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让一年级学生享受快乐的数学课堂
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年级的儿童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醉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一年级的课堂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是难以维持的,但一说到讲故事,孩子们会立即宁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
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案时就可依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进课堂以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每次上新课,依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如“比一比〞这节课可以上成一节故事课:以小猪帮小兔修房子为线索,先老师讲故事,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醉在故事里,然后可引导孩子们看图续讲,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给孩子们提供说话的机会,并训练他们的看图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动手操作,引导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要想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一条重要的途径是依据教材的内容,利用图示、教具、学具等材料组织、指导同学开展施行操作活动,让同学参加学习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使同学在活动中体会到施行操作的意义,学会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从而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新的学习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同学操作实验中,要多方面的为同学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同学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加强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8的组成〞时,让孩子们用8朵花片抛一抛,数一数正面有几个并记下来,然后汇报交流:8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抛花片〞活动,既营造一个“动〞中学、学中“动〞的学习氛围,又达到了情境交融、协调发展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呢?这时候孩子们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如何抓住小学一年级同学数学课堂中的注意力
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连减〞中,一上课教师带来7朵花,对上节课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先给表现最好的一个小组发了2朵,又给表现较好的一个小组发了1朵,剩下的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小组。同时老师说:“谁能把老师刚刚的活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同学说:“老师拿来7多花,奖励给四组2朵,又奖励给六组1朵,还剩4朵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小组〞。老师说:“谁还能把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同学说:“7-2-1=4〞。紧接着老师让同学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让列出算式并计算。教师为同学创设的这一生活事例,使同学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亲身体验了“连减〞的意义和运算顺序。已经特别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师不必须要过多的讲解,把课堂还给同学。
提供 “生活经历〞解决数学问题
同学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为同学多制定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中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将来世界有所探究,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熟悉图形〞的学习题,“补上砖墙破损必须要多少块砖〞。
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一内容同学没有任何生活积存,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教学前,老师有意将教学楼后院子铺好的砖撬起来,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把“缺失〞的砖铺好。可以反复进行,争取人人参加活动,获得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事实证实同学在完成第3题时非常顺利。
3如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巧猜谜语,激发同学兴趣
猜谜语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它能调动全体同学共同参加,能极大地丰富同学的想像,更能增添同学深厚的学习兴趣。同学思维的强度越大,好胜心越强,记忆效率越高,学习兴趣越浓,同学就越感到学而不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结合同学实际状况,在课首可以依据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选择与所学数学知识相关的谜语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1的熟悉的课上,我给同学出了这样一个谜语:“横看是只尺,竖看是根棒, 年龄最最小,大哥他来当。〞然后再教授1的写法,还有“ 象个蛋,不是蛋, 说它圆,不大圆, 说它没有它又有, 成千上万连成串。〞这是什么呢?对了,是0,为什么说它没有它又有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教学。在熟悉钟表一课时,出谜语“世上一件宝,黄金买不了,兄弟三个人,永远不停跑,老大慢吞吞,老三个最高。〞同学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钟表,趁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讲授新课,课堂效果特别好。
讲故事,激发同学兴趣
讲故事极易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听故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故事学习情境,有利于引发同学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6、7减几〞时,教师创设了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一只聪慧的小猴子,在田野里寻找食物,突然它发现了一片玉米地,可开心了。于是它掰了7个玉米,装进袋子里就急忙往家跑。一边跑一边跳,不一会就到家了。可是,它打开袋子一看,咦,怎么只剩下一个玉米了?〞这时候,同学也很好奇,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同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而且还要有形象的肢体语言。因为一年级孩子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如果能够在从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运用适当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可以起到激发同学学习兴趣,集中同学注意力,突破难点、把握重点的重要作用,让肢体语言在课堂上发挥作用,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同学产生了兴趣,同学才会积极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4怎样让一年级数学课堂生活化
联系实际,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我们应紧紧抓住同学的最近发展区,从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这样既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能使同学从中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一项生活的本领和工具,才干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学“位置〞时,笔者先是制定了一个“贴鼻子〞游戏,激发同学兴趣,然后让同学以眼前的教室为情境,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同学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熟悉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
创设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问题是抽象的,数量关系复杂多变,小同学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有利于发展同学的智力,提升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改变问题的浮现方式,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同学熟悉人民币与100以内的加减法后,结合教材内容制定了“小小商店〞活动,活动主题是模拟买卖东西。在活动中同学要买什么东西,买多少等,都依据自己的必须要、价格以及钱数等做出决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一方面巩固和应用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制定,把学习内容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学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学习制定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同学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培养了同学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施行中渗透了合作意识,同时培养了动手施行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由“双基〞向“四基〞的转变,使数学学习活动向社会〔拓展〕、向生活延伸。
〔沟通〕联系,把数学难点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某道“思索题〞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同学自己独立完成,有很多口算能力好的同学用的是“试一试〞的方法完成的,还有一部分口算能力弱的同学试也试不出来。这时我叫同学停下来,但不是讲题而是将事先准备好的葵花籽分成不等的4堆。问同学:“如果老师把这4堆葵花籽分给两个同学,怎么搭配最好〞,同学都说:“把最多的一堆和最少的一堆搭配起来分给一个人,把其余的两堆分给另一个人〞。接着又问:“这是为什么?〞同学说:“这样他们两个才干尽可能的分的差不多一样〞。教师趁热打铁,追问:“那我们来看这组数如何搭配才干使它们的和一样呢?〞同学都知道大数和小数搭配才可能使和相等,接着就巧妙的再现了同学的生活原型,并运用同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数学规律,来解决数学问题,化难为易。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