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世纪在的《三国演义》探究.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563485 上传时间:2024-09-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在的《三国演义》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世纪在的《三国演义》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世纪在的《三国演义》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世纪在的《三国演义》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世纪在的《三国演义》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世纪在的三国演义探究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成为古代小说研究领域成绩最为显着的分支之一。短短二十一年间,中国大陆公开出版三国演义研究专着、专书大约100余部,相当于此前三十年的二十倍;发表研究文章1600余篇,相当于此前三十年的十倍多。从总体上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取得了若干新的突破。基本情况,可参见拙作八十年代以来三国演义研究综述一文。关键词:新世纪;三国演义;研究领域前言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如何把握三国演义研究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新的世纪把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这是值得每一个研究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2、。这里就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略述己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行。一、新的突破必须以版本研究的深化为基础读书必先明版本,这是学术研究的常识。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一部作品,弄清其版本源流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对于研究者整体而言,如果缺乏正确的版本知识,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就会受到局限。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人常常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来概括三国演义的主题,分析罗贯中的思想;其实,这只是一种顺口的、省事的说法,虽然方便,却并不准确。首先,此说的基础是毛本三国开头的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明代的各种版本却根本没有这句话,不能随意用它来表述罗贯中的创作意图。其次,在罗贯中的心

3、目中,“分”与“合”并不具有同等地位。尽管作品表现了东汉末年由“合”到“分”的过程,但这只是全书的发端,是对既定的客观史实的叙述;这种“分”并不反映作者的愿望,恰恰相反,作者对这一段“分”的历史是痛心疾首的。作者倾注笔墨重点描写的,倒是由“分”到“合”的艰难进程,是各路英雄豪杰为重新统一而艰苦奋斗的丰功伟绩。由此可见,如果要全面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就必须了解不同版本的区别;要从总体上提高研究的水平,就必须打好版本研究这个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对三国演义版本的研究是比较粗浅的。一些学者虽然知道演义的重要版本除了清代康熙年间以来流行的毛纶、毛宗岗评改本之外,尚有明代的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

4、俗演义等多种版本,但基本上都接受了郑振铎先生在其名作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的论断:“这许多刊本必定是都出于一个来源,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的。”由此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本和毛本。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论述三国演义时,一般都主要针对毛本,附带提及嘉靖本,而对三国志传、“李卓吾评本”等其他明代刊本几乎不屑一提。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三国演义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开始重视对嘉靖本的研究;不过,对三国版本源流的基本认识,仍

5、大致与以前相同。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初步打开了研究的局面,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特别是1987年1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举行三国演义版本讨论会以后,有关专家对三国版本的源流演变的认识大大深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新观点:三国演义的各种明代刊本并非“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诸本三国志传是自成体系的;从版本演变的角度来看,诸本三国志传的祖本比较接近罗贯中的原作,甚至有可能就是罗氏原作,而嘉靖本则是一个经过较多修改加工,同时又颇有错讹脱漏的版本;从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三国志传系统,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三是毛本三国志演义系统。按照这些观点,既然

6、嘉靖本并非“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更不是“罗贯中原作”,那么,根据它和其中的小字注来考证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便是靠不住的。这些见解,大大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冲击了旧的思维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三国研究的发展,并在某些问题上有所突破。不过,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三国版本的研究仍然是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的。对于诸本三国志传,人们至今研究得不多;对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传两大版本系统内各本的递嬗关系,以及两大系统之间的互相吸收,人们已有的掌握还相当粗略;对于不同版本中一些内容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如一些版本中关于关索和花关索的情节,究竟是罗贯中原作就有的,还是在传抄刊刻中增加的,有关专家的看

7、法就大相径庭。这些问题若不解决,直接影响到对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和罗贯中原作面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而这两大问题的研究,又直接关系到对一系列问题的定位。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化对版本的研究,以版本研究的突破来促进整个研究的突破。二、必须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从宏观上看,三国演义研究在新世纪里要想取得新的进展,新的突破,就必须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这里只想提出三点。1在大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深入开拓。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人们对三国演义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观照,文学的研究日益拓展到文化的研究。这既是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研究热”在三国演义研

8、究中的反映,又是三国演义研究自身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必然要求。一部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象三国演义这样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巨着,更是如此。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以其对小说体裁的历史性开拓、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宏大严密的总体结构、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同时,三国演义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积淀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因此,对三国演义的研究,既可以从纯文学的角度进行,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例如:对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何满子先生超越纯文学的

9、分析,从群众的历史感情的角度加以解释,认为:“三国演义确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第一部成功之作但是,它之所以拥有这样深广的影响,却不能完全系之于小说自身的艺术能力,不能把三国故事如此广传,书中人物如此深入人心的功劳,一古脑儿记在罗贯中、毛宗岗的账上。”这里更重要的因素,是南朝以来要求理解历史的人民对于三国这一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的特别关注之情,还要加上各种文艺形式帮助传播之力。这样的认识,比之仅仅从演义自身的艺术成就来找原因,显然更为全面和深刻。又如: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对三国演义的文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一些学者从人才学、谋略学、管理学、领导艺术等角度观照三国演义,出版了多部“应用研究”的着作,

10、就是把三国演义当作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当作人生的启示录来进行研究。这完全是可以的。当然,这种“应用研究”不是三国研究的主体,更不是三国研究的全部。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更应在大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对三国演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这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演义的文学特征和成就继续进行精深的探讨;二是将演义置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三是全面总结演义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广泛影响。这样,三国演义研究的天地将是无限宽广的。2积极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学术研究的历史证明,研究方法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问题不只是一般的工具问题,还有一个哲学上的方法论层次和认识论深度问题。古代小

11、说研究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与研究方法的变革有关。二十一年来三国演义研究发展的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对于诸葛亮形象,许多学者都作过精彩的论述,丘振声先生的论文万古云霄一羽毛、陈翔华先生的专着诸葛亮形象史研究便是其中很有影响的代表;而黄钧先生则独辟蹊径,从母题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指出诸葛亮作为一个悲剧英雄形象,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而终遭失败的悲剧结局,其实是我国的包括神话、传说、小说在内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母题。诸葛亮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的演进过程,必然受到远古神话中悲剧英雄,特别是夸父所留下的“种族记忆”的影响和制约。“夸父、诸葛等英雄与自然、天命所开展的这一场极

12、其庄严壮烈的竞赛,只能以薪尽火传的方式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这样的论述,颇能给人新的启示。在新的世纪里,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新的文艺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将不断涌现。我们应当以开放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认真鉴别,选择吸收,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继续深入。3勇于提出新的见解。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永远需要突破陈说、提出新见的勇气。二十一年来,许多研究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勇于独立思考,或对陈说提出质疑,或对前人的观点予以发展,或提出新的观点,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例如:八十年代初,有学者根据欧洲叙事文学理论中“从类型化典型到性格

13、化典型”的人物塑造规律,提出了“三国人物是类型化典型的光辉范本”的观点,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对此,一些学者予以驳议,认为“类型化典型”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刘上生先生则进一步提出新的范畴,认为三国人物是特征化的艺术形象以至典型,代表了特征化艺术的高峰。这就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当更好地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争取无愧于时代的新的成就。三、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研究史的研究二十一年来,三国演义研究中思想深刻、观点新颖、具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着固然不少,而题目陈旧、内容浮泛、缺乏新意的平平之作也相当多。一些文章,一望而知是“炒冷饭”的货色,作者既无卓异的见解,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他人的启示意义。类似情

14、况,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也普遍存在。平庸之作之所以频频出现,原因当然很复杂:有的是由于思想水平不高,有的是由于学术功力不足,有的是由于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在逐步积累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只有充分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才谈得上发展和创新;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前人看得更远。因此,研究任何一个课题,都应该首先把握其研究史,了解别人已经研究了多少,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些什么观点,存在哪些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选取适当的研究角度,这是学术界公认的治学之道。如果对一个课题的研究史很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

15、仅凭一时的“读书有感”去闭门造车,往往会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尴尬境地。如果对研究史缺乏了解,在论题的选取上就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常常是什么“热”就研究什么,什么容易着手就抓住什么,极易形成“炒冷饭”的毛病。当然,这并不是说别人研究过的课题便不能再研究,只要在材料、观点、方法诸方面能够出新,老题目照样可以写出好文章。不过,在思想、艺术功底不足的情况下,论题的重复极易导致内容的重复。反之,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论题,由于研究者不了解研究史,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例如,对于三国演义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诗赋谣谚的作用,数十年来仅有寥寥几篇专题论文;对于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不少论着只是顺带涉及,而专

16、门研究的论文却仅有一两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如果对研究史缺乏了解,在观点的提炼上往往会有较大的局限性,难免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起点可能偏低,二是思路可能偏窄,三是见解易与他人雷同。例如,对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五十年代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些人简单化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重新讨论,许多学者已经指出: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而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羽等人的“义”,也都符合广大民众的道德

17、观。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业和非凡胆略,则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未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评判和选择。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三国研究界的普遍认同。如果今天的某位研究者仍然用“封建正统思想”来解释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倾向,那最多不过是重复五十年代早已有之的看法,根本谈不上是什么“新观点”了。常常看到一些研究者,费了很大力气写成一篇文章,自以为颇有见解,其实却是在重复别人早已论述过的观点,原因就在于不了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果对研究史缺乏了解,

18、又没花足够的功夫去认真掌握原始资料,对事实的陈述就往往会不准确,甚至在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上闹笑话。例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误以为三国演义“总共写了400多个人物”,近几十年来出版的几种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大多如此叙述。我早在1984年就撰文指出:这一说法,来源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的三国志宗僚。其实,三国志宗僚是根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编列的,其中一些人物,如曹操的几个夫人和大部分儿子,曹丕的几个夫人和大部分儿子,着名文学家阮籍、嵇康等,在三国演义中并未出现;反过来,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如黄巾起义领袖张角兄弟,“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在三国志宗

19、僚里也找不到。由此可见,三国志宗僚并非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表,根本不能作为统计演义人物的依据。根据毛本三国演义初步统计,其中有姓氏的人物就有980多人。遗憾的是,一些研究者既未注意到这篇文章,又未认真核对材料,仍然沿袭过去的错误说法,这就不能不影响其论着的科学性。有鉴于此,我于1992年再次撰文,进一步指出:三国志宗僚共列511人,以往的学者并未仔细点数,只是约莫估计一下,便提出“400多个人物”之说,即使是对三国志宗僚而言,也是不准确的。通过宗僚与演义的对照,可以断定,所谓“三国演义总共写了400多个人物”的说法,乃是粗枝大叶的产物,完全是错误的。根据我在三国演义辞典的人物部分所编写的辞条,演

20、义总共写了1200多个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1000人,确实是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着。这本来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因惰性作怪,竟然成了一个习惯性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引起注意,再不要以讹传讹了。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和加强对研究史的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三国演义研究的水平。为此,应当逐年整理三国演义研究论着索引,系统收集和整理新的研究资料,撰写专门的研究着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路标。四、积极推进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人类正在进入数字化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利用计

21、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三国演义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亟需面对、急待开拓的重大课题。在三国演义研究领域,迄今为止,数字化和计算机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诚然,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但只是把计算机当作写作工具和资料积累工具,用以代替笔和卡片;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上网”,但主要用于互相发送E-mail,查询和传递一些学术信息;而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真正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三国演义的分析研究还处于酝酿和起步的阶段。在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课题上,大量分散的手工劳动,不仅多有重复,而且难以避免资料的不完整性和由此带来的思路的狭隘性、结论的片面性和随意性。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将三国演义数字化,运用计算机和网

22、络进行研究,以实现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研究方法的规范化、研究成果的科学化,肯定可以大大加快三国演义研究的步伐,在若干重要问题上取得突破,从而使整个研究获得质的飞跃,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的整体质量,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深入发展。根据现有的认识,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首先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三国演义版本数字化。目前三国演义已经出版多种光盘,并已在多家网站上网。但这种光盘版和网络版的三国演义,基本上采用通行的毛本标点排印本,仅仅适合一般读者。要利用计算机对三国演义进行真正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就必须将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全部数字化,这是利用计算机开展三国演义研究的前提。只有完成这项基础工程,才能利用计算机开

23、展三国演义的各种分析研究工作。2利用计算机进行版本比对,包括进行“串行脱文”研究。这对确定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演化关系大有益处。3文本和图像的检索。4评语的汇集和研究。5建立三国演义语料库。6建立三国演义数据库。例如:人物数据库,职官数据库,地理数据库,战役数据库,兵器数据库,版本数据库,名胜古迹数据库,研究人员数据库,论文、专着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均为网络数据库。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属于交叉科学研究,要求研究开发人员对于计算机和古典小说都有深入的了解,需要三国演义专家与计算机专家密切配合,这是完成这一重要工程的关键。同时,由于三国演义数字化工程的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需要联合国内外有志

24、于此的单位和人士,多方集资,分工协作,联合攻关,资源共享。五、努力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回顾三国演义研究走过的道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中外学者的交流,对于推动研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在研究资料的收集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外国学者在某些罕见资料的掌握上,比之中国学者较为便利,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其次,由于知识结构、工作环境的差异,外国学者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可以与中国学者互相交流,优势互补。再次,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心理的不同,外国学者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与中国学者颇有差异,也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因此,中外学术界同行之间,都应以诚挚而恳切的态度,开放而

25、自信的心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试以三国演义版本研究为例。当我们还误以为明代的各种刊本均出自嘉靖本时,日本着名学者小川环树博士1968年就率先指出:明代万万以后出版的若干三国版本,包含嘉靖本完全没有的有关关索的情节,可见它们并非都是出自嘉靖本。1976年,澳大利亚着名华裔学者柳存仁教授撰文,对轻视三国志传的偏见提出异议,认为:“三国志传之刻本,今日所得见者虽为万万甚至天启年间所刊刻,时间固远在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然其所根据之本,固有可能在嘉靖壬午以前。”八十年代,澳大利亚学者马兰安、日本学者金文京、中川谕、上田望等,也对三国版本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

26、一些很好的见解。到了九十年代,英国学者魏安出版专着三国演义版本考,对现存的三国版本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细致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创新,其论述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这些研究,对中国学者很有帮助,受到中国学者的普遍好评。反过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版本研究和整理中取得的成就,也受到外国同行的高度重视。这种彼此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进展。此外,就研究方法而言,俄罗斯学者李福清博士对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关系的系统研究,日本学者大塚秀高教授从通俗文艺作品发掘三国人物和情节的渊源的研究,等等,对我们都具有启发意义,值得认真借鉴。可惜的是,由于渠道太少,中外三国演义研究者之间的交流至今还很不充分,在互相传递研究信息、互相吸收研究成果等方面还有许多空白。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外学者的合作转化为三国演义研究的累累硕果。新世纪的曙光已经降临。展望三国演义研究的前景,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以实实在在的努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使这部古典名着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