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崛起与对外开放:从世界性开放大国到世界性开放强国
[ 摘 要]中国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中国已进入到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出发,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定义为,2020 年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就是从世界性开放型经济大国到世界性开放型经济强国。首先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基于国际贸易规则(如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贸易体制;其次是主动参与更加开放、更加竞争的全球贸易来扩大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福利。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又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中国将更加自信地、更加成熟地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拓全面开放的时代。[ 关键词]中国崛起 开放型大国 开放型强国一、中国崛起改变着世界中国正处在大国崛起的时代,因此,需要明确国家的大战略。所谓大国崛起,指的是一个大国主要指标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持续上升;反之,所谓大国衰落,指的是一个大国主要指标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持续下降(见下页表1 和图1) 。根据笔者提出的国家生命周期理论,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和迅速崛起期(1978 -2020 年) ,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发展机遇期,其主要标志就是中国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额和工业产值) 占世界总量比重持续上升。中国经济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按汇率法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在2000 年处在世界的第6位,2005 年升至第4 位,占世界总量比重的5. 0 %,居美国(为28. 8 %) 、日本(为11. 1 %) 和德国(为6. 3 %)之后。② 2007 年,中国可能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 位。按购买力平价法( PPP , Puchasing Power Pority) 计算,2000 年,中国GDP 已经是世界第2 位,居美国之后,且与美国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根据2007 年Maddison 的最新统计,2006 年,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已达到15. 1 %;而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估计,2006 年,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15. 4 %。 另据英国《经济学家》估计,2006 年,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6 % ,而美国和欧盟均为20 %。资料来源:(1) GDP、1973 年及此人口、出口数据引自Maddison ,The Worl d Economy : Historical S tatistics , OECD , 2007( GDP 系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1990 年国际美元值,出口系1990 年美元) 。(2) 2005 年人口、出口数据引自World Bank , World Development I ndicators , CD2ROM , 2005 (出口数据为1995年美元价格) 。(3) 制造业产值占世界比重数据引自Bairoch , I nternational I ndust rial i z ation L evels f rom 1750 to 1980 ,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 Vol. 11 , No. 2 , Fall 1982 ,pp. 269 -335 ; 2005 年数据引自World Bank , Worl 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 CD2ROM , 2006 (相关数据系购买力平价的国际美元值) 。(4) 2020 年数据系作者估计值。中国贸易已经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国货物贸易在2000 年居世界第8 位,2005 年升至第3 位(见表2) ,进口和出口额分别占世界总额比重的6. 4 %和8. 0 %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位于全球的第8 位和第7 位,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额的3. 2 %和3. 8 %。③ 2007 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将超过美国, 居表2 中国主要指标居世界位次(1978 -2020)资料来源:(1) 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按汇率法计算。1978 -2005 年数据, 源自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 -6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1990 年国际美元,资料来源: Angus Maddison 2006 ,World Economy : 1 -2003 ;2010 -2020 年数据系作者估计。(3) 系为2003 年数据。(4)综合国力数据系作者计算,包括8 类战略资源,23 个指标,见胡鞍钢、王亚华执笔《: 国情与发展--中国五大资本动态变化与长远发展战略》,第17 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其他数据: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7) 》,第224 页。2010 年和2020 年的数据系作者估计。世界第2 位;货物进口额将超过德国,居世界第2位。中国外汇储备已经居世界第1 位,2006 年底到达10663 亿美元。到2006 年底,中国吸引外资累计额超过6919 亿美元,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吸收外资国。中国已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国家,2005 年和2006 年,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达到69. 2 亿美元和161. 3 亿美元。除少数产品外,中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产量已经居世界首位,其中172 类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1 位。爱以上数据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对此,我们不必自卑,也不必自傲;不必自贬,也不必自夸;需要“实事求是”,也需要“知己知彼”。举足轻重的中国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格局,中国已进入到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想。我们来看一看国际组织对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和影响的第三方评价。根据世界银行驻华首席代表、经济学家David Dollar 的研究表明,1990 -2005 年间,中国对世界新增GDP (以PPP 计算) 的贡献率为28 % ,居世界首位,美国的贡献率是19. 3 % ,居世界第2 位,两国合计对过去十五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见表3) 。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新发动机,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中国与美国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性,宏观经济是否稳定,两国关系是否良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与市场的最大因素。资料来源:David Dollar ,“Asian Century or Multipolar Century ?”paper prepared for “The Rise of Asia ?”, the Global Development Network Annual Conference , Beijing ,China , J anuary 13 -14 , 2007.此外,中国和美国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成为最大的“利益相关者”。1980 年,中美贸易额占中国GDP 比重为1. 6 %,到1990 年,则到达2. 7 %-4. 8 %;2000 年,为6. 2 %-9. 7 %; 2006 年, 则高达9. 9 % -12. 9 %(见表4) 。此外,中国还购买了美国国债及其他资产。到2006 年11 月底,累计购买了3465 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 比重的13. 2 %(见表5) ,等于中国在补助美国经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此同时, 中国还直接影响世界贸易不平衡、世界金融资本市场、世界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中国因素”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中国既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也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新焦点。“中国机遇论”与“中国威胁论”并存, 不是此消彼长, 就是此起彼伏。面对世界, 面对国际环境, 面对周边地区(共计24 个经济体) ,中国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 也面对着严峻挑战。笔者总的判断是, 机遇大于挑战, 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现在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 也有最好的“天时与地利”的环境。数据来源:美方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中方数据来自中国商务部;中国GDP 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07) 》,第19 、179 页。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进入“全面开放”时代的重要标志。根据笔者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发展的两次评估,中国并没有出现很多人预期的重大外部冲击和痛苦调整,而是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的效应,显示了巨大的对外开放红利,取得了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重大成果,中国成为世界性开放大国之一,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也是最具竞争力、最有潜力的大市场之一。中国的成长引人注目,成为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中最成功的典范之一。当前,中国进入后世贸组织过渡期,它既是前一个阶段的终点,又是一个新阶段的起点,这意味着中国将从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约束下的局部开放、有限开放转向世贸组织框架协议下的全面开放。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的基本方针,是继1998 年提出“积极扩大内需”方针之后进一步审时度势的新战略思路,也是对新近出现的中国与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挑战的新举措,其目标是顺应中国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历史趋势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新挑战,更好地拓展国家战略利益。从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国内消费市场,在扩大内需方面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应当实行既积极又开放的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是提高13 亿人民福祉的根本性发展方针。从中国正在与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即将成为世界贸易第二大国,在利用世界资源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应当实行更加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进一步刺激、扩大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将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两大基本方针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对内对外一体化的发展新思路。从中国的对外开放发展进程看,今后中国要从以出口导向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转向开拓国际市场和开放国内市场相结合的内外开放型经济,从“出口”或“货物出口”单轮增长驱动模式转向“进口和出口”或“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双轮增长驱动模式转型,从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主的经济贸易的利益导向战略转向以开放国内市场主的扩大国内消费者剩余和福利的利益导向战略,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全面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21 世纪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就是从世界性开放经济大国到世界性开放经济强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日益竞争的条件下,应当更加明确把全面开放作为21 世纪的基本国策。全面开放就是建立开放型市场、开放型经济和开放型社会,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全面激发中国的创新力,全面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全面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二、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大战略(一) 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国家利益包括至关重要的国家核心利益、重要的国家利益和一般的国家利益①,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所处的战略也有所不同(见表6) 。1. 至关重要的国家核心利益涉及国家根本性、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利益。中国至关重要的国家核心利益,在国家安全上是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在政治上是民主法治与长治久安,在社会上是社会公正与人类安全,在经济上是繁荣昌盛与持续发展;在生态上是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在价值观上是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在国际上是和平共处与和平发展。2. 重要的国家利益是指那些实现国家核心利益所需要的重要利益。例如,为了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核心利益所需要的重要国家利益或要素是:国际市场条件,包括有利的国际贸易条件、开放而稳定的国际市场(商品、资本与劳动力) ,周边地区的经济稳定与和平,合理而稳定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3. 一般的国家利益是从属性的,处于次要地位的国家利益,包括双边或多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人员往来、国际运输能力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正在全球化,世界也在中国化;世界在改变中国,中国也在影响世界。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在于,积极争取较长时期(至少再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创建一个历史上少有的良好的周边环境,充分利用世界战略资源(知识技术资源、资本资源、自然资源等战略性资源) ,充分开辟世界出口市场,充分保证世界进口市场,在更大范围和空间来拓展中国的国家利益,满足中国的发展需求。由于中国经济与贸易在世界格局中处于持续性上升阶段,实行和平发展和合作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上述国家核心利益。中国不主动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不脱离现有的国际组织,采取更加主动合作的态度参与国际秩序和国际组织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合作与互利作出更大的积极的贡献。(二) 2020 年中国国家战略目标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出发,将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定义为,到2020 年,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其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七大目标:1. 经济增长与结构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更加对外开放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2. 人类发展目标(即共同富裕目标) :中国人类发展水平达到世界高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收入,在世界的位次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消除极端贫困人口,基本解决3 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3. 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用于初等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 比重达到2 % ,全社会R &D 投资占GDP比重提高到2. 5 %以上,本国居民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家科学论文被引用均进入世界前五位。4. 可持续发展目标:单位产出能耗减少一半;全国总用水量基本不增加,进一步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占GDP 比重由1. 3 %提到2. 5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 /3 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3 % -24 %。5. 社会和谐安全目标:建成广覆盖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5 %以上,农村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 ,单位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进一步下降。6. 民主法治目标: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7. 强国目标(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按汇率法计算,到2020 年,中国GDP 由2005年世界第4 位上升为第2 位;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到2020 年,中国的GDP 由2005 年世界第2 位上升为第1 位;对外贸易总量由2005 年世界第3 位上升为第2 位(见表2)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由目前的第30 -40 位之间,进入世界前十位或前十五位;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知名品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优势企业,进入全球500 强的中国企业由15 家达到30 家以上;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统一,防止和遏制台湾独立;综合国力再上一个更大的台阶,中美综合国力相对差距由2000 年的3 倍缩小到2020 年的1. 5 倍左右。中国强大起来对世界发展将作出最大的贡献。David Dollar 估计,2005 -2020 年间,中国对世界新增GDP (以PPP 计算) 的贡献率为37 % ,居世界首位,美国的贡献率是16 % ,居世界第二位,两国合计对未来15 年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见表3) 。这表明,世界为中国发展创造机会,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三) 中国国家大战略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和“国家能力”,是关于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保证国家重要利益、拓展国家一般利益以及在世界性国家竞争中得以取胜的长远的总体的战略构想,即一个国家的整体构想,主要探讨一个国家所选定的国内、国际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相应制度安排。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表明,国家战略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国家战略决策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伴随中国迅速崛起的历史战略机遇和长远战略需求,中国国家大战略就是旨在实现“富民强国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战略,其核心就是到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显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崭新战略途径,从而在实质上形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之可能。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就是要服从于、服务于中国国家大战略,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途径之一,更好地体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它的实质就是坚持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开放,全面参与,全面合作,全面提升,中国既通过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实现中国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它的战略目标就是从世界性开放型大国发展为世界性开放型强国。这包括两个核心目标:一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基于国际贸易规则(如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贸易体制;二是主动参与更加开放、更加竞争的全球贸易来扩大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福利。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富民强国。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特点和发展逻辑,既是渐进主义式的演进,又是上台阶式的跨越;既是不断地积累的量变,又是显示部分的质变。它先后经历了承前启后、相互连接的几个阶段: (1) 1977 年之前,被视为基本封闭的经济体,与经济全球化基本无缘,是世界贸易小国,居世界第27 位,占世界出口比重也是历史的最低点。( 2)1978 -1991 年,启动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低度开放经济。(3) 1992 -2000 年,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中度开放经济(调剂余缺、拾遗补缺的配角) ,对外开放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但还不是开放型经济,主要特征是数量扩张型贸易增长(成为世界第八大贸易国) ; (4) 2001 -2006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②,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前沿,是数量扩张与质量改进并重的又快又好的贸易增长方式,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型,形成高度开放经济,成为世界开放型经济大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崛起为世界主要力量。这不仅改变了全球贸易体制,而且对中国、美国、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十五年到二十年是中国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20 年时,中国进入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第三个阶段即强盛期。为此,中国的大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需要作相应的、积极的、稳妥的转变。2005 年6 月,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战略决策。2006 年8 月,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尽管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只有一代人的时间,但却是世界上各国政府中率先提出这一战略的国家;尽管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向全世界作出这样的政治承诺。因为,中国政府充分地意识到,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核心是兼顾自身利益和别国利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展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问题。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一种新型的合作的开放战略,也是可长期持续发展的开放战略, 它不同于新老殖民主义的扩张掠夺的对外战略, 也不同与传统资本主义的自利独赢、赢家通吃的对外战略。它的核心就是“得道多助”: 兼顾本国利益和别国利益,兼顾自身利益和世界利益, 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兼顾扩大内需和利用外需, 兼顾开放本国市场和开拓别国市场, 兼顾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宏观经济稳定均衡, 兼顾对外竞争和对外友好,兼顾搭车利用和主动提供国际公共物品, 兼顾国家实力和国际形象, 兼顾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 特别是对那些发展中国家,应当是“先予之,后取之”,“多予之,少取之”。三、中国如何建成世界性开放型强国以实现中国和平发展为核心目标,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及其变革趋向,笔者提出中国进一步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整体战略框架,并从观念创新、战略布局调整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加以剖析,就如何建成世界性开放型强国,实现对外开放的战略创新提出政策建议。第一,经济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相协调、相结合。2006 年9 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 2006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尤其是注意增加对中国逆差较大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内外战略有机结合,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相关的、协调的、互补的中国大战略。这包括:扩大国内需求方针与开拓国际市场方针相协调、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开放市场相协调、相结合;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与积极利用外资相协调、相结合;促进出口增长与促进进口增长相协调、相结合;扩大贸易份额与扩大服务贸易份额相协调、相结合,实现中国由开放型大国向开放型强国的转型。第二,不断扩大和延伸中国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地域和空间。从开放的区域看,从特区到沿海,再到内陆,进而全国性开放;从开放的产业看,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进而全面开放;从开放市场看,从竞争性市场到半垄断性市场开放,进而到垄断性市场开放;从开放的方式看,从优惠政策到差别性政策,再到趋同政策,进而实现统一政策。竞争优势由低级竞争优势向高级竞争优势转型。第三,积极鼓励、刺激进口增长,减少国际收支盈余。中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境外证券投融资增长显着,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深。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减少利用世界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成本,大幅度进口国际自然资本,需要适当稳定使人民币升值;进一步降低总体关税税率, 特别是降低中国相对紧缺的初级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关税税率,或实行零关税;进一步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当中国经济起飞、迅速崛起,大规模进口世界资源性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应当实现更大程度的贸易自由化,积极鼓励初级产品进口,特别是中国相对紧缺的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进口。我们把初级产品净进口占GDP 的比重视为国际自然资本进口,等于增加了中国自然资本。1994 年之前,中国属于净出口自然资本;1994 年之后,中国转向进口国际自然资本; 到2004 年,高达GDP 比重的4 %(见图2) 。大幅度增加初级产品进口,将会提高国家的自然资本,也会提高绿色GDP。关键是需要降低利用世界资源的人为的高门槛和高成本。由于中国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尽管进口市场有风险,但我们有足够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国内市场的配套改革上看,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趋同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从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进口农产品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口农产品就意味着进口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化肥农药,与之相比较,在进口燃料和矿产品方面,已经显示了比较优势。从服务业贸易上看,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服务业的垄断格局。增长出口只是增长了出口生产商的剩余和福利,并没有直接改善国内消费者的剩余或福利。如果能够刺激进口增长,则会直接带来13亿国内消费者的剩余或福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要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最重要的是,通过政策杠杆和产业引导,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外贸增长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采取措施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稳步扩大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上,引导跨国公司把更多高端制造、研发环节转移到中国。第四,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更大规模的跨国公司。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对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是由母公司及其国外法人或非法人的分支机构组成的企业。其中,母公司是指以拥有的股本金的方式来控制本国以外国家的其他实体企业。到2004 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境外中资企业已经达到8299 家,分布在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方投资额370 亿美元。符合跨国公司定义的企业约有2000 家,占全球跨国公司总数的3 %-4 %。 我们注意到,美国政府在海外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跨国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成为这些跨国公司的海外代表人,形成政府与跨国公司的结盟关系。这是因为,美国公司的海外受益巨大,美国政府为其创造各种条件,保证美国投资者的受益。美国海外公司销售额从1992 年的12916 亿美元上升到2004 年的25486 亿美元,海外服务销售额从1406 亿美元上升至4011 亿美元, 两者合计29497 亿美元,占美国GDP 的23 %。同样,日本也是如此。2001 年,日本海外企业制造业销售额达到4384 亿美元,与日本出口额相当。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在企业层次实现“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发展跨国公司内部的关联贸易( related party trade) 。实际上,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会遇到许多企业无法解决的外部性问题,这就需要中国政府为中国企业提供政治保护、人身安全、经济服务(包括金融和融资服务) 、放松资本管制、加强统计、提供信息、投资(战略) 指导、改革人才管理、简化手续(指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 、出行便利、法律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等;为了扩大进口,鼓励海外企业向国内进口和国内销售;鼓励海外企业积极参加当地社会公益事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遵守所在国法律;鼓励中国跨国公司与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各种战略合作,形成良性的合(作) 竞(争) 关系。第五,主动和加快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 FTA) ,力争在2015 年之前,应与涵盖中国3 /4 贸易额的主要贸易体建立FTA 。FTA 是促进世界与区域经济增长与贸易增长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所谓“制度驱动”,它可以有效地配合贸易增长的“市场驱动”,降低市场风险,节约交易成本,扩大贸易效应,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制度。目前中国已经与东盟建立了FTA ,正在对外商谈FAT 的有9 个地区,涉及27 个国家和地区,涵盖2005 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 /4 ,约3500 亿美元。中国需要进一步主动扩大和推动双边多边F TA ,特别是与四大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或北美贸易区) 、日本、韩国等〕优先建立FTA。2006 年,这四大经济体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为8766 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的50 % ,占中国GDP 比重的33 %。在建立FTA 之前,可以建立双边具有制度化的高层经济战略对话(如与美国、日本开展经济战略对话) 。第六,中国既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更要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参与全球治理,没有参加真正的全球治理组织,并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和股东(占股份的3 %) ,但投票权不大,居第8 位;中国没有参加八国集团, 只派了观察员; 中国未参加国际经合组织(OECD) 、国际能源组织( IEA) 等机构,只作为非成员国家。国家治理是中国国家公共产品;全球治理是世界公共产品,也是影响中国国家治理的相关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治理,可以从世界范围内保证中国国家利益和权益。中国应当主动参与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不管是全球性的还是地区性的;积极参加富国俱乐部如八国集团、国际经合组织、国际能源组织等的活动,并要主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南北合作,协调南北矛盾与冲突;积极参加发展中国家组织,积极促进南南合作、协调南南矛盾与冲突。总之,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又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既是中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中国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中国将更加自信地、更加成熟地利用“天时、地利”促进“人和”(构建和谐社会) ,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拓全面开放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