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天水市近期建设规划
55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天水市近期建设规划( - )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1.1城市发展外部环境
1.1.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提出
国家“十一五”西部大开发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该地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6月正式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1)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 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定位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规划提出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天水市作为该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现代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天水麦积山被列为西部跨区域重点旅游区—丝绸之路旅游区。这将为天水打造经济区西端新的增长极,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11月天水市进一步编制了《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两年起好步,5年大发展, 新跨越。努力达到六新目标:基础设施有新突破、创新能力有新提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力争到2020年前,努力把天水建成经济实力较强的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特色鲜明的经济文化大市,成为经济区西端重要的增长极。
1.1.2甘肃省城镇化格局
甘肃省“十一五”规划把天水纳入“一肩挑两头”、“一带促两翼”的重点区域,加快推动天水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开发步伐。
甘肃省《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把天水作为节点城市,并将天水列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另外,甘肃省也出台了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有利于天水整合制造业资源,大力发展成套产品和零部件加工业,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
甘肃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格局正在形成。
1.1.3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天水民航的开通和宝(鸡)天(水)高速公路、天(水)定(西)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天(水)平(凉)铁路和大唐甘谷电厂扩能改造、国电天水电厂等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为改进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1.4未来5- 将是天水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
未来5- 是天水市实现“5年大发展, 新跨越”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是整合城市外部资源优化城市内部结构的关键转型时期,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基础上天水市进一步提出“1135”发展定位,强力推进五大战略。
与此同时,天水还面临一些良好的机遇:一是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天水提供了更直接、更现实的发展机遇。二是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三是资源、能源短缺促使国内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梯度转移加快,部分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天水将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大有可为。同时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劳动力将保持旺盛需求,为天水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
1.2城市发展基础
1.2.1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与主要矛盾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邻陕西宝鸡,北、西、南分别与平凉市、定西市和陇南市接壤,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现辖两区(秦州、麦积)五县(清水、秦安、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4.7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5%。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35.8亿元、73.3亿元和87.1亿元,同比增长8%、11.7%和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86亿元,增长40.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9亿元,增长15.9%。大口径财政收入22.76亿元,同比增长22.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3元,分别增长9.7%和8.3%。
改革开放30年来,天水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当前,全市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和趋势是: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比重大依然是最基本的市情;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进,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条件逐步具备,但交通瓶颈制约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工业虽具有一定的基础,国企改革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领域的发展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关联程度低,带动力不强,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农业基础条件差,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任务艰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受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发展同市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亟待提高;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但与建设特色文化经济大市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1.2.2城市建设现状 天水市建成区面积45.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0.3万人。
- 天水市规划建成区人口统计表
统计单位
总人口
户籍人口
秦州区
七里墩办事处
46967
48309
49626
50852
50204
49481
东关办事处
32169
32983
32968
32896
31937
31191
大城办事处
19819
18124
18782
19122
19352
19465
中城办事处
18289
19789
20205
20572
21031
21407
西关办事处
33341
33923
34547
35300
35958
36558
石马坪办事处
30163
31509
32520
33453
34185
35085
天水郡办事处
33899
34212
35919
35686
34722
33499
玉泉镇
30514
30173
30451
30878
31118
31527
小计
245161
249022
255018
258759
258507
258213
麦积区
道北办事处
33824
33455
33822
34143
34509
35118
道南办事处
26482
26490
26785
28070
28694
28852
桥南办事处
35700
37242
38213
39804
40660
41389
马跑泉镇
57124
57225
58835
58608
60800
61686
社棠镇
31166
30789
30828
30881
31276
31736
花牛镇
54132
55249
55209
59244
60075
60861
甘泉镇
41846
41995
42422
42739
43173
43881
小计
280274
282445
286114
293489
299187
303523
合计
525435
531467
541132
552248
557694
561736
流动人口
13778
9851
16730
16690
13335
25249
部队人口
16000
16000
16000
16000
16000
16000
合计
555213
557318
573862
584938
587029
602985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天水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 4月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复经过。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天水城市性质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宜居城市,以制造业、旅游产业及物流业为发展重点的陇东南地区中心城市。
市域总人口规划近期( )控制在360万人;远期(2020年)控制在380万人。 城市化水平达到30%,2020年城市化水平为40%。规划市区近期( )总人口为60万人(用地规模55平方公里左右);远期(2020年)为80万人(用地规模75-80平方公里)。
1.3规划总则
1.3.1规划目的与期限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建设陇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强对近期城市建设的指导与统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的要求,以区域协调、社会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结合天水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对城市近期发展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
本规划的规划区与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一致。
规划期限为 至 。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1.3.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建设部令第146号)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 ]13号)
(5)《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上海同济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6)《天水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 天水市己编制的各专项规划和有关部门的规划设想
(8) 国家、甘肃省、天水市的相关法规、标准等。
(9)《天水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
(10)《天水关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11)《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 )
1.3.3规划原则
(一)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条件,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进人居环境。
(四)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建设目标与建设策略
2.1 建设目标
2.1.1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围绕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绿色农产品加工、宜居城市环境、旅游功能建设,实现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益、社会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提高,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关系,初步形成陇东南商贸、物流、服务中心。
2.2.2城市建设目标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和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天水作为陇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和综合职能,把天水建设成为以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及物流业为发展重点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具有陇上江南特色的宜居城市。
按照“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空间结构模式,加快城市空间的拓展,拉开城市框架,调整城市布局,优化功能分区,完善城市路网,改进和提升配套设施,推进古城保护和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形成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框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创立“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实现三城联创。
以秦州、麦积两区中心城区为依托,按照东西延伸、南北拓展、两区相向、新区开发、组团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要素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拓展城市空间,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努力把天水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2.2.3人口与用地规模
天水市近期城市人口预测结果汇总表
预测方法
近期 预测结果(万人)
综合增长率法
67.91
分项累计法
68.28
土地资源限定的城市人口规模
68.2
水资源限定的城市人口规模
80
规划期末人口规模
68.1
综合几种预测方法,确定 天水建成区规划人口规模为68.1万人,用地规模为60平方公里左右。
2.2.4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是天水市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天水与关中城市形成产业对接、文化融合、资源共享、机遇共抓、项目共建、错位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到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00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6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70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三产结构比重达到16:40:44。
到 ,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5%左右,初步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全市GDP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00元以上。
表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一)
序号
主要经济指标
- 均增长速度
- 均增长速度
一
总人口 (万人)
357.2
361.2
371.3
二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26.6
301
11%
542
13%
三
人均GDP(元)
6626
8323
12%
14588
12%
四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41.0
56
12%
131
18%
五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43.2
263
35%
累计达到2660
25%
六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9.4
130
20%
328
20%
七
大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29
40
12%
78
15%
八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9050
10791
9%
17065
10%
九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148
2936
15%
5905
15%
十
人口自然增长率(‰)
6.93‰
7‰
7‰
表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二)
序号
主要经济指标
一
城镇登记失业率(%)
2.85%
4%
3.7%
二
城镇化率(%)
28.25%
32%
40%
三
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46
55
60
四
城市人口(万人)
47.1
55
68.1
五
森林覆盖率(%)
30%
32%
35%
六
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公顷)
1144.9
1728
1920
七
城市绿化覆盖率(%)
28.31%
36%
40%
八
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24
27
30
九
集中供热率(%)
市 区
40%
55%
70%
县 城
30%
45%
55%
十
供水普及率(%)
市 区
75%
98%
99%
县 城
60%
80%
85%
十一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市 区
40%
60%
70%
县 城
15%
20%
40%
十二
污水集中处理率(%)
市 区
50%
70%
80%
县 城
20%
40%
60%
十三
城区燃气普及率(%)
40%
80%
85%
十四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与 相比, 不含大唐电力)
12.1%
20%
2.4%
2.2 建设策略
2.2.1深化区域合作,提升作为陇东南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主动参与和融入天水——关中经济区合作框架,在交通、旅游、物流、产业互补等方面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推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区域性交通网络的建设,贯通与宝鸡、西安、汉中、兰州等相邻城市的交通设施衔接,强化陇东南地区区域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的地位。
开展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区域性合作。
推进开展产业方面的区域合作。拓展与西安、兰州两地在科技研发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关中地区及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发展的合作,打造整体的区域发展关系,促进城市功能的互补和融合。依托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加强在制造业、物流业领域合作,拓展城市经济发展腹地。
2.2.2优化城镇体系格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以天水中心城区和县城为建设重点,提升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打破城乡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按市场经济法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把致富农民与转移农民、转化农民、减少农民有机结合起来。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要经过资源的整合和人口的转化实现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
2.2.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引导产业集中布局,协调城市用地与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布局,突出重点,集中建设。完善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清理整合零散工业用地;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建设控制标准,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2.2.3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适度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十字状的市域交通系统,以公路、铁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和运输服务。加快建设市域重大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重点解决水资源缺乏和城市建设扩张的矛盾,注重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2.2.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立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坚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2.5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塑造文化名城城市形象
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区改造并重的原则,加强历史街区的保护,加快滨河地区和中心区建设,树立整体的城市空间形象。梳理城市交通系统,进行重点、引导性项目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整合城市土地资源,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
2.3 近期建设重点
2.3.1完善两山两河两城两片
两山:南北两山综合开发建设。南山坡强化景区绿化建设和城市开发相结合,北山坡以泰山庙、玉泉观、始祖庙为节点,形成历史文化景观走廊。
两河:加强藉河和渭河沿岸景观整治,提升天水市整体生态景观品质,切实营建国家园林城市和陇南宜居城市。
两城:强化伏羲城和西关城历史街区的保护,本着全面保护、积极保护、整体保护的历史街区总体保护原则,切实加强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保护,突出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历史文化风貌特色。
两片:近期重点推进东部麦积新城片区(马跑片区)和西部北山片区的规划建设,开拓城市新的发展空间。
2.3.2协调古城保护、旧城更新、城中村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关系
天水市同时面临历史城区保护、旧城更新、城中村改造和新区开发,近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处理拓展解决上述关系。旧城区的更新以沿藉河和渭河两岸整体风貌整治为主,城中村改造以麦积区26个城中村和秦州区12个城中村的改造为主。
2.3.3强化重点发展地区的整体控制
机场地区和三阳川地区是天水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的重点区域,天水城区内城市发展空间受机场限制较为严重,近期规划期内应尽快确认新机场选址和机场搬迁工作,为天水下一步城市空间拓展留出足够空间。同时,三阳川地区作为天水的战略发展空间,近期内应对三阳川地区的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进行总体控制,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留出足够空间。
3区域协调与城镇体系建设
3.1区域协调重点
积极融入天水-关中经济区
规划积极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条件,以融合关中-天水经济区为区域建设重点。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规划经过调整城乡空间结构、引导城乡建设发展空间、统筹区域基础设施、控制保护生态环境与各类资源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协调的城市发展战略。
合理布局区域性基础设施、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完善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密切城乡人民横向纵向的各种联系;市域范围内统筹安排重要的电厂、变电站、高压走廊、大型水厂、污水厂、能源管道、垃圾填埋场等区域性市政设施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
强调城乡统筹,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
充分发挥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组织方面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天水市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应注意工业对农业的支撑和带动,培育促进农业产业化。
3.2市域城镇体系
3.2.1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水资源紧缺
天水市水资源总量29.95亿立方米,其中入境水资源11.53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17.5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861立方米每年,仅为甘肃省平均水平的58%,全国水平的38%。降水量和水资源分布不均匀,6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以西秦岭为界,南部为富水区,北部为贫水区,境内干支流基本无调蓄能力,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小,调节能力差,地表水含砂量大,不利于开采。由于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地形复杂,水资源利用困难,导致水资源短缺。天水地区是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地区,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镇地域分布差异大
由于受到山地、河流等自然因素以及公路、铁路等交通因素影响,天水市市域内城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空间组团分布和网络空间轴向分布特征。
渭水谷地组团:此组团位于由渭河下游冲积而成的川地,以甘谷县城关镇和武山县城关镇为核心,包括关子、盘安、洛门、四门、滩歌等城镇,城镇密度大,空间网络完善。
城区组团:此组团位于由藉河冲积而成的川地,以天水市区为核心,包括秦州和麦积两区内其它城镇。
交通干线轴:陇海铁路、国道310、国道316穿越全境,沿线地区集中了天水市主要城镇,城镇数量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0%以上。以甘谷县和秦州区为核心节点,沿交通干支线延伸的中心放射型城镇体系网络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河流轴线:天水市境内水网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属渭河支流,长江流域属嘉陵江水系。境内渭河及支流榜沙河、大南河、藉河、葫芦河、散渡河、牛头河等大小河流共计260多条。河谷地带为城市发展的集中地带。
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经济实力较低,天水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有限,加之受到周围大城市(兰州和西安)辐射范围的挤压,天水市市场腹地相对狭小。总体而言,天水当前尚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和辐射能力,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较弱。在中国200个城市中,天水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为193位,城市营销竞争力指数排名为119位,城市综合知名度排名为93位。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按省排名的分析中,甘肃省处于前200名的城市有兰州、金昌、嘉峪关、白银、天水五个城市,天水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在省内第5位。(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 天水市域内共有建制镇46个,城镇密度32.13座/万km2,但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天水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化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城镇职能充分发挥。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天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故里。天水有据可考的历史启于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绵延至今。伏羲文化、石窟文化以及传统民居文化是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突出表现,同时历朝历代的历史遗迹、传说典故散落在城市之中。
l994年1月,天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前,全市共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大地湾文化遗址、秦安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胡氏民居(南北宅子)、玉泉观、后街(西关)清真寺、秦安文庙大成殿、武山木梯寺石窟、麦积区仙人崖石窟、清水鲁恭姬造像碑等13处,省级文物33处。另外还有文物保护点1300多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中国第一批44个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3.2.2城镇体系结构与职能
天水市近期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完善“大十字”城镇体系格局,形成以天水市区为中心,武山、甘谷、秦安为重点发展县城,兼顾张家川和清水的城镇体系格局。在重点城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吸引、扩散天水城区的部分服务职能,促进小城镇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与发展。
(1) 城镇结构体系
城市等级结构:构建由核心城市、重点县城、一般县城、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到 ,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核心城市(天水市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特色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
重点县城:包括秦安、甘谷、武山三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进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提高经济发展集约化水平,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中小城市。
一般县城:包括清水、张家川两县。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重点镇:对靠近中心城市和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以及现有经济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23个镇重点培育发展。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
一般镇:除重点镇外的其它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
主要城市群落:近期重点发展渭河流域城市组团,以甘谷县城关镇和武山县城关镇为核心,包括关子、盘安、洛门、四门、滩歌等城镇。包括天水市区,以及城市西部和北部的秦安、甘谷、武山三县,是天水经济实力最强、人口最为密集的核心地区,也是市域交通的核心。集中了全市重要的工业部门和历史地区,也是天水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区。整个是天水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带,中小城镇发达,其中磐安、十里铺、城关、新兴、渭阳、云峰等小城镇规模实力相对较强。地区人口众多,民众市场意识浓厚,为进行市场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均耕地不足且效益地下,为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地区经济发展依托于市域城镇发展的东西主轴和南北次轴。秦安、甘谷、武山县城为支撑该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城镇。适时开发新兴、六峰、关子、磐安、洛门、四门、滩歌等城镇使沿东西主轴各中小城镇成为对核心城镇城市功能的有力补充。
3.3市域产业布局
3.3.1现状基础与外部发展条件
土地资源紧张
天水工业用地空间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现有六个工业园合计为7.87km2,规模相对偏小。土地资源紧张是天水面临的长期矛盾,应注意整合现有工业开发区,做精做强工业园区,充分发挥集约效应,避免工业用地的无序扩散与铺张浪费。
水资源稀缺
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是影响天水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选择受水资源制约较为严重,应注重耗水量低的产业选择,并注重从水资源方面考虑整体产业布局。
生态系统脆弱
天水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产业布局上应充分注意对于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污染的企业,应远离生态敏感区,并对三废排进行充分的处理与过滤。
地形条件复杂
天水市中心城区“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条件易发生空气淤积、环境污染,因此在产业种类选择上需要特别慎重。对于废气排放超标,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企业,应当严格限制发展,却需发展的应尽量布局在中心城区以外的通风顺畅、生态敏感度低的地区。
3.3.2产业布局总体思路
天水市产业发展除传统产业外更应注重发挥历史资源优势和独特气候条件,发展旅游产业和蔬果及其延伸产业。根据天水市的产业现状及资源禀赋,特别是天水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特点,并充分考虑天水地形地势、水资源不足等限制因素,对产业发展的种类进行合理选择,对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天水市的产业发展应注重资源的集聚效应,建设集中的产业园区,市域产业布局规划结构是突出重点、点轴结合的综合布局结构。
沿着市域范围内的“十字形”交通走廊,形成两条产业轴带。以陇海铁路、宝天、天定高速公路沿线麦积—秦州—甘谷—武山为一轴,建成陇东南发达的城市连绵带和以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建筑建材为主的经济带。以天平铁路沿线张家川—清水—麦积—秦州—成县—武都为一轴,建成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型建材、医药食品、特色农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带。
天水市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特色农业及商贸旅游等产业。
秦安:重点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和商贸旅游业,建成全省桃果产业重点城市。
甘谷:重点发展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业、商贸旅游,建成蔬菜、建材、轻工生产基地。
武山:重点发展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商贸旅游业,以及武山钼矿的开发,建成蔬菜、建材、矿产资源加工基地。
清水:重点发展林果、畜禽养殖、乳制品加工、旅游业。
张家川:重点发展畜禽养殖、牧草种植和清真食品、旅游业。
3.4区域交通建设
以公路为重点,建设布局合理、通畅快捷、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国家级交通运输辅枢纽。
3.3.1对外交通发展策略
构筑由高速公路、铁路组成的双“十”字型交通主骨架,使天水成为陇东南区域综合运输交通枢纽。
实现以秦州——麦积两区为中心、五县县城为次中心的交通枢纽体系,使不同等级的城镇成为交通运输网络节点,引导城镇沿交通轴发展,从而推动和促进天水城镇体系的整体发展。
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实现区域内县(市、区)高速公路、铁路联系网络,形成天水区域内1小时交通圈。
建成与“一心三轴两片区”的城镇空间格局相协调的路网结构,形成以公路为脉络、铁路为骨架,航空为辅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
多阶段分层次建设:起步发展阶段( - ):横贯全市东西的连霍主干线基本实现高速贯通,启动建设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庄浪—张家川—天水(社棠)连接线工程,天水—平凉、徽县(大石碑)—天水高速公路、武山(洛门)—礼县二级公路,天水—陇南铁路、迁建军民合用机场项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发展阶段( — ):纵贯全市东西南北的高速公路、铁路建成使用,骨架路网体系形成,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完成迁建,天水成为陇东南交通枢纽。
3.3.2对外交通设施
铁路:
积极开展宝鸡—天水—兰州客运专线前期工作,规划近期( )内建成天水—平凉铁路、天水—武都铁路、天水—阳平关铁路,天水铁路中心枢纽项目,形成东西向以鸡—天水—兰州客运专线、陇海线为干线,南北以天水—平凉、天水—武都铁路为干线的十字型铁路交通骨架系统。远期(2020)实现关中—天水城际铁路天水段、麦积社棠—秦州暖和湾地铁项目。
公路:
加快完成天水—定西高速、宝天高速天水过境段建设,尽早打通天水市东西向的快速通道,积极开展天水—平凉、十堰(徽县大石碑)—天水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天水—平凉高速公路庄浪—张家川—天水(社棠)连接线工程,争取按计划实现十字型高速公路交通骨架,完善快速交通网。规划近期( )内重点实施2条高速公路联络线,加强十字型交通骨架之间的联系,另外实施14条二级公路建设,徐家店—合作、甘谷姚庄—武山杨家岘战备公路改建、甘谷—秦安—张家川—清水—麦积—中滩二级环道建设;县乡公路升等改造、通达通畅工程、旅游公路升等改造等公路建设工程。
航空
规划近期内( )积极开展天水机场迁建项目,按4C类支线机场标准,规划建设天水新机场。
3.3.3 内外交通衔接
适应天水的城市功能,满足对内对外交通联系的要求,实现城区道路网与公路、铁路等对外交通设施之间的无缝对接。
提高区域交通的可达性,实现内外交通设施之间的接驳与转换,形成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零换乘,巩固天水市的陇东南区域中心枢纽地位。
站场建设
规划近期( )内重点实施1个中心客运站,1个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中心,2个一级客运站( 包括一个枢纽站),2个二级客运站,3个物流中心, 5个客货集散中心,以及3个货运站的项目建设。远期(2020)实施5个二级快客客运站。
3.5生态保护规划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近期经过逐步调整工业布局来实施对工业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和处理;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发展和限期淘汰水资源消耗高、物料流失与污染严重的产业、产品,努力消除结构性污染;提高工业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和水资源利用率,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建立节能节水的清洁生产模式。加快污水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水的防治工作,将主要污染物排放和单位产出的能耗控制在国家下达标准以内。加大耕地保护力度,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坚持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力争将天水市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3.5.1发展目标
近期建设期限内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使全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进,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水环境保护,近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0%。
大气环境保护,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Ⅱ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00天
声环境保护,噪音达标区覆盖达到50%,城市区域环境噪音不超过56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音平均值不超过70分贝。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率达到90%,无危险废物排放。
近期规划完成2500—30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建设和渭河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快秦州区、麦积区选矿废渣的无害化处理,包括场区建设,设备投资,复土复耕、恢复植被。
至 全市新增森林面积104万亩,总计达到7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
3.5.2生态保护策略
严格控制南北两山的建设,加强两山坡地的生态绿化建设;加强渭河、藉河两岸生态环境修复。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加强环保立法和投资比例。注重产业选择,严格控制污染严重企业。加大污染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服务功能,防止二次污染。
3.5.3重点建设项目
近期以市区南北两山和市域内的生态林业建设等十一项主要项目为主,全面保护和恢复天水市域整体生态环境品质。
建立藉河源头水源涵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在秦州区的关子、藉口、杨家寺,甘谷的古坡、武家河等乡镇建立面积为39.52万亩的水源涵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建立关山水源涵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在张家川的恭门、平安、闫家、马鹿,清水县的秦亭、山门、白沙等乡镇建立面积为81.2万亩的水源涵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建立水源保护区。在秦州区的太京、藉口、关子,麦积区的甘泉、麦积、党川、利桥,秦安县的中山、王铺,武山县的温泉、四门、杨河,甘谷县的武家河、礼辛、大庄,张家川县的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