不

32、同交通设施和流线的立体布局及优化,初步对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建设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对于换乘流线复杂、土地利用效率低的客站具有明显的优化作用。与此同时,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市域轨道通达性也促使其扮演越来越多的市域交通换乘角色。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杭州西站附近的居民会先乘交通工具到达杭州西站,然后在此换乘市内轨道交通出行,因此城市交通换乘中心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换乘中心对站城融合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其未来可以为站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启发和路径。1112151413乘地铁抵达公交落客上盖开发进站上盖开发进站私家车、出租车进站私家车、出租车进站长途车落客CA 2023/01

33、当代建筑 59参考文献1 张小辉,过秀成,杜小川,等城际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行特征及接驳交通体系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5(6):2-72 薛慧明,钱桂枫,魏崴空间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关于铁路客站空间识别性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22(增刊1):26-30,353 袁栋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换乘服务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基于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换乘服务便利化问卷调查J交通工程,2020,20(3):35-38,454 赖旭,郭彬杰基于客流特征分析的高铁枢纽接驳交通改善研究J交通与运输,2021,34(增刊1):220-2245 牛玉,汪德根城市交通与高铁站接驳系统特征及模式:以苏州和上海为例J旅游学刊

34、,2016,31(3):106-1136 孙明正,潘昭宇,高胜庆北京南站高铁旅客特征与接驳交通体系改善J城市交通,2012,10(3):23-327 何小洲,过秀成,杨涛,等基于换乘空间的高铁枢纽换乘设施布局方法J现代城市研究,2014(4):97-1028 郭雪飞,杨森琪铁路客站站场拉开设计策略对站城融合的影响分析:以杭州西站为例J建筑技艺,2022,28(1):97-999 于晨站城融合新需求下的客站综合体设计:以杭州西站为例J世界建筑,2021(11):27-32,12710 于晨,郭雪飞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设计:有关站城融合的新思考C/程泰宁,郑健,李晓江中国“站城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87-103图片来源图 1: 2: 3: 5图 8、图12图15、图18:筑境设计图 9图11、图17、图19、图20:奥观建筑视觉拍摄图16:杭州西站枢纽提供11 杭州西站枢纽整体鸟瞰12 杭州西站中央交通换乘空间流线示意13 一级标识系统:选择去往南、北侧开发或城市交通换乘14 二级标识系统:选择具体城市交通换乘方式15 三级标识系统:选择出租车或停车场方位161720181916 云谷中央交通换乘空间17 云谷端部空间18 云谷空间内的临时展览19 云谷中央空间通向候车厅大扶梯20 云谷端部玻璃顶棚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